抗联文献外宣翻译的时代价值解析
2020-10-30姜力维王跃张东东
姜力维 王跃 张东东
摘要:抗联文献是抗联文化重要的物质载体,是传播抗联文化丰富内涵和精神价值的文化符号。良好的文化外宣翻译有助一个国家或地区展示形象、促进了解、吸引投资。抗联文化是黑龙江省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做好此方面文献翻译的研究与实践,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文章从提升龙江文化软实力、提升社会发展动力和创设中国特色译论三个层面,探讨了抗联文献外宣翻译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抗联文献;外宣翻译;价值。
良好的文化外宣翻译有助一个国家或地区展示形象、促进了解、吸引投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国家文化外宣对于展现国家形象、提升话语权和扩大文化影响力等具有重要意义,文化外宣翻译也受到了空前的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经济社会繁荣发展,国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战略举措,如“一带一路”“中蒙俄经济走廊”等;我省也启动实施了诸项建设布局,如“黑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五大规划”等。黑龙江省作为对外开放中的重要省份,正处于经济建设的关键时期,这些战略举措和建设布局对于黑龙江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不仅需要推进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更需要加强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以此树立良好的对外形象和增强国际话语权。抗联文化是黑龙江省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做好此方面文献翻译的研究与实践,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一、抗联及抗联文化
抗联是东北抗日联军的简称,也被称为东北抗联,在世界人民反抗法西斯戰争中,这支部队开始时间最早、坚持时间最长、所处环境最为恶劣。在被日本法西斯严密封锁、几乎与祖国内地完全隔绝的极度艰苦条件下,东北人民坚持抗击日本侵略者长达14年之久,东北抗日联军与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展开艰苦卓绝的斗争,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黑龙江省是抗联活动的主要地区,抗联史料丰富。据统计,在全省132个县(市、区)中,有108个被确定为抗联老区,并有马占山、赵一曼、赵尚志、杨靖宇和杨子荣等大批英勇的抗联英雄。
文化从词源上看是“人文化成”一词的缩写,其出于《易经·贲卦·彖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学者关于文化的定义争议颇多,据统计现在世界上对文化的定义多达200多种,可将人们对文化的理解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视角。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进程中所创设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宜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抗联文化属广义文化视角,是指抗联实践活动所产生的精神财富和物质产品的总和,比如抗联精神、抗联历史遗迹、抗联文学作品和抗联歌舞等。抗联文化的灵魂是在抗联所体现的伟大精神,其内涵丰富而深邃。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此精神实质进行了凝练,相比较而言,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李倩(2015)的总结比较全面和深刻,她将抗联精神总结为:“万众一心、勇赴困难的爱国主义精神;坚贞不屈、勇于献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坚定信念、百折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实事求是、独立自主地探索战略战术的创新精神;休戚与共、团结御侮的国际主义精神。”抗联文化及其丰富精神内涵就体现在各类显性的物质载体之中,其中重要的载体之一就是抗联文献,其是记载抗联历史、传播抗联文化和弘扬抗联精神价值的文化符号。
二、抗联文献及其翻译现状
东北抗联文献就是指记载抗联史料和宣传抗联文化的资料、文章和书籍等书面文字材料。抗联文献根据其功能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客观反映和记载抗联客观历史事实的资料,包括三个方面内容:(1)原始资料,如战地日记、报刊、会议记录、国外(苏联、日本、朝鲜)军队史料档案等。(2)中国政府关于东北抗联的文件,包括电文、通知、决议等。(3)抗联亲历者的记述资料。另一类是为宣传东北抗联文化、记录抗联史实,撰写的文件、文章及历史纪实书籍等,这类文献带有一定的主观倾向,但是行文规范、逻辑性强、观点清晰。比如《东北抗日联军斗争史》《东北抗日联军史料丛书》《东北抗日烈士传》《东北抗日联军史》等。因抗联文献的外宣翻译目的是向其国家人民讲述抗联故事、传播抗联文化和宣传抗联精神,那么外宣翻译中原语文本应以第二类为主,即宣传性的抗联文献。
有关抗联文献和翻译标志性的研究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东北抗联国外相关文献的搜集、整理与研究》(2015)、《东北抗联档案文献资料整理、翻译与研究》(2016);牡丹江师范学院2016年成立了“中国抗联研究中心”,近年来开展了大量的抗联文献外译中翻译工作。
通过文献研究发现,抗联外宣翻译研究有待进一步开发。一是抗联文献外宣翻译的实践空间巨大。目前对于抗联文献内译较多,外译较少,对内宣传大,对外弘扬不够,尤其缺乏抗联文化的英文资料。二是抗联文献翻译的理论研究相对单薄。翻译已经发展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翻译理论研究成果丰硕。然而,通过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检索,很难找到针对抗联文献翻译问题的研究成果和著述。因此,当前抗联文献翻译的理论研究较为薄弱。
三、抗联文献外宣翻译的时代价值
(一)有助提升龙江文化软实力
2017年5月,省委书记张庆伟率新一届省委常委及部分在哈省委委员参观东北烈士纪念馆和东北抗联博物馆,强调大力弘扬抗联精神,对于处于爬坡过坎和振兴发展中的黑龙江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2018年4月19日,王文涛(时任省委副书记、代省长)到中央电视台黑龙江记者站、人民日报黑龙江分社、新华社黑龙江分社等重要的媒体机构指导工作时指出,黑龙江拥有丰富而优美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包括生态、冰雪、历史和文化等诸多方面,应该积极讲好龙江故事,一要做好对外宣传,把龙江的资源、生态、开放、科技和发展潜力等方面的优势推介出去,让更多的人更全面地了解龙江、认识龙江和热爱龙江。同时,也要对龙江人做好宣传,提高群众的参与度,通过互动了解群众思想,以便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抗联文化是黑龙江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特有的精神财富。要发挥抗联文化的精神感召力,在国内弘扬的同时,发挥翻译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探索科学的翻译策略,更好地向世界讲述抗联故事,同世界其他民族共享这一精神财富,有效提升龙江文化软实力。
(二)有助提升社会发展内在动力
一方面,抗联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我省目前处于推进振兴发展的关键期,需要优良的文化作为精神动力。另一方面,抗联文化外译可以向国际社会展现龙江优秀品质。宣传抗联文化有助提升龙江文化软实力。抗联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黑龙江地区是抗联活动的重要战场,史料丰富。成功的抗联文化外宣翻译,可以让世界各民族共享抗联文化,能扩大龙江文化的国际影响,进而有助更好地树立国家形象、增强文化自觉、提升文化自信。
(三)为创设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体系提供支撑
抗联文献的翻译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需要与其相适应的译论予以有效的指导。該文献从文本类型上看,属于复合型文本,包括德国学者赖斯所归纳的三种文本,即信息型文本、表达型文本和呼唤型文本。从翻译方向看,是从母语翻译到外语,为对外宣传翻译。由于中外语言和文化上存在巨大差异,且中国对外宣传翻译的数量庞大,此类翻译呼唤有效的理论予以规范和统领。通过开展抗联文献外宣翻译的实践,可为创设具有我国特色的翻译理论体系提供丰富的实践经验。
四、结语
黑龙江省是东北抗联活动的最重要的地区之一,有丰富的史料和遗迹,对此地区的抗联文献整理与翻译具有重要的价值。一方面,可助于弘扬抗联精神、树立国家形象和增强文化自觉;另一方面,也能为翻译理论的深入研究提供有价值的经验材料。然而,抗联文献的外译是一项艰巨且动态的语言转换工程,既需要科学的理论基础,还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当代译者应勇于担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翻译出优秀的作品,向全世界讲述美丽的中国故事。
参考文献:
[1]Katharina Reiss.Translation criticism:Possibilities and Lim-
itation[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Press,2004.
[2]李倩.抗联精神昭示民族不屈之魂[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8-21.
[3]刘军平.西方翻译理论通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4]孙致礼,周晔.高级汉英翻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5]许钧.翻译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编辑∕李梦迪
作者简介:姜力维(1982—),女,黑龙江肇东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翻译哲学、日汉笔译。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艺术学科规划项目“诠释学视阈下抗联文化外译研究”(2018B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