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学困生课堂多说理的教学策略
2020-10-28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第五中心小学黄瑜
□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第五中心小学 黄瑜
一、鼓励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善于鼓舞学生,是教育中最宝贵的经验。在课堂上,教师温柔的语言、善意的肢体表达、鼓励的目光、可爱的小奖品等都大大提高学困生的表达欲望。学困生不可能没有一点儿的数学思维,或许害怕同学嘲笑,或许担心教师不愿意等待他的慢反应。教师在课堂上微笑示意,走过去摸摸学生的头,领着学生说出第一个词语、第一句话,笔者相信,不愿意表达的学生也会爱上表达的。
二、分阶引导
学困生因为学习态度问题或者因为思维反应慢最终都导致了学习困难。教师设置问题应分阶级、分层次引导学困生说理,无形中为学生铺垫支架,让学困生易于表达。
例如:笔者在执教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以下简称五下)《观察物体(三)》第一课时:
教师:这是从正面看到的形状,你能搭出几种不同的立体图形?
学生出示:
教师:如果将正面看到的3 个正方形都涂色和后面区分开,认真想想,现在你可以搭出几种不同的立体图形?
学生出示:
教师:刚才你都是把4分1和3来搭,4还可以分成什么和什么?
学生:2和2。
教师:那2个正方体和2个正方体可以搭一个符合条件的立体图形吗?
学生:老师,我知道了,可以这样摆:
教师:可以总结说说你如何得到8种的吗?
学生:要有顺序地搭才不重复不遗漏。4可以分成1 和3:第4 个正方体可以按顺序地从左到右,从前到后。4还可以分成2和2:就是中间部分重合的情况,左边2 个可以在前,也可以在后,一共是8 种情况。在有序搭的过程中,学困生因为思维局限性无法一下子搭出8种情况,教师必须分阶层渐进让学生感悟,学生只有感悟了才能说理,从不知所措到理性思维的发展。
三、适当答疑
对于学困生的要求不能和优生一样,教师在课堂中应该先解析疑难部分,让学困生在一定理解的基础上说理、说感受,才能有助于发展学困生的说理思维。例如,人教版五下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的常见练习题:白鹅在河两岸来回游,若规定从一岸游到另一岸叫渡河一次。1.白鹅最初在右岸,来回若干次又回到右岸,它渡河的次数是奇数还是偶数?2.如果来回101次,白鹅在哪个岸?教师要先解析回顾几个关键的词语:若干次、奇数、偶数。同时,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画图标注左右岸,从大数据分析:
1次——左岸 2次——右岸
3次——左岸 4次——右岸
5次——左岸 6次——右岸
7次——左岸 8次——右岸
……
学困生这样的情况下很容易说出:
1、3、5、7等都是奇数,在左岸,
2、4、6、8等都是偶数,在右岸。
如果教师不适当进行解析答疑,学困生的思维可能受困于某个关键词或者较为复杂的题目外表。
(单位:米)
四、借助多媒体
大部分学困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不足,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想让他们多说,说得清楚,能应用和举一反三,必须借助课件、画图引导,让他们真正理解问题的本质。例如:人教版五下教学第三单元求物体表面积,经常遇到这样的题型:
对于学困生和中等生来说,真的会思考大正方体的上面没有被小长方体占据的部分面积,于是执着地求正方形的面积——小长方形的面积,再加上正方体其余5 个面和长方体其余5 个面的面积。学困生一般看到这么复杂的计算就放弃了,中等生也容易计算出错。在课堂上当学困生说出解决问题策略的时候,一往这方面考虑,教师应当利用多媒体动画,将小长方体的上面和下面同时特效显示红色,同时移除小长方体,让学困生感悟到:将小长方体的上面补给大正方体,则问题转化为求大正方体的6 个表面积和小长方体的4个侧面。在图形运动中,遇到平移、旋转(顺时针、逆时针)教师采用多媒体辅助手段,绝对能打开学困生的想象空间,让他们豁然开朗。
五、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学困生的思辨能力不足,对于一些稍微复杂的公式、解题方法不是很理解,还很经常混淆。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把这些生涩难懂的公式、解题方法披上生活的外套,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让学困生易于理解,从而说理。在课堂上多利用生活情境引导学困生,让学困生感受学习数学是有用有趣的,让数学学习更通俗易懂。
六、团队合作
对于内向的学困生,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采取小组团队合作的形式。让学生搭配,问题解决策略在小组内部讨论之后,由组员代表汇报,这样可以避免学困生一人面对教师的尴尬和心理障碍。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组合图形的面积》一道课后习题:
在小组讨论中,一定至少会出现两种方案:①队旗面积=大长方形面积-右边钝角三角形面积,②分割队旗面积成左边的小正方形和右边上下两个小三角形,③队旗分成上下两个相等的梯形。在大家思维的碰撞中,学困生一定有所收获,对题目的理解有一定的理性理解升华。也许原来还困于题目的理解,但是现在再让学生代表小组汇报交流,也能侃侃而谈。
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流比师生间的交流更易于让学困生接受,学困生不会感觉所有的目光聚集自己产生焦虑心情。这样的交流促进学困生明理、说理。
每个教师都不应该放弃学困生,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数学的教育过程是学生理解数学的思维过程,所以我们在课堂上应当更多倾向于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习惯。教师在课堂上积极让学困生说道理,采取措施让学困生明道理,才是一种“育人为本”的具体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