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扶贫实践的育人作用
2020-10-27刘菲儿
刘菲儿
摘 要: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大学教育有了更高的要求。高校不仅要强化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理论基础,还要增强大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鼓励大学生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应用,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输送更多复合型人才。分析了暑期“三下乡”活动的育人作用,探究了目前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育人作用;“三下乡”
文章编号:1004-7026(2020)17-0120-02 中国图书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在新时期,大学生“三下乡”实践活动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价值和意义。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高校要从“四个意识”“四个自信”“两个维护”出发,进一步挖掘“三下乡”活动的育人功能,将立德树人作为高校教育教学的目标,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不懈奋斗,积极进取。
1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的育人作用
1.1 深入社会,助力脱贫攻坚
在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中,学生可以从理论走向实践,从基层的劳动者身上汲取智慧。大学生在学校组织和教师带领下,深入社会、走近群众,融入到脫贫攻坚的一线中,不仅能够丰富大学生的社会视野,同时还能够让大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脱贫攻坚的实践应用,借助自身的专业特色及技术技能,切实为贫困地区群众解决生活以及劳作中的问题和困难[1]。比如,在一些偏远的山区,教育教学资源相对比较匮乏,通过“三下乡”活动开展支教工作,为贫困山区的学生传播新理念,开展留守儿童关爱活动,解决留守儿童学习及生活中的困难,捐赠文具、书包及课外读物等用品,并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疏导和咨询活动,引导留守儿童积极进取,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促进留守儿童实现身心健康发展。
1.2 磨炼意志,增强社会责任感
在大学生“三下乡”活动中,大学生走出舒适的生活圈,融入到基层的一线劳作中,为贫困地区带去发展新思路、新理念,不仅能够磨炼大学生的意志力,还能够将大学生的专业特色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在促进贫困地区发展的同时,提升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比如,在“三下乡”活动中,大学生为贫困地区的农民开展“互联网+产业”的教学活动,为群众讲解“互联网+”时代下农业发展的新模式,将农村地区的特色产业与互联网相结合,拓展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有效解决农产品销售难、信息闭塞等问题,指导群众学会使用网络获取信息,发现农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为脱贫攻坚注入新动力。
此外,大学生“三下乡”活动还可以引导大学生积极创新,通过不断实践和应用,抓住创新灵感并付诸实践,进而强化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三下乡”活动还能够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及人际交往能力,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奉献精神、团队精神、工匠精神等,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2 大学生“三下乡”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在新时期,虽然大学生“三下乡”活动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和创新,吸引了更多大学生参与到活动中,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乡村地区的发展,但是就目前而言,大学生“三下乡”活动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现阶段大学生“三下乡”活动主要是由学校或二级学院组织,人数一般在10~30人。很多学生对参与活动的热情很高,但是由于缺少经费等因素,难以容纳更多大学生加入其中,难以形成更大的实践效果。同时部分学校在“三下乡”活动中缺少优良的管理团队,管理相对比较散漫,甚至有些活动流于形式,缺少活动目标和方向,影响活动效果[2]。
其次,很多大学生对“三下乡”活动的认识不充分,仅将其作为丰富阅历、实践理论知识的平台,并没有从磨炼意志、脱贫攻坚、服务群众等方面开展。
再次,活动形式相对比较单一。很多实践活动的项目基本相同,加上“三下乡”活动的时间较短,很难对当地的教育、农业发展、文化及医疗工作等方面产生深入影响。学生实践考察活动不够具体和全面,难以将实践资料以及数据等转换为科研成果,影响了“三下乡”活动的实际效果。
3 提升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效率的措施
3.1 加强宣传,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三下乡”活动
在组织“三下乡”活动时,需要广泛宣传其育人作用及实际价值,通过线上及线下宣传,让更多大学生能够全面认识到“三下乡”活动对自身成长及对当地发展的作用。比如,学校可以将每年的“三下乡”活动制作成为图文并茂的介绍,或以短视频的形式将其上传到微信公众号或校园网站上,还可以组织开展实践经历交流、个人展示及团队成果交流等活动。在宣传的过程中,需要将“三下乡”活动的精神、育人功能及现实意义等内容融入其中,让学生能够对活动有更加全面和具体的认知,纠正以往错误或者片面的认识。学校还应该加大对“三下乡”活动的投入力度,设置专项经费,拓展资金募集渠道,发挥社团或学生会的力量开展捐赠活动并将捐赠的书籍、物品等带到贫困地区。学校可以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三下乡”活动中,增加“三下乡”活动的参与人数,让更多大学生能够融入到社会实践中。
此外,学校还要积极将实践活动的资料及数据等转换为实践成果,对具有潜力的科研项目进一步孵化和支持,进而延伸出一批有学术价值、社会价值、示范价值及经济价值的科学成果,更好地回馈社会,提升大学生“三下乡”活动效率[3]。
3.2 开展多领域帮扶活动
在大学生“三下乡”活动中,高校必须结合新时期对活动的要求及目标,进一步完善和规范管理模式,让“三下乡”活动实现高效化与常态化,构建长远的活动体系。有效利用现有实践基地,让大学生能够与群众建立起良好的情感基础,组建一支受群众欢迎的实践活动团队,促进“三下乡”活动的稳定性。
高校应该对活动的主题、实践内容、达到的效果及帮扶对象等方面进行清晰规划与整合[4]。设置宣讲团队、教育帮扶团队、新闻团队及文艺后勤团队等,每个团队对自己实践的项目及内容进行针对性的宣传。宣讲团队需要为村民讲解最新的农村政策、法律法规、习总书记重要精神以及指导等内容,提升村民的法律意识以及政治素养;文艺团队主要为村民提供文化、艺术活动,增强村民的精神文明建设;教育帮扶团队主要对留守儿童展开一对一的教学指导活动,开展作业辅导、普通话推广、素质拓展、思想教育及自我保护教育等。
此外,在生态文明理念下,大学生“三下乡”活动还可以通过组织调查当地的生态环境、水资源、土壤资源及矿产资源等。构建以环保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宣传垃圾分类的紧迫性,引导村民正确分类垃圾。在提升农业经济的发展效率的同时,加强对环境的保护,推广使用绿色种植以及养殖方式,共同构建美丽乡村。
3.3 創新实践活动的形式和内容
高校“三下乡”活动不能仅停留在单一的形式和内容上,还需要依据社会发展及大学生的实际成长情况进一步创新社会实践活动模式,让社会实践更加多元化与丰富化。在支教活动中,需要延伸与拓展支教内容,如设置诗歌朗诵、演讲、辩论会、趣味运动会、书法学习等,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效结合起来,为留守儿童搭建出展示个性的平台,鼓励其勇敢挑战自我、完善自我并提升自我。同时,可以有效融合现代化教学设备,以多媒体的形式为留守儿童讲解文化知识。在支教中渗透德育内容,在提升留守儿童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增强其文化修养、思想道德素质,如组织小朋友观看具有教育意义的电影、爱国影片等。
高校需要积极寻求村干部、党支书等当地领导的帮助,围绕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结合大学生的专业特色,为当地发展建言献策。比如,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以对当地的旅游资源进行深入探析,从当地的人文景观及自然景观出发,结合交通、道路等基础设施,规划出适宜当地发展的旅游模式。将当地旅游资源与特色农业衔接起来,通过打造生态旅游、体验旅游、农家乐等方式,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寻求乡村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而营造出和谐、生态、宜居和美丽的乡村。
此外,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大学生“三下乡”活动还要将信息技术操作和使用融入其中,将农村经济发展与互联网融合起来。要详细了解村民对网络的使用情况,引导村民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借助今日头条、拼多多、抖音、快手等相关直播平台,扩宽农产品销售渠道。通过创新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及形式,学生能够将专业理论知识有效地应用到实践环节中,极大地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5]。
4 结束语
大学生“三下乡”实践活动有着独特的育人功能,能够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磨炼大学生的意志力,让大学生能够从实践活动中深入了解国情、接触更多社会生活,对大学生思想、情感及行为习惯等方面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高校应该加强对“三下乡”活动的重视,明确活动目标,构建完善的活动管理体系,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实践活动,同时还要创新实践形式及内容,让社会实践更加多元化。
参考文献:
[1]何晶.高职院校大学生暑期传统文化“三下乡”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研究[J].农家参谋,2020(1):284.
[2]王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9(2):63-65,68.
[3]李生萍.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探析[J].劳动保障世界,2015(36):24,26.
[4]张立娜.探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J].人才资源开发,2015(20):240.
[5]崔建西,冉菁健,魏毫,等.大学生志愿者行动的异化及其矫正——以大学生暑期“三下乡”为例[J].青春岁月, 2013(20):174-175.
(编辑:季 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