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参与式”设计理念下的社区微改造实践
2020-10-28姜涛
姜涛
摘要:由文化重塑带来社区创新转变的背景下,文章提出“文化+参与式”介入社区微改造的设计策略,以广州华乐街道邮电小区为研究与实践对象,挖掘邮电文化特色,从邮电文化角度进行社区景观营造,在微改造中注入邮电文化元素,并由户外展览馆的形式重塑社区空间与居民情感的联系,得到重建社区集体记忆,强化认同感与归属感的实践经验,以期为城市更新改造提供多元的思考与探讨。
关键词:文化;参与式;社区;微改造;景观营造;社区教育;设计实践
中图分类号:TTU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0)10-0046-03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capital Thinking with Emphasis on Efficiency and Cost Orientation,many communities have old space facilities、weak relationships,lack of Cultural Quality、Artistic Aesthetics and Neighborhood Warmth,community has gradually become a kind of body without soul,an empty architectural shell without a god.Today's Urban Residential Environment,ecology and culture have gradually become two important issues,transformation of Community Innovation Brought by Cultural Reconstruction,the article intervenes in community micro-renovation with the design strategy of culture+participation,digging ou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Community,Landscape Constru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t and Telecommunications Culture,And reshap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ace and emotion by the form of artistic design,Emphasize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culture,Cohesion of local identity and sense ofbelonging.
Keywords:Key words:culture participatory Community micro-renovation Construction Design practice
一、“文化+参与式”社区微改造的构建基础
社区一词英文Community,源自古语comunete“社区、公共精神”,与英文Communication(沟通交流),来源于同一词根Commune,表示“共同共享,密切联系”,有共同的信仰价值觀和身份认同,指一群有着共同情感而凝聚在一起的人们,藉由彼此的互动,发展出认同感与相同的目标及期望。社区这一场所概念强调归属感,强调居民与场地的情感联系。
(一)社会创新发展需求下的设计更新: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通过改造主体的确定、公共文化以及实践行动等层面的整体性建构,形成一种参与式、合作式的改造模式是趋势,通过培育公众参与精神来提升社区居民共治、共享的意识和能力显得愈发重要且具有创新性。引导社区居民在公共参与中形成“当家做主”的归属感,构建个体与他者、个体与社会的有机联结,最终更好地设计出具有共建共治共享精神的文化社区家园。
(二)文化+参与式设计概念及模式: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的理论基于多元主义思想的倡导性规划理论,1969年谢里·安斯坦(Sherry Arnstein)在美国规划师协会杂志上发表了著名的论文《市民参与的阶梯》(A Ladder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为公众参与成为可操作的技术奠定了理论基础,公众参与作为经典规划理念广为世界各地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所采用,在中国的实践也已近30年,在许多中外研究中不难发现,“参与”(Participation)的重要性。本文的参与式设计是指通过景观营造,调动社区居民和其他使用者的参与感,与空间、环境和展品间进行互动的体验设计。参与式设计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如同绘画与文学,作者完成作品,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开展个体的想象和理解,赋予空间更多含义。以“文化+参与式”营造空间,介入过程中用参与的精神与方法,可通过想象、创意和创造力,为原本平淡无奇,同质化严重的社区空间带来创新与亮点,设计作为催化剂鼓励社区居民和使用者进行思考、想象、互动与对话,促使人与环境,人与人的交流与沟通,给空间带来积极改变,从而达成改造的目的。
广州市华乐街邮电小区作为一个以邮电员工为主要居住群体的生活社区,与纪念性景观、旅游景观、广场空间等城市公共空间截然不同,设计应从居民日常生活的点滴着手,从邮电文化出发,展现场所的真实感呈现具有说服力的设计方案,而不至于引起居民反感与抵触。设计者应把 “鸟瞰式”至上而下的规划视角,调整为“显微镜式”至下而上的设计视角,扎根于日常生活和文化价值的判断,走进社区、走近居民,在居民共同参与下,以微观视野进行周边情况的分析和调研,因地制宜,发挥社区参与积极有效的作用,将邮电文化的无形性引入社区更新改造,把文化故事编排到日常生活主线中,使社区成为展现文化的舞台。通过“文化+参与式”社区更新与微改造,重新挖掘邮电记忆和历史钩沉,重温邮电小区的历史与回忆,讲述邮电事业的故事与传奇,重塑邮电文化的精神与意义。
(三)社区场所、时间维度、集体记忆:古时历史事件往往通过口述或文字记录得以保存和流传,现代社会的城市规划、旅游景观、风景园林、广场公园等也成为了记录历史,描写事件的记事本。在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历史事件和文化传承的载体在不断发生变化,形式更多元,内容更丰富。本设计强调邮电历史脉络的延续,让不断发展的邮电历史在时间进程中可视可触,让承载邮电文化的历史故事,创造出社区的历史延续性、时间感和生命力。以设计的物质形态记录可触摸的时间流动性,并体现“集体记忆”,使邮电小区成为一个具有社区“集体记忆”的文化舞台。
如何在千城一面、形式僵化的现代城市景观中,营建出记录历史,传承文化,诉说往事,具有鲜明特色的另一种城市景观,是我们面对的课题;如何在静态的物质环境中诉说动人的故事,让人景对话,让时空流动,让经历了邮电业发展各个时期的市民们,通过熟悉的叙事景观忆起往日的邮电岁月,重塑社会身份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也是本次设计的重要目标。
二、“文化+参与式”社区微改造设计实践
(一)项目背景: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文化是一座城市的IP。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深度挖掘华乐街的历史文化特色,将传统和现代要融合发展,让城市留下记忆,让街坊记住乡愁!本方案通过提出“文化+参与式”介入社區微改造的设计策划,在“微改造”里注入邮电文化元素,重建邮电社区集体记忆,强化社区认同感与归属感,将城市更新与文化传承相结合,以“文化+艺术”的“绣花”功夫,激发老邮电焕发新活力。
根据《广州市城市更新办法》《城市更新片区策划方案编制指引》《广州市老旧小区微改造实施方案编制指引(试行)》等文件指导精神,广州市越秀区华乐街道启动“老旧小区微改造项目”,旨在通过房屋建筑本体改造、小区公共部分改造、小区道路硬化更新、增加小区绿化、小区明渠改暗渠、公共“三线”整治等方式,提升社区的舒适度和整洁度,本次社区微改造在此基础上,通过“文化+参与式”的设计策略,从文化的角度挖掘地方特色,以户外展馆的形式宣扬邮电文化,重塑社区公共空间与居民情感的联系,凝聚地方认同感与归属感,致力打造宜居社区、魅力社区、文化社区。
(二)区位现状:华乐街邮电社区位于广州市越秀区环市东路386号,紧邻环市东路总部经济商业圈,北临环市东路,南面是青龙坊路,西面为华乐路,区内交通和生活便捷。邮电社区是老邮电员工的宿舍楼,多为70-80年代的楼宇,部分为60年代的楼宇及平房,目前存在青龙坊沿街两侧商铺较混乱、居民活动场所简陋老旧、局部路面破损、部分建筑物和城市配套设施年久失修、排污系统破损等情况,其与紧邻的环市东总部经济商业圈之间有着较大反差,小区现状已不适应社会建设发展与现代生活步伐。
(三)改造思路
1. 创设文化叙事情境:每个时代都有该时代特有的精神,如何将新时代精神与邮电精神融合,塑造有意义(meaningful)、能参与对话(engaging narrative)的邮电小区景观,需要在环境空间的物质属性中,注入独有的邮电文化基因和新时代信息。
通过邮电文化故事解读小区空间场所,通过空间场所展现邮电文化故事。空间场所是文化故事的载体,随着空间场景的发展推进,逐步展现邮电文化和历史,这些历史、文化和故事赋予邮电小区独一无二的时代特征和意义,发掘邮电社区文化中的故事,读懂空间中的故事,成为解读邮电小区的必要途径。
文化叙事将场景中关于时间、历史、经验、记忆等隐性信息诠释呈现,在文化传承、记录历史、社区建设、邻里关系、认同归属感和场地美学的构建方面有积极意义。针对邮电小区文化叙事情境提炼如下:
邮电文化脉络梳理:邮电通信业作为我国的基础服务行业之一,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是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改革开放以后,通过“分析”、“重组”、“上市”、“转型”,由邮电分割出来的通信产业,蓬勃发展,为我国的信息化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邮电部门作为曾经令人艳羡的“铁饭碗”之一,有着鲜明白的时代特色与历史荣光。邮电小区文化要素提炼:邮筒、邮包、邮车(含自行车、摩托车等)、送信、送报、信息的沟通与传达、邮票、邮戳、信封、信纸、电报、摩斯密码、电报机、电话机、手机、智能电话、信息技术等,如图1-3。
以语言为核心的文学叙事,辅助参观者认知、理解和记忆;以物质形态空间为核心的空间叙事,提升空间品质和感染力;以互动为核心的行为叙事,对空间的主动解读与互动,三者共同构成景观叙事体系。笔者借鉴陆绍明教授的景观叙事体系,提出基于华乐街邮电小区的邮电文化叙事体系,归纳为两类叙事载体:一类是具象叙事载体,通过雕塑、浮雕景墙、景观装置、邮电城市家具、邮票、电报机、电话机、手机等邮电主题元素来展示邮电文化,以具象再现的设计手法来实现。另一类是抽象叙事载体,通过将邮电发展史、历史信件及名人家书等内容,雕刻或融合设计在景墙、装置和街道家具上,将抽象隐喻的语言叙事结合景观营造,再现邮政历史故事。以物质形态的空间叙事为主,以文字叙事,行为叙事为辅构成邮电小区景观叙事体系,营造视、听、触、味、嗅等多维度叙事形态,吸引参观者在场景中进行视觉观赏、听觉接收、对话表达、参与传承、体验互动,构筑邮电历史、文化与居民生活、社区教育和社区服务的链接。
2. 组织邮电时空线索:将以上点状,碎片化的邮电文化元素整合,重新构建物质空间的语境,将邮电历程通过时间线索,融入到社区空间中,拓展景观体验的广度与深度,有助于唤醒邮电人的集体记忆,保留和传承邮电文化。设计方案将上文两类叙事载体,通过时间叙事线索有序编排串联在4个主题空间中,如图4。
以时间线索讲述邮电事业的发展史,分为四段不同的时期,以不同主题具体分段:一为讲述古代我国的邮驿发展历史的“古代邮驿”;二为讲述民国时期的邮电发展的“历史钩沉”;三为解放后的邮政时期发展情况的“绿色印记”;四为现代时期的邮电事业腾飞发展的“未来畅想”。结合多样的互动体验装置,如:故事景墙、智能设施、剧场表演、公共艺术活动等,使大众参与文化艺术中,拥抱邮电文化与居民生活形态,让“沉淀的文化”与“生动的艺术”讲述历史,唤醒记忆,借力文化“微改造”,提炼社区独特的邮电文化,以文化软实力打造未来区域发展的新引擎,如图5-6。
3. 营造社区户外展馆:以“邮电文化+艺術营造”为邮电小区微改造设计主题,打造国内首个邮电户外展览馆。将邮电历史不同发展阶段的事件和活动,以时间线索编排设计成为一个包含运动和时间的动态过程,穿越时间和空间的环境空间体验,以一种动态的、显性的、随着时间推移而展现的邮电文化户外展览馆。让文化直接进入社区空间,以“户外展览馆”的概念,打破室内展览馆的封闭环境,让展品走进日常生活与观众接触、让民众参与,有助于加强主客体间的根植关系,强化场所感与依恋感,主客体在动态互动中,探寻现代设计与传统文化碰撞的轨迹,将集体记忆、情感归属和文化故事紧密联系在一起。将抽象的时间线索物化和视觉化,置于空间场景及物质载体上,如邮递员形象的社区公共雕塑、邮电元素城市家具、邮电故事主题景墙、人机对话邮电设施等。叙事主题与结构清晰完整,社区可居、可游、可感知、可体验,而且可进行交互式的模拟体验,如图7-8。
4. 构建社区教育课堂:社区是城市肌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街道的流动性如同城市的血管,是城市的生命线,是城市张力和兴奋点所在。整合邮电文化,打造活力动感社区,赋予社区街道双重定义:“邮电文化+社区教育”,使社区成为城市流动的“文化教育线路”,作为积极的公共空间除了承载日常生活,同时承载文化传播、社区教育等的社会功能,在城市环境中创造有意义,可参与的社会责任。利用社区建筑围合外的灰空间构成有序、链接、体验寓教于乐的城市活动容器。
通过“文化+参与式”社区微改造,营建邮电文化课堂,拓展社区教育与社会服务的广度与深度。通过创新、探索、开放的社区空间景观营造,旨在促进多角度、多层次教育计划的常态运转,为不同层次的参与者提供涉及历史、文化、科技和美育等内容的社区课堂,内容可涉及:文化传播、景观营造、社区美育、文旅开发,青少年科技活动等培育内容,打造社会创新发展需求下的社区服务平台,为参与者提供超越学校课堂、室内博物馆和展览馆的可持续发展的社区教育资源。
三、“文化+参与式”社区微改造设计启示
(一)改造主体——多层次的参与模式:由政府部门与社区团体相互合作、积极参与,以跨部门、跨领域、跨专业的途径,社区居民与设计者开启良性对话模式,共创社区改造与发展是城市更新与微改造的愿景。政府不再是一个主导社区士绅化过程(社区转型过程中出现的排挤原本低收入居民的现象)的角色,而是为社区改造提供导向指引、示范宣传、推广经验,技术支援与经费支持。社区总体改造目的旨在让社区居民在政府的辅导下,打破以往至上而下的政策指导模式,透过社区居民的自主参与,发掘本地生活的独特之处,并结合社区特有的文化传统,重新塑造地方情感与文化魅力。邮电小区微改造实践目的在于设计营造一个传承文化脉络,非士绅化改造的户外邮电展览馆,保留对其原有社区居民的尊重,与原有社区空间脉络紧密关联,延续邮电精神与邮电文化意义。
通过多层次参与改造主体的确定,公共文化及实践行动等层面的体制机制建构,形成一种参与式、合作式的改造范式,引导社区居民在公共参与中形成“当家做主”的自主感与归属感,构建个体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有机链接,最终更好建成具有共建共享共治精神的社区文化家园。
(二)改造内容——灵活多样的文化叙事:通过增加邮电文化叙事元素,融合社区参与、艺术生活及展览文教等活动,对社区物理环境进行优化与提升。邮电社区微改造的文化叙事是以景观建筑为核心,由雕塑、公共艺术、图像、文字、植物等多种元素共同构成的景观叙事载体。其包含物质与非物质两个方面,物质载体包括:雕塑、故事景墙、城市家具、生活设施、导向标识、绿植花草等。非物质载体为表现语义的要素包括:信息、文字、图像、音乐等,藉由文化创意,将人文环境的软质元素融入景观营造的硬质空间。艺术介入也好文化融入也罢,最重要的是,改造内容与社区空间应具备高度的同质与关联,这样才能唤起当地居民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有效提高社区生活品质,重建社区集体记忆,强化社区的认同感与集体意识,从而打开社区自主更新的新格局。
(三)改造方式——低成本高效益的社区空间优化:邮电社区微改造是在原有建筑及环境空间基础上,利用社区环境的灰空间及消极空间,进行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双重改造。不以自上而下照本宣科的程式化设计,不用新奇华丽、眼花聊罗的整饰工程包装,而是深度了解邮电历史文化,关心社区居民互动参与,走入社区,唤醒文化,同步社会创新发展潮流。以低成本微改造推行公共艺术-社区营造-文化教育,致力于实践社会发展的创新性与大众的参与性。“文化+参与式”社区微改造,是促进对话与互动的催化剂,塑造了人与环境的关系,更重要的是改变人与人的关系,在新时代精神与氛围下,给社区空间带来低成本高效益的积极改变。
结语
“文化+参与式”社区微改造,以地方文化作为根基,从社区居民的“人本”角度出发,寻求承载文化、传播美育、符合居民需要的空间改造,设计过程中营造居民、设计方和决策方共同参与、互动和对话的机会,唤醒空间使用者的自觉,使改造效果能表达居民和使用者的共同情感。不同的社区有其各自独特的历史脉络,居民特性与社会氛围,不同社区的改造应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寻找各自适用的参与和对话模式。通过艺术、文化、创意等媒介,串起每一位参与者的集体认同,给社区注入文化基因,强调公众参与、艺术介入与文化传承。
基金项目:广州市社区教育服务指导中心社区教育项目:“文化+参与式介入”社区微改造创新模式研究与实践——以广州华乐街邮电社区为例(项目编号:2019SQJY015)。
参考文献
[1]董璟璟,林瑛.城市公园空间叙事研究——以无锡城中公园为例[J]. 设计.2020. (01):48-51.
[2]尹志雯.旧城居住环境的“有机更新”[J]. 设计.2019.( 01):151-155.
[3]林楠.人人参与的社会创新设计[J]. 设计.2019.( 22):147-149.
[4]陆绍明.景观叙事解码海派古典园林[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
[5](美)C·亚历山大.赵冰译.建筑的永恒之道[M].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
[6]陈冠华.走进内坜里以合作取代介入的社区艺术行动[M]. 台北市:田园城市文化事业,2014.
[7](英)Matthew Carmona.Tim Heath.Taner Oc.Steven Tiesdell.冯江袁粤万谦等译.城市设计的维度[M].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8] 韩凝玉张哲.景观设计的传播学偏向[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
[9] 熊培云.重新发现社会[M]. 北京:新星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