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迁移理论下的大学生二语语用能力研究
2020-10-26孙倩
摘 要:国内外多项相关研究表明,语言学习者的语用能力会在不同程度上对其语言习得产生影响,出现语言迁移,继而影响跨文化交流效果。连最不被人关注的招呼言语行为中出现的语用迁移状况都可能是导致跨文化交流失败的因素之一。本文以招呼言语行为为例,通过对大学生二语语用能力研究的研究背景、研究问题及研究意义进行分析,总结出进行相关研究的必要性,为日后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帮助。
关键词:二语习得;语用迁移;语用能力;招呼语
基金项目:安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基于语用迁移理论的大学生二语语用能力研究”(项目编号:SK2017A0858)。
1 国内外相关研究背景
二语语用习得的研究起步是在20世纪80年代,Canale和Swain创作了《第二语言教学与测试中交际模式的理论基础》,是这一时期的经典。此后的几十年中,国内外学者就影响学习者二语习得效果的若干因素展开了探讨。
1.1 二语习得与语用学
在这一领域中有着杰出贡献的另一个人是Ellis,他很早就把语用学和第二语言习得调研紧密关联起来。Ellis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归纳了语用习得的调研状况,同时还提到了其在发展当中的关键因子,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分别是:学习者的语言能力、语用迁移、社会交往。他在书中还提到,语言学习者的第二语言语用能力发展往往是以其语用能力水平为基础的。很多时候,学习者拥有强大的语言能力,有助于把相对复杂的母语策略以及母语规则利用到第二语言学习当中。在现实的沟通交流活动当中,二语学习者有时候很难和母语使用者居于相同的语言使用地位及语言使用环境。对学习者语用习得的状况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以及管束。
1.2 二语习得与语言迁移
國外学术界在语言迁移现象方面的研究可以说是硕果累累,一些重要的论断也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理论基础。Takahashi & Beebe结合调研验证了迁移情形的存在。同时,调研发现了迁移和语用能力发展之间的关联。针对这一情形,提出了二语水平与迁移正相关假设,这也与Ellis的观点有相近之处。尽管结合他们的调研不能够彻底地展示出学习者语用能力水平和迁移之间会形成的影响和其预期的作用是否相同。但是针对以上情形所出现的其他有关调研获取了相似的结论:有限的二语知识阻碍了学习者将复杂的一语表达式运用于二语之中。
事实上,对于迁移的不同界定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它跟语用习得研究之间的关系,进而产生不同的二语语用能力的发展研究结果。Schachter站在认知的视角上指出了语言迁移情形的定义,实际上是对语言学习环节的管束,学习者预先获取相应的理论,例如母语理论、其他有关语言理论、已经熟悉的外语理论和目的语的差异化主张等等。这些都会造成对目的语进行的假设的制约。而语言学家Odlin的相关研究也似乎支持类似观点,也就是说迁移属于一种影响作用,来源于目的语和已经掌握的语言(母语或其他未完全习得语言)所表现出的相同点以及差别。Kasper在对于迁移的界定上持有不同于Schachter和Odlin的观点。但他们在研究语言迁移时指出,这是一种心理过程,第二语言学习者会推动母语知识的发展,并且推动中介语的利用,出现了两种情形的迁移,一类是把迁移当成是沟通环节,学习者借助母语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特殊的沟通目的,另一类是形成在学习环节的迁移,借助母语知识在中介语当中构建相应的规则。
1.3 中国的语用迁移研究
国内对于语用迁移现象的研究起步较晚。虽然成果相对较少,但都很具有参考价值。《第二语言学习者语用正迁移的模块心理学研究》试图通过模块心理学这一新兴学科的相关理论对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用迁移行为进行解释性研究,认为对于二语学习者在理解、产出和习得第二语言时出现的问题,模块心理学具有强大的解释力,并且有可能揭示二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现象的本质。卢加伟在其论文《语用迁移与二语水平的关系研究》中,通过参照Takahashi, S和Beebe, L等人的拒绝语义成分分析法,调研了中国英语学习者差异化语言水平组的拒绝言语行为,调研二语水平怎样作用于语用迁移,得出拒绝言语行为中表现出的二语水平与语用迁移的关系基本呈正向的关联,也就是说学习者的言语水平不断递增,语用迁移出现的概率也就随之递增。
综合上述国内外相关研究,可以得出,目前,在语用迁移与二语语用能力的关系问题上依旧存在差异化的主张,主要有三类。首先,学习者的二语语用能力不断提升,母语受影响的概率较小,在利用目的语的时候发生语用迁移的情形逐渐削减;其次,伴随学习者二语语用能力的提升,可以更好的把控目的语,并且将母语的语用特点融合到目的语当中愈发简单,出现语用迁移情形的概率递增;最后,二语语用能力和语用迁移之间的关联并不显著,学习者的水平存在差别,在利用目的语的时候,发生语用迁移的差别并不显著。
2 现有研究的不足
自Ellis的语用习得调研获得结论以后,部分学者又展开了很多相关调研,但是并不是全部调研和其结论都是相同的。但是调研绝大部分都是共时的,缺少被调研对象在差异化语言水平方面的追踪和调研,所以最终获取的结论不能验证上述文章当中提及的Takahashi和Beebe的正相关假定。不仅如此,Maeshiba, N也进行了有关实验,调研了英语是第二语言的日本学习者,划分成两组,希望检验正相关的假定,最终调研指出,在落实道歉行为的时候,和高级组对比,中级组利用的迁移策略相对较多。其他学者的研究体现出通常高级组会出现语用语言负迁移的情形,在阐述申请的过程中利用的句法结构相对复杂。
已有的研究中,对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中语言行为的语用语言迁移是如何产生作用的成果较少,只是结合部分共的调研结论推断语言水平和语言迁移存在关联。仅仅是流于形式的简易归纳,等同于第二语言习得中L1与L2相似程度会决定L2习得的难易程度这一类 的假设。实际上,调研者结合差异化指出的语言迁移的内涵能够发现,语用迁移的条件和迁移以及其他因子的关联相对复杂。这些不同定义可以被用来解释许多二语语用习得发展研究的不同结果。
Takahashi在1993年对ESL(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学习者组织实验,结合调研能够知道,语言水平会作用于语言迁移。但是,当1997年对EFL(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学习者再次展开相同的实验,并未出现上述主张中的状况。将调研结论的差别总结成EFL课堂教学过程中,L2学习者缺少充足的机会来提升自身的语用语言认知。但是也能站在其他视角上解析存在的差别。迁移的出现与否在某种意义上和自身在母语项目能迁移程度方面的认知紧密相关。ESL学习者主张两类语言能够迁移的是一致的地方,但是EFL学习者主张不能迁移。学习者在目的语方面的主张阻碍了迁移的出现,并不单纯的因为学习者的语言水平。
语用迁移相对复杂,结合其出现的过程来说,不单单是认知的过程,并且是心理过程,也促使语言趋于社会化。结合其形成的结果来说,能够形成正向的作用,也能形成消极影响,实际上也就是正向和负向迁移。结合现如今的调研状况而言,调研的范畴十分狭窄,聚集在语言层面,有关学习者语言水平和语用迁移的关联调研较多。但是L1和L2在落实语言行为的过程中语言的复杂程度对迁移形成的作用剖析相对较少,并且迁移的社会属性以及具备的跨文化功效等调研存在很大的不足。不仅如此,以往学者在调研语言迁移的过程中指出,和中级学习者比较,初学者以及高级学习者偏好借助遷移策略,但是缺少对其自身属性、学习者程度的界定以及学习者可能受到其影响的社会因素或跨文化因素进行明确的说明。这些都是语用迁移理论基础上可以开展研究的课题。
3 研究拟解决的问题及意义
研究希望通过对比不同水平的大学生英语招呼言语行为来调研二语语用能力和语用迁移的关联,同时试图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1)语用能力较弱和语用能力较强(或者可以简单理解为较低水平和较高水平)英语学习者在阐述招呼语言的过程中,语义程式出现的次数和流程有没有出现语用迁移?
2)对于出现的语用迁移,学习者的英语语用能力是否会影响其招呼行为程式的频率和顺序的语用迁移?
3)语用迁移与二语语用能力的具体关系到底如何?
研究者对现有文献资料进行梳理,建立二语语用能力研究框架,考察语用迁移中关联语用能力的因素,提出研究假设,并通过研究相关文献,从中汲取有益的启示。在综合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研究者需结合课堂及课下与学生交流中发现的问题,形成论题及研究框架、研究方法,以从学生的言语行为中收集到的语料为依据,构建研究分析框架,探讨语用迁移与二语语用能力的联系。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问卷调查和话语补全测试等其他手段获取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检验假设及理论推理的逻辑性与合理性并得出结论。
通过对于语用迁移与二语语用能力之间的关系研究,语言教学者可以更清楚地总结出语用该教学的方法,通过行之有效的策略改进语用教学效果。而同时,英语学习者也可以通过了解自身的语用能力寻找出最适合的方法,达到提高语用水平的目的,以促进有效的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Ellis,R.《第二语言习得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3.
[2]Kasper,G.Four Perspectives on L2 Pragmatic Development [J].Applied Linguistics, 2001, (22): 502-530.
[3]Kasper,G.and S. Blum-Kulka(Eds.). Interlanguage Pragmatics [C].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4]Odlin,T.Language Transfer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5]戴炜栋,王栋.语言迁移研究:问题与思考[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2,(6):1-9.
[6]侯晓舟,李洁.第二语言学习者语用正迁移的模块心理学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140-143.
[7]卢加伟.语用迁移的影响因素研究述评[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01-105.
[8]何兆熊.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7.
[9]俞理明.语言迁移研究新视角[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
孙倩(1984-),女,讲师,硕士,江西婺源人,研究方向:二语习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