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助小学生读懂诗家语言
2020-10-26梁雪梅
梁雪梅
本文主要以“如何帮助小学生感受诗歌语言的独特性,即如何帮助小学生读懂诗家语言”为重点进行阐述,从“什么是诗家语言”和“它有哪些特征”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为教师提供“帮助小学生感受诗歌语言的独特性”的若干教学方法。
统编版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指出:小学三年级以后,读古诗要让学生知道诗的韵律,感受诗歌语言与普通语言的区别。可见,诗歌语言不同于普通语言,它具有独特性。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诗歌语言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中国诗歌多半是短小的抒情诗,一首诗里词语数量并不多,其意蕴却非常丰富。要借助非常俭省的语言外壳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不仅要符合音韵的需要,而且要对诗歌的语言作变形处理。实际上,没有人用平常说话的语言来作诗,如果有的话,也是可笑的打油诗。中国诗歌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主要目的是建立格律以造成音乐美,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
而学习古诗也有句行话:学诗不懂诗家语,学到老了也不精。那么,如何帮助小学生感受诗歌语言的独特性,即如何帮助小学生读懂诗家语言呢?
对于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应先来理解什么是“诗家语言”,其次,它有哪些特征。“诗家语言”又可谓“诗性语言”,乃诗家用含蓄、形象、跳跃、夸张、凝练、音乐性的语言表达自己主观情志之诗语。周振甫先生在《诗词例话》中也为它做了如下的阐述:诗(这里指格律诗)的用语要受到字数、韵律、立意等之限制,不能像散文小说那样自由表达。综上所述,又结合小学教材中出现的古诗,将小学教材的“诗家语言”可归纳为以下几个特征:
1 讲究韵律而语序异常
诗歌韵律指押韵、平仄及节奏声律,旨在让使诗更具有抑扬、起伏等音乐美。诗家语言首先要押韵,这是一首诗的最基本的条件。为了押韵或为了平仄,又受到字数、韵律、等限制,所以古代诗歌词语的运用,打破了一般语法上的固有顺序,也就是语序异常。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欲穷千里目”按常理应“目欲穷千里”,为了与下句“更上一层楼”形成平仄相对,而将“目”置后而改变了语序。又如王翰的《凉州词》有这样两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按正常逻辑,第一句的“葡萄美酒”应在“欲饮”因为它是“欲饮”的对象,为了平仄,将“葡萄美酒”前置,既极大地强化了“葡萄美酒”这一形象,又平仄相对。这就是讲究韵律而词序颠倒。
2 讲究形象而表达多样
古诗经常用形象的语言表达诗人的情志。所以,诗家语言或譬喻生动,或用词重叠,或夸张率性,或含蓄婉转。如《观书有感》整首诗譬喻生动,用“半亩方池塘”像一面镜子被打开比喻读书心境,将源头活水比喻源源不断的艺术灵感注入,生动形象且寓意很深。诗家语言用词重叠也时时出现,小学生的古诗中就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的“离离”;“谁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粒粒”……这些重叠词语,读起来不仅富有音乐美,更在重复强调了诗人当时的心情。夸张率性如李白诗歌: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被夸高的“危楼”,使诗人的天真与烂漫得以淋漓得表现,也让读者在放飞想象中感受诗人浪漫情怀。柳宗元的“千山飞鸟绝,万径人踪灭”也是夸张,但表现出孤绝至千古的清冷。诗家语言还有含蓄婉转得特点,如:林升《题临安邸》表面写西湖楼台风景歌舞之美,令游客之陶醉,细读之下,有弦外音——多少嘲讽于诗中,这种诗在诗家语言尽显婉转含蓄之特点。
3 讲究凝练而跳跃压缩
众所周知,诗家语言要受到字数、韵律、立意等之限制讲究用字凝炼而精确。讲究用字如贾岛“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敲”,又如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为讲究凝练而跳跃压缩在古诗中也很常见,譬如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明明是几番问答,心情的起伏随着问答而变化,但作者只用“问”和“言”二字,将所有内容凝练成二十个字,心情的起伏随文字而跳跃。又如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横看侧看皆写出不同,而远近高低不同在何处,作者却跳过不写。这也是讲究凝练而跳跃压缩诗句,给理解诗句内容和想想画面留下许多的空白。
理解什么是“诗家语言”及其特征后,笔者认为:如何帮助小学生读懂诗家语言就“有的放矢”了:
(1)吟之诵之,感其因韵律而语序异常
“诗以言志”,古诗是诗家内心情感外化的结果。《诗·大序》曰:“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自古以来,古诗就以吟诵的方式来诵读。吟诵读诗有其规则:平长仄短入声促、韵尾字拉长。古诗的节奏在平长仄短变得有韵律;又因为适时点拨,学生就易体会因韵律而何处语序异常,若再配乐吟唱,课堂就更有美感了。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教师将“欲穷千里目”改成“目欲穷千里”,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哪句好,好在哪里?可引导从与“更上一层楼”的对仗入手,间接点拨,让学生明白古诗语言因韵律而经常语序颠倒,颠倒后富有音乐美,课堂上再配以吟咏歌唱,相信学生此课印象深刻,学习古诗兴趣更浓。
(2)品之析之,知其因形象而表达多样
对于诗家语言的形象与含蓄而表达多样等特点,教师应“对症下药”。如《江南春》应添背景、典故让学生细读品之。为从江南“千里莺啼”“水郭山村”中品出弦外音,教师讲述诗歌创作背景,补充南朝宋齐梁陈的大兴寺院的典故,帮助学生理解诗人含蓄的表达;又如学习李白诗歌“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三千尺”,一词把瀑布喷涌而出又高空飞落的景象在夸张中描绘动感十足。然而,诗人又用“银河落九天”来比喻,在“疑是”中给人以无限的遐想,显示出李谪仙的浪漫与天真,这一切让学生在读中品味,在教师分析中知其表达手法;再如学习“千门万户曈曈日”用词重叠时,可启发思考:“古诗的语言是非常精练的,可为什么这里却连用了两个‘曈字呢?”再引导儿童回忆学过的叠词诗句,如“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等,通过反复的品读和教师适当的分析,儿童体会到了的重叠妙用——不仅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感,更有助于强调了诗人当时的心情。
(3)丰之厚之,品其因凝练而跳跃压缩
因诗家语言用字凝炼跳跃,为帮助学生更好的想象和体会其中的意境,若嫌平白的语言无力又无诗意,教师可寻别家诗去补充完善。如苏轼的“远近高低各不同”,教师可引导到李白的《望庐山五老峰》古诗:这两句诗作者都站在哪些角度看庐山呢?这些方位看到什么景色?有具体写出来吗?想知道是什么景色吗?看,李白的这两首描写庐山的古诗就有答案。出示李白的《望庐山五老峰》,看,“高处”俯视,高耸入云的五老峰美如“金芙蓉”,又补充已学的《望庐山瀑布》,寻“遥看”“在低处看”的景象。这样由同是庐山诗做补充,让学生更轻易的领略庐山的远近高低美景。
吟诵、品析、丰厚,简单的做法既加深了学生对诗家语言的理解,同时又促进了学生对古诗的特点的掌握。借助古诗语言的独特性,营造一个活力的课堂,更容易让学生喜欢上诗词,也使诗词文化得以继承与发扬。帮助小学生读懂诗家语言是非常重要的,语文教师应从小学就开始指导学生去感受诗歌语言的独特性,品味诗歌语言的韵律,感受诗歌抑扬、起伏的音乐美感;从中感受诗人情志的表达方式,学习诗歌中用词的凝练及精确,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思。掌握好诗家语言的特征后在诵读过程中就会更加有兴趣,为学习更多的诗歌打下基础。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鼎山前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