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2020-10-26赵飒
赵飒
摘 要: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改以来较受欢迎的学习模式。小组合作学习能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历史学科的思维品质,对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小组合作;历史课堂;教学效率;有效性
小组合作学习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将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起来,赋予课堂新的生机和活力。那么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1 合理划分学习小组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目前划分学习小组普遍遵循的原则是:组间同质、组内异质。每组为3至6人,由优秀生、中等生和后进生按照一定的比例组成,尽量使组员在性格、性别、学习成绩、优劣科目、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保证合理性和差异性,即实现“组内优势互补,组外水平相当”。[1]这样的分配既有利于抓住优秀生,实现中等生的提高和促进后进生的转换,又能保证组间总体水平的均衡性和竞争的相对公平性。我校经过长期的探索实践,目前采取的是“2+1”三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每组由一名优秀生、一名中等生和一名后进生组成。在回答问题时,鼓励后进生和中等生优先回答,由优秀生进行补充或纠正。这能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实际学情,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以前部分学生只做旁观者的弊端。
2 明确小组学习任务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2.1 设计的问题要有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充分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在设置合作学习的问题时,必须精心构思、设计有合作学习价值的问题。“我们这里说的是否有价值一是以难易为标准;二是要看论题是否能激起学生的讨论兴趣,发散学生的思维。”[2]设置的问题不能过于简单,学生通过个体自主学习可以学会的问题就没有合作学习的必要性;但也不能设置过难的问题,严重超出学生已有学习经验或知识储备的问题不适合拿到课堂上来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问题既要具备讨论的价值,又要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经验,以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佳。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既能获得知识上的收获,也能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这样才能使学生想学、爱学、乐学。例如在讲授选修课《千古一帝秦始皇》时,如何评说历史人物秦始皇是本课重点问题,也比较适合小组讨论。于是教师提出问题:你认为秦始皇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学习小组先展开组内合作学习后,再以小组为单位加入正方或反方队伍,然后双方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辩论。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列举出秦始皇的勤政与暴行的相关史实,这样自然也就比较全面地了解了秦始皇的功过是非。在此基础上,教师教会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引导学生应该如何辨证地评价历史人物,这样就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要想使小组合作学习能真正发挥实效,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进行问题设计时,必须充分了解学情,认真思考哪些问题需要小组合作学习,讨论的问题应如何有层次地设置,应该抓住什么样的时机开展合作学习,预计学生合作学习需要的时间,小组合作学习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等等,另外还要考虑到课堂临时生成的一些需要合作学习的新问题。只有做到这些,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真正起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教师绝不能盲目地强行植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而应该根据教学内容,适时、适度、适量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否则就失去了合作学习的真正意义。
2.2 应该明确每个学习小组的学习任务
为避免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就要明确每个小组组员的学习任务,让每个学生都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教师可提前下发学案,学生通过课前的自主学习,找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以寻求合作学习的帮助。教师也可以根据学情和各学科的具体情况,在学案上明确哪些是自主学习内容,哪些是需要小组合作学习完成的问题,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并进行适当的准备。在课堂发言时,鼓励每个学生都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总是有个别学生很少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者干脆默不作声,做小组学习下的隐形人,而掌握着发言权的则是少数的学优生。我校三人合作小组的好处是在讨论问题时每个小组成员都有机会表达观点,而且发言的优先权也激励中等生和后进生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这样就使全体同学都成了学习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小组合作学习不能代替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学生独立思考、领悟和提高学习能力的过程,有了这个过程,学生才能明确自己哪里是薄弱之处,在小组合作时才能有的放矢,利用自己已有的认知水平收获新知。
3 教师的引导与调控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保证
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下,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独立思考、合作讨论、分享成果和发表意见。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置身事外,否则课堂很容易陷入到一锅粥的混乱状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更是无从谈起。因此教师应当做课堂的主导者,引导课堂的主体——学生进行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成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情境的设计者、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激发者、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和支持者、学习成果的分享者。”[3]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在教室内巡视,对小组合作进行指导,及时接受来自学生的信息反馈,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和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此外,教师还要有效调控教学进度,掌握各教学环节的时间,尽量避免时间上的浪费。在小组合作学习结束后,教师应针对小组合作学习仍无法解决的问题进行点拨或精讲。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既是一种教学方式,也是一种学习方式,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结合的过程。“教”与“学”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才能提高课堂实效,而这离不开教师的有效引导与调控。
4 競争与评价机制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催化剂
高中阶段的青少年大多具有较强的自尊心,也更加在意来自老师、同学对自己的评价。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很多学生不敢展示自己、表达自己,有很大程度上是害怕自己表现不佳而给老师留下不好的印象,同时也担心遭到其他同学的嘲笑。在这种心理作祟下,很多学生宁可做一个课堂上的隐形人、边缘人,这与新课程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教学理念是背道而驰的。而使用有效的竞争与评价机制则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发掘每个学生的个性与潜能。为了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可以鼓励组间竞争。竞争可以采取多种形式,例如小组必答、抢答、小组对抗赛、大组对抗赛、攻守擂台赛等等,用健康有效的竞争机制来激活学生的思维火花。与此相适应,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下,评价机制应该更加适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教师进行评价时应以小组集体评价为主,这样做的好处是使中等生和后进生也可以获得荣誉感,感受到自己在小组中的价值和作用,激发他们强烈的学习欲望。同时评选最佳“小组学习带头人”,即组员进步最大的学习小组组长,这样可以激励优秀生更加乐于帮助中等生和后进生,真正做到合作学习、互帮互助,悦纳自己、欣赏他人,既培养了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健康的人生态度。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对于课堂教学有着重要意义,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需要完善和改进之处。不同学科、不同教师在面对不同的学生时,应该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林琳.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J].读与写杂志,2008年2月第5卷第2期.
[2]王勤芳.历史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索与反思[J].文教资料,2010年第29期.
[3]郁海燕.小组合作学习在历史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J].中学教学参考(下旬),2010.5总第5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