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学生思维参与的数学公式教学①
——以“三角恒等变换”起始课为例

2020-10-29伍春兰许文军

数学通报 2020年9期
关键词:余弦组织者公式

伍春兰 许文军

(1.北京教育学院 100120 ; 2.北京市第五中学 100007)

1 问题提出

数学公式背后隐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适度的挖掘和利用,可达成更高的教育功能. 然而课堂观察发现,很多数学教师习惯于淡化公式的来源,简化公式的推导,重视公式的结构(记忆)和应用(解题). 仅靠规模化地知识应用(解题)的学习方式,于高考应试而言是高效的,但就思维训练来说则是欠缺的.此种现象,主客观的因素都有. 客观上高中三年知识两年赶完一年复习(甚至更长),造成了新授课时的紧张.主观上,原因有三:教学观念偏差,系统设计不足,教材开采不够.

下面以高中“三角函数恒等变换”起始课为例,探讨如何系统设计,创设学生更多思维参与的教学活动.

2 系统设计

三角恒等变换,按照《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标准》),包括和角、差角、倍角的三角函数(正弦、余弦、正切)公式,以及积化和差、和差化积、半角公式. 虽然后三组公式并不要求记忆,但六组公式,与之前学习的三角函数概念、两组公式(诱导公式、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交织,成为了不少学生学习三角函数的噩梦. 面对公式众、变换 (角、名称、升降幂等)广 、联系密的学习内容,创设学生思维参与的构建知识网的活动才是王道.

2.1 “诱导”引入

现行普通高中数学人民教育出版社A版(以下简称人教A版)、人民教育出版社B版(以下简称人教B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以下简称北师大版)教科书,关于三角恒等变换,从内容顺序,到章/节头导言和情境,差异显见(表1). 与生活、社会有关的情境有益于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但从承前启后的视角,我们更赞同人教A版的导言. 因为和、差角公式的认知起点是诱导公式,依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学生能自然进入和、差角公式的探究. 这样的引入,既经历了推理思考,也为学生形成三角函数公式的逻辑结构奠定良好的基础. 当然,现实情境与数学情境共进则是更妙的选择.

表1 各版教科书三角恒等变换章/节头导言和情境

续表

2.2 “多头”探究

现行教材遵从《标准》规定:经历推导两角差余弦公式的过程,由此推导其余的和角、差角、倍角的公式. 虽然各版本教材推导两角差余弦公式创设的问题情境(见表1)不同,但都直接指向两角差余弦. 需要思考的是:怎能想到先搞定两角差余弦,为什么不是两角和正弦,其它是否可以?

事实上,Cα-β,Cα+β,Sα-β,Sα+β四个公式,只需证明之一,就可借由诱导公式或变量代换推得另外三个. 即,四个公式谁领衔都不为过. 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教材经历了4次之变. 最早的教材是先证明Sα+β,70年代改Cα-β为首,90年代再改Cα+β为始.[1]自2003年《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颁布后,又回归到Cα-β. 可见,Cα-β,Cα+β,Sα-β,Sα+β谁为首席,教材编写者为学生操碎了心. 问题是学生领情吗?为此我们调研了上研究课的学生,问卷和统计结果见表2. 统计结果表明:近五成的学生首选和角作为先导,只有三成多学生将差角作为首选. 各组研究的顺序,基本上以正弦或余弦为始.

表2 学生调研统计

续表

考虑到学习者为北京市某示范高中校的数学优生,我们将和、差、倍角三组公式的整体“多头”推导,作为了三角恒等变换起始课的内容,不仅强化数形结合的逻辑推理,而且将三组公式纳入到相应的知识框架中,为灵活解决相关问题奠基.

3 合作探究

3.1 和差倍角何为首

教师请选择倍角为首的学生L发言:“倍角可看成两个角相加的特例,我原来想特殊到一般,现仔细一琢磨,倍角公式证明了,也无法直接应用到和角或差角上,还得再从头证明”. “也不是完全无用”教师总结道,“从特殊到一般是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至少可让我们通过特殊的样态,推知一般的形式”.

经过比较,学生明确了由和角或差角出发研究均可,因为证明了和角或差角公式,经过换元或特殊化即可得到另外两组公式.

3.2 齐头并进谁争雄

至于选择哪个具体三角函数开始研究,毫无悬念地学生一致认可正弦或余弦函数. 于是根据前测,将学生分为四组探求公式,并确定了研究任务和顺序(表3).

表3 研究任务和顺序

3.2.1 起始公式的探究

4个组都无意间将α、β、α±β限制到锐角范围,不约而同地通过构造三角形,利用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相关三角形以及相关线段的关系等知识构造方程,得到相应的结论.

为什么要构建三角形?各组都回应了理由. 比如,“构造直角三角形,就能利用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表示各边,然后利用三角形的等积变换以及相关三角形面积间的关系,列出以sin(α+β)为未知数的方程(图1)”“构造了含α、β、α-β的直角三角形,利用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以及相关线段间的关系,列出以sin(α-β)为未知数的方程(图6)”“构造了含α、β、α-β的直角三角形,利用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勾股定理以及相关直角三角形间的关系,列出以cos(α-β)为未知数的方程(图7)”.

表4 初始公式证明

续表

续表

虽然探究有局限,但数形结合使学生对公式本质有了深刻认识,得到的公式结构为进一步严格证明指明了方向.学生在课后总结时说:“在解决问题时,要抓主要矛盾,当然选择策略也很重要!”“自己推导的公式,觉得特别清楚,印象深刻”.

图9

图10

学生刚学完向量知识,却没有人用此工具解决问题. 无论是想用因受阻而放弃,还是不熟悉而不愿意用,当他们用自己熟悉的构造三角形的方法和方程思想部分解决问题后,再回到向量方法,不仅找到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而且也开阔了问题解决的视角,理解了现行教材以差角的余弦为始的用意,对向量作为工具的认识有了提升.

3.2.2 其余公式的探究

Cα-β,Cα+β,Sα-β,Sα+β作为起始公式分组证明后,学生推导同角的余弦或正弦公式的方法主要有三种:构造三角形、利用同角基本关系式、逆用诱导公式. 比较后,学生领悟到通过诱导公式可以充分利用已证明的公式,也省去了分类讨论的繁琐. 值得指出的是,逆用诱导公式,本质上是恒等变形(等式1). 学生在变形中,联想、转化、构建等活动,让他们体验到战胜挑战的满足,同时思维得到了锻炼.

=cosαcosβ-sinαsinβ.

等式1 采用诱导公由Sα+β推导Cα+β

当甲组的同学W亮出和角正切的推导过程及结果(等式2)时,乙组的一名同学质疑:能否只用两角的正切表示两角和的正切?见W有些迟疑,教师提示到:看看式子的结构.W喃喃到:“分子分母均为二次齐项式,分子分母可同除以cosαcosβ”. 于是他继续推导(等式3),此时教室里响起了掌声,这该是对同学W独立思考的奖赏吧.

等式2Tα+β的推导过程1

等式3Tα+β的推导过程2

4 思考建议

4.1 先行组织者与逐步分化循序渐进

奥苏伯尔(D·P·AuSubel,1918-2008 )从学生获取信息的角度,提出了教学顺序:起点应先确定在学习层级的较高点,即先呈示一个一般的、有较大包容性的、较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即所谓组织者. 由于组织者一般是在学习内容之前呈现的,故被称为先行组织者. 然后采用逐步分化原则,再学习一些具体的学习内容.[2]这一主张,为数学章节教学提供了一种思路,即整体——部分——整体. 首先章节的起始课,应构建“先行组织者”,为后续学习提供导航作用的知识框架,以及为思维参与提供支撑的思维支架. 其次章节的后续学习,采用逐渐分化的原则,体现了从整体到部分的认知过程. 最后章节的复习课,再次复盘“先行组织者”,既有利于新内容的学习,又能深化己有相关内容的理解.这样的教学顺序,与知识的组织方式契合,也符合学生的认知,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 本节课的设计,正是构建“先行组织者”的起始课.

近几年,国内外学者进一步拓展了“先行组织者”的理论,提出“先行组织者”在包容性和抽象概括程度上既可以高于学习材料,也可以低于学习材料.[3]根据数学学科本身的系统性、逻辑性,从结构上说,“先行组织者”主要有上位组织者、下位组织者、并列组织者及类比组织者等.[2]

4.2 知识积累与思维训练并驾齐驱

杜威(Dewey,1859-1952)概括了思维的三种价值: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的可能;系统化预测的可能;拓宽了客观事物的含义.[4]前两者属于实际价值,能让学生更好地遇见当今或未来的社会生活;而第三种价值,在于让学生精神世界的丰盈. 本课例起始公式的探究中,教师创设“多头”探究活动,以及放手让学生在数与形的构建中分组遨游,没有牵引学生直接应用解析几何及向量工具快速证明,其意义在于既重视实用思维的价值,更尊重学生的认知起点,关注其学科价值的充实. 实践表明只有在充分思维训练过程中获得的知识,才是“活”的、能得以有效运用的知识.

猜你喜欢

余弦组织者公式
组合数与组合数公式
排列数与排列数公式
等差数列前2n-1及2n项和公式与应用
例说:二倍角公式的巧用
导演
两个含余弦函数的三角母不等式及其推论
实施正、余弦函数代换破解一类代数问题
严惩诱骗高校学生参与传销的组织者
分数阶余弦变换的卷积定理
图像压缩感知在分数阶Fourier域、分数阶余弦域的性能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