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子化背景下老年人力资源价值及再就业发展趋势研究
——以日本相关经验为例
2020-10-28薛启凡
薛启凡
(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一、 引言
我国在21 世纪初迈入了老龄化社会,近年来老龄化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 为解决人口结构失衡问题,2015 年年底,政府发布了“全面二孩”政策,政策发布后我国的新生人口数量呈现先增后降的特点,从2014 年的1687 万出生人口增长到2016 年的1786 万,政策的正面效果显而易见,2016年成为出生人口的峰值,此后的两年出生人口的数量不断减少,至2018 年出生人口1523 万,2016 年的峰值被认为是夫妇生育意愿在政策的刺激下得到了集中释放。 但总的来说,整个社会的生育意愿在不断下降,因为生育意愿会受到政策、生育成本、社会经济发展及教育年限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的生育率不会有明显的提高,而老龄人口的数量却在不断增加。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截至2019 年末中国60 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达到2.54 亿。 老年人口的迅速增长将影响劳动力结构,进而影响经济增长,甚至冲击现有的养老保障制度。 按照联合国的标准,60 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0%以上,便可称作老龄化社会。 日本在1970 年老龄化率为7%,仅用了24 年老龄化率就达到了14%,相比之下,德国用了40 年才达到这一标准,最为缓慢的法国用了115 年。 在享受过“团块世代”给日本带来的人口红利之后,少子老龄化的社会现状开始给他们带来诸多困难,仅在经济领域,每1%的劳动力退出劳动力市场,就会对日本的经济增速带来0.7%的负面影响。 注重老年人口的人力资本投资,促进高龄人口再就业成为日本面对少子老龄化的一大良策。 论文以日本对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举措为借鉴,进而分析我国老年人再就业的可行性,展望我国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和再就业的发展趋势。
二、 人力资本价值理论基础
西奥多·舒尔茨在20 世纪60 年代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来阐述他对人力资本的理解,《人力资本投资》更是成为现代人力资本理论的奠基之作,他认为人力资本投资对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增长有着深远的影响,人力资本投资包括了学校教育、职业培训、医疗保健等方面。 一个人的知识水平、职业技能还有健康状态都会影响到个人人力资本存量。 之后,丹尼森通过实证方法,证明了美国在20 世纪初期到20 世纪中叶的经济增长受到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劳动力的平均质量提高0.9 个百分点,对收入增长率的贡献是0.67 个百分点,占人均收入增长的42%。
三、 老年人口再就业经验借鉴——以日本为例
(一)树立积极面对老龄化的理念
随着“积极老龄化”理念的提出,积极老龄化不再将高龄问题魔化,鼓励老年人重新参与到劳动力队伍中去,积极老龄化试图改变人们过去将老年人视作负担的看法,认为尽管老年人的身体状态会有所下降,但他们仍然是整个社会宝贵的资源,仍能够为社会创造出价值。 日本劳动政策研究机构在2012 年的“人口减少背景下全民参与型社会的建设有关的调查研究”中,通过研究认为日本老年人口将成为日本经济的一大支撑。
表1 日本老年人口就业人数变化 单位:万人
按照国际规定,年龄65 周岁及以上的被称为老年人,日本2018 年参加工作的55 周岁到64 周岁的人达到了1535 万人,约占总就业人口的23%,65 周岁以上的老年人862 万人,约占总就业人口的13%。 即将迈入老年与已经是老年人口的人数共占总就业人口的36%。 让老年人能够发挥自己的价值,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老龄化对经济的影响和对社会保障可持续性的冲击。
(二)国家政策支持
在20 世纪70 年代,日本迈入了老龄化国家的行列。 为了更好地应对老龄化给日本社会带来的影响,颁布了《关于促进中高龄人员雇佣特别措施法》,该法明确了60 岁为日本的退休年龄,并且在之后实施的过程中不断修改来更好地促进老年人就业。 在2012 年的修改中,主要是加大了政策的就业导向力度,要求企业不仅仅是总公司,所有的子公司都有义务为所有超过60 岁以上有意愿参加工作的老年人提供工作,如果有企业不履行雇佣老年劳动者的义务,政府部门将对其进行指导改造,如果企业仍然一意孤行,政府将对此类企业进行全社会范围的通报批评,并且职业介绍所有权不提供招聘相关服务。 另外还强调正规就业与非营利组织在老年人就业过程中发挥的作用,通过这两个部门向老年人提供就业咨询、知识教育、技能培训等人力资本积累的方式让他们提高就业率和劳动参与率。
在2013 年的政策修改中,极为重要的一点是政府向老年人所提供就业保障措施。 在过去的政策制定中,临时性、短期性的老年就业人口在中断职业生涯时面临收入中断的窘境,而现在当65 岁老年人退休之后,可以一次性领取到最多50 天的求职补贴,而对那些雇佣60 岁以上老年人的企业,政府为这些企业提供老年人工资的15%作为补贴。 此外针对部分有意愿创业的老人,日本出台了《新事业创业法》,对于这部分老人,日本政府在政策、信息咨询等方面给予援助,甚至在创业资金上也不作要求。
(三)鼓励老年产业的发展
20 世纪70 年代,日本颁布法律允许民间开办提供养老服务的机构,由于受到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当时能够入住的只有收入水平较低的贫困阶层的老人,中高收入的老人没有准入资格。 后来经济增长减速,日本政府意识到仅靠政府的力量难以应对老年人的社会保障等多项开支,于是开始提倡民间养老机构的建成。 到2009 年,日本民主党政府宣称到2020 年要新增280 万的新就业岗位。 此外日本还提倡非营利组织对老年人的再就业提供援助活动,较为有影响力的有银发人才中心,在日本全国范围内都设立了该机构,该机构的主要职能是负责将60 周岁以上、有就业意愿且身体健康状态良好的老年人登记在册,并通过对老年人人力资本存量、兴趣、工作时间等因素进行综合考量后为他们提供一个符合他们需求的工作。
得益于政策的引导与老年产业的迅速发展,在员工数量超过31 人的企业中,有将近99.5%的企业采用了65 岁退休制度,并且希望能够继续雇佣65 岁以上老年人的企业比例高达74%。
四、 中国老年人口再就业的可行性分析
(一)老年人口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人均寿命仅有35 岁,而根据卫健委发布的《2019 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2019 年的人均寿命已经高达77.3 岁。 杜鹏通过2010 年人口普查的数据得出,超过80%以上的老年人认为自己身体健康,可见我国人民整体寿命提高的同时也具备继续工作劳动的身体条件。 在科教兴国的战略部署下,进入21 世纪以来,我国的文盲率已不足10%且仍在下降,大部分老年人都具备一定的知识文化水平。
(二)市场的需要
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将近900 万人,受到高等教育的年轻一辈往往更追求都市高薪的工作岗位,比较不愿意从事基层服务与劳动密集型产业。 同时,由于学校所学习的知识与实际操作存在一定的脱节,不少老年劳动者在退居二线后仍然可以持续发光发热,凭借多年的工作经验来引导年轻一辈。 我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目前已经超过了2 亿,这个数据在未来还会不断增加,老年劳动力再进入市场是必然趋势。
五、 中国老年人就业率趋势分析
可以看出,日本有关老年劳动力的政策颁布都是在引导老年人口加入再就业队伍中去,目前我国的老年人口的再就业意愿并不算弱,我国城市老年人的就业率为6.7%,而拥有就业意愿的老年群体达到13.2%,就业意愿最高为63 岁老人人群,高达47.6%。 “退而不休”的老年人有接近1 亿的基数,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大部分“退而不休”的老年人都是农业劳动者,从事简单劳动工作的人数超过了8400 万人,而非农业劳动工作的大约只有1400 万人。 农业部门多以体力工作为主,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劳动力身体机能的不断下降,使得大量的高龄劳动者很难再参与到农业工作中去。 传统农业部门的工作往往伴随着高强度的劳作与低报酬的回报,却依然涌入了如此大量的老年人,而非农业劳动部门却只有不足1500 万的人选择再就业。 其原因可能有三点:
(一)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缺漏
早期的社会保障在对农村居民的保障上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缺漏,我国20 世纪90 年代才开始有农村养老保障的相关制度,而且参与程度并不高,直到21 世纪初才有5400 万人参与了养老保险,多集中于东部沿海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中西部地区甚至还没有开办养老保险的条件,即便是在开办了养老保险的区域,参保者所能够领到的养老金水平也较为低下,难以保障有质量的生活水平,同时因为基金的统筹层次低,保险保障中的“大数法则”难以实现,这让农民养老保障缺乏共济性,抗风险能力也偏弱。 缺乏晚年所必需的物质保障让一部分农村居民必须要再参与到就业队伍中。
(二)早期人力资本教育不足
在改革开放初期,教育普及率比较低,而且人力资本投资需要有一个长期性、稳定性的投入,回报周期缓慢,远不如物质资本来得迅速。 一方面是缺乏参与教育的条件,另一方面也是出于“短视”,认为读书无用不如提早出去打工,认为只有男孩才有必要读书,女孩不需要教育培养的顽固思想甚至在今天都频有耳闻。 这让部分高龄农村劳动力缺乏人力资本的积累,导致他们在老年时期只能进入传统农业部门。
(三)价值取向影响老年劳动者就业选择
非农业部门的再就业人口多数为受教育水平较高的人群,此类人群在健康、知识水平、职业技能上都有着较高的人力资本存量积累。 退休后的再就业率偏低多不是因为身体健康状态不再能支撑他们进行工作,而是因为有了足够的物质基础。 比如在2014 年时曾对事业单位人员的养老金进行改革试点工作,改革后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大幅度减少,引发了诸多事业单位人员提前退休的浪潮。 可见,物质基础对于高龄劳动力有着极大影响,养老金覆盖的城镇劳动力参与率有45.7%的显著下行影响。
图2 日本高龄人群的经济状况
日本60 至64 岁的老人有61.3%的人不担心自己的经济状态,比例最高的是80 岁以上的老人,有71.5%的老人不担心生活保障的问题。 同发达国家老年人相比,中国高素质的老年人有一定的物质基础。 而在同样的不缺乏物质基础的情况下,日本老年人的劳动参与率要高于中国老年人,可见中日两国的老年人再就业时的目标导向有所差别,导致两国老年人的就业选择产生了偏离。
六、 促进老年人再就业的对策
(一)大力发展老年教育
随着医疗、物质等外部条件的水平不断提高,老年劳动者的身体状态较新中国成立初期有了明显提高。 相较之下知识教育需要更为系统的学习和培养,老年人在退休后愿意参与到老年大学或是相关机构再学习的仍占少数。 政府可以发挥引导作用,宣传终生学习的必要性,以提高老年人再学习的热情。 同时还可以与社区服务所、老年幸福院、社工机构等机构进行合作,由于这些机构平时跟老年人的接触较多,老年人从情感的角度来说更容易接受他们,而从机构的角度来讲,对老年人的兴趣、身体状态、知识技能水平也会更加了解,通过他们来开展相关活动更能够贴近老年人各项教育需求。
(二)加强针对性的就职引导
老年人所拥有的人力资本存量并不相同,所以对于不同老年人群的教育应该进行区分。 老年人再就业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希望得到精神上的满足,该类老年人通常是在退休后受到交际圈缩小的影响感到孤独,应该以精神需求为导向介绍工作。 另一类则是缺乏经济来源而选择再就业,此类劳动者则应尽可能引导至工资水平较高的岗位。
(三)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不论是传统的农业部门还是非农业部门,物质基础都会对二者产生较强影响。 人力资本存量很大程度上能够决定他们的再就业选择,人力资本存量高的老年人群在退休前就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源及影响力,如高等学校的教师、技术工人、公务员等职业,即使退休后他们也往往能够找到轻松且回报率高的工作。 人力资本存量低的老年人群多为农民、简单劳动或从事出卖劳动力的制造业工人,此类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参差不齐,本就处于劣势的这部分人群被迫只能选择参与到农业部门中领取微薄的报酬。 无差别地鼓励劳动力再就业只能让两个人群的收入差距越拉越大,目前我国的基尼系数已经在警戒线以上,如果收入差距继续扩大则不利于我国均衡发展。 由于人力资本存量低的人群容易成为职场上新的弱势群体,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