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职校生的教育获得
2020-10-27彭媛媛
摘 要:教育获得是教育公平研究的重要问题,一般针对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而言。职校生在整个学生群体中比较特殊,分析其教育获得的影响因素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和职校生的健康发展。通过研究发现,宏观结构下的社会变迁和财政制度、学校因素中的择校政策和学校扩招政策以及家庭背景中的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均不足以支持职校生在竞争中取得优势,职校生的教育获得偏低已成为普遍现象。这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社会分层,不利于实现教育公平及社会和谐发展。
关键词:职校生;教育获得;教育公平
作者简介:彭媛媛,女,南京师范大学2018级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20)09-0094-06
美国学者梅舍与科弗从社会学的角度提出,一种社会角色总是以与其具有交互作用的另一种社会角色为前提的,例如,学生这一角色就是和教师这一角色交互的。学生的社会存在和教师有所不同,学生指的是在学校学习的人,或者是向老师、前辈学习的人。职校生在整个学生群体中是比较特殊的存在:第一,职校生接受的是职业教育,而职业教育是一种区别于普通教育的类型教育;第二,职校生在校期间学习的内容有通识知识和可迁移的技能,但以其入学时已确定的专业方向知识为主;第三,职校生有中职生和高职生两类。根据《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共1.02万所,在校生数占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总数的39.53%,高等职业技术(专科)院校共1 418所,比2017年增加了30所[1],职校生是全国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公平是世界教育的主流价值导向,而教育获得是教育公平研究的重要内容。教育获得的含义比较多维,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教育获得仅指某个人在学校取得的最高学历,广义的教育获得多见于社会学理论,类似于教育资源获得,包括继续上学的机会、家庭的物质支持和方法支持、父母的辅导和教育期望、老师的赞扬和精神鼓励等[2]。教育获得事关学生未来的最高学历、就业方向、社会地位,甚至是整个家族的命运。作为“半社会人”,学生参与教育是家庭、学校和国家的要求,因此,本文从宏观结构、学校因素和家庭背景论述职校生的教育获得。
一、宏观结构与教育获得
自古教育就和政治有着密切的关系,孔子的“学而优则仕”就是教育为政治服务的典型。中国历时1 300多年的科举制为封建社会选拔了无数的人才,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阶级间的流动,但其最终目的是为统治阶层服务的。当然,政治也会影响教育的发展。二十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在进入现代化社会的进程中,宏观结构对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在教育领域更是如此。宏观结构主要涉及社会变迁和财政制度,社会变迁主要是指社会的发展变化,财政制度则是指教育发展的经济基础。
(一)社会变迁
福建船政学堂的设立拉开了我国近代职业教育起源的序幕,这所学校从建立之初就将教学与生产联系在一起。在洋务运动的影响下,实业经济开始大力兴起,实业教育也得到了一定的重视。晚清的最后十年,中國近代新式学堂得到了迅速发展。从1907年至1909年,实业学堂的数量和学生人数都得到大幅度的增加。从清末新政到抗日战争前夕,我国兴起了丰富多彩的职业教育思潮,为后期的职业教育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由于社会与经济发展等各种原因,到1949年,我国各类职业学校加在一起,在校生仅30万人。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职业学校被认为是资本主义的产物,被狠狠地打压并被大量撤掉或是改设为普通中学。截至1976年,全国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含中师)共计3 710所,在校生数量仅为91万多人,占高中阶段学生总数的6.1%,而1965年这一比例高达52.6%,高中阶段普职比为15.4:1。从这些数字变化可以看出,当时的职业教育发展受到重挫,职校生的处境比较艰难,教育获得普遍偏低。
十年文革风波过后,社会秩序急需恢复正常。国家把工作重点放在发展经济上,各类企业开始恢复生机。伴随着改革开放,国内生产总值迅速增长,其中发挥重大作用的是大量的技能型人才,而人才的培养需要教育事业的支撑。1978年,在邓小平的呼吁下,我国开始扩大农业中学、中专和技工学校的比例。1980年召开的全国中等专业教育会议也提出要多办和办好中专学校。1985年,全国农业中学、中专和技工学校数量快速增长,职业院校的招生火热程度甚至超过普通学校。1996年,《职业教育法》的颁布使职业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大部分家长及子女会优先选择进入职业教育。
然而,自1997年开始,我国职业教育引入市场机制,政策也不再向职业教育倾斜,尤其是1999年提出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政策后,职业教育的发展开始萎缩,吸引力逐步下降,职业教育陷入困境。2002年之后,国家开始重新重视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领域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2019年初,《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颁布让业内人士直呼“职业教育的春天”终于来了,但职业教育的复苏之路道阻且长,职校生待遇的提高也需要一定的时间。
(二)财政制度
国家的教育财政制度也是影响教育获得的重要因素,教育的发展需要国家财政的投入,2019年全国教育投入的总量首次突破五万亿元,教育支出已然是国家财政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自国家将财政权下放到各省后,由于不同省份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地方政府会优先将资金投放在能产生经济效益的项目上,对教育的投资就会相对减少。此外,因为职业教育的特殊性,需要比普通教育更多的资金投入。但职业教育的关注度远低于普通教育,政府会选择优先发展普通教育,这种状况进一步遏制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对学生教育资助也出现了不平衡的现象。经费投入数额很大程度上决定职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但从整体上来看,国家对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投入有区分,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仍比同阶段的普通教育要低,在拨款总量和生均拨款中,中等职业院校和普通高中大体相当,但高等职业院校则比普通本科低很多。近年来,国家开始重视职业教育,例如《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到要健全经费投入机制,中职生的生均拨款应适当高于普通高中生,高职生的生均拨款也要达到12000元,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职校生的家庭负担。教育也需要家庭的财政支持,由于高中阶段的教育尚不属于义务教育范围,学生需要自费上学,较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来说,高中阶段教育的收费相对较高,对某些贫困地区的家庭来说是一项无法承担的支出。从现阶段来看,职校生不仅缺少政府的财政支持,还缺少家庭的资金支撑,无法获得更多教育上的投资,享有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也就较少,教育获得不高。
二、学校因素与教育获得
我们常说的教育一般有三大类,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类教育都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重要作用。在现有的教育体系下,学校教育居于其中的核心位置,有关学校的相关政策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教育获得。
(一)择校现象与就近入学政策
择校现象在我国由来已久,尤其是在普及义务教育之后,择校现象开始广泛进入社会公众的视野。择校现象的出现和就近入学政策有一定的关联。为了缓解受教育者与教育之间的部分压力,针对中小学义务教育,政府在工作文件中提出“免试就近入学制度”,以便更好地推进义务教育公平。同时,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也相继出台了一些政策,允许部分学生有条件地选择就读学校。择校一般在基础教育领域谈论得比较多,其核心部分是学生家长以及学生本人对入读学校的选择,包括在公立学校之间的选择以及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间的选择。教育资源不均衡是导致择校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教育资源主要体现在政府对学校的经费投入、师资队伍、教学装备、学校占地面积以及学校的影响力等。择校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众对教育的需求,也有利于增强学校之间的竞争从而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然而,由于经济社会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择校现象和就近入学政策在落实过程中给教育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一方面,经济基础较好的家庭会选择居住在有好学校的社区,以便能让子女有机会入读“优质学校”,这可能会造成生源的不正常流动,在某种程度上会对该区域原有的相对稳定的教育秩序产生一定的冲击;另一方面,很多就读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自农村家庭,其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以及文化水平处在相对弱势的位置,这限制了他们在基础教育阶段对就读学校的选择,导致他们享有的教育资源不平衡。择校和就近入学主要影响的是学生的入学机会,同时也会造成其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不均等,进而影响到职校生的教育获得,最终影响到教育公平。
(二)学校扩招制度
1986年4月,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条文中首次将免费的义务教育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2015年的相关报告显示,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实现全面普及,因此,十二年义务教育的普及被提上日程。2017年,有代表在两会上提出要普及十二年义务教育,一经提出便引起社会各界的热议。普及十二年义务教育是指实施从小学到高中阶段的免费教育,重点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后的三年高中阶段教育,而高中阶段的教育分为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两类,普及高中阶段的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缓解教育不公的程度。但近年来,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必要性遭受到一定的质疑。有人认为,普及高中阶段的教育就是需要大力发展普通高中教育,这种想法使得职校生遭受了很多不公平的待遇。实际上,产业技能和文化知识都是基础,只有将其都纳入到基础教育领域,这种教育才是健康的、完整的[5]。所以,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也需要将中等职业教育纳入其中,中等职业教育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中職生也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
2019年,李克强总理提出高职要扩招100万,高职教育也隶属于高等教育范畴,这意味着我国高等教育将从大众化迈向普及化。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高职扩招最大的挑战来自生源的招收。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扩招百万政策相当于宣告了高职院校计划型招生模式的终结,同时也意味着市场化招生模式的全面开启[6]。随着我国人口出生率的下降,计划性招生本就难以满足职业院校需求,但转向市场性招生必然会出现激烈的生源抢夺现象。然而,我国职业教育缺少吸引力是社会各界公认的事实,在最受关注的就业问题上,很多就业单位还是没有消除“唯学历论”,职校毕业生就业困难重重。因此,一些学生面对高考的失利宁愿复读挤高考的“独木桥”,以便获得普通高校的入学资格,而不愿进入高职院校就读。在地位取向明确的本科教育中,高校扩招导致优势阶层较大程度地扩大了他们的相对优势[7],职校生依旧处在弱势地位。
三、家庭背景与教育获得
1967年,美国社会学家布劳和邓肯提出地位获得模型,此模型用家庭背景来解释子女的教育成就,西方学者皆以此模型为基本框架,不断丰富家庭背景的内涵,尝试从更加综合的角度论述教育获得。近年来,国内的学者也开始重视家庭背景在教育获得中的影响程度,多位学者的研究表明,家庭背景对教育有显著影响,家庭背景将会影响到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的获得,从而影响教育公平。国内学者李春玲将家庭背景分为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政治资本和文化资本。由于社会资本和政治资本可以纳入广义的经济资本当中,所以家庭背景从本质上来看就是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
(一)经济资本
一般来说,经济地位包含收入和职业。父母的职业和收入可以反映学生的家庭经济水平,经济水平之所以会影响到教育获得,原因在于经济水平高的家庭有更多的经济资本支持学生掌握相关的资源,而经济水平低的家庭不具备这部分的能力。在职校生群体中,大批学生来自于农村,父母是工人或农民,掌握的经济资本较少。《2012中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与就业报告》提到,2012年,农村户籍学生占到中职学校在校生总数的82%,近70%的中职生来自中西部,45.7%的中职生家庭年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8]。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虽然职校的生源情况有所改善,但是职业院校的生源仍旧以农村户籍的学生为主。以湖南省为例,有数据显示,2018年,湖南省职业院校贫困地区生源比例高达34.97%,其中,中职生占在校生的比例高达45.49%,高职生则占22.56%。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农村人均可以支配的月收入不足2000元,对贫困地区的人口来说,这个金额可能更低,因此,家庭贫困能花费在子女教育上的资金是少之又少。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前会长纪宝成的话也从侧面证实了这个问题。他讲道:“现在几乎没有市委书记、市长与县委书记、县长的孩子上职业院校,就连说职教重要的人的孩子一般都没有上职业院校,职教简直成了‘平民教育的代名词,很多老百姓的孩子上职业院校是无奈之举。”[9]
在我国现有教育体制下,教育分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其中,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有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两种类型。我国在1986年开始实施义务教育,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初等教育的普及颇具成果,一般来说,接受高等教育需要先接受中等教育。有实证研究发现,个体的高中教育质量依赖于其初中学校的类型,高等教育质量对初中学校类型存在弱依赖,而对高中学校类型则存在强依赖的关系[10]。因此,学生就读的学校类型对其将要升学的学校类型会造成影响,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一般会升学到高等职业院校,而在重点高中就读的学生大部分升学到更高层次的高等院校。家庭的经济地位在这些分层机制中占有举足若轻的分量,国际上称为“影子教育”的课外补习就是家庭对子女教育的经济支持,而这种支持在义务教育阶段会幫助其获得优势,最终延展到其他层次的教育上。当前,企事业单位用人等方面还比较重视学历,普通高中和普通本科这类“正统教育”依旧是主流,是大众认可的教育,学校的毕业生也符合人才市场的需要。职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和接受普通教育的学生相比,并不具备优势。劳动力市场也是分层次和等级的,高级的劳动力市场和次级的劳动力市场所接纳的人才也不同。因此,职校生的受教育情况直接导致他们会被分配到次级劳动力市场,次级的劳动力市场带来的自然是较低的收入,而这种经济状况又反哺回家庭。
(二)文化资本
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在著作《资本的形式》中首次提出文化资本的概念,他认为,文化资本发挥着与经济资本及其他资本同等重要的作用。文化资本泛指任何文化和与文化相关活动的一切资本,包括父母的受教育年限、受教育类型和层次、家庭文化氛围、子女课外文化活动参与情况等更丰富的内涵。布迪厄在研究中发现,子女的学术表现与父母的文化程度密切相关。家庭的文化资本是子女教育获得的中介,和教育获得有正向的相关关系,其主要体现在父母受教育程度在代际间的传递。拥有文化资本越多的家庭,会更加重视子女的受教育状况,会投入更多的经济资本以获得更多元的文化,从而营造出更浓厚的文化氛围,其子女所呈现出来的文化修养和性情明显会高于一般普通家庭。拥有家庭文化资本多的子女能接受更高层次的文化,对学校体系内教授的知识更容易接受,因为家庭给予的文化熏陶和学校传授的文化高度一致。同时,这部分学生对知识的领悟力更高,能更快地掌握知识,更容易地获得教师的认可,最终文化资本也就在代际间得到巩固和进一步的提高。家庭文化资本能够长期发挥作用,从小就对子女产生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影响;子女充分利用家庭提供的文化资本,通过个体努力转换为自身的文化资本,在教育上获得更高的成就。在布迪厄的理论中,这种现象被称为教育的文化再生产,即子女在很大程度上是保持和父辈同样的文化阶层。然而,近年来的《2015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显示,91%的高职毕业生为家庭的第一代大学生。这部分职校生的父母文化程度不高,无法在文化资本上给予其更多的支持,职业院校朝着成为社会底层子女聚集的空间发展,在这个社会场域内,学生表现出不理想的学业成绩和不良的行为习惯,对文化资本的习得态度也处在冷淡状态。
文化资本也是造成社会分层的因素之一。文化资本会对社会流动有所影响,而这影响往往主要是由教育赋予的,并且以教育资格的形式被制度化,通常表现为学历和文凭证书等形式[11]。越高等级的文凭代表个人的学术能力和素养越高、掌握的文化资本越多,在阶层的划分中获得的利益越多。这种制度化了的文化资本打上官方的烙印后,在社会上广泛流通并得到认可。在现代社会中,文化资本已经成为一种竞争力,但职校生掌握的文化资本不足以帮助他们在竞争中占取优势地位,所持有的学历证书在就业市场中也处在被冷处理的状况,家庭所拥有的文化资本也不能够支撑他们获取其他更为实际的资本。
教育发展水平是衡量个人能力的一个标准,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教育的重要性愈来愈高,教育公平也一直是公众所关注的焦点。我国地域宽广,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极不均衡,尤其中西部差距格外明显,所以个人在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的获得上也会存在巨大差异。而教育获得在人口中的分配状态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会分层,并固化社会分层。从我国的教育发展史来看,教育领域曾进行数次改革以弱化阶层和教育获得的联系,目的都是为了促进教育公平。尽管现在的教育选拔机制相对公平,但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在很大程度上是朝着社会上层倾斜的,间接造成社会阶层两极分化,阶层间的壁垒更难打破。职校生本就大多来自农村,都经历过中考或高考的“失败”,没有雄厚的家庭背景,在各方面处于弱势地位。因此,职校生的教育获得是教育公平必不可少的一环,教育上的公平有助于社会公平,从而更有益于增强社会整合度,创建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 (2019-07-24)[2020-06-15].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fztjgb/201907/t20190724_392041.html.
[2]郭琳,车士义.父母非农就业、外出打工与子女的教育获得[J].兰州学刊,2011(3):107-114.
[3]高靓.锻造大国工匠,奠基中国制造——新中国70年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历程[N].中国教育报,2019-09-27(1).
[4]国家教育委员会职业技术教育司.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简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151.
[5]徐国庆.中等职业教育还有必要存在吗?[J].职教论坛,2016(3):1.
[6]曾珠,柏文涌.扩招百万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发展机遇、要求、难点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9(21):5-12.
[7]刘浩,钱民辉.谁获得了教育——中国教育获得影响因素研究述评[J].高等教育研究,2015,36(8):9-19.
[8]朱振國.中职:贫寒学子撑起产业半边天[N].光明日报,2013-02-28(5).
[9]纪宝成:市长市委书记孩子几乎不上职业院校[N].中国青年报,2013-04-15(11).
[10]陈彬莉.教育获得之中的路径依赖[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4):93-106,190.
[11]郭丛斌,闵维方.家庭经济和文化资本对子女教育机会获得的影响[J].高等教育研究,2006(11):24-31.
[责任编辑 王文静]
On the Educational Access of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PENG Yuanyuan
Abstract: Educational access is an important issue in the study of educational equity, which is generally aimed at educational opportunities and educational resources.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are special in the whole student group. Analyzing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ir educational access is conducive to promoting educational equity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Through the research, it is found that the social change and financial system under the macro structure, the school selection policy and school enrollment expansion policy in school factors, as well as the economic and cultural capital in the family background are not enough to support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to gain advantages in competition, and it has become a common phenomenon that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get low education. To a certain extent, this will cause social class stratification, which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realization of educational equity and social harmonious development.
Key words: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educational access; educational equ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