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最美家长何以产生

2020-10-26刘娇艳

知识文库 2020年19期
关键词:信仰家长孩子

刘娇艳

无论是叶子,还是瓦片,我们都扮演着极其基础且极其重要的角色。我们要为社会这棵大树输送营养,齐心协力支撑起国家这一整幢大厦。所以,我们作为年轻一代的家长,必须优秀,必须最美。尤为重要的是,我们要培养出以社会为己任的最美下一代。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不能大量涌现出属于这个时代的最美家长呢?乐观者言,随着教育的普及,新时代的家长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成为最美家长指日可待。悲观者言,家长们忙于工作,无暇去研究教育类的课题,“最美家长”的称号可望而不可即。笔者思此问题,发现其中有个悖论。

首要的问题是,为什么当今时代需要最美家长?朱永新老师在《致教师》一书中这样说:“家庭教育实在太重要了。”社会如同一棵大树,我们人就是枝头的每一片叶子。国家犹如一幢大厦,而我们就是大厦的一砖一瓦。无论是叶子,还是瓦片,我们都扮演着极其基础而极其重要的角色。我们要为大树输送营养,齐心协力支撑起整幢大厦。所以,我们作为年轻一代的家长,必须优秀,必须最美,同时培养出以社会为己任的最美下一代。但现今社会,孩子只生不养的现象出现很多,其中的“养”,其实就是教育。影响孩子身心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遗传素质、环境、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等。

同时,我们也不知道如何成为最美家长了。朱永新老师在《致教师》中说,“无论做母亲还是做老师,归根结底是做一个最好的自己,这一点,应该成为我们自觉地选择。”所以,最美家长总是产生在不断地自我教育中。

1 教育自己要形成一种美的信念——对待人生,信仰先于兴趣

信仰指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某人极度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或榜样。信仰是信,给人希望,相信明天的到来。信仰是光,照亮前程,指引我们一路向前。兴趣指兴致,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心理学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它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

笔者以为,教育自己第一要紧的不是兴趣,而是信仰。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國家有力量。”

兴趣只是个人喜好。在闲暇之余,我们可能画画,可能写字,也可能打羽毛球。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了什么。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意义。”兴趣是个人的,跟他人无关,更是对社会的奉献无关。

信仰才是精神财富。当我们面对困惑,我们是否记得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中不退缩、不畏惧、终将会有新天地的坚韧精神?当国难当头,我们何曾想起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舍身取义?当战争的硝烟弥漫,我们还能记得杜甫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珍贵亲情?而此时,谁能喊着“我不喜欢困难”?谁能说“我不想要战争”?谁又能想着“我这会儿想打羽毛球了”?

当教育自我成为富一代,我们的孩子自然成为了富二代。孩子会遵守规则,不会耍赖,因为他有信仰。孩子会为他人着想,不会自私自利,不会只按自己的情绪,想怎样就怎样,因为他有信仰。孩子会感恩亲情的可贵,不会和家人大喊大叫,因为他有信仰。孩子的富,是因为我们的富,这富不是继承,而是共享。

2 教育自己要有一个美的认识——对待糟粕,善待贵于剔除

现今社会,多少家是六口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和外婆)养一个孩子。又有多少家是爸妈工作,爷爷、奶奶带孩子。既然如此,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必然会参与。参与讨论的观点如果和爸妈一致,倒没什么。若出现分歧,从一开始的脸色不好看,到发生口角,或是牵扯到家庭矛盾上来,严重的最终是走到了离婚的地步。在总结原因时,大多数人说,“嗯,可能是无缘吧。”或是“遇到不讲理的一家人!”

真的是不讲理吗?现在的年轻一代大多是知识分子。通过《营养学》知道饭菜怎么做才健康,通过《建筑学》知道工程里的钢架结构,可是就是不知道怎么跟父母说明白:小孩专心看书时,不要喂牛奶,那会打扰他;管教孩子时,爷爷奶奶不要哄,孩子会恃宠若娇……

以后,当孩子画画时,画板上突然出现一只苍蝇,他不会想到将苍蝇拍死,而会觉得苍蝇也在用它那纤细的小手画画;当孩子被香蕉皮滑到,他不会摸着摔疼的屁股,破口大骂“谁那么没素质”,而会捡起香蕉皮放到垃圾桶,担心别人也被摔着了;当我们老了,说话做事不利索,给孩子们带来麻烦,孩子们同样不会想到要剔除,反而会理解我们的种种糟粕。因为他们明白:对待糟粕,善待贵于剔除。

3 教育自己要养成一个美的习惯——对待生活,人性化高于电气化

现在各家各户装修时首先考虑的就是布下天罗地网般的电线。留着连接什么的呢?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家庭电器十分普及。家装可缺不了空调、电视、电脑、手机等电器的插孔。似乎装修婚房时,已经和将来的孩子说好了,“你看你的电视,我玩我的手机。”那么,上天何必将小天使一样的宝宝恩赐给只顾玩手机的夫妻俩?

孩子冷了,我们随手开个暖气。哪里知道这在减少孩子的抵抗力。再也没有爸爸用军大衣把我们裹在里面的温暖和温馨。孩子热了,我们随手开个空调,哪里知道这在剥夺孩子排汗排毒的机会。再也没有妈妈温柔地为我们扇蒲扇的相依相爱了。孩子无聊了,我们随手递个手机过去。哪里知道这在推开孩子拥抱的肌肤之亲。再也没有骑在爸爸头上幻想自己开飞机的自由和欢乐了。妻子在说话,丈夫漫不经心,手机成为了小三。再也没有婚礼上的海誓山盟,再没有恋爱时的只有彼此。家庭生活本来可以十分幸福,没想到在人心需要体贴的时候,大家各玩各的手机,各开各的空调。生活需要人情的温暖,不是电器的冰冷。

笔者有个好的方法。在进门口放个盒子,盒子上面写着“进门收手机,出门取手机”。家里人没有了手机,终于肯抬起头望望各自的需要。孩子需要拥抱,妻子需要赞美,丈夫需要鼓励,老人需要慰问。每个角色重新审视自己应该为家庭做出的惊喜和责任。角色与角色之间拉起了亲密的感情线。在交织的过程中,即便有分歧,但是家绝不是个只讲道理的地方。杨澜说的好,“吵什么呀?抱抱得了!”在肢体接触过程中,我们渐渐觉得吵架的内容不再重要,怀里的人才重要。我们无需记恨家人之前的狠话,我们只要一句及时的“对不起”。因为是家人,所以心疼。

朱永新老师在《致教师》里提到,“通常,优秀孩子成为优秀人才的背后,总是找到温馨和谐家庭的影子,同时,一个人形成不健全的人格,也可从其家庭中找到充满冲突和矛盾的因素。”我想,放下手机,便是放下冲突和矛盾,从此找到温馨和谐家庭的影子。孩子冷了,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做运动,让身体暖和起来。在运动时,孩子可以跟我们学方法,学本领,重要的是身体不冷了,心也不冷了。孩子热了,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劳动,做家务。让孩子明白:天热但我们的心并不燥热,仍然心如止水、踏踏实实做家务。孩子感觉到无事可做了,我们可以一起商量如何度过这宝贵的时光。我们在商量中,理解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价值;理解了“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重要;理解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奋斗。什么是最美的时光?和家人一起商量一同度过的时光。什么是最美的风景?和家人一起欣赏的风景。

回头想想开篇的问题,难道不是悖论吗?其实,这个时代不需要家长具有符号意义,人人都可以成为最美家长。最美家长用信仰指引人生,乐观面对困境,关照人的内心情感。我们把这些精神世界上的财富在潜移默化中交给了孩子,让孩子的精神富足,成为真正的富二代,而我们自己就是富一代。

(作者单位:淮安市浦东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信仰家长孩子
信仰
漫画
家长错了
家长请吃药Ⅱ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犯错误找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