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教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0-10-30李盛竹李倩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0年11期
关键词: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对策

李盛竹 李倩

摘要: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教人才的培养应与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文章通过对比分析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和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教人才培养模式,发现当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着培养意识和目标守旧模糊、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教学资源配置不均衡、缺乏有效考核评估人才的制度体系等现象,并针对上述现象作者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对策

随着社会技术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也越来越多样化,所以我们必须对现行的教育体制进行不断改革创新。自20世纪末以来,人才培养问题已逐渐成为国内外高等教育的重要议题。当前,国家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实施“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 等重大战略,随着5G、“互联网+”等新技术发展迅速,新兴产业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崛起,我国经济蓬勃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亦是对传统人才培养发出的新的挑战。2019年4月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印发的《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对高校开展产教融合进行了新一轮部署,为学校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时至今日,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改革仍处于高等教育发展的劣势,而当前已改革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还需高校结合时代与社会的发展势态,分析当前社会对人才市场的需求,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实践与探索,这既是国家政策的要求,也是高校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人才培养模式比较

(一)传统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是一个基于一定的现代化教育理论和教育指导思想,有着相对成熟的教育教学内容、专业课程体系、教学管理制度和人才质量评价体系,并且根据时代的发展对人才进行培养的过程。传统的人才培养比较注重专业性的教育以及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并以科学为中心进行理论教学,淡化实践教学,且在此过程中,将以后工作中所需要的所有知识计划在学历教育阶段完成,很少有高校计划和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进入企业学习交流同行前辈的技术和经验。因此,形成了紧紧围绕专业的“紧箍咒”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此种人才培养方式要求学生围绕教师的指挥棒学习,并跟随教师的指挥棒方向行动,使得学生没有自己的学习方向,如此,大幅度削弱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创新实践能力,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淡化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传统的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的课程教学体系照搬以往,只是对部分课程设计进行了细微调整,并未有实质上的改革创新,致使缺乏对教学改革的理性思考和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不仅如此,部分高校重视规模扩大而忽略理念提升,因而在教学理念上过度重视学校升学率和就业率,使其数字化和利益化,没有形成学术自由的教育理念。

(二)产教融合高教人才培养模式

产教融合将产业与教学二者进行密切结合,是产业行业与教育教学进行深度合作的新兴模式,是教育教学方式改革的重要途径。以产教融合进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推动各学科间进行相互交叉融合,培养出能适应不断革新的技术和高瞻远瞩的理论知识的各类企业型需求人才,同时突破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心理防线”,开放企业与学校间的资源共享通道,实现二者优势互补,连通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对接渠道,共同进行新学科教育,实现新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和协同育人。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主要是在教育理念、特色特征、培养模式、知识储备以及人才技能等方面,以学生为主体,以产出为导向,持续改进教育教学,强调专业建设要根据产业需求来进行,教学内容要适应技术的发展,根据学生的志趣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创新,主张采取订单式、项目合作式育人模式,建立政、产、学、研、资各方资源联动的实践教学云平台以及产教融合教学服务云平台,并且注重学科知识的交叉性、融合性以及延伸性,培养具有强学科交叉能力及创新实践能力的创新型复合人才。

二、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人才培养意识守旧,人才培养目标模糊

教育是国之大计,搞好教育是强大我国人才力量的必由之路,但目前依旧存在部分学校对新时代所需人才种类定位模糊不清的情况,因此,没能做到学生的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的与时俱进。不仅如此,部分高校还是遵循着人才培养过程封闭、思维僵化的传统教育教学方式,这样不仅不能时刻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对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恰当调整,还影响学校与企业资源优势的充分发挥。同时,各个学科间的教学工作各自为政,相互间也缺乏交流沟通。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此类教学的思维模式已经不利于我国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通过对部分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分析,不难发现,学校过于重视对理论知识层面的传授和讲解,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在实践层面的指导和培养,长期以往,学生将无法具备良好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育教学内容陈旧,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

当今科技与经济的发展愈加快速,任何学科知识的体系内容都需要与时俱进,如果还是遵循以前老一套的教学观念和陈旧的课程教学内容,是无法适应现在对技术与科研成果以及社会发展的需求。通过对当前人才市场的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发现当前大部分人才的实践操作能力并不强,他们的理论基础却很扎实,还发现存在较多的应届毕业生对于当前行业企业的大致发展趋势不是很明晰,其思维想法还停留在校园教育层面。由此表明,存在较多学校过度重视理论教育,懈怠实践教学,强调对学生进行知识层面的传授而忽略了时事思維层面的引导;同时,横向对比分析学校对于课程体系的设置,发现其课程内容大多生搬硬套以前过时的知识理论,较为繁杂、难度偏大且不怎么实用,而实践课程的安排则较为随意,流于形式。

(三)教学资源配置不均,教育教学模式传统

教育资源是培养高教人才的重要支撑。我国面临着高教人才培养资源配置不均的问题,部分高校对于学生的培养基本还逗留于书本上,忽略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性,没有意识到由实践所积累的宝贵经验只能运用于实践、优化于实践之中,运用于实践,通过实践将书本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结合。当前我国对于各类专业学科教育的教学资源配置并不是很均衡,公共性的技术教育和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并且,由于受到资源设备等因素的制约,致使我国不少高校的课程内容设计仍旧浮于表层,与产业实践的结合力度不足,前沿性、实质性的设计实践等方面的教育内容涉及较少,而且在教育教学方法上仍然偏向传统,以单向灌输知识为主,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和指导以及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四)师资队伍建设简单,考核评估体系不健全

师资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当今教育制度改革的发展,同时也是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实践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以提高教学质量为重要前提,加大教师队伍的建设力度。纵观大部分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不难发现其队伍的构成主要是校内专职教师所占比例很大,队伍建设单一,只有少部分学校引进了企业专家任职兼职教师,但由于兼职教师缺乏教学经验或时间及距离的原因,导致不能经常进入课堂传授最新的生产技术,这也是师资队伍建设时常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相脱轨的重要原因。不仅如此,随着教育改革的进行,现在对教学质量的监控愈加严格,人才质量的高低就是教学质量高低最为直观的体现。目前国内高校对人才的考核和评估大抵是通过结合平时课堂表现、课后作业考查、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等手段进行的,这些考核手段都比较定性、片面和主观化。虽然近年高校在人才质量考核评估的定量分析方面做出了许多的尝试和突破,但由于所建立的考核评估制度体系没有明确设置权重,导致评估体系无法全面、准确地对人才质量做出科学有效的评估。并且,还存在部分学校对教学质量的考核不是真正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在评价过程中,通常将评价指标进行简单量化,不注重定性和定量的有机结合,因此难以较为准确的评估教学质量的高低优劣。

三、对策建议

(一)树立需求导向教学理念,牢固产教融合育人理念

在产教融合热度持续上涨的背景下,人才培养工作对于学校提出了新的要求,应该首先从思维意识层面得到重视,即须具备四种意识:人才国际化意识、终身教育意识、现代化教育意识、质量与特色意识;并且学校培养的人才必须能够熟练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具有更强的学科交叉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在未来有更强的竞争力。因此,学校在设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应明确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仔细分析对人才的需求,确立以需求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同时,学校要切实提高自身对产教融合的认知程度,积极与地方各企业开展合作项目,强化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理念,形成开放的办学方式,改进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构建就业导向的课程体系,突出实践性的教学模式

教师在教学模式上必须打破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改变单向灌输学生知识的习惯,学生和教师应该是双向交流的关系。以学生为主体、能力为本位,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努力探索与企业需求相适应、实践性突出的教学方式,摆脱“紧箍咒”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如此,在构建课程体系的过程中,首先,必须提高实训实践的课程占比,最大化程度做到一学一练;其次,必须对企业行业的发展趋势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并根据市场实际所需的人才情况,制定并调节原有的人才培养目标,调整教学大纲及技能考核制度的不合理处;然后,建立专业的组织指导机构,对学生进行专业的就业指导;最后,建立弹性学习机制,在学分制的教育教学机制之下,增设选修课程,全面发展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三)积极引进兼职教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力量的强弱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性因素,学校需积极主动引进兼职教师,丰富师资队伍的成分。加强建设师资队伍,首先,应定期检查校内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培训和教学技能锻炼,阶段性验收其教学成果;其次,校内教师应实现“走出去”,如定期派遣校内教师到校企合作的公司进修,在实践教育基地进行挂职锻炼,学习技能培训,以增加教师的教学经验;然后,学校应实现“引进来”,即积极引进企业中掌握先进技术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进校给应届或将应届的学生做专题讲座;最后,专业教师应与企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灵活搭档,共同担任学生的导师,指导学生做职业规划,并为其解答就业方面的疑惑,使高校的科研活动与人才培养呈“正效循环”效应。

(四)持续改进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结合过程与主体取向评估

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估是检验人才培养质量不可缺少的部分,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制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故需制定合理的人才评价制度,采用多种形式的评价考核方式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综合能力进行有效的评估,并结合过程和主体双重评估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细致的评价,以此来强调对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过程取向评估应将教育过程的全部情况纳入评估范围,如培养计划的实施情况、人才的专业技能与实践创新能力情况和培养的人才质量情况等,关注评估过程的变化,强调过程的价值;主体取向评估应该多加引导主体对于自身行为进行反省,应多加对评价情境的理解,以此获得主动发展。

四、结语

在新时代背景下,要牢牢把握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机遇,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部署。通过比较传统人才培养和产教融合背景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模式,分析当前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得出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是否还是遵循着传统的育人理念以及方式方法,对学生进行“紧箍咒”式教育教学,僵化学生的思维发展,致使学生的志趣和能力得不到良好的发展。因此,高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树立现代人才观和教学观,切实推进学科专业的建设,建设强有力的师资队伍,改进教育教学方法,落实高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为社会经济、科技与教育的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印发《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J].中国产经,2019,(4):21.

[2]胡敏强.产教融合新工科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國大学教学,2019,(6):7—11.

[3]许晓冬,孙晓程,范晓男.转型期高教理念重构与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2015,(4):13—16.

[4]胡涛,周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3):9—10.

编辑∕姜雯

作者简介:李盛竹(1973—),男,四川成都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战略与创新、知识管理。

通讯作者:李倩

基金项目:重庆市高教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服务‘一带一路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产教融合培养模式与实践研究”(CQGJ17073B);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 2017年度规划课题“重庆西部创新中心建设背景下高校产教融合路径研究与实践探索”(2017-GX-265);重庆邮电大学教改项目“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建设研究与实践探索——以IBM‘百企大数据A100商学院合作计划为例”(XJG1604)

猜你喜欢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