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卷Ⅲ实用类文本阅读
2020-10-28何洪卫
何洪卫
试题简评
全国卷Ⅲ的实用类文本阅读题,材料摘编自《对话(钟南山:苍生在上)作者》,是一篇人物访谈录。如此选材,从某种意义上说,有反押题的意味。虽然人物访谈也曾是高考试卷上的“常客”,但近年来实用类文本阅读所选文本多为新闻报道,且是多则材料的非连续性文本。这告诉我们:备考一定要全面,考纲中要求阅读的各类文本都要熟悉。
阅读材料聚焦抗疫专家钟南山,体现了选材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鲜明特色。钟南山身上所表现出来的舍身忘我、无私无畏的担当精神,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人生态度,胸怀国家、为民服务的家国情怀,生命不息工作不止的奋斗精神,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品德,这些正是当下我们大力弘扬的主流价值观。
试题形式与往年相同,共设两道客观题和一道主观题,体现了命题的稳定性和传承性。主观题考查考生对文体特点的深入理解,有一定难度。
高考原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一个与现实零距离的题材,要让文学性不被坚硬的现实埋没,让艺术在接近纷纭社会时不至于窒息,就必须有飞扬的灵魂。钟南山是个公众人物,几乎没有虚构的空间;而真实的东西往往会有种种限制。但作家创作并非无所作为。熊育群的作品《钟南山:苍生在上》把笔触深入到钟南山的内心世界。对他的精神和情感进行大胆挖掘,并且打破时空限制,将人物置于复杂的背景与宏大的视野中,以文学的力量复原某些重大时刻,记录历史,留下现场,并对此进行深刻反思。
本报特邀《收获》杂志副主编、《钟南山:苍生在上》责编钟红明和作家熊育群做了一次对谈。
钟红明: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波及众多国家与人的、看不见硝烟的战争,在《燃起黑色的春天》一文中你曾写道,你“突然理解了战争年代弃文从戎的文人”,是什么让你决定写一部关于钟南山的长篇非虚构作品?
熊育群: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是人类的一场大灾难。特别让人不安的是,已经84岁的钟南山深夜赶往疫区武汉,他那张高铁上仰头小憩的照片让我非常感动。12年前我采访过他,写过他的报告文学,这些年也特别关注他。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有关部门希望我来写钟南山,我自己也有写作的冲动。于是,通过钟南山的助理得到支持,我便一头扎下去,开始了创作。
钟红明:这部作品有六个章节,你写了钟南山过往的大量经历,他的父亲母亲,他的婚姻爱情,他在英国留学,他在“非典”中的经历……都是出于什么考量?是要写出一个人成长的脉络和土壤吗?
熊育群:事实上这有些传记写作的特点,我想把他的一生呈现出来,当然是有重点有选择的。只有把他的人生写透了,才能写出钟南山为何敢医敢言,才能理解他的性情、胸怀和作为。
我不想神化任何人,人都有七情六欲,都有自己的缺陷,我只把他当普通人来写。但人比人确实有高低,有的人令人高山仰止,有的人唯利是图,正因为如此,钟南山的出现才显得珍贵无比。
钟红明:如果从《钟南山:苍生在上》概括出几个关键词,就是——“时间与空间”“泪水”“挫折”“敢医敢言”“记忆”。你在后记里说:“他也将是一个时代的记忆!”为什么你会用“时代的记忆”来概括钟南山?
熊育群: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如此大的灾难,是个历史事件,将来一定会被后人说起。显然,重要的人物缺少不了钟南山,钟南山是值得书写的。
钟红明:现在有些人避用“报告文学”而用“非虚构”,我个人觉得,背后是一种文学观的差异,我注意到你以往的作品,无论是人文地理类的,还是虚构类的长篇小说,你都进行了大量的实地采访,甚至到国外进行追踪采访……为何会经常采用这样“费力”的写作方式?
熊育群:我认为这是写作的常态。我这样做并不代表我不重视虚构,不重视想象,恰恰相反,我要让自己的作品充满想象,甚至是魔幻。但这想象不是胡思乱想,只有符合历史与现实逻辑的想象才震撼人心。还有就是文章的细节是来自生活的,它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有着现实的力量。
(摘编自《对话(钟南山:苍生在上)作者》,《文汇报》2020年5月13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关于为何在疫情背景下写钟南山的问题,熊育群表示自己熟悉钟南山,对他赴武汉抗疫之事很感动,有写作的冲动,有关部门也希望写他。
B.被问到为何写钟南山过往的大量经历时,熊育群认为传记式的写法可以写透钟南山的人生,而只有写透他的人生,才能写出他为何敢医敢言。
C.面对为何将钟南山视为“时代的记忆”的提问,熊育群表示新冠肺炎疫情是个历史事件,而钟南山凝聚着时代的记忆,是值得书写的。
D.关于经常采用“费力”的写作方式的问题,熊育群表示“费力”写作是常态,自己也重视想象,重视背离现实逻辑的想象带来的震撼效果。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汇报》作为组织方,聚焦文学与现实的关系,期望文学可以复原和记录新冠肺炎疫情这样的重大时刻,从而展现文学的力量和飞扬的灵魂。
B.钟红明作为对谈的一方和责编,关心作家的写作动机和写作方式,并举出对方经常进行大量实地采访的实例,从而引发对一些相关问题的讨论。
C.熊育群作为对谈的另一方和作者,关心文学表达的力量,故而重视主题的时代性、文学的现实性和文章细节的生活气息,也留心魔幻的文学想象。
D.文学如何回应时代和现实的問题,既是组织方和对谈方双方共同关心的问题,也是新冠肺炎疫情这一特殊历史时刻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
6.钟红明是如何做到在对谈中引发对话并将话题引向深入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精讲
4.【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难度不大。
D项,“重视背离现实逻辑的想象带来的震撼效果”的表述与原文的表述完全相反,本身也不合常理。原文最后一段说“只有符合历史与现实逻辑的想象才震撼人心”,可知能带来震撼效果的想象不是“背离现实逻辑”的,而是“符合现实逻辑”的。
【参考答案】D
5.【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难度适中。
D项,“文学如何回应时代和现实的问题,……也是新冠肺炎疫情这一特殊历史时刻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的表述,于文无据,本身也不合常理。文学的问题,不可能成为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
【参考答案】D
6.【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有一定难度。
分析题干,可知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如何”,一个是“引发对话并将话题引向深入”。“如何”“引发对话”考查的是访谈的方法和技巧;“引向深入”则要求考生除了关注单个提问,还要综合考虑所有提问的逻辑关系以及被访者的回答和访谈者的提问之间的关系。访谈者必然要对被访者及其作品有深入了解,这是个常识问题,答案可以依据第五段、第八段和第十段的提问得出。用被访者的观点引出话题是访谈常用的方法,可见第三段。访谈者设计的问题之间呈现递进的逻辑关系,可以使访谈更深入,使访谈内容更深刻,这也是一个常见的设计。这道题是一道典型试题,有示范作用。
【参考答案】①有比较充分的准备:熟悉对方的写作,作为责编,尤其熟悉作品《钟南山:苍生在上》。②重视对方的观点:提问时采用对方文章中的说法来引出话题,营造对话氛围。③逐步深入地提问:从写作动机问起,问到写作方式和具体内容,最后问到对方的文学观。
【链接】
赶赴武汉
下午4点30分,钟南山急匆匆走出会场。苏越明赶紧起身,两个人一起下了楼,直奔高铁站。
赶到高铁站,身穿蓝黑色制服的姑娘带着他们急忙往安检口赶。入站口长长的队伍已经消失,电子屏显示:广州南一武汉,G1022次,17点51分开。
这是最快离站的车。车从深圳北站始发,经停广州南站。等他们一进站,工作人员就关了闸。车厢满座。姑娘找到列车长,跟他说明了情况。列车长把钟南山他们带到了餐车,给他们安排了两个座位。
拿出手提电脑,钟南山开始工作了。
昨天钟南山在深圳调研,有一家人从武汉回来,陆续染病,住进了港大深圳医院,患者中有一个并没有去过武汉。这是一个相当危险的信号!他给武汉的医生打电话,了解疫情。接电话的都是他的学生。
他又赶紧在电脑上查阅相关的材料和信息,进行整理分析。他似乎忘记了这是在高铁上,工作起来全神贯注。苏越明知道这时候不能打扰他。
过了晚上8点,钟南山想起还没有吃晚饭,他感觉饿了。苏越明马上点了两份土豆牛肉饭。列车长跑过来退钱,说钟院士是为国家才去的武汉,我们不能收他的饭钱!苏越明不肯收,推让几次,拗不过列车长,只好把钱收下了。
晚上9点钟,钟南山太困了,他头靠在低矮的靠背上,闭上了眼睛。
不久前他病过一场,低烧、咳嗽,身体虚弱又疲惫。看到眼前的一幕,苏越明心里一动,偷偷用手机拍下了他打盹的照片。
十几分钟后,鐘南山又睁开了眼睛,他让苏越明在电脑上记录下他对疫情的研判:一是他判断新冠肺炎肯定人传人;二是要重视早发现、早隔离,提醒公众没有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减少出门,避免聚集……
(节选自熊育群《钟南山:苍生在上》,花城出版社2020年6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