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博物馆研学旅行与馆校合作的有效结合
2020-10-26刘磊
摘 要: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该文件的出台引起了教育界、文博界广泛的关注。长期以来,博物馆与学校在接触和合作中遇到许多现实的问题,让馆校合作浅尝辄止。当下,中小学生的研学旅行再次把博物馆和学校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给了博物馆与学校双方一次加深了解、优势互补的机会。文章通过研究当下有关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政策环境与社会需求,尤其从博物馆的资源环境出发,探索博物馆如何助力中小学生更好地开展研学旅行,加深馆校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关键词:研学旅行;博物馆;馆校合作
本文的选题源自于笔者对博物馆教育的持续关注,2017至2020年笔者作为第三方机构的研学导师多次参与到博物馆研学工作中,观察之余也对博物馆的教育工作有了一定了解,对于博物馆教育相关现状也愈发产生了浓厚兴趣。2019年,笔者在成都博物馆公共服务与社会教育部实习九十多天。期间,在馆内教育部门专家的指导下参与策划“人与自然——贝林捐赠展”课程单设计、博物馆社教材料包研发、博物馆进校园课程实施等活动。这些实践经验和第一手资料使笔者对成都博物馆教育工作有了较为详尽的认知。
1 研学旅行的政策及环境
1.1 国家大力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
自2013年始,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民旅游休闲计划纲要(2013-2020年)》,明确提出要“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积极开展研学旅行”,并明确教育部负责“加强对研学旅行的管理”。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再次提出要“支持研学旅行发展”①。201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广泛利用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等社会资源,充分发挥各类社会实践基地、青少年活动中心(宫、家、站)等校外活动场所的作用,组织学生定期开展参观体验、专题调查、研学旅行、红色旅游等活动。”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了《意见》。这是截至目前最有指导意义的文件,详述了中小学生研学的重要意义、工作目标、 基本原则、主要任务、组织保障等五个方面的内容。2017年11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正式公示“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项目评议结果”,拟命名全国204个单位为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14个单位为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营地”。
另外,各省高度重视教育部关于研学政策的相关文件,纷纷印发政策文件,并呼吁各中小学积极贯彻落实政策,增强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发展,加快中国研学事业的发展进步。与此同时,各研学旅行论坛、研学机构、研学基地、研学组织等纷纷成立,中国研学事业朝着专业化、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1.2 研学政策下的博物馆角色定位
对于现代博物馆,其特征、价值以及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早已超越了传统博物馆的收藏职能。②教育职能,已经成了现代博物馆的一个标签。在近几年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众多政策文件中,博物馆在其中的角色定位和目标方向也越来越明确。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意见》,其工作目标再次提到“建设一批具有良好示范带动作用的研学旅行基地”。研学旅行基本原则提到了 “教育性”“实践性”“公益性”。博物馆长期以来就是青少年接受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科学普及教育的最佳场所,博物馆的教育特点也体现了实践性与公益性。
无论从博物馆自身的教育属性,还是国家政策的指向来看,博物馆都在中小学生的研学旅行事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2 研学旅行是馆校合作的延伸和拓展
2.1 馆校合作的定义及模式
馆校合作,是博物馆与学校在国民教育活动中,基于各自的目标,主动调整自身的行為策略,所采取的共建共享的互动行为。它是一种基于教育本身的深度合作,博物馆在这种合作关系中不仅是补充和辅助,还是实际教育活动的承担者和参与者。③更广义的来说,是指博物馆与学校之间“教育”的对接融合。其合作模式即在馆校合作中首先由谁发起合作方案,最终又是根据哪一方的思路开展教育活动。著名的博物馆学者刘婉珍将双方的合作模式做了六种分类,现将其做一梳理呈现:
2.2 研学旅行是馆校合作的新契机
有明确记载的馆校合作关系可以追溯到19世纪晚期。1895年,在英国曼彻斯特艺术博物馆委员会的推动下,英国修订了《学校教育法》,将学生参观博物馆纳入制度,并将参观时间计入学时。⑤时至今日,“馆校合作”在西方的发展已较为成熟。而在国内,据国内博物馆学者郑奕的划分,我国博物馆教育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分别为:“初始阶段”、“曲折阶段”、“大发展阶段”、“新世纪博物馆”。⑥目前,国内博物馆的“馆校合作”正处于积极全面开展阶段,但与西方发达国家博物馆的“馆校合作”教育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国内大部分地区的博物馆目前的普遍做法只是允许学生免费参观部分展览,其本质重“展”不重“教”。这些馆校合作有的流于形式、有的教育活动相对单一。
因此,在国家对中小学研学旅行大力支持和鼓励的当下,给了博物馆与学校加强沟通、深入合作的新机遇。博物馆自身的教育特点体现在实物教学,以情景代入、自主学习、动手体验等方式实现教学目的。学校教育以学科分类为主,形式较为单一,博物馆教育对学校教育可以进行有益的拓展和延伸,在现实中找到课本知识鲜活的例证,并且进一步巩固和强化。博物馆教育更大的意义和价值在于通过它独特的资源优势、学习模式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态度教育和价值观教育,进而影响受教育者的一生。
3 博物馆研学旅行与馆校合作有效结合的几点建议
3.1 开发符合中小学生不同时段的研学主题课程或活动
博物馆已经积累了许多课程资源和活动资源,但应检查这些资源是否符合《意见》中所提及的“根据学段特点和地域特色,逐步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的要求。⑦馆校合作下的研学既不是普通的参观讲解,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模式,而是要根据受众的年龄、知识层面、注意力、兴趣点等多个方面综合考虑。例如笔者在成都博物馆实习期间所参与“弋射收获画像砖”主题的研学活动,对待三年级以下的学生,选择将其直接带至社教区体验文创画像砖的绘画、填色等一系列手工活动,期许孩子对相关文物以初步了解、产生兴趣为主;三年级至初中段学生因其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认知判断能力,则先带至汉代文物展厅进行画像砖的专题性讲解后,再带至社教区进行下一步的活动,确保其有完整的从认知到体验再到回顾的过程。
3.2 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体系和课程框架
学生之所以到博物馆参观,是因为博物馆陈列了实物。可以说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最重要的区别就在于博物馆是以馆藏的实物作为教育的媒介,以实物来反映社会、展示历史、阐释世界的。面对国成博深厚的文物藏品,在设计课程时,需要对其进行深度发掘和重新组合,改变过去依靠内容孤立的《博物馆学习单》进行学习的状况,使零散的课程系统化,在内容上相互关联、相互补充,构成学生知识体系的完整链条,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彰显“个性化”的课程体系。成都博物馆在馆校合作方面,将博物馆课程带进校园,使其成为二年级学生的一门选修课。课上不仅有化繁为简的文物主题课程,也具有家乡气息的皮影、木偶、川菜等主题的天府文化课程以及接地气的春节习俗、二十四节气等科普课程,让学生足不出校就可以全方位的了解自己生活的家乡以及世界。这类不同于传统严肃课堂的博物馆课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3.3 拓宽合作边界,打破地域限制
博物馆作为旅游资源的开发者,应该站位高远,不仅关注自身博物馆的资源如何进行研学课程的开发,更要联动地域内,甚至地域外的不同博物馆,打破博物馆围墙,打破地域限制,重新组合文化旅游资源,形成“联营”模式,融合需要同传统类博物馆互通有无,也需要不同类组织机构间的优势互补,日后很可能还需要平台型组织调配资源、服务市场,为学生提供立体丰富的博物馆文旅主题游。四川博物院在馆校合作的内容和形式上都进行了大量的创新。其不仅与多家博物馆合作开设了诸如“蜀汉三国”、“古蜀文明”、“诗人与诗”、“恐龙与盐”等多个主题的省内研学课程,也与多家省外博物馆合作开展了“古都系列”、“自然与科学系列”等省外研学课程。2019年8月,四川博物院文旅融合研学基地在蒲江明月村挂牌。通过导入课程,同学们可以了解中国瓷器文化和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对四川地方窑“邛窑”和茶文化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此外,还可以体验采茶、制茶、泡茶以及制造陶瓷的完整过程。这种真实情境下的学习、体验、感悟无疑是一种更好的“研”与“学”。
3.4 向市场学习先进的研学理念
在国家提出“研学旅行”概念之前,社会上已经存在许多打着研学旅行旗号的夏令营、冬令营,这些活动往往都由旅行社组织,旅行社为了营利,迎合家长对孩子进行素质教育的需求,在宣传策略上做足了功夫,但在实际内容上却很难达到家长所期待的目标。诚然市场上有许多参差不齐的研学机构,但也不乏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融入博物馆研学旅行的第三方机構。作为市场化的机构,其产品能够得到大部分家长的认可,其内容、形式必定有可取之处,例如笔者所参与工作的尤里卡时刻教育公司,其在设计博物馆研学课程时提出培养孩子的“七大能力”:多元识读能力、多媒体表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审美能力、自信与共情、团队合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以“多元识读”为例,它是指从不同渠道吸收、理解信息的能力。博物馆中有大量的信息渠道,例如展板、信息卡、电子屏幕、图表,老师上课时首先会培养孩子养成寻找信息的习惯,课程后老师会对孩子的表现给予评价,家长也会进行反馈,形成记录的档案形式。而这种细化目标的做法也使得家长在研学课程之后对于孩子的成长值有标准可参照。对于博物馆来说,研学课程后由学校、家长以及第三方机构参与的监督和评价的馆校合作模式,应当也是我们要认真考虑的方面。此外尤里卡教育张晓扬女士也提出:同质化研学课程的出口——关注城市化。我们博物馆人应当思考,我们所开发的课程是否仅仅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文物、了解历史,亦或是我们从启发身边的孩子开始,让他们通过博物馆,通过文物,发现家乡的美,以悦纳家乡为开端,去理解中国、探索世界。
当下,研学旅行已经成为当下博物馆需要面对的一个现象级事件,能够将其与馆校合作更好的结合,无疑会使博物馆的教育工作再上一个台阶,真正成为“文化中枢”的博物馆。
注释
①《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人就<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答记者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gov.cn/jyb_xwfb/s271/201612/t20161219_292358.html。
②宋娴.博物馆与学校的合作机制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19:9
③宋娴.博物馆与学校的合作机制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19:13
④刘婉珍.美术馆教育理念与实务[M]台北:南天书局,2002:205—222
⑤郑奕.博物馆教育活动研究[D]复旦大学,2012:47
⑥郑奕.博物馆教育活动研究[D]复旦大学,2012:49
⑦《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 s3325/201612/t20161219_292354.html
参考文献
[1]宋娴.博物馆与学校的合作机制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9.
[2]郑奕.博物馆教育活动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
[3]陈红京.博物馆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4]何东蕾.从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看馆校合作[J].博物院,2019.
[5]郭庆.“馆校合作”模式的深入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6.
[6]王瑞昌.馆校合作“三维立体”教育模式探究[J].教育参考,2019.
[7]胡焕芝.研学旅行育人视阈下高校博物馆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J].博物馆研究,2019.
[8]叶开建.基于公共文化空间视角下博物馆研学旅[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
[9]教亚波.试论当前博物馆与研学旅行的有效结合[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
[10]马伟丽.博物馆公共教育之馆校合作研究——以上海博物馆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2014.
作者简介
刘磊(1993-),男,江苏南京,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旅游学院),研究方向:博物馆研究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