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业导向的中职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策略探究
2020-10-26曾玉仙
曾玉仙
摘 要:文章首先阐述了中职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从提升认识、采用多样化训练方式、创设多元化情境以及加强针对性训练四个方面入手,探讨了中职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策略,旨在切实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关键词:职业导向;中职语文;口语交际;兴趣;针对性
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是《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对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素养提出的明确要求。同时,口语交际能力也是衡量中职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它对学生参加面试、就业以及今后的人际交往和职业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中职语文口语教学基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理念,以职业能力为导向,把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能力训练与专业特点紧密结合在一起,可促使学生掌握口语交际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学会在不同的语境中用恰当、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进而提高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下面就基于职业导向,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有效策略谈几点拙见,与同人共勉。
一、在中职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存在的问题
(一)对口语实践训练的重要性认知不足
中职语文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为主,特别是口语能力的提高。然而受应试教育大环境的影响,对中职学生语文水平的评价依然是以笔试的形式进行。这使得学生对口语能力的提高缺乏长远的认识,更谈不上有侧重地、积极主动地进行口语交际实践锻炼;也不利于学生口语综合素质的提升,甚至会对其未来的工作能力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学生缺乏口语交际自信,羞于表达
中职学生多是中考升学的线下生,从中职学生的口语表达与交际情况来看,他们身上普遍有缺乏自信心、羞于表达的特质,主要表现为口语表达时无声语言和有声语言配合失当,如在与陌生人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无法理解对方的说话意图,回答效率低,缺乏临场发挥和应变能力,在社交场合怯场、词不达意、沉默等。这不利于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甚至会制约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二、中职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策略
(一)提升认识,强化口语交际训练
绝大部分中职学生的心智还不够成熟,对自己的人生没有规划,升学或就业的意识不强。在新时代背景下,毕业生面临着推荐就业与自主择业两种选择。当学生具备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在与用人单位沟通时,就能够准确流利地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阐述自己的创意,从而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然而,大部分中职学生尚未认识到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对自己将来的生活和职业发展的重要助力作用。要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首先要让学生从思想上提高认识。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口语交际能力是中职学生应当具备的一项最基本、最重要的技能,小到个体间的日常对话与交流,大到企业之间的商务谈判,乃至国家民族形象的塑造,无一不体现口语表达能力的作用及重大意义。待学生深刻认识到口语交际能力对自身发展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后,教師在教学中再侧重开展口语交际训练和引导,则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口语交际训练活动中。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结合语文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深刻地认识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性。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适时将“口语天才”利用口才助力国家、企业赢得荣誉,甚至帮助国家或个人转危为安的案例融入教学。同时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运用故事的形式加以讲解。比如:战国时期口语交际天才苏秦,以超凡的口语交际能力成功联合六国抗秦,使得秦国十五年不敢轻举妄动;隋朝少年以灵变的口才让佛学浅薄的狂僧现形;周润发巧妙运用口语应答来化解“耍大牌”问题等。适时有效地渗透口语交际故事,可促使学生立志成为口语交际能手,从而积极主动地展开口语交际训练。
(二)采用多样化训练方式,创设“多说”的机会
部分中职学生由于成绩不理想,缺少关爱,从而缺乏自信,羞于表达。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开展教学时应从中职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的实际情况出发,确保与学情相适应。针对中职学生在性格、智力、说话能力等方面的不足,基于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基本要求,在中职口语交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听、说、读、写训练协调配合,引导中职学生掌握说话艺术,促进中职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有效提高。例如,新生开学第一课结合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认识自我”,让学生做一次自我介绍;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开展课前三分钟演讲(包括复述新闻、分享美文佳作、讲成语故事)、简评、课堂辩论、课余朗诵和演讲比赛、读书交流会等活动,有侧重地运用多样化的口语交际训练方式,为中职学生创造表达自我、勇于交流的机会;课下,教师也应该为中职学生创设“多说”的机会,如利用清明节、劳动节、中秋节、国庆节等节日来开展相应的主题演讲比赛,设置不同的奖励标准,从而调动学生锻炼口语的积极性。在课下开展以口语能力提升为主题的活动,既能锻炼中职学生的口语能力,又能较好地激发中职学生的爱国热情,提升其思想道德品质。
(三)创设多元化情境,强化“说”的能力
口语交际课是一门典型的技能课,有较强的实际操作性。在口语交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创设多元化的口语交际教学情境,为学生创设想说、愿意说的情境活动,让中职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能说、有话会说,使得中职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充分锻炼和提高,从而提高语文综合表达能力。
1.借助多媒体创设口语交际情境
在借助多媒体创设口语交际情境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适当地对浅显的教材内容进行主题拓展。例如,在教授课文《洛阳诗韵》时,教师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视频或微课等多媒体形式,并配上适当的解说,为学生展现有关洛阳“古美奇绝”四大特点的教学资源。接着,引导学生进行小组互动交流与讨论,对多媒体呈现的教学资源进行集中式探讨,让学生在充分的口语化表述中深入领悟教学知识点及文本的主旨和思想内容,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由“要我说”转变为“我要说”,从而强化课程学习的效果。
2.借助课文创设口语交际情境
中职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情节生动的课文,如《那一年,面包飘香》《一碗清汤荞麦面》等,教师可组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我们的舞台多精彩——课本剧表演”,并借助课文中生动的情节来创设口语表演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以不同的角色进行口语交际锻炼,切实提高自身口语表达能力。同时,教师可针对中职学生未来就业岗位的需求,对课文内容进行改编,让学生按照改编后的内容再次进行口语表演。待学生表演后,师生对课本剧的台词进行互动调整,从而提高学生口语表达的準确性和适应性。这种形式不仅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学生参与口语交际实践的积极性,也在“说”和“写”之间架设了一座桥梁,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表达能力和水平。
(四)结合专业特点,加强针对性训练
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特点,使得中职学生之间所需要掌握的技术能力也有一定的差别。结合中职学生的专业特点对其开展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对中职学生日后的职业发展有强大的支撑作用。中职语文教师要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对口语训练内容进行设计,让口语训练更加具有针对性。这样既能够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能够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来设计口语交际教学,并侧重学生未来的工作岗位实际来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符合自身未来职业岗位角色的场景中进行口语表达训练。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参与口语训练的兴趣,又能为学生今后真正运用口语进行职业交际奠定坚实的基础。情境化的口语交际训练,可以让学生了解将来在求职、工作中可能会遇到的情况,早日为以后的工作做准备。例如,在模拟“应聘”这个场景时,不同专业的中职学生表演的效果也大不相同。教师对不同专业的中职学生开展口语训练教学时,可结合专业特点模拟“毕业后面试”的场景,将学生分组,即有的扮演考官,有的扮演应聘者。学生在扮演角色时进行提问(考官)和回答问题(应聘者),皆需要运用自身所学习的专业知识。而在一问一答的过程中,学生的提问能力和应变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锻炼,从而让学生立志锻炼和提升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学生进行口语情境训练的过程中,要发挥好统筹指导作用,在学生遇到互动交流困难时,要在一旁委婉地进行适度“救场”。尤其在学生进行自我介绍、回答问题时,教师要侧重加强回答技巧的指导,让学生懂得抓住考官的心理进行有针对性的自我介绍和回答,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教师也可以结合中职学生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心理特点,模拟“职场生活”的活动情境,让学生领略说话魅力,如可以创设如下口语交际情境:假如你要去医药公司面试一名药剂员,你在自我介绍中要如何展示自己的长处?假如你是一名导游,当旅途发生意外,如车子(或飞机)有了小故障时,你怎样镇定地安慰游客?如何解释和致歉?假如你是一名幼儿教师,当你看见幼儿在墙上画画时,你怎样劝说?类似的问题,中职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皆有可能遇到。通过创设各种与工作中类似的口语交际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口语演练,让学生掌握更恰当的应对措施,既能锻炼学生的口语能力,又能帮助学生巩固专业知识,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中职语文口语交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口语教学内容的安排要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适应,要采用不同的训练方式,创设“多说”的机会,提升学生参与口语交际训练的积极性;创设多元化情境,让学生在富有情趣的情境中进行口语表达,强化“说”的能力;结合专业特点,融合未来就业岗位的需要,来加强针对性口语训练,侧重实践运用,讲究口语交际教学的实效,特别是提高学生在见习和实习过程中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多措并举扎实地引导学生开展口语交际训练,使学生掌握与人交际的技术技巧,进而让口语表达能力为学生自身的职业发展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何晓丽.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口语交际训练的思路分析[J].职教通讯,2014(3):42-43.
[2]施冬娟.基于实践能力的中职语文教学探究[J].科学咨询,2019(29):93.
[3]朱新民.职校生口语表达中的语病现象及探究[J].语文学刊,2015(15):154,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