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绿色发展研究进展及其热点趋势分析
2020-10-27曾甜邬志龙
曾甜,邬志龙
(1.江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南昌 330013;2.江西财经大学生态文明与现代中国研究中心,南昌 330013;3.江西财经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南昌 330013)
由西方主导的前三次工业革命在带来科技进步、财富积累的同时,也带来了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生态危机,“黑色发展”模式不可持续已逐渐成为全球共识。为应对气候变化,承担“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世界各国纷纷致力于绿色转型,英国倡导的“绿色经济”与“低碳经济”[1-2],日本推行的“清洁生产机制”[3],德国鼓励的“循环经济”与“废物管理”[4-5],美国发动的“绿色新政”和“绿色金融”[6-7],都是绿色发展的典型代表,得到了联合国的认可和推崇。我国由于人口基数巨大、自然资源短缺、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并成为我国发展的重大挑战。为此,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正式将绿色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议题纳入“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被认为是中国首个国家级绿色发展规划[8]。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聚焦于发展和人与自然关系问题[9]。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可见,绿色发展战略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的必然选择。
国内绿色发展概念术语提出相对较晚,绿色转型实践与经验相对匮乏,目前存在着概念术语使用混淆、内涵界定不清[10]、战略落实不到位与地区发展目标联系不紧密[8]、国际上缺乏话语权与领导力[11]等系列问题。相对而言,国外“绿色觉醒”意识出现较早,不同学者从不同领域、不同角度对绿色发展做了大量探索,在相关理论、技术方法、政策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因此,充分全面了解国外绿色发展研究现状及其进展、趋势,对科学推进我国绿色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和示范意义。本文基于国外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通过Citespace文献计量软件对2002年至2019年绿色发展外文文献进行综合分析,旨在厘清国外绿色发展发文量变化、主要期刊占比、国家或地区分布、学科领域分布等研究概况,梳理绿色发展作者与研究机构合作网络、文献共被引网络与基础知识结构,讨论绿色发展热点问题,并对未来发展趋势做进一步展望分析,以期为国内绿色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1 相关概念辨析
“绿色发展”是相对于前三次工业革命主导的以高污染、高消耗追求单纯经济利益的“黑色发展”而言的[12]。2002年,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出版的《中国人类发展报告:让绿色发展成为一种选择》对中国绿色发展做了相关阐述:绿色发展强调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统一与和谐发展,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方式[13]。此后,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正式采用了“绿色发展”一词,并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建设气候适应型社会和实施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战略等方面对绿色发展作出了总体规划设计,这被认为是中国首个国家级绿色发展规划[14]。此外,不同学者也对绿色发展有不同的阐述。王玲玲和张艳国(2012)认为“绿色发展”是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能力的约束下,通过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发展模式,包涵了绿色环境发展、绿色经济发展、绿色政治发展、绿色文化发展等多个子系统[15]。刘纪远等(2013)针对中国西部地区提出绿色发展的概念框架应当涵盖经济资本、环境资本、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通过政府干预,如区域规划、区内调整,最终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8]。胡鞍钢和周杰(2014)则指出,绿色发展观是第二代的可持续发展观,强调经济系统、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共生性和发展目标的多元化,其物质基础是绿色经济[16]。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绿色发展应包含绿色空间、绿色经济、绿色人居、绿色文化和绿色制度五部分统一体的丰富内涵(见图1),是经济增长、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协调演进的新模式,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延伸拓展,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路径。其中,绿色空间是生态空间、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协调有序的有机组合,尤其强调生态空间和绿色设施对社会经济的调节支撑作用。绿色经济是对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经济规划,追求低碳节能、循环高效等绿色目标,是绿色发展的核心内容和物质基础。绿色人居指的是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功能齐全、生活便利的城镇村体系,重视城乡统筹发展和环境综合整治,是绿色发展的重要载体和依托。绿色制度是对生态环境保护、绿色经济发展、责任追究与考评等系列政策制度和组织机构的必要安排,是顺利推行绿色发展的有力保障。绿色文化是体现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等文化现象的总和,是引领绿色发展的文化先导。
图1 绿色发展五部分统一体示意图
此外,与“绿色发展”相关或相近的几个重要概念有“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绿色新政”“循环经济”等,其区别与联系在于:
(1)“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新型高级形态[17-18]。早在2010年10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就将 “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联系在一起,并作为“十二五”时期的重要战略任务。姚茜等(2017)认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和方式的深刻变革[19]。绿色发展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发展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举措和必然道路选择[20]。因此,绿色发展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必经路程,生态文明是绿色发展的终极结果和高级形态。
(2)“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发展”:1987年,联合国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21]。 可持续发展重点关注人口、经济增长与粮食、资源供给之间的矛盾,而绿色发展在可持续发展理念基础上,更具包容性,内涵更为丰富,除关注传统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外,更多强调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整体性危机以及全球环境责任(特别是碳排放)的分担。因此,绿色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延伸和细化。
(3)“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绿色新政”与“绿色发展”:绿色经济概念最早见之于英国环境经济学家皮尔斯的《绿色经济蓝图》(1989),指的是以绿色技术体系为物质基础,以改善环境问题为价值基础的经济形态,它要求企业从选择生产原料开始、到加工生产的每一个工艺阶段以及再到销售场地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考虑用绿色技术体系来处理[10]。低碳经济概念则是由英国政府2003年颁布的《能源白皮书》(英国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一文提出,指的是以应对碳基能源的气候影响为基本要求,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的的经济形态,是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1,22]。“绿色经济”“低碳经济”二者并无严格的区别,与此类似的还有“绿色增长”“低碳增长”,都是基于经济角度出发对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新思路、新探索,这些概念术语主要在欧盟、日本等国家和地区话语体系中使用,并被联合国采纳。“绿色新政”或“绿色金融”则是美国话语体系中绿色经济的代名词,《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的通过标志着美国绿色经济的发展转向,着重强调新能源及其技术创新发展。而绿色发展是中国为应对气候变化危机、承担环境责任,对自然、社会、经济进行的全方位的综合战略部署,囊括了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绿色增长、低碳增长、绿色新政、绿色金融的具体内容,其内涵更为丰富,是中国未来争取国际话语权的关键词。
(4)“循环经济”与“绿色发展”:循环经济指的是运用生态学规律和经济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生产,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将传统的“资源开发—产品生产—废物排放”的开放型流动模式转变为“资源能源开发—产品生产—废物再生资源”的闭环型流动模式[4]。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具体经济方式。
2 研究现状与知识结构
Citespace是在科学计量学中进行数据和信息可视化分析的软件,可呈现出科学知识的结构、规律和分布情况[23]。本文将通过Citespace文献计量分析软件,对有关绿色发展的研究文献进行数据信息可视化分析,绘制知识图谱。对国外绿色发展研究的文献计量数据来源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检索时间为2019年7月9日,检索时间段为2002—2019年,主题词为“green development”“green growth”“green economy”“low carbon development”“low carbon growth”“low carbon economy green new deal”,共检索到12078条记录,通过Citespace数据过滤(Filter)除重后共12011条记录。
2.1 发文量情况
对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检索到的12011篇文献进行初步统计可以发现,有关绿色发展的研究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2002年至2010年间为缓慢发展阶段,绿色发展研究年发文量都在500篇以下;2011年至2016年间为快速发展阶段,绿色发展相关研究日趋成为热点,发文量从2011年的546篇快速上升至2016年的1203篇;2017年之后为跃升阶段,2017年和2018年发文量分别达到1694篇和2211篇,预计2019年末将达到2700篇以上(图2)。
图2 2002—2018年绿色发展研究刊文量
发文量最多的国家是中国和美国,分别为2646篇和2637篇;其次为英格兰,发文量1715篇;再者是澳大利亚、德国、加拿大、荷兰、意大利等国,发文量在500篇至800篇之间,其他国家/地区发文量均在500篇以下(图3)。
图3 不同国家/地区绿色发展研究刊文量
刊发绿色发展研究文献数量最多的期刊为Sustainability、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和Energy policy,截至2019年7月分别刊发865篇、832篇和708篇;其次为Renewable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Urban forestry urban greening和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累计刊文量均在200篇左右;其他有关能源、环境、生态议题的期刊也有部分文章发表,但都在200篇以下(见图4)。
2.2 学科领域分布
从学科领域看,国外有关绿色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环境科学、生态学、经济学、商业商务、绿色与可持续科学、技术工程学、管理科学、农学、能源与燃料、城市研究及其他类交叉学科。其中,以环境科学最为突出,出现频次为4078次,中介中心性高达1.44;其次为环境研究、环境科学与生态学交叉学科,出现频次分别为4268次和6343次,中介中心性值分别为0.49和0.52;再者就是经济学及其与商务商业交叉学科,出现频次分别为2128次和3036次,中介中心性分别为0.71和0.68;而可持续科学、绿色工程技术、能源与燃料、公共管理等领域的绿色发展研究文献出现频次均在1000次以上。此外,在区域与城市规划、地理学、社会学、公共卫生与职业健康、林业、生物多样性保护、政治法律等方面也均有不少研究文献涉及(见图5)。
图4 主要期刊绿色发展刊文量
图5 基于Web of Science的学科分类可视化图谱
2.3 合作网络
2.3.1 作者合作网络
通过对文献作者和研究机构的共现分析,可以识别出该领域研究的权威机构和学者及其合作网络关系。在Citespace中提取2002—2019年发文量最多的前 30位作者,得出绿色发展研究作者合作网络(图6)。图中节点越大,表明其发文量越多。从图中可以看出,发表数量最多作者是Boqiang Lin,达到了54篇,远超其他作者;其次是Joseph Sarkis、Xiaoling Zhang、Yiming Wei和Ottmar Edenhofer,发文量在21至25篇不等。总体来看,绿色发展研究领域涉猎范围较广,作者中介中心性较低,除小部分学者发文量在 5篇以上,绝大部分(64.79%)学者发文量都在1~2篇。在作者合作网络中,Boqiang Lin是高被引作者,位于网络中心,与Ke Li、Miao Wang、Presley K.、Xiaoling Ouyang、Zhijie Jia、Junpeng Zhu等多位学者开展过合作研究,形成了联系紧密的科研团队。Joseph Sarkis、Xiaoling Zhang、Yiming Wei和Ottmar Edenhofer等学者,也分别以自己为中心形成了4~5人的科研小团队,但各个团队间联系不紧密,鲜有合作。
图6 基于Web of Science的作者合作网络图谱
2.3.2 研究机构合作网络
在Citespace中进一步提取2002—2019年发文量最多的前30个研究机构,得出绿色发展研究机构合作网络(图7)。 图中节点越大,表明研究机构出现次数越多。从图中可以看出,出现次数最多的是中国科学院(Chinese Acad Sci),达到322次,远超过其他研究机构;其次是清华大学(Tsinghua Univ)、利兹大学(Univ Leeds)和北京师范大学(Beijing Normal Univ),分别为149次、126次和113次;其他超过100次以上的机构有香港理工大学(Hong Kong Polytech Univ)、曼彻斯特大学(Univ Manchester)、萨塞克斯大学(Univ Sussex)、牛津大学(Univ Oxford)和中国科学院大学(Univ Chinese Acad Sci)。从机构合作网络关系看,中国科学院作为一个中心点,与北京理工大学、瓦格宁根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机构存在较强的合作关系。此外,利兹大学与牛津大学、剑桥大学、马来西亚理工大学,曼彻斯特大学与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学院、东安格利亚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与北京大学、马里兰大学、中山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均存在较强的合作关系,其他机构间则合作较少。
图7 基于Web of Science的研究机构合作网络图谱
2.4 文献共被引与知识结构
当两篇文献被第三篇或多篇文献同时引用时,则称这两篇文献具有共被引关系。文献共被引分析(Co-Citation analysis)是对某研究领域文献空间数据集进行文献共被引关系的挖掘分析,以获取该研究领域的研究内容、知识结构、前期基础,对理解该领域核心主题具有重要启示。在Citespace软件中设置时间跨度为2002—2019年,时间切片为2年,节点类型选择Reference,提取每个时区中被引次数最多的前30篇文章,裁剪方法选择寻径综合裁剪,运行软件后进行聚类分析,并选择Log-likelihood(LLR)算法从施引文献标题中提取术语以命名,得到文献共被引网络图谱(图8)。根据Citespace软件聚类算法,有两个重要指标为知识图谱整体结构信息提供参考:模块化Q(Modularity Q)值代表了知识系统划分为独立聚类/区块的合理性[24],Q值越高表示知识网络划分的聚类结构越显著。轮廓S(Silhouette)值代表了聚类的同质性,S值越高反映网络的同质性越高、聚类越合理[25]。一般要求Q值和S值都大于0.5,方能确保聚类网络的合理性和可信度[26]。图谱结果显示,绿色发展研究文献共被引知识图谱共识别出13个文献共被引聚类,聚类网络的Modularity Q值为0.8873,13个聚类轮廓S值均大于0.9,说明聚类网络具有较高的合理性和可信度。图中,最大的5个聚类分别为:
(1) 行动者网络(actor-network theory)
第#0聚类以“行动者网络(actor-network theory)”命名,Silhouette值为0.978,共有41篇共被引文献,主要探讨如何调动绿色生产的多方参与,构建多主体网络体系。Law(1994)指出潜在的行动者(参与者)不单单局限于“人”,还包括非“人”主体(non-human agents),如组织、机械、技术等等[27]。由人类主体与非人类主体构成的相互依赖的行动者网络体系跨越了传统的自然、社会界线[28],适用于绿色组织、绿色科技、全球化及创建新生态秩序等事务[29]。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有相关企业将环境意识型制造(environmentally conscious manufacturing)纳入工业现代化战略,并进行R&D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投入和产品创新绿色化设计[30]。Bansal P.2000通过对英国和日本53家企业调查研究得出,企业走向绿色化取决于竞争、合法、生态责任三大动机和领域内聚力、事务显著性、个体关心三大背景条件[31]。King et al.(2000)则认为,化工企业环境自律行为得以持久的前提是要有明晰的制裁措施[32]。因此,绿色行动的主要、核心参与者在于生产企业及其组织、制度、技术的参与。
(2) 环境革新(environmental innovation)
第#1聚类以“环境革新(environmental innovation)”命名,Silhouette值为0.983,共有35篇共被引文献,主要集中在企业环境革新及其驱动因素的研究。环境革新(environmental innovation),也叫生态革新(environmental innovation或eco-innovation),是指某项产品/服务的生产、运用、开发跟其他同类产品/服务有所区别,通过生产过程、组织结构、管理经营、技术方法等方面的创新,使得产品/服务的整个生命周期能够产生较少的污染、较小的环境风险和资源利用负面影响[33-34],具体包括了产品革新、过程革新、市场革新和组织革新等[35]。Sarkis et al.(2011)系统地综述了绿色供应链管理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GSCM) 的革新传播理论(Diffusion of innovation theory)、信息理论(Information theory)等12个重要理论[36],为环境革新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因此,这篇文献共被引频次最高,为108次,中介中心性为0.13。Horbach et al.(2011) 通过分析不同领域的环境革新驱动因素发现,政府管制、成本节约、消费者需求分别对废弃物排放、能源和材料使用、产品革新有着显著的刺激影响[35]。
(3) 紧凑型城市(compact cities)
第#2聚类以“紧凑型城市(compact cities)”命名,Silhouette值为0.952,共有28篇共被引文献,主要研究紧凑型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大多继承传统老旧的紧凑形态,在城市绿化方面往往面临更多限制条件[37],迫切需要一定的绿色空间作为城市环境、经济振兴的支撑[38]。此聚类以C.Y.Jim为典型代表,分别以南京古城、香港为例研究了紧凑型城市的绿色空间综合网络规划和都市林业建设[39-41]。Dramstad 和 Fjellstad(2013)提倡将景观服务概念纳入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实践中去,并优先考虑景观功能,重视景观生态的适应性管理[42]。
(4) 可更新能源(renewable energy)
第#3聚类以“可更新能源(renewable energy)”命名,Silhouette值为0.957,共有28篇共被引文献,主要研究气候变化与可更新能源替代。此聚类代表性文献中Nicholas Stern发表的“The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The Stern Review”一文影响较大,2006被英国财政部和内阁办公室采纳发布,2007年被剑桥大学出版社和NATURE期刊出版发表[43-44],共被引频次为50次。文章对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应减少的数量、降低速度以及如何平衡各国成本风险问题给出了详细的解答,同时倡导迫切、有效、即刻的行动共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对京都气候协议的有力补充[43]。Meinshausen et al.(2009) 在NATURE上刊文指出,全球变暖2℃的限制目标缺乏相应的碳排放数据支撑,因此作者通过对温室气体排放预算分析,认为2000年至2005年期间CO2累积排放量限制在1000Gt时全球温度上升2℃的概率为25%,限制在1440Gt时概率为50%[46]。Pacala (2004)在SCIENCE上刊文指出,未来50年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出路在于现代科技,如通过风力、光伏、核能获取电力,通过化学固碳获取氢能,生物能源驱动汽车,更新机械设备提高能源效率等[47]。
(5) 绿色经济(green economy)
第#4聚类以“绿色经济(green economy)”命名,Silhouette值为0.962,共有26篇共被引文献,主要研究绿色增长与经济转型。其中,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简称UNEP)2011年发表的 “Towards a green economy:pathways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poverty eradication.a synthesis for policy makers”一文的共引频次高达177次,影响较大。文章通过宏观经济模型模拟分析绿色经济投资效益,论证了经济绿色化将对增加社会财富、促进经济增长、体面就业和减少贫困产生持续积极的影响,同时指出,绿色经济转型要重点关注增加人类福祉和社会公正、降低环境风险和生态牺牲等10个关键领域[48]。Rockstrom et al.(2009)、Steffen et al.(2015)等分别在NATURE、SCIENCE期刊上发文,界定了地球所能承受的生物物理阈值和人类安全活动空间,并指出地球在生物多样性(尤其是基因多样性)、氮和磷循环、气候变化、土地系统变化等领域已经处于或超出风险阈值[49-50]。因此,迫切需要改变经济发展思维[51],加快能源、水资源、交通等多领域社会科技系统的可持续转型[52-53]。
图8 基于Web of Science的文献共被引与聚类图谱
3 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关键词是对论文研究内容和研究主题的高度概括和凝练,关键词出现频次能够反映相关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而突变性关键词(Burst Detection)是指在短时间内出现频次突然增加或使用频次增长率明显提高的关键词,能够反映研究热点的动态变化。因此,在Citespace文献计量分析中往往通过关键词共现分析和关键词突现分析来厘清某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动态趋势。
3.1 研究热点
在Citespace软件中设置时间跨度为2002—2019年,时间切片为1年,节点类型选择Keyword,提取每个时区中被引次数最多的前30篇文章,裁剪方法选择寻径综合裁剪,得到关键词图谱(图9)。可以看到,出现频次最高的两个关键词为“气候变化(climate change)”和“影响(impact)”,分别出现1161次和1124次;其次为“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中国(China)”“政策(policy)”,出现频次都在1000次以上;然后为“管理(management)”“模型(model)”“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绩效(performance)”“绿色(green)”“能源(energy)”“城市(city)”“CO2排放(CO2emission)”“增长(growth)”“消费(consumption)”“革新(innovation)”“可更新能源(renewable energy)”等关键词,出现频次在500次至900次不等。由此可知,近二十年来绿色发展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
表1 文献共被8大引聚类信息表
图9 基于Web of Science的绿色发展关键词图谱
(1)气候变化及其影响评估
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正持续改变地球气候,而气候变化将对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经济社会产生深远影响,这已成为全球科学共识。现阶段,分析评估气候变化及其负面影响已成为各地学者研究的热点领域。气候变化的直观反映主要体现在温度升高[54]、物候变化[55]、极端天气增多[56]等,对生物多样性[57-58]、农业生产[59-60]、林业[61]、水土资源与环境[62-65]、人类健康[66]等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些影响错综复杂、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且作用过程缓慢、周期较长,现有模型方法难以准确衡量[67],因此对未来气候变化影响的评估模拟研究将是一个研究趋势。
(2)供应链管理与可持续性研究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可持续性主题已经从供应链管理研究的边缘转向主流,并成为重要研究领域。这源于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要求,迫使人们将可持续管理的焦点从偏重于局部环境因子优化的环境治理转向对生产、消费、售后、废弃处理完整供应链的绿色/可持续管理[68]。绿色/可持续供应链管理要求企业将生态因素和社会因素纳入生产实践和相关商业策略[69],在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承担相应的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70]。Pagell 和 Shevchenko (2014) 指出,可持续供应链管理应充分认识环境损害减量化不等同于完全消除,经济利益首位和经验主义存在局限性,应重视评估供应链影响[71]。另外,供应链绿色化/可持续管理的驱动因素也有待研究探讨。Tate et al.(2010)在对100家全球化公司的社会责任分析报告中指出,制度压力(来自政府、消费者、股东、员工)是所有企业改变供应链管理策略的主要驱动力[70]。
(3)发展中国家的绿色前景分析
自京都协议签订以来,有关节能减排、绿色发展的关注热点大多聚焦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印度等新兴大国。京都协议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CDM)大大刺激了工业化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减排项目的投资,一方面通过转移投资生产能够降低发达国家的减排成本,另一方面也能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72]。发展中国家在推广绿色能源技术和节能减排方面拥有巨大市场和潜力[73],但发展中国家由于财政资金紧张、社会学习力弱、技术外部性效益差、规模经济小、风险大与保险不完善等现实因素,实现绿色发展仍面临较多障碍[74],因此引起广大学者关注。Zhang (2011)通过对中国金融市场发展与碳排放关系的实证分析得出,中国股票市场规模、财政介入规模均对碳排放有重大影响[75]。Ou et al.(2010)通过对中国道路交通能源/车辆的情景模拟分析得出,中国未来应该大力支持可持续生物能源和高效电动车,用低碳科技重新调配煤炭能源[76]。Mi et al.(2015)基于投入-产出模型分析北京工业结构调整对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影响,认为北京正致力于发展信息传递、电脑软件服务、金融等低能源强度和低碳排放强度产业,相对于“总量目标”导向,“强度目标”导向既有利于节能减排,又不影响经济发展[77]。
(4)环境政策效应评价与管理
1991年哈佛商学院经济学家Michal Porter在《美国绿色战略》一文中提出著名的波特假设:“严格的环境规制不必然会抑制地方经济竞争优势,相反会强化相关企业的优势和竞争力”[78]。自此,波特假设激起了广泛的学术研究和政策讨论,各地政府也试图通过优化环境规制提升地区环境经济发展。Fischer和Newell (2008)评估了不同环境政策对二氧化碳减排和可更新能源推广的创新激励作用,发现不同政策作用强弱依次为排放价格、排放执行标准、化石能源税、可更新能源补贴以及R&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补贴,且政策工具的优化组合比单个政策更为有效、更低成本[79]。Zhao和Sun(2016)通过实证分析环境规制对中国污染密集型企业创新及竞争力的影响得出,环境规制政策对促进企业创新具有积极正面的影响,但对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并不明显甚至是负面的,且这些影响在中国东中西部有所差异[80]。Zhang和Zhang(2018)通过分析碳税政策对中国旅游业能源消耗的影响发现,碳税政策对中国旅游业化石能源消耗、电力消耗、能源强度的影响均逐渐变弱[81]。大量实证经验表明“弱化版”的波特假设(即严格的环境规制导致更多创新)得到了普遍支持和认可,而“强化版”的波特假设(即:严格的环境规制强化了商业绩效和竞争力)存在争议和不确定性[82]。未来如何设计、执行环境政策以刺激环境革新以及如何在企业间推广将是学者和政策制定者面临的重要议题。
表2 绿色发展核心关键词目录
3.2 未来趋势展望
Citespace 在关键词图谱绘制中选择 Citation/Frequency Burst功能,进行关键词突发性检测。突变词是指在短期内出现较多或使用频次较高的词语,根据突变词的词频变化可以判断研究领域的趋势和前沿。根据关键词突发性探测整理得到图10,关键词突变主要集中在2002年至2012年这十年间,突现强度排名前8的关键词分别是:“经济(economy)”“绿色革命(green revolution)”“市场(market)”“农业(agriculture)”“发展中国家(developing country)”“森林(forest)”“环境政策(environmental policy)”“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突变强度大、持续时间长。
图10 绿色发展突变性关键词
根据以上对绿色发展研究领域的知识基础、热点分析和突现词表,可以展望绿色发展研究的几个发展趋势:(1)宏观经济的绿色转型研究,包括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的理论探讨,地区产业调整、经济转型的驱动因素实证分析,绿色经济转型的可持续性评价及其经济效益、环境影响评估等都将是未来绿色发展研究的核心问题。(2)以能源、材料、化工、废弃物处理为主导的产业绿色革命和以产品设计、生产技术、管理运营为核心的环境革新将是未来绿色发展的重点突破方向。(3)农业、林业、生物多样性对二氧化碳浓度与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应对措施探讨将是绿色发展研究的重要议题。(4)环境政策的规划设计、执行及适应性管理是绿色发展的有效工具,包括政策效应评估、情景假设、模型模拟等,将是绿色发展研究的一个热点趋势。(5)此外,未来绿色发展研究的热点区域将进一步向中国、印度等新兴国家集中,发展中国家的文献数量将逐渐增加。
4 结 论
近年来,国外绿色发展研究数量上呈现井喷趋势,并且多领域、跨学科特征明显,涉及生态学、经济学、环境科学、技术工程学、管理学、社会学、农学、林学、能源与燃料、城市规划甚至心理学、生理学等各类交叉学科,研究成果丰硕,在绿色发展相关理论、技术方法、实证分析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进展,丰富了绿色发展知识结构体系。具体而言,国外绿色发展知识结构主要包括了行动者网络、环境革新、紧凑型城市、可更新能源、绿色经济等几大聚类,研究热点侧重于气候变化及其影响评估、供应链管理与可持续性研究、发展中国家绿色前景分析、环境政策效应评价与管理四个方面。但是,国外绿色发展依然存在以下缺陷:(1)绿色发展概念术语层出多样,国际话语权争夺诡谲,不利于绿色发展学科的长远发展和全球事务的协调统筹。为争夺绿色发展的国际话语权与市场机遇,世界各国纷纷提出自成一体的概念术语,如英国的“绿色经济”与“低碳经济”、日本的“清洁生产机制”、德国的“循环经济”、美国的“绿色新政”和“绿色金融”,以及相近的“低碳发展”“绿色增长”“低碳增长”等,相关概念术语层出不穷,内涵界定不清晰且相互混淆,致使对绿色发展的理解产生偏差,不利于绿色发展学科的长远发展。世界各国自成体系、各自为政,也致使绿色发展事务的合作推进难以协调统筹。(2)绿色发展综合性、战略性研究偏弱。由于对绿色发展的理解偏差,相关文献多是从经济、环境角度出发,偏重经济发展或环境保护单个维度的研究,缺乏对经济、环境、政治、文化、制度等多个维度的综合考量和战略性部署。(3)绿色发展责任机制有待细化,战略落地仍有困难。虽然国际上对绿色发展理念的认知已形成高度共识,多数国家或地区也正积极响应并承担“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但基于碳减排的国际责任划分仍存在公平性、争议性问题,国家或地区内部也尚未有明确细化的责任认定,“绿色GDP”考核制度尚未完全建立,缺乏有效的政策工具加以落实推行和实施。
综上,关于未来绿色发展研究趋势本文有如下展望:宏观经济的绿色转型始终是绿色发展的核心问题,新兴产业的绿色革命和环境革新是未来绿色发展的突破方向,农业、林业与生物多样性的气候响应是绿色发展的重要议题,环境政策的规划设计、执行及适应性管理是绿色发展的有效工具,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是未来绿色发展的主战场。本文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的综述研究,可为未来重点行业领域、热点国家或地区、关键突破方向的绿色发展提供参考支撑,有利于科学推进中国绿色发展战略落地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