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孔孟颜曾后裔五经博士与衍圣公关系初探
2020-10-29白金川
白金川
摘 要:清代不光孔子后裔称为圣裔,孟子、颜回、曾子后裔也均称为圣裔,孔孟颜曾五经博士同孔府的关系,完全是小宗户与大宗户的宗族关系。因此孔孟颜曾五经博士的袭封均由衍圣公保举,病故、丁忧、结婚生子等均需上报衍圣公,五经博士凡进京陪祀,在曲阜接驾,孔庙祭祀等均由衍圣公率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是中国的底蕴和国魂之所在,崇礼圣哲、优礼圣裔正是彰显了对文明的依皈和道统的承继。
关键词:孔孟颜曾;五经博士;衍圣公;关系
中图分类号:K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0)09-0027-05
自秦汉以来,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逐渐发展成为传统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统治思想体系,对于孔子的推崇,历代帝王不遗余力,不断升格,同时对其嫡裔也眷顾备至,优渥有加。为了显示对其尊崇,历代统治者都赐予其嫡系及近支后裔相应的爵位和官职,同时先贤先儒也受到历代官府的推崇,其嫡系裔孙也得到祭祀和封赐,衍圣公与五经博士都是世爵职官。
对于孔子嫡裔的封号由汉到宋经历了一系列演变。“汉魏曰褒成、褒尊、宗圣,在晋宋曰奉圣,后魏曰崇圣,北齐曰恭圣,后周、隋并封邹国,唐初曰褒圣,开元中,始追谥孔子为文宣王,又以其后为文宣公。”[1]宋仁宗至和二年封号改为衍圣公,一直延续至民国二十四年。清衍圣公依旧袭职,《清史稿》记载顺治元年“以孔子六十五代孙允植袭封衍圣公。”[2]
孔孟颜曾后裔五经博士明朝始设。《钦定历代职官表》对此有明确的记载:“翰林院世袭五经博士,正八品,孔氏二人,正徳元年授孔子五十九世孙彦?,主衢州庙祀,宋孔端友从高宗南渡家于衢州,此孔氏南宗也。正徳二年授孔闻礼奉子思庙祀。顔氏一人,景泰三年授顔子五十九世孙希恵。曾氏一人,嘉靖十八年授曾子六十代孙质粹。孟氏一人,景泰三年授孟子裔孙希文。”[3]清代依旧设立五经博士,《清史稿》记载:“翰林院世袭五经博士,正八品。孔氏北宗一人,顺治元年,授孔子六十五世孙允钰,奉子思庙祀。南宗一人。自明彦绳授职后,数世未袭。康熙四十一年,始授孔子六十六世孙兴醽主衢州庙祀。颜氏,顺治元年授复圣颜子渊六十八世孙绍绪。曾氏,顺治元年授宗圣曾子舆六十四世孙文达。孟氏,顺治元年授亚圣孟子子舆六十三世孙仁贞。”[4]
当前学界虽然对清代孔孟颜曾五经博士进行了一定研究,但大多不是把五经博士作为主体进行分析,仅把它作为衍圣公府组织体系中的一部分进行讨论,而且大多只是寥寥几句略有提及,并且缺少史料论证,此外研究视角也较为单一,与衍圣公的关系叙述也较为粗略,从与衍圣公关系的视角研究五经博士,不仅可以充实对于五经博士问题的研究内容、拓展研究视角,同时也是对清代职官制度及孔孟颜曾家族研究的补充。
清代不光孔子后裔称为圣裔,孟、颜、曾后裔也均称为圣裔,孔孟颜曾五经博士同孔府的关系,完全是小宗户与大宗户的宗族关系。因此孔孟颜曾五经博士的袭封均由衍圣公保举,病故、丁忧、结婚生子等均需上报衍圣公,五经博士凡进京陪祀,在曲阜接驾,孔庙祭祀等均由衍圣公率领。
一、孔孟颜曾五经博士由衍圣公保举
衍圣公作为孔氏家族的大宗主,对五经博士的承袭有保举权。《钦定大清会典则例》中记载:“应袭者十五以上,衍圣公保送礼部,考试果能文理通晓,注册察俟。承袭之时,衍圣公察案具题授职。”[5]五经博士年满十五岁需由衍圣公保送到礼部考试,如若文理通晓,即可注册并具备题袭的资格,礼部会行文吏部并相应咨复衍圣公,衍圣公循例向吏部题请承袭。可以说衍圣公贯穿在五经博士的题袭过程中,下面以五经博士孔兴燫的题袭为例作进一步分析:
康熙四十一年前任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孔传锺痘亡,衍圣公经地方巡抚、布政司等地方官上报并核实无误后致吏部称:“今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孔衍桢病故,其嫡长子孙已绝查,孔兴燫系故孔衍桢之嫡次子孙,按兴朝荫袭定律理应承袭伊父之荫”。前任五经博士病故,衍圣公即按照既定程序保举下一任五经博士,当吏部同意孔兴燫顶补新的五经博士时会下达衍圣公,衍圣公需告知地方巡抚查照施行,并致新任五经博士“本府合行转发吏部咨发吏字一号文凭一道,孔兴燫应遵照凭限到任,到任日期并原领文凭申缴前来以凭转缴毋违”。新任五经博士孔兴燫在任职后上報衍圣公,衍圣公再上报吏部,至此五经博士的袭职才算最终完成,从前任五经博士病故到保举新任五经博士,再到五经博士最后任职,均需由衍圣公上传下达,因此五经博士的保举离不开衍圣公。
当五经博士因故无法按时上任时需上报衍圣公。如雍正十三年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孔传锦因病未能按时来曲领劄,致衍圣公府申称:“来差时值天署在途患病,故逾期未及一月合并声明,为此具申伏乞照验转达施行”。此外衍圣公也有催促五经博士上任的责任。如乾隆五十二年五经博士孔继涛丁忧期满,例应起复,衍圣公孔宪培致孔继涛剳付称:“………该员例应丁忧,今已服满,例应取据户族各结呈明本籍地方官,请浙江抚院移知本府,今已逾月未准移咨,劄仰该员速将服满起复缘由照例呈报转咨并束装来曲”。
二、病故、丁忧由衍圣公批准上报
五经博士的设置有崇儒重道之意,清代统治者对其非常重视,因此五经博士病故时需要执行一套严格且固定的程序:首先由其子上报府县,府县转报致巡抚,巡抚上报衍圣公,衍圣公要求巡抚将原领劄付应呈缴至衍圣公府,并需查明是否系例应承袭之人,如嘉庆二十年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孔广杓病故,衍圣公府致浙江巡抚部院咨称:“………所原领劄付应呈缴至衍圣公府,以凭咨送吏部注销,并需查明是否系例应承袭之人,望速速施行”。随即衍圣公府请吏部礼部查照所有原领劄付,报明原五经博士的病故日期,并声应袭五经博士丁忧守制,原领劄付以及钤记呈缴之后,由礼部吏部注销,至此一套完成的告退程序才算完成。衍圣公在原五经博士病故跟承袭时充当的角色相同,主要负责联系地方官与吏部礼部,以保证病故程序严密无误。
丁忧是指朝廷官员在位期间,如若父母或者祖父母等直系亲属去世,则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制。清代地方官员丁忧的时间一般是27个月。《钦定大清会典》规定:“内、外官员例合守制者俱以闻丧月日为始,不计闰,二十七个月,服满起复……凡漢官丁憂及承重者,以闻讣日始解任回籍,守制不计闰,二十七个月。服阙……以原官起用……”[6]。
原五经博士病故后应袭五经博士需丁忧守制,首先应袭五经博士将丁忧呈报族长邻右、府县地方官,然后将上述事实及丁忧事所具甘结呈报给衍圣公,同时当地府县上报巡抚,巡抚复查无异后上报衍圣公,衍圣公上报吏部跟礼部以便守制,待丁忧期满二十七个月(不计闰月)后呈报衍圣公以备文,随后衍圣公向吏部跟礼部报备此事,丁忧期满后即可复职。需注意的是,丁忧期间五经博士不可承袭,乾隆五十五年应袭五经博士孔广杓尚在丁忧期间,衍圣公即上报礼部保举其为下一任五经博士,吏部核实后致衍圣公称“衍圣公之请承袭殊属不合,罚俸九个月”。
三、五经博士身份凭证由衍圣公颁给
五经博士作为圣贤后裔,是统治者道统与治统统一的象征,因此必须颁予五经博士一定的凭证以验证身份。乾隆二十年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孔传锦致衍圣公府呈称:“我皇圣明,篆给印记,无不颂扬,职忝承袭,未有印信,伏查各官尚有请赐者,况职世袭在浙江,距曲遥远数千里,且南族姓繁多,须严加约束,有无部颁印记,所关甚重,伏乞题给子孙,奉为世宝,以昭信守。”
清代五经博士的钤记由衍圣公颁发,告退时钤记亦上交衍圣公,衍圣公上交吏部礼部销毁。按例钤记不可私戳,一经发现即刻销毁,乾隆四十二年衍圣公府致孟氏应袭翰林院五经博士札称:“照得私雕戳记,久奉例禁,凡官无印信者,应由衙门定式镌刻钤记颁给,凡私戳钤记,查验后均应销毁,该翰博钤记久经请领,查其三代内仍用私戳,殊属违例,仰即立将私戳钤记呈送销毁,不得迟违”。遗漏未上交的钤记发现后需及时上报衍圣公,并送部销毁。道光三年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曾纪连致衍圣公府申称:“职父病故,职未及岁,咨准及岁时送考题袭职,职祖父在任时亲身管理,职蒙恩承袭接管,兹于稿箱内检出木记一颗,并无年号,奉旨送部销毁以杜弊混,伏乞照验施行”。又道光十年孔宪峨致衍圣公孔庆镕禀称:“切峨父孔昭铨于本年十月初二日病故,特呈缴切父原领世袭六品官、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各钤记。为此具禀”。此外在任职期间钤记遗失时需及时上报衍圣公以补办新的钤记。咸丰十一年三月初八日,孟翰博因捻匪突至,钤记遗失,于是致衍圣公称“理合申请饬匠照旧补颁,须与旧钤少有增减,以免旧钤遭窃用,伏乞备案施行”。
四、衍圣公率领五经博士参加祀典
五经博士作为圣贤后裔,每遇国家祀典、万寿圣节、皇帝祭太庙、拜国子监孔庙需穿官服进京陪拜,此外清代统治者来曲祭拜先师孔子时需接驾,还需参加孔庙祭祀,无论是进京陪祀还是统治者来曲俱由衍圣公率领。
(一)视学典礼
视学,是指皇帝或皇太子视察学校,是学校的礼仪制度之一。皇帝视学之礼即皇帝诣国子监(或太学)祭孔讲学之礼。始于汉明帝,唐以后,始设讲榻。明代设御座于彝伦堂。清沿明制,顺、康、雍三朝,清帝均曾诣国子监释奠孔子,并至彝伦堂讲书。
视学典礼由衍圣公带领五经博士乘传赴京观礼。“顺治九年,视学前期。由部遣官。行取衍圣公。率孔颜曾孟仲五氏世袭五经博士。孔氏族五人。颜曾孟仲族各二人。乘传赴京。”[7]视学典礼的程序是:行释奠礼、诣彝伦堂、御讲幄、国子监祭酒讲四子书以及司业讲经、宣制以勉太学诸生。首先圣驾诣大成殿,释奠于先师孔子,礼毕之后出大成门,入大次。此时各官均先诣彝伦堂庭中。衍圣公序立于东班之首,五经博士各氏后裔在班末,均东西面北上。后礼部尚书奏请行讲学礼,皇帝出大次,至门外乘舆,由太学中门入。祭酒以下跪候,等驾过一同跟随入内。然后皇帝至彝伦堂降舆,御讲幄。“衍圣公率五经博士、各氏后裔。祭酒司业率所属官、及进士举人诸生。咸就拜位北面立。”[8]众行三跪九叩礼毕后五经博士以及各氏后裔等皆列东西阶下,在圜堂下听讲。然后国子监祭酒讲四子书以及司业讲经。最后礼部尚书奏传制。祭酒以下皆跪。宣制官宣制以勉太学诸生,礼部尚书奏礼成。次日。衍圣公率五经博士以及各氏后裔具表谢恩。赐衍圣公、五经博士以及圣贤后裔燕于礼部。三日之后颁敕于太学,赐衍圣公貂冠朝服。五经博士、各氏在京官、衣皆一袭,并送各氏后裔观礼者入监读书。由上文可知,视学大典的全过程均有五经博士的参与,并由衍圣公带领,典礼结束后皇帝会宴请衍圣公及五经博士,并给予一定的赏赐。
此外,视学释奠大典衍圣公例应陪祀,当衍圣公因故不能参加视学典礼时,需找子弟代替衍圣公来京。如雍正二年举行视学释奠大典,衍圣公孔传铎有疾且值守制之初,将候袭嫡长孙代衍圣公,但因其年尚幼,乃以次子候襲五经博士孔继溥代行礼,但是其服色仍照本身品级,仍令在原班坐。
(二)临雍礼
清代皇帝举行视学大典时均在彝伦堂讲学,乾隆四十九年在国子监集贤门内建成“辟雍”,以后皇帝诣监讲学即均在辟雍,始有临雍礼。“乾隆四十九年谕。稽古明伦设教。典重学宫。国学为首善之区。兴建辟雍。现在已届落成。朕于明年仲春。释奠礼成。释奠礼成之后即在临雍讲学。”[9]释典礼结束后衍圣公率五经博士以及各氏后裔均先至辟雍南。礼部堂官奏请皇帝御辟雍,行讲学礼。鸿胪寺官分别引衍圣公、五经博士以及各氏后裔在东班。讲官讲毕,皇帝阐发书义,宣示臣工。王公衍圣公、五经博士及诸生等跪聆毕,满祭酒、汉祭酒以次讲经。皇帝阐发经义。各官及诸生跪聆亦如之,礼部堂官奏礼成。临雍礼可视为视学大典的一部分,因此五经博士需全程陪同并由衍圣公带领。
按例规定圣裔陪祀五人皆曲阜籍,嘉庆二年临雍前规定“此次衢州孔氏南宗五经博士,亦带领二人。嗣后定为曲阜五人。衢州二人。”[10]此后,不仅孔氏北宗及孟颜曾五经博士可上京陪祀,孔氏南宗也正式进入陪祀系统。
(三)东巡阙里
清代特别重视尊孔崇儒,统治者均会东巡阙里拜谒先师孔子,有时皇帝没有亲致,便派皇子或其他王公大臣代祭。皇帝东巡诣阙里要亲自释奠先师孔子及祗谒孔林。皇帝来阙里之前,衍圣公以及十三氏五经博士全部都要在前一日祭祀,皇帝诣阙里时,衍圣公穿彩服率五经博士以及各氏后裔跪迎于庙门外道右。皇帝到达大成殿之后,其拜位在大成殿内正中,圣公位东班朝官之首,五经博士位东班朝官之末,祭于先师孔子。礼毕之后皇帝入大次少憩。衍圣公以及五经博士序立于承圣门右,此时礼部尚书奏请行讲学礼,皇帝出大次乘舆入承圣门,衍圣公及五经博士均下跪,待候驾过便随入。皇帝至诗礼堂降舆,各官至庭中仍按左右序立,衍圣公、五经博士以及各氏后裔在西阶拜位立。进讲结束后,衍圣公率五经博士、各氏后裔、行三跪九叩礼。鸿胪寺官引各官出毓粹门,礼部尚书奏礼成。翼日,赐予衍圣公及五经博士书籍、衣币等赏赐。是日,皇帝拜谒孔林,五经博士依旧由衍圣公率领全程陪同。
(四)五經博士陪祀享有的待遇
由于清统治者对于孔子及儒学的推崇,因此作为圣贤后裔的五经博士自然受到清帝的特行召见,当然这也是巩固政权的手段。乾隆三年视学典礼时召见衍圣公、暨五经博士、各氏后裔等十有八人。奉谕:“尔等皆圣贤后裔。因朕视学来京。特行召见。尔等既为圣贤之后。即当心圣贤之心。凡学圣贤者。非徒读其书而已。必当躬行实践。事事求其无愧。方为不负所学。身为圣贤子孙。尤与凡人不同。不能实加体验。徒务读书之名。实于祖德家风。不能无忝。尔等务勤思勉励。克绍先传。以副朕谆切期望之意。”[11]
五经博士作为上京陪祀人员,皇帝会给予一定的衣币白金等赏赐,此外还会在部宴请五经博士。“顺治元年定规定衍圣公进表庆贺或袭职来京,朝见后在部燕一次。随来之五经博士咸与燕。乾隆十六年定。衍圣公及五经博士等朝贺来京。在部燕一次。衍圣公席一。博士每二员共席一。陪燕尚书席一。羊只茶酒。随席多寡定数。共备席六。酒二瓶。茶二桶。”[12]另五经博士朝贺来京者还会给予其他优待。“给勘合。马五匹。不用马者。按马折夫。水路船一只。廪给口粮均不支。”[13]
总之,清代皇帝的视学典礼、临雍礼以及东巡阙里规模宏大,礼仪隆重,表现出统治者对学校,对儒家学说的重视和对先师先圣的敬重之意,成为清代的重要制度。视学临雍盛典对皇帝本身而言也是重要的政治姿态和统治手段。无论尊孔重道,宣示正统、天命,还是继位亲政,昭示天下,都欲通过此礼巩固其地位和统治。
五、衍圣公对五经博士的其他管理
由于嫡嗣诞育为宗族重要事件,因此五经博士成婚生子后需上报衍圣公。如乾隆七年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孔传锦生子后致衍圣公孔[广棨]申称“成婚后生长子继汤,循例报明”。
五经博士因病不能参加盛典或者祭祀时需向衍圣公请病假报备。如乾隆八年五经博士孟衍泰因病无法参加皇上万寿圣节,便上报衍圣公称:“切职于四月十七日适得瘫症,缠绵沉疴,至今未痊,不能动移,恭遇八月十三日皇上万寿圣节,例应入都庆贺,但现卧床褥,实难奔赴,伏乞恩准转咨等情”。又咸丰二年五经博士曾广莆因受风寒且冬至节令致祭碍难赴曲,因此致衍圣公称:“公府前札令即到曲听候传见,因受风寒,且本月十一日冬至令节,致祭祭品需亲往料理,碍难起程,请暂缓时日,事毕病愈后起身赴曲”。
由上文可知,清代孔孟颜曾五经博士与衍圣公的关系主要体现在衍圣公对五经博士的管理上面,五经博士的承袭、病故、丁忧均由衍圣公上传下达,可以说衍圣公对五经博士的管理贯穿其职业生涯,五经博士进京陪祀、在曲阜接驾等均由衍圣公带领,衍圣公与五经博士均为圣贤后裔,对于两者关系的研究,可以窥探统治者对于圣贤后裔的优待与重视,也可彰显统治者的治国之策。总之,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是中国的底蕴和国魂之所在,崇礼圣哲、优礼圣裔正是彰显了对文明的依皈和道统的承继,更从制度上维系了让中国社稷赖以为立的中华文化,这对于中华立国的象征意义,在历史上是一贯和连续的。
注 释:
孔府档案:第0107卷[A].曲阜:孔子博物馆藏.
孔府档案:第0109卷[A].曲阜:孔子博物馆藏.
孔府档案:第0111卷[A].曲阜:孔子博物馆藏.
孔府档案:第0114卷[A].曲阜:孔子博物馆藏.
孔府档案:第0323卷[A].曲阜:孔子博物馆藏.
孔府档案:第0317卷[A].曲阜:孔子博物馆藏.
孔府档案:第0110卷[A].曲阜:孔子博物馆藏.
孔府档案:第0480卷[A].曲阜:孔子博物馆藏.
孔府档案:第0477卷[A].曲阜:孔子博物馆藏.
参考文献:
〔1〕(元)托克托.宋史(卷119)·礼二十二·宾礼四[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5.6.
〔2〕(清)赵尔巽.清史稿(卷4)·本纪·本纪四·世祖一[M].北京:中华书局,1977.9.
〔3〕(清)爱新觉罗永瑢.钦定历代职官表(卷66)·圣贤后裔世职并衍圣公官属表[M]//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0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6.
〔4〕(清)赵尔巽.清史稿(卷115)·志·志九十七·职官二[M].北京:中华书局,1977.46.
〔5〕(清)高宗弘历.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33)·吏部·世爵[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18.
〔6〕(清)允祹.钦定大清会典(卷6)·守制[M].北京:商务印书馆,1899.15.
〔7〕(清)昆冈.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436)·礼部三·中祀四·中祀四[M].北京:中华书局,1988.952.
〔8〕(清)昆冈.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390)·礼部二·视学·视学典礼[M].北京:中华书局,1988.636.
〔9〕(清)昆冈.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390)·礼部二·视学·临雍[M].北京:中华书局,1988.643.
〔10〕(清)昆冈.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390)·礼部二·视学·临雍[M].北京:中华书局,1988.644.
〔11〕(清)昆冈.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1960)·国子监一·典礼一·临雍[M].北京:中华书局,1988. 988.
〔12〕(清)昆冈.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1006)·礼部二三0·燕礼五·衍圣公来朝筵燕[M].北京:中华书局,1988.1006.
〔13〕(清)昆冈.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699)·兵部一五八·燕礼五·给驿二[M].北京:中华书局,1988.704.
(责任编辑 孙国军)
Abstract: In the Qing Dynasty,not only the descendants of Confucius were called saints,but also the descendants of Meng,Yan and Zeng were called sain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ive classics doctor and Confucius mansion was the one between small and large families. Therefore,five classics doctor was recommended by Yan Shenggong. The death、Ding you、marriage and children should be reported to Yan Shenggong. The five classics doctor went to Beijing to accompany sacrifice、receive the emperor in Qufu and the sacrifice of Confucius Temple were led by Yan Shenggong. Confucianism,represented by Confucius,is the essence of China and the soul of the country. The worship of sages and descendants of eurites show the conversion of civilization and the inheritance of Taoism.
Keywords: Confucius Mencius and Yan Zeng; Five Classics Doctor; Yan Shenggong; Relationsh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