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针灸治疗面神经炎的临床疗效及对肌电图指标的影响
2020-10-30韦宏照
韦宏照,李 碧
(新疆兵团第四师医院,新疆 伊宁835000)
面神经炎又称为面神经麻痹、面瘫,主要由支配面部肌肉的面神经中风引起,以面部肌肉运动障碍为特征,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1]。西医多采用营养神经、抗病毒、改善微循环等药物治疗,但存在病情易反复、不良反应多的缺点。中医治疗该病以针灸疗法为主。温针灸的热性刺激作用可促进血液循环,加快水肿吸收,有利于面神经功能恢复[2],但目前关于温针灸治疗面神经炎的相关研究较少。本研究观察温针灸治疗面神经炎的临床效果及对肌电图指标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新疆兵团第四师医院收治的64例面神经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2例。对照组男19例,女13例;年龄21~68岁,平均(43.27±6.54)岁;病程1~7 d,平均(4.53±1.24)d。观察组男18例,女14例;年龄19~70岁,平均(43.58±6.31)岁;病程1~8 d,平均(4.62±1.35)d。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符合《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中相关诊断标准:急性起病,通常3 d左右达到高峰;单侧周围性面瘫,伴或不伴耳后疼痛、舌前味觉减退、听觉过敏、泪液或唾液分泌异常;排除继发原因导致的面神经麻痹[3]。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单侧发病。③年龄18~70岁。④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⑤对本研究治疗无相关禁忌证。
1.4 排除标准 ①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脑外伤等其他疾病引起的面神经炎。②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③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④中枢性面瘫。⑤妊娠期和哺乳期女性。
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予以饮食指导,嘱咐饮食宜清淡,注意休息,同时给予内科常规药物治疗1周。
2.1 对照组 给予内科常规药物治疗1周后采用针刺治疗。取太阳、下关、阳白、合谷、地仓、颊车、牵正为主穴;人中沟斜加水沟穴,颏唇沟斜加承浆穴,鼻唇沟变浅加迎香穴,抬眉困难加攒竹穴。面部均取患侧穴位,合谷穴取健侧穴位。采用0.30 mm×40 mm毫针进行常规针刺,施以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 min。
2.2 观察组 给予内科常规药物治疗1周后采用温针灸治疗。针刺治疗与对照组相同,施以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取艾绒放置于针柄上点燃施灸,每次选择3~4个穴位,每次灸2壮,操作时间为30 min。在温针灸过程中,将圆形纸片放置于穴位区皮肤周围防止艾灰脱落烫伤皮肤。
两组患者均以10 d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评估疗效。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①临床疗效。采用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系统评定疗效,显效:治疗后H-B分级较治疗前提高2级以上或面神经功能恢复正常;有效:H-B分级较治疗前提高1级;无效:H-B分级较治疗前提高不到1级。②动作电位潜伏期、波幅指标。采用高速肌电图诱发电位仪(丹麦丹迪公司,KEYPOINT 9033A07)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动作电位潜伏期、波幅指标。
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3 结果
(1)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87%(31/32),高于对照组的81.25%(26/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面神经炎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2)肌电图指标变化 治疗前,两组肌电图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潜伏期较治疗前缩短,波幅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潜伏期明显短于对照组,波幅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面神经炎患者治疗前后肌电图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面神经炎患者治疗前后肌电图指标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波幅(μV)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32 5.59±0.47 3.81±0.35△▲ 0.53±0.21 1.18±0.29△▲对照组 32 5.52±0.43 4.79±0.52△ 0.55±0.19 0.85±0.24△组别 例数潜伏期(ms)治疗前 治疗后
4 讨论
面神经炎是面神经受损导致面肌瘫痪的一种神经缺损症状,面神经通路较长,其中任何一处面神经运动神经元受损,均可导致面神经麻痹,目前认为该病主要由感染、脑卒中、肿瘤、外伤、炎症免疫等因素引起[4]。面神经炎通常急性发病,若治疗不及时可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常规药物治疗主要以控制炎症水肿、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少神经受压、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为原则,但实践证明常规药物治疗面神经炎的效果有限,容易引起其他不良反应。中医将面神经炎归于“口僻”“口眼斜”等范畴,其病因病机为卫外不固,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侵袭脉络,致气血受阻,筋脉迟缓不收,经气瘀滞,故以温通经络、祛风散寒、活血行气为治疗原则[5]。
针刺疗法是治疗面神经炎的有效方法,通过针刺相应穴位能够发挥疏通经络、祛邪外出、调和气血的功效,但常规针刺取得的效果有限。研究发现,针刺结合艾灸的温热疗法,能够发挥温通经络、祛风散寒的功效,可用于治疗面神经炎[6]。本研究在穴位上分别选择局部穴位和远端穴位,其中太阳穴通络解表止痛,清肝明目;牵正穴祛风清热,通经活络;颊车穴祛风清热,疏风通络;地仓穴活血化瘀,舒筋活络。同时根据患者颏唇斜、抬眉困难等症状予以配穴,可促进患者症状改善。远端穴位主要选择合谷穴,该穴是治疗面口疾病的要穴,具有疏通经络、祛风解表、活血行气的功效[7]。
近年来温针灸在面神经炎的治疗上取得了显著疗效,有助于提高面神经炎的治疗效果[6-9]。齐琳婧等[10]研究发现温针灸有助于提高患者面肌肌电图及面神经功能恢复。肌电图检查是判断面神经炎疗效及预后的客观方法,面神经炎发生后,脱髓鞘改变在肌电图检查中表现为潜伏期延长,轴突损害表现为波幅降低。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表明温针灸治疗面神经炎疗效确切;治疗后,观察组动作电位潜伏期明显短于对照组,波幅高于对照组,表明温针灸有助于缩短动作电位潜伏期、增加动作电位波幅,有利于面神经功能的恢复。
综上所述,采用温针灸治疗面神经炎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改善肌电图指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本研究也存在样本量小、观察时间短等问题,今后还须进一步深入分析,研究温针灸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