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纳米氮化硼的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性能研究
2020-10-27何栋,唐婷
何 栋,唐 婷
(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陕西西安 710089)
在高度集成化的工艺下,电气电子设备制造水平逐步提升,设备单位体积内形成的热量大幅增加,若缺乏合理的散热措施,将加快绝缘电解质的老化速度,不利于电气电子设备的稳定运行,使其耐久性受到影响。根据研究得知,伴随电子器件温度的提升,每上升2℃时均伴随有10%~20%的性能下降情况,且寿命仅为正常状态下(25℃工作环境)的1/6[1]。基于此,电子电器设备若要实现持续性运行,就必须解决散热问题,该文以环氧树脂(EP)为基础,探究微米复合材料(EPM)以及纳米复合材料(EPN)材料的性能。
1 实验部分
1.1 原材料
TE828EL型环氧树脂(EP),脂环胺类固化剂,4,4'-二氨基二环己基甲烷(PACM),六方氮化硼(粒径为2μm)以及纳米BN(规格:长100nm,厚10nm)。
1.2 复合材料的制备
选取PACM与BN,将其转移到恒温80℃环境中持续干燥2h,选取EP材料将其转移到60℃恒温环境中,持续干燥15min~30min,以达到降低勃度的效果。将EP与PACM有效混合,转入MT300型搅拌机内,在其辅助下搅拌脱泡处理;掺入BN,再次搅拌使其足够均匀,确保在EP中均匀分散。此后,利用KQ2200型超声波清洗器加以处理,通过超声振荡的方式破碎处于团聚状态的填料,当完成脱泡作业后,将所得材料静置15min。将材料导入钢模内,转移至真空干燥箱中,经15min的持续性真空脱泡后,创建80℃、120℃以及150℃三种环境,分别对其加热2h,主要目的在于避免填料固化时的沉降现象,频繁将试样倒置(操作间隔时间为0.5h),当其温度与所处室温相同时即可脱模,最终得到复合材料试样,此处将微米BN复合材料称为EPM,将纳米BN复合材料称为EPN[2]。
2 结果与讨论
2.1 复合材料的断面形貌
针对制备的EPM与EPN展开分析,获得断面微观形貌,具体情况如图1所示。基于图1(a)、(c)得知,若填料质量分数为5%,树脂基体包裹效果好,通过对环氧树脂基体的分析得知,该处均匀分布有大量的填料。基于图1(b)、(d)得知,若填料质量提升至15%,此时存在填料间搭接的现象,但尚未大范围聚集,存在于树脂基体中的填料分布具有较好的均匀性。
图1 各BN质量分数下EPM和EPN的断面微观形貌Fig.1 Cross section morphology of EPM and EPN with different BN mass fraction
2.2 填料质量分数和形貌对热导率的影响
实际检测过程中,若填料处于不均匀分布状态,将直接对所得结果造成影响。对此,关于材料热导率检测工作,需采取换面测试的方式,要求正、反面所对应的测试次数分别为3次,根据所得数据求得平均值,具体结果如图2所示。
图2 各BN质量分数复合材料的热导率Fig.2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composites with different BN mass fraction
从图2热导率来看,EPN明显大于EPM,主要原因在于微米BN间含有大量的点接触现象,相比之下纳米BN则采取的是面接触的方式,由于形成大范围接触,因此会构成连续性的导热网链。此外,伴随填料质量分数的提升,所对应的热导率也随之增大,若质量分数超过10%,将呈现出更为明显的热导率提升现象;BN纳米片质量分数达到15%时,此时EPN所具备的热导率为0.61W/(m·K),明显超出了纯环氧树脂热导率。分析此现象的成因,当填料质量分数处于较低水平时,不利于填料间的接触,此时各填料与树脂基体呈现的是串联结构,因此并未出现明显的热导率增加现象;反之,若填料质量分数相对较高,此时填料间相继发生接触,导热网链的范围逐步扩大,于填料与基体间产生了并联结构,在此环境下伴随填料质量分数的不断加大,所呈现出的导热网链更加紧密,自然会大幅提升材料热导率。
2.3 复合材料的电气强度
关于复合材料的性能分析,交流电气强度也尤为关键,因此在多种BN质量分数下获得各自对应的EPM与EPN试样。根据既有研究结果得知,试样厚度会对检测结果带来影响,为提升结果精确性,需严格控制试样厚度,本次研究中采取的是厚度300μm的标准,检测两类材料所对应的交流电气强度情况,具体如图3、图4所示。此外,针对63.2%击穿概率下的电气强度展开对比分析,所得结果如图5所示。总体上,两大复合材料的电气强度变化特性大体相同,伴随BN质量分数的提升,都表现出先增后减的趋势。若填料质量分数为1%,各自对应的电气强度都达到了极限状态,相较于纯环氧树脂而言,EPN与EPM在此指标上的增幅分别为4%和3.4%;伴随BN质量分数的变化,当该值超过1%,此时两材料的电气强度都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而在微米BN的作用下,将明显加大电气强度的降幅;若BN质量分数达到15%,将两类材料与纯环氧树脂对比分析,得知EPN和EPM的电气强度都有大幅度下降的现象,分别下降25.3%和34.2%。此外,若建立在BN质量分数相同的前提下,EPN的电气强度相对更高。
图3 威布尔分布下EPM的交流电气强度Fig.3 AC electric strength of EPM under Weibull distribution
图5 各BN质量分数下EPM和EPN的电气强度Fig.5 Electrical strength of EPM and EPN at different BN mass fraction
根据上述内容,若BN质量分数在1%以内,此时在微、纳米的作用下复合材料所具备的电气强度都呈现出提升的趋势,具体原因有:①微、纳米的比表面积相对较大,因此水分与分子链间的连接效果随之提升,界面结构更加稳定,可阻碍初始电子的运动,避免基体内部缺陷;②所使用的微、纳米BN填料较为特殊,具备散射载流子的能力,加大了载流子被捕捉的概率,此举可有效控制载流子自由行程,制备的复合材料具有更加优良的电气强度;③根据复合材料的基本特性,在无机填料的作用下,明显阻碍了材料内部击穿通道,避免其大范围发展。
2.4 复合材料的介电常数
以环氧树脂为原材料,向其中加入BN后,将产生有机-无机界面,此举可达到提升材料节点性能的效果。在多种BN质量分数下,明确 EPM与EPN各自对应的质量分数,具体结果如图6所示。
图6 各BN质量分数下EPM和EPN的介电常数与温度的关系Fig.6 Temperature dependence of dielectric constant of EPM and EPN with different BN mass fraction
由图6可知,在温度不变的前提下,伴随BN质量分数的提升,均呈现出介电常数加大的现象,且两类材料都明显超过纯EP介电常数。分析其原因:①就介电常数这一指标来看,BN明显超过EP,当采取的是在EP中掺入BN的方式,将提升复合材料介电常数,且与填料质量分数表现出近似正比的关系;②若向EP中加入适量的无机填料,则会产生丰富的有机-无机界面,该处存在明显的电荷聚集现象,加深了界面极化程度,在其作用下复合材料介电常数将表现出提升的趋势;③若填料中质量分数处于较大水平,BN粒子则会出现明显的团聚现象,使其粒径明显加大,环氧树脂分子间距相继扩大,有助于极性基团的偶极取向,此时介电常数也将加大。
无论是环氧树脂还是复合材料,伴随温度的提升,二者的介电常数都表现出增加的趋势,若温度处于较高值,此时介电常数的增加幅度更为明显。当温度较低时,大量极性分子趋近于冻结状态,松弛时间逐步延长,仅存在微弱的松弛极化现象,因此介电常数相对较小。而在温度不断提升之下,此时松弛极化较为明显,伴随介电常数提升的现象。
2.5 复合材料的电导特性分析
若温度在40℃以内,建立在温度不发生变化的前提下,纯环氧树脂和复合材料均具备相同的电导特性,即伴随时间的延长,出现的体积电导电流呈逐步衰减的趋势。分析其成因,在低温低电场环境中,电极虽然注入电荷但数量极少,此时仅在杂质离子的作用下出现电导现象,且伴随极化电流时间的延长,该现象逐步衰减[3]。若温度持续提升,使得体积电导电流不断提升,当该值超过60℃时,将出现体积电导电流增加的趋势,主要原因在于高温环境下分子存在明显极化现象,此时极化电流不再衰减。
3 结论
(1)因填料质量分数的提升,使得复合材料热导率表现出逐步加大的趋势,若BN质量分数不发生改变,在纳米BN的作用下将明显加大复合材料热导率,该值明显超出微米BN。
(2)因填料质量分数的提升,使得EPM与EPN的电气强度均呈现出先增后减的变化特性。当质量分数为1%时,二者电气强度均达到极限值;若填料质量为15%,均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在填料质量分数稳定不变的前提下,EPN的电气强度明显大于E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