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
2020-10-30李娜
李 娜
(河南省鹤壁市按摩医院,河南 鹤壁458000)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常见的颈椎病类型,其发生主要是因椎动脉痉挛或受压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临床表现为头痛、耳鸣、眩晕、视物不清等症状[1]。该病的发生与寒湿、劳损等因素相关,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2]。目前,针对椎动脉型颈椎病多采用药物、牵引或推拿手法治疗,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推拿作为常用的中医外治方法,可缓解患者局部肌肉紧张,促进筋脉舒展与血液循环。本研究针对推拿手法在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在鹤壁市按摩医院治疗的8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男17例,女23例;年龄28~61岁,平均(44.5±16.5)岁;病程1~8年,平均(5.5±2.5)年。观察组男15例,女25例;年龄29~62岁,平均(45.5±16.5)岁;病程2~7年,平均(5.0±2.0)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鹤壁市按摩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诊断标准 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①患者颈项疼痛,眩晕,可伴呕吐、恶心、头痛或肢体麻木症状。②经X线检查显示钩椎关节增生或颈椎节段性不稳。③旋颈试验结果呈阳性。④彩超检查显示椎基底动脉血流变化,或椎动脉颅外段相关血管变窄[3]。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其他类型颈椎病者。②接受过其他方法治疗者。③伴随耳源性、眼源性眩晕或血管性眩晕者。④因糖尿病、心脏病致眩晕者。⑤严重颅脑肿瘤疾病者。⑥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肝肾或造血系统疾病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给予颈椎牵引治疗。引导患者在牵引架上端坐,系好枕颌带,保持前后均衡,使颈椎呈5°~10°角度屈曲,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选择牵引重量,通常为6~8 kg,最大牵引重量≤20 kg,每次持续15 min,每日1次,持续治疗1个月。
2.2 观察组 给予推拿手法治疗,步骤如下。①指导患者取坐位,医师立于其身后,以拿法、掌揉、指拨方式交替作用于背阔肌、肩胛肌及斜方肌,放松软组织;缓慢按压脊柱棘突两侧,指揉棘上韧带,自上而下重复3次;随后用拇指偏锋按压枕骨边缘处,风府、风池按压时间稍长;再将拇指并拢,以半环形状于头部侧面缓慢按揉。②指导患者取仰卧位,对其双上肢施行拿揉手法,点按外关、曲池、尺泽及手三里;随后医者立于患者头侧,揉眼眶,分推眉弓,前额指压,以多指环揉颞部方式扫散头皮。③指导患者于治疗床上取俯卧位,将头部探出床头,呈前屈位,医者一手扶患者下颌部,另一手下压顶枕部,选择一名助手在对侧扶持患者肩部,使其尽量保持颈部前屈;随后医者再次下压顶枕部,助手则选择相反方向拉其肩部,通过瞬时力进行颈部牵引,至最大屈曲。④行手法复位,患者取仰卧位,低枕,医者一手托患者下颌,另一手托住枕部,使头部向上仰侧转,缓慢转动2~3次,告知其颈部保持放松状态,当头部转至较大幅度后稍加力度,关节复位后听到“咔哒”声即可,使椎间隙增宽,解除椎动脉部位受到的压迫与刺激。以上推拿手法每日1次,持续治疗1个月。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①临床疗效。②颈椎疼痛改善情况和症状总积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分值0~10分,评分越高表明疼痛程度越严重。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眩晕、头痛、失眠、耳鸣、恶心呕吐症状进行计分,各项症状按无、轻、中、重分为0、1、2、3分,计算症状总积分。③右椎动脉(RVA)、左椎动脉(LVA)、椎-基底动脉(VBA)血流速度。应用彩色颅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
3.2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治疗后,患者眩晕、头痛等临床症状均消失,可恢复正常工作与生活,且随访3个月无复发;显效:治疗后,患者眩晕、头痛等临床症状基本消失,颈椎肌力与活动度显著改善,但未达到正常水平,随访3个月偶有复发;有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及颈椎肌力、活动度有所缓解,随访3个月复发频率增高,但发作时间短,可进行一般工作;无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颈椎功能无改善[4]。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4 结果
(1)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5%(39/40),高于对照组的82.5%(33/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2)颈椎VAS评分及症状总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颈椎VAS评分及症状总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颈椎VAS评分及症状总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治疗前后颈椎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及症状总积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治疗前后颈椎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及症状总积分比较(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症状总积分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40 7.2±2.5 1.4±0.5△▲ 11.5±3.2 2.1±0.6△▲对照组 40 7.0±2.4 3.2±1.0△ 11.2±3.0 6.0±1.7△组别 例数颈椎VAS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3)RVA、LVA、VBA血流速度比较 治疗前,两组RVA、LVA、VBA血流速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RVA、LVA、VBA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增快,且观察组均快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治疗前后右椎动脉、左椎动脉、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比较(cm/s,±s)
表3 两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治疗前后右椎动脉、左椎动脉、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比较(cm/s,±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VBA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40 19.0±3.2 26.8±4.0△▲ 18.8±3.1 25.7±4.1△▲ 23.6±2.9 29.5±4.2△▲对照组 40 18.8±3.0 23.1±3.4△ 19.1±3.4 22.5±3.6△ 23.4±3.1 27.0±3.3△LVA治疗前 治疗后
4 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社会老龄化程度加剧,颈椎病发生率不断增高,且逐渐年轻化,人们的身体健康及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现代医学认为,长时间慢性劳损致使椎间隙狭窄,椎间关节不稳,韧带松弛,从而引发椎间盘病变[5]。椎动脉痉挛可进一步引起脑供血不足,发生头痛、眩晕等症状。谭美芳[6]研究认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与颈椎动脉受到刺激或压迫有关,通过综合治疗,可有效改善血管压迫情况,促进血液循环,达到治疗效果。目前,西医主要应用血管扩张类药物、抗动脉硬化类药物或颈带固定方式进行治疗,但复发率较高。
中医认为,椎动脉型颈椎病属于“眩晕”范畴,其发生是由于气血无法上荣于头部,或因肝肾阳虚、气血不足所致,治疗应以行气活血、舒筋通络为原则。推拿是常用的中医外治方法,通过按、揉、捏、推等方式消除颈部肌肉痉挛症状,促进毛细血管扩张,减轻椎间盘压力,增加血流量,并调整肌肉弹性,提高颈部肌力[7]。推拿手法还可改善血管与组织间的粘连,避免肌肉纤维增生,并促进炎症物质快速吸收,有效改善临床症状[8]。本研究中,两组患者治疗后颈椎VAS评分及症状总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脑血流速度明显提升,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分析原因在于,颈椎拔伸法可以扩大患者的椎间隙与椎间孔,改善其颈部动力平衡与稳定性,旋转整复手法可纠正偏歪的棘突,快速解除椎动脉与周围神经的压迫,达到改善椎动脉血液循环、促进患者椎动脉功能恢复的作用[9]。
综上所述,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颈椎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