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期脑梗死合并血管狭窄的临床效果观察
2020-10-27姜佳丽毕爱娟
姜佳丽 毕爱娟
(1.济南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山东济南 271199;2.济南莱芜人民医院,山东济南 271199)
急性期脑梗死合并血管狭窄患者的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患者存在脑血管狭窄症状,导致脑组织供血不足,严重时造成脑组织出现急性缺氧、缺血,导致脑组织坏死,并最终影响周围脑组织健康,导致患者出现偏瘫、失语等症状,严重时造成患者死亡[1]。患者出现脑梗死后,需要对患者的脑组织进行保护,挽救患者半暗带脑细胞与神经细胞,同时对患者的血管狭窄进行有效干预。临床治疗以脑血管扩张治疗为主,同时保护患者的脑组织与神经功能,减少患者由于血管狭窄出现再次梗死。有临床研究显示[2],临床上出现急性脑梗死合并血管狭窄的疾病发病概率逐年增加,与患者自身生活习惯较差有直接关联。此外,患者存在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导致患者动脉粥样硬化,也与临床出现急性脑梗死发病率增加有关。丁苯酞是临床应用较多的治疗脑梗死的药物,具有治疗作用显著的优势,与传统用药治疗相比,丁苯酞的临床治疗效果较高[3]。本文对所选急性期脑梗死合并血管狭窄患者进行丁苯酞注射液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济南市中西医结合医院2018年1月至12月收治的114 例急性期脑梗死合并血管狭窄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7例。试验组男性27例,女性30例;年龄55~89岁,平均年龄(75.37±13.63)岁;病程 1~6 h,平均病程(4.49±1.51) h。对照组男性29例,女性28例;年龄56~88岁,平均年龄(76.13±11.87)岁;病程 2~7 h,平均病程(5.19±1.81)h。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济南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在济南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确诊,患者均符合临床《中国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诊断标准[4],首次发病,且经神经系统定位明确体征、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患者病程均未超过2周;②自愿参与试验;③非心源性脑梗死;④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脑梗死用药治疗病史;②患者中途死亡、转院;③无法耐受试验用药;④资料不 全。
1.3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沈阳奥吉娜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5051,规格:100 mg)100 mg/次,1 次 /d,同时利用胞磷胆碱(Yamasa Corporation,批准文号:X20000051,规格:0.1 g)0.5 g 进行静脉滴注用药,溶媒选择生理盐水,剂量100 mL。试验组加用丁苯酞注射液(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00041,规格:25 mL)治疗,对照组利用依达拉奉(西安利君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20120041,规格:30 mg)治疗。
丁苯酞注射液:利用静脉注射方式治疗,丁苯酞剂量25 mL/次,溶媒选择氯化钠注射液,剂量 100 mL,2 次 /d,分别在早晚对患者进行静脉注射治疗,2次用药需间隔6 h以上。
依达拉奉:利用静脉注射方式治疗,剂量30 mg/次,溶媒选择生理盐水,剂量100 mL/次,2次/d。
两组均治疗 14 d。
1.4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显效:患者症状消失,未见复发,血管狭窄段供血得到有效缓解;有效:患者症状好转,血管狭窄有效恢复;无效:患者症状未见好转,甚至出现加重;对比两组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神经功能缺损评价(NIHSS)量表、利用头颅CT检查并计算患者的梗死灶体积等指标差异。
1.5 统计学分析
数据均采取SPSS 21.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试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6.49%,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82.45%,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NO、ET-1、NIHSS量表、梗死灶体积比较
试验组患者NO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ET-1、NIHSS评分、梗死病灶均体积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3 讨论
急性期脑梗死合并血管狭窄患者在我国的发病率较高,且每年脑梗死发病人数呈增加趋势,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严重时出现偏瘫,患者无法自理生活,需要亲人、护理人员协助才能正常生活,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症状不但体现在肢体障碍中,患者的认知功能也随之受到影响。临床研究表明[5],患者在缺血性梗死发病后,患者的脑组织血液供应严重不足,无法维持正常的脑细胞生存,脑组织受损情况严重,患者在接受治疗后,脑组织短时间得到大量血液的灌注,容易出现再灌注损伤,可见急性期脑梗死患者需要通过平稳的方式改善供血效果。近年来,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发病年龄呈现出明显的年轻化趋势,这使得临床治疗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压力随之增加,患者对预后的要求更高,为了减少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安全问题,临床需要对患者进行积极、有效、稳定、安全的治疗[6]。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例(%)]
表2 两组患者NO、ET-1、NIHSS量表、梗死灶体积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NO、ET-1、NIHSS量表、梗死灶体积比较(±s)
组别 n NO(μmol/L) ET-1(μg/L) NIHSS量表(分) 梗死灶体积(cm3)试验组 57 102.43±16.44 55.41±11.58 7.31±4.22 13.25±2.37对照组 57 86.28±10.41 59.37±10.34 9.18±5.35 15.37±4.22 t 15.368 16.327 15.379 11.356 P<0.05 <0.05 <0.05 <0.05
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脑组织受损较为严重,患者的脑组织修复效果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临床为从整体上改善患者的预后效果,在对患者进行受损脑组织修复的同时,还要对患者的健康脑组织、脑神经功能进行有效保护,减少患者出现再次梗死的概率。临床针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开展治疗,观察发现患者合并血管狭窄的症状较多,这种患者出现复发、并发的概率较高。血管狭窄一方面会影响脑组织正常供血,对患者未受累的脑组织健康也有较大的影响,另一方面,血管狭窄对病灶位置脑组织的再灌注损伤也有一定的影响,使得急性期脑梗死合并血管狭窄患者的传统治疗效果不佳。临床对患者进行治疗时,需要对患者脑血管狭窄进行积极干预,从整体上改善患者的治疗效 果[7]。
依达拉奉注射液是临床上较为常用的治疗脑血管疾病药物类型,但其并未对患者脑血管狭窄有较大的治疗帮助,患者的脑血管狭窄症状无法得到有效改善,无法保障患者复发的控制效果,影响患者并发症的改善[8]。丁苯酞在临床上的应用相对较多,丁苯酞可对患者体内细胞生长因子信号转换通路进行保护,并对下游基因产物进行保护,同时对改善患者缺血组织的微循环也有较好的重建和治疗作用,针对患者血管痉挛的治疗也有较好的帮助作 用[9]。
本文对所选急性期脑梗死合并血管狭窄患者在进行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效果显著提高,患者的脑组织功能恢复效果较好,患者的脑部梗死体积也得到明显的减小,对促进患者脑部血管活性物质的效果有较大的帮助,值得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