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图情学科科研评价研究述评*
2020-10-27柴会明
柴会明
(天津音乐学院图书馆,天津 300171)
1 引言
自20世纪90年代SCI被引入我国以来[1],基于计量学的科研评价方式在我国得到广泛运用并推动我国本土科研评价工具的开发。随着量化评价影响的不断增加,其自身存在的局限性逐渐显现,突出表现为科研评价对于论文的过渡依赖以及由此造成的“唯论文”倾向。随着我国科研评价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科研管理部门开始对科研评价“唯论文”现象进行反思和纠正,以求构建更为完善的科研评价制度。2020年2月,国家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发布《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2],要求我国科研评价要摆脱对SCI、核心期刊、论文引用以及影响因子等量化评价工具的过渡依赖,寻求更为有效的评价机制。在此背景下,我国图情学领域学者对当前科研评价中的突出问题进行系统反思,代表性论述包括柯平对去SCI化与我国社科评价体系建设关系的辩证分析[3]以及《情报资料工作》科研评价专题研究中杨思洛[4]、俞立平[5]、刘筱敏[6]、刘益东[7]、苏新宁[8]等学者对我国科研评价制度构建的探讨,研究者在对学术评价中“唯论文”现象进行反思的同时,从学术期刊的本质、SCI使用的规范化、代表作评价制度的落实以及同行评议弊端的克服等角度对科研评价基本问题进行了分析。科研评价研究是图情学科重要研究领域,本文聚焦科研评价这一基本问题,以图情学科专业期刊论文为分析样本,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图情学科科研评价研究进行系统梳理,以求为本学科该领域研究的未来发展提供借鉴。
2 文献整理与分析
2.1 样本选取与方法
为保证我国图情学科科研评价研究文献获取的全面性和代表性,本研究以“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为数据来源,以图情学科CSSCI来源期刊(含扩展版)与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来源期刊为数据收集对象,采用关键词=(科研+学术+研究+学科+人才+科技成果)*(评价+影响力)的检索策略,检索时间截止2020年4月3日,最终检索到相关文献448篇。本文重点对文献年度变化和关键词词频进行计量分析。
2.2 文献年代分布
文献年代分布旨在帮助了解国内图情学科科研评价研究的发展脉络与走势。本文对所获文献的年代分布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如图1所示:
图1 科研评价研究论文年代分布
我国图情学领域科研评价研究自20世纪90年代起步,1993年余峰[1]对SCI的介绍具有早期代表性,此后,科研评价逐渐发展成为我国图情学科重要研究领域,相关研究文献数量快速上升。统计显示,文献数量的变化大体以2007年和2015年为重要节点,2007年之前,年发文数基本维持在个位数,2007年到2015年之间,论文数量已经维持两位数,并在2013年达到该阶段的峰值39篇,2015年以后,论文数量又开始上升,年度平均发文数36篇以上,2018年达到50篇为该阶段峰值。分析表明,发文数量主要影响因素包括科研评价工具、教育与科研管理政策以及基础理论的发展,如1997-2007年CSSCI的研制与应用使我国科研评价有了新的本土工具,韩新民与苏新宁较早利用CSSCI对我国高等院校人文社科研究情况进行了分析[9];2005年h指数的提出和2010年替代计量学(Altmetrics)的出现都推动国内相关研究热点的出现;2015年“双一流”政策出台后高校图书馆学科评价服务受到关注。当前我国科研评价政策导向的变化,对国内图书领域科研评价研究的影响已经显现。
2.3 关键词统计
关键词体现文献主旨,关键词统计主要是从主题的角度对该领域研究热点进行扫描。本文所获取的448篇文献中共出现889个有效关键词。经过统计分析,本文将词频大于4的关键词确定为高频关键词并进行整理,如表1所示。
表1 词频大于3的关键词分布
统计显示,国内图情领域科研评价研究集中以下方面:(1)基础理论方面。计量学是主要理论基础,通过对文献特定统计指标的计量和分析是图情学科科研评价研究的主要方式。(2)评价客体方面。图情领域科研评价研究面向广泛的目标主体,包括论文、期刊、个人、机构以及学科等,同时对网络开放资源以及在线科研的评价已经成为新的研究方向。(3)评价方式方面。图情学科科研评价具有鲜明的实证特征,借助特定的数据库工具和指标体系进行量化分析,相关评价主要从“数量”和“质量”两维度展开,涵盖对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的评价。(4)评价主体方面。图情学科及图情机构既是评价科研也是科研评价服务主体,其科研评价实践为不同层次的科研评审和决策提供重要支持。
综合分析,本文将当前我国图情学科科研评价研究集中在科研评价基础理论研究、科研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及科研评价实践研究三方面进行主题分析。
3 主题分析
3.1 科研评价基础理论研究
科研评价起源可以追溯至17世纪60年代英国无形学院内部发起的同行评议(Peer review),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文献计量学的出现,基于引文分析的定量评价开始在科研评价中广泛应用。文献统计显示,当前国内图情领域科研评价基础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以同行评议研究和定量评价研究两方面。
3.1.1 同行评议研究
同行评议指按照一定标准选择评议专家,在遵循特定评议准则的基础上对科研活动及成果的质量和影响力进行评价,被认为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定性评价方法,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通过定量方法的引入来弥补同行评议客观性的不足,研究主题涉及专家遴选、评审意见规范以及评价效果分析等方面。①评审专家遴选。评审专家的选择是同行评议的核心环节,研究者希望通过定量手段的引入增加专家遴选的客观性,如李江等[10]以专长吻合度、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关联值为核心变量构建专家推荐模型,并以精准医疗领域专家库的构建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刘丹等[11]提出将主题地图技术应用于同行评议专家库构建,通过揭示专家关联优化专家选择与回避制度以提高专家遴选的科学性等。②评审意见规范。为提高评议过程中专家意见的客观公正性,研究者引入引文分析等计量学方法对专家意见进行规范化处理,沈利华等[12]提出将引文分析法与同行评议相结合的“客观同行评议”方法并以中国科技大学潘建伟教授课题组的研究成果为例对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效果进行了验证。③同行评议效果分析。研究者对同行评议与文献计量在科研评价中的作用进行了对比分析,万昊等[13]采用非实证的研究方法,对120多篇应用同行评议与计量评价两种方法对研发绩效测度进行实证研究的文献进行元分析,证明了通过数据分析加深同行评议过程中加深对相关问题认识上的价值。
3.1.2 定量评价研究
定量评价强调数学和统计学方法在科研评价中的应用,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定量评价的内涵、指标体系以及功能实现三方面:①定量评价的内涵。技术手段的发展使定量评价的内涵不断发生变化,研究者对其在深度和范围上的变化进行了揭示,如文庭孝等[14]将文献计量学基本特征总结为对科学研究活动中的数量特征和规律进行数学和统计学分析;赵丹群[15]揭示了网络环境下定量评价理念开始向深度质量化和语义化转变的特点;邱均平等[16]认为当前替代计量学(Altmetrics)关注在线新型计量指标的建立和应用,旨在建立在线新型科学交流体系和面向学术成果的全面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体现出在线科研不断发展背景下定量评价理念的拓展。②指标体系的建立。指标体系是定量评价理论方法的延续和实现,研究者对相关指标的基础含义进行了阐述,如李燕萍[17]对面向论文评价的h指数概念的介绍;周美华[18]对面向期刊评价的影响因子的介绍;以及面向作者学术影响力指标体系的构建[19]和面向在线科研的Altmetrics指标的概念解释[20]等。③功能实现。研究者基于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对比的视角对定量评价的功能进行了解读,如杨瑞仙等[21]认为,定量评价可以弥补同行评议机制缺陷,但其自身也存在参照源补充分和随意性等问题,因此结合同行评议与计量评价构建综合性评价系统有利于提高科研评价的科学性;何文静等[22]认为大数据技术提升了计量学在学科发展脉络服务中的效率,并对计量学应用于学科评价的方法、工具、对象选择以及结果评价产生影响。
综合分析,当前国内图情领域科研评价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计量学及基于该理论的评价方法的拓展与应用,对同行评议等定性评价方式的关注也主要基于定量分析对其修正作用的视角;相关研究体现出对定性评价重要性的认知,但对定性评价理论基础和运行机制系统性分析较少;对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的综合性评价体系的构建有所关注,但相关理论探讨并不充分。
3.2 科研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科研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国内图情领域科研评价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研究集中在传统评价指标体系研究、面向网络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和基于替代计量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三个主要方面。
3.2.1 传统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传统评价指标体系是计量学理论应用于科研评价实践的重要体现,并为新的评价指标的出现奠定了基础,相关研究主要包括影响因子、h指数以及各类改进指标三方面:①影响因子及相关指标。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指通过对某一期刊的文章在特定年份或时期被引用的频率来实现对论文和期刊学术水平及影响力的测度,相关研究集中在对影响因子在科研评价中的效用、局限性及修正等问题的讨论,如周美华[18]认为影响因子在对论文或期刊评价上存在误差,并从放宽引文年限、加乘权重以及引文科学统计3方面提出修正策略;盛丽娜等[23]对SSCI不同学科影响因子相关自被引率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学术期刊自引影响影响因子的客观性。文献显示,研究者对于影响因子在学术评价上的质疑集中体现在使用平均值来评价学术影响力的做法。在当前科研评价活动中,研究者已经较少将影响因子作为单独评价依据,而采用涵盖影响因子在内的综合指标评价方式以提高科研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24]。②h指数及相关指标。h指将科研成果数量因素(论文数)和质量因素(被引频次)相结合以使相关评价更为客观,对h指数研究同样集中在其有效性、局限性和修正等方面。如王新等[25]以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研究机构为研究对象,对h-index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适用性进行的实证性研究;吴景芝[26]以《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植物病理学论文为样本,利用h指数对中国病理专业科研机构进行评价。研究者同时对h指数的局限性的分析主要集中在学科间比较分析能力不足、受合作研究和自引的影响、忽视高被引论文的贡献以及缺乏对时间因素的计量等方面,为此,研究者基于不同视角提出修正指数,包括增加时间变量的Ht指数[27]以及增加修正变量V的hi指数[28]等。③改进指标。除影响因子与h指数以外,研究者还对其他评价指标进行了研究,这些指标通常遵循计量学的基本理论,在计量对象选择和评价关注点上与影响因子和h指数有所区分,如赵蓉英等[29]对更能体现评价区分度和灵活度的p指数的应用、张学梅[30]对基于“成功论文”概念的NSP的分析以及王彩虹等[31]对百分位数指标的使用等。
3.2.2 面向网络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复杂网络等新兴理论的兴起使研究者开始注重从知识关联网络的视角对传统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修正并提出新的评价指标,相关研究包括以下方面:①基于知识交流的评价指标。复杂网络等理论推动了面向知识交流和科学研究社区的评价指标的出现,如瞿辉等[32]提出基于知识关联网络的作者学术影响力评价方法;周春雷等[33]认为学术关系网络中的社会资本能够影响相关机构学科发展潜力,提出测度科研机构学术网络社会资本丰富程度的SCAN指数。此外,研究者还基于网络结构视角提出新的科研评价指标,如宋歌[34]基于结构洞理论和媒介角色分析,对约束系数和媒介角色系数两类创新潜力测度指标进行了研究;苏云梅等[35]对学术迹(Academic Track)指标的应用等。②基于网络链接的评价指标。研究者将引文分析法与网络链接技术相结合,提出新的科研评价指标,如马凤[36]提出基于PageRank算法的期刊影响力权值指标,用于考察某种期刊的综合影响力;李仲谋[37]针对PageRank算法不能同时解决悬点存在与引文网络必须为强联通的问题,提出基于“Scholar Node”的ScholarRank算法,以实现对被引用次数不多的高质量论文的挖掘。此外,用于揭示文献链形成过程中居于重要衔接位置文献的MPA算法也被研究者所关注[38]。
3.2.3 基于替代计量学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2010年替代计量学(Altmetrics)的出现被认为是计量学发展的新阶段,当前研究重点集中在Altmetrics指标的特点、构成以及应用三方面:①Altmetrics指标的特点。研究者对Altmetrics指标的本质特征以及与引文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如王鹏飞等[39]将Altmetrics指标视为社交媒体的集成指标,旨在展现公众对科学的兴趣、理解以及科学研究对社会公众的影响力;邱均平等[16]认为广义替代计量指标针对在线新型科学交流体系和面向学术成果全面影响力的评价,而在将基础数据限定在学术数据源的狭义替代计量指标主要反映学术影响力,体现出传统引文指标在在线科研评价上的拓展。②Altmetrics指标的构成。研究者基于评价对象对评价指标的构成进行了讨论,如李明等[40]从阅前查询、阅读意向、阅读使用、评价反馈四个层次构建了基于Altmetrics的学术图书评价指标框架;崔宇红[41]通过对Altmetrics数据源的归纳将Altmetrics指标集中在学术产品的阅读、讨论、保存、推荐和引用等维度;王睿等[42]将Altmetrics分数描述为对来源于社交网络、文献管理系统、主流媒体以及多媒体信息源底层数据的聚合度量。③Altmetrics指标的应用。研究者对Altmetrics指标应用过程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主要涉及Altmetrics指标与其他评价指标的关联以及Altmetrics指标的有效性及修正,如杨柳等[43]以Plum Analytics为数据源,对Altmetrics指标与传统科研机构影响力评价指标以及Altmetrics指标内部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验证了多元化的Altmetrics指标在机构影响力评价上的有效性;刘丽敏等[44]通过文献调研与荟萃分析验证了Altmetrics与传统文献计量指标之间的正相关性;郝若扬[45]的研究则验证了Altmetrics分数在揭示学术论文社会影响力和学术影响力上的有效性。
综合分析,国内图情学科研究在计量学理论基础上,将复杂网络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等理论和技术工具融入到科研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从而推动科研评价指标体系在覆盖范围和评价精确度上不断深化。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国内学者对科研评价指标的讨论主要以国外相关概念或指标为基础,在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工具上体现出对国外研究成果的依赖性,在具有创新性的本土化指标体系研究方面存在不足。
3.3 科研评价实践研究
研究者基于一定理论基础和评价工具的对不同科研实体学术价值及影响力进行了度量和比较,相关研究集中在论文评价、期刊评价、个人评价、机构评价、学科评价五个主要方面:
3.3.1 论文评价研究
论文评价可以分为不同来源的论文评价以及不同视角的论文评价:①不同来源论文的评价。当前论文评价研究除传统期刊论文之外,还是涉及报纸论文和网络论文,如彭秋茹等[46]融合引文计量指标和Altmetrics指标,对《光明日报》理论版论文进行评价;沈小玲等[47]基于Lasso方法对以超链接(hyperlinks)和超文本(hypertext)方式存在的网络科技论文的学术影响力评价。②基于不同视角的论文评价。研究者基于不同视角对论文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进行了揭示,如何春建[48]基于引文分析法,通过对施引文献数量与质量相结合的TVF指标的应用,对单篇论文学术影响力进行评价;梁国强等[49]通过高质量论文使用次数和被引次数相关性的分析,将论文的使用数据引入论文评价指标体系以提高新发表论文学术评价的科学性;以及邱均平等[50]以Altmetrics TOP100论文相关指标数据及对应的Web of Science论文被引频次为数据源,对高社会影响力论文的特征进行了揭示等。
3.3.2 期刊评价研究
期刊评价研究集中在对基于个体特征的期刊评价、基于学科特征的期刊评价和基于开放程度的期刊评价等方面:①基于个体特征的期刊评价。对单个期刊的学术影响力进行分析是国内期刊评价实践研究的重要方面,如陈巍等[51]通过社会引文索引(CSSCI)数据库对《情报科学》质量及学术影响力的分析以及刘立强等[52]基于CNKI引文数据库对《中国图书馆学报》载文的统计分析。②基于学科的期刊评价。研究者基于学科特征对于同学科学术期刊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如罗国锋[53]以中国引文数据库为数据来源对国内19种图书情报学核心期刊学术影响力的综合评价以及高英莲等[54]通过被引数量、被引质量和被引离散度结合的析GS指数的应用对林业类学术期刊影响力评价的研究等。③基于开放程度的期刊评价。随着开放获取资源在当代科研过程中贡献度的增加,国内学者将开放获取期刊纳入研究范围,如赵铁汉等[55]以ISI索引数据库为数据源,选取9个反映开放获取期刊学术影响力的指标对临床医学开放获取期刊学术影响力进行了评价分析;赵蓉英等[56]以取“PLoS One”期刊为例,通过利用ALMs平台获取的Altmetrics数据构建综合评价模型,对中国大陆OA期刊论文与相关国家/地区的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
(1)5块18V、38W太阳能电池板安装在时风电动汽车上串联使用,在晴朗天气每天能为电动车提供0.9kW·h的电能。晴好天气,太阳能电池组每天能为电动汽车增加16km续航能力,从节能环保的角度值得提倡。
3.3.3 个人评价研究
个人评价研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①学术影响力评价。该方面研究是指对个人科研活动及成果在学术层面的价值和影响力进行的评价活动,如张芳等[57]通过建立多层级分类评价指标和赋值标准,对2008-2017年间国内图情学领域学者论文学术影响力进行了评价分析;王晓慧等[58]以CNKI期刊库为数据来源对国内竞争情报研究领域学者的学术影响力进行了评价分析。②社会影响力评价。随着互联网带来的个体研究影响力的扩大,学者的社会影响力评价开始受到更多关注,如赵蓉英等[59]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对中国学者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国际学术论文社会影响力进行了分析;王妍[60]对学者影响力进行学术影响力与社会影响力二维划分并提出将社会影响力因素纳入传统评价体系的二维测度方法。③基于特定视角的评价。相关研究还包括与具体目的相结合的对学者某项特征的评价,如高扬等[61]基于为人才引进和产业布局视角,从个人学术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科研领导力视角对特定专业领域杰出人才的评价;朱惠等[62]基于了解国内图书情报学博导和招生机构在学科内的影响力的视角对我国图情学领域博士生导师的H指数分析;田二琴等[63]对国内外高校图书馆馆员学术影响力的对比分析以及赵丽梅等[64]利用Q2 SRC-指数对基于情境的科学家科研生产力的评价等。
3.3.4 机构评价研究
机构科研评价相关研究主要包括高校科研评价、研究型图书馆科研评价以及其他机构的科研评价:①高校科研评价。高校科研评价研究主要从高校科研产出与影响力等方面展开,如李燕萍[65]基于h指数及其衍生指数对我国985高校学术影响力进行评价分析;贺维平等[66]依据SCI论文对国内外知名研究型大学的比较。②研究型图书馆科研评价。国内图情学科研究利用各种评价工具对国内研究型图书馆的科研产出与影响力进行了评价研究,涉及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如崔宇红[67]从学术成果产出数量和学术影响力两个维度,对我国30所“985工程”大学图书馆整体学术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和排名以及刘颖[68]利用h指数及类h指数,结合中国引文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对我国省级公共图书馆的学术影响力进行的评价。③其他机构科研评价。国内图情学科科研评价研究还涉及其他机构科研产出与影响力的评价分析,如李洁等[69]对2016年全球知名智库影响力指标数据集的设计与应用以及苏成等[70]基于文献计量学指标对《全国总书目》2009年光盘中包括的550家出版社学术影响力的评价等。
3.3.5 学科评价研究
学科评价研究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评价工具、评价案例以及影响学科影响力的相关因素分析等方面:①学科评价工具。该方面研究主要涉及相关指标的选择和评价模型的构建,如王雯霞等[71]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对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的引文指标数据以及Altmetrics计量指标数据进行筛选构建出适用于不同学科的论文综合影响力指标模型;董琳等[72]对CWTS、ESI、REPP等学科评价指标的介绍等。②面向特定学科的科研评价。研究者利用各种评价工具,对特定学科在科研现状及发展方面的某项特征进行揭示,如赵元斌等[73]采用定标比超方法,基于ESI和SCIE数据库对河南省3所高校优势学科和潜力学科发展趋势进行了实证分析;王雪[74]以WoS作为模拟ESI统计的数据源,通过时间节点错位比较和被引转换比值的方式对南京工业大学和北京化工大学潜力学科进行了实证研究以及陈仕吉等[75]以Web of Science和ESI数据库为基础,通过的MNCS指标计算方法对中国农业大学的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影响力进行了评价。此外,随着跨学科研究的不断发展,跨学科科研评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相关研究包括李江[76]以图书情报领域为例,采用“专门度”和“布里渊指标”两个指标对学者发文的跨学科性与引用的跨学科性进行测度;王璐等[77]采用交叉指数算法和TOP-K学科组合算法,以国家和高校两类学术实体论文产出为切入点,从学科交叉规模和学科交叉难度两方面对学科交叉情况进行了度量。③影响学科影响力的相关因素。研究者基于推动学科发展的目的对影响学科科研影响力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如邱均平等[78]以计算机科学为例,通过对Web of Science 中收录的文献数据的分析,对国际合作在提高科研影响力的作用进行了分析;邢飞等[79]以智能制造项目为例,通过案例分析法(Case Study)对有效知识整合在推动跨学科团队合作取得成功方面高作用的证实,并从个人情感需求、人际关系需要、知识整合环境、整合方式、知识的离散性和差异性6方面构建了跨学科团队知识整合影响因素模型。
综合分析,当前国内图情学科科研评价研究既包括对直接体现科研水平与影响力的论文、期刊的评价,又包括基于论文的个人、机构和学科的评价。从范围上讲,研究基本涵盖科研活动主要要素;从程度上讲,在大数据技术以及替代计量学等理论新兴理论的推动下,科研评价活动对相关评价客体在科研价值和影响力的揭示层次上更加立体和深入,对于科研管理和科研决策更有参考价值。同时应该注意的是,当前国内研究对国外评价工具和数据源的依赖程度较高,建立本土基础数据和开发新的评价工具的任务仍然比较突出。
4 我国图情学科科研评价研究的分析与展望
4.1 特点分析
通过对国内图情领域科研评价研究文献的计量分析和主题分析,本研究认为当前我国该领域研究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基础理论方面,计量学理论是我国图情学科科研评价研究的主要基础理论,基于计量学的定量科研评价在范围和深度上不断深化,一方面替代计量的出现实现了在线科研评价的可行性,同时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评价的结合使科研评价更加全面。同时需要注意的是,研究者对定性科研评价研究关注较少,已有的相关探讨也较多关注如何实现定量方法对定性评价的补充和修正,对定性评价基础理论的探讨仍显薄弱,对于两种评价方式整合利用的机理和路径揭示不足。此外,当前研究主要面向自然科学类学术研究领域,在分级分类科研评价理论构建方面有待加强,对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科研活动的评价仍是短板。
(2)评价手段和评价方式方面,基础理论的发展丰富了评价工具的选择,集中体现在对引文分析等传统评价方式的修正和完善以及新的评价方法和工具的开发。当前,研究者对期刊、论文作为评价工具的认识更加趋于理性,开始对“以引文评刊”和“以刊评文”的错误导向进行反思[8],但相关补充评价手段和工具的开发仍显不足。此外,当前国内研究主要采用国外较为成熟或流行的评价工具,这一方面体现出国内外科研评价研究的互动和借鉴,同时也体现出我国本土科研评价工具研究的薄弱。
(3)科研评价支持方面,互联网、数据库、数据挖据、可视化分析以及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的发展以及相关数据库建设的不断完善为当前研究提供的重要支持,有利推动了面向各种科研实体评价活动的开展,研究者利用基础数据和分析工具实现对某项科研活动特征的个性化分析,科研数据建设与管理已经成为科研评价活动的重要基础条件。文献显示,CSSCI、CNKI等国内数据库工具为我国图情领域科研评价提供了重要支持,但涉及国际影响力的评价则体现出对SCI等国外数据资源的依赖,因此,加强科研评价支持研究,包括基础数据建设以及政策干预机制应该成为今后我国科研评价研究的重要方向。
(4)科研评价应用方面,国内图情学科科研评价是我国科研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研究实践的开展为相关机构在人才引进、学科评估以及科研投入等方面发挥重要的决策支持作用,特别是我国“双一流”战略实施过程中,图情机构开展了多样化的科研评价服务,如对科研人才的评定[80]、科技竞争力评估[81]、优势学科识别与培养[82]以及ESI学科排名分析[83]等,相关科研评价活动的开展已经成为各级教育机构相关决策的重要参考。
4.2 未来展望
科研评价是提高科研效率和保证科研资源有效分配的重要条件,建立体现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科技强国战略的科研评价体制成为必然要求。通过对当前研究的梳理,本文认为今后我国图情领域科研评价研究应该注重以下方面:
(1)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夯实研究基础。
我国图情学领域需要进一步加强科研评价基础理论研究并着重从以下方面着力:一是加强以同行评议为代表的定性评价研究,改变过于侧重计量分析的科研评价基础理论框架,从而为科研评价方法创新创造条件。二是重新明确科研评价对于科研活动的导向作用,树立以促进创新为核心的科研评价价值基础,并以此为基础开展方法、机制研究。三是加强对分级分类科研评价机制建立的探索,基于学科差异性寻求建立更加系统的科研评价体系。
(2)加强科研评价方法创新,提高科研评价的系统性和精准度。
《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确立的分类评价的基本原则,建立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程序规范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科研评价制度改革的重要任务,为此,今后我国图情领域科研评价研究需要加强方法创新,建立更为系统和具有针对性的评价方法体系:一是要注重评价方法与学科特点的结合,提高科研评价的契合度,以更好发挥科研评价的导向作用。二是要加强各项评价指标的对比分析和综合运用,提高科研评价的全面性和客观性。三是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基于内容分析的评价指标研究,弥补引文分析等传统计量学在对科研成果揭示深度和全面性上的不足。四是建立更加具有开放性的科研评价方法体系,如通过Altmetric指标对科研论文社会影响力的揭示以及“互联网+代表作”等落实代表作评价制度的探索等[7]。五是要规范SCI等评价工具的使用,在发挥SCI论文导向作用的同时,通过与其他评价方法的综合运用,避免过于强调SCI论文的评价作用而造成的“唯论文”倾向。
(3)加强科研数据建设与管理,为科研评价的开展提供基础支持。
当前,科研数据对科研活动的影响日益加剧,一方面体现在为科研活动提供基础支持,同时也体现在为科研评价提供基本依据,因此,科研评价研究应该注重基础科研数据的建设与管理。科研数据建设与管理对于我国图情领域科研评价活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基于计量学的定量评价的实施需要更为准确和全面的基础数据,从而为各项指标和模型的应用提供基础支持。二是基于内容分析、智能化分析以及可视化处理等新的方法和技术的运用需要海量数据做支持,科研评价方法的创新对数据支持提出更高要求,加强基础数据建设有利于改变目前依靠学术文献题录信息的单一评价模式,提高对于科研活动的规律性认识从而更好发挥科研评价的导向作用。三是本土化基础数据建设对于我国科技发展和科技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科研数据建设与管理应该成为我国科研评价研究的重要方向。
(4)加强图情机构科研评价服务研究,扩大科研评价服务的范围和效果。
科研评价是图情机构学科服务的重要内容,加强科研评价服务研究是国内图情领域重要研究方向,相关研究可以从两个主要方面拓展:一是扩大科研评价服务覆盖范围,依据分级分类原则寻求对更多科研实体和学科领域进行评价,从而为相关决策提供支持,如加强对人文社会和艺术学科的科研评价研究。二是提高科研评价服务的精准度,拓宽评价方法和渠道,针对不同的评价目标采用更加具有针对性的评价方式,提高评价服务的科学性和适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