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控数学动力发展数学思维
2020-10-26金莲莲
金莲莲
摘 要 小学数学教育阶段,特别是低阶段的教学,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理解能力有限,一些较好的教学方法并不适合这些学生,在实践教学中,若想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教师只有更仔细地专研教材,更认真地教前思考,以游戏的教学方式来对学生进行培养。本文以教学内容:“生活中的大数”为例,简要分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发展数学思维教学实践策略,希望对相关教育工作者有所启迪。
关键词 数学思维;重要性;实践策略;生活中的大数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27-0173-01
生活离不开数学,但数学对于大多数小学生而言却会感觉枯燥。这是因为传统“灌输式”教学理念已经不适合现代化教学,只要教师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为课堂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现数学的各种奇妙,从而认知数学独特的魅力。学生在掌握数学课堂知识的同时,解答数学难题也会让学生获得学习数学的满足感。因此,教师要仔细梳理教材,教前反复思考,用最适合的教学方法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从而让他们爱上数学。
一、梳理教材,以培养学生数学思维为课堂目标
小数学教材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主要根据,教师不管如何创新教学,都离不开小学数学的新课改教材。教师在课前梳理教材的过程中,要对教材进行纵向的梳理。以《生活中的大数》一课为例,本课程的内容主要属于小学生数与代数教学领域中“数的认识”部分,新课改教材中对本节课内容的教学目标:认识万以内数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本节课是在学生以往学习认数的基础上,将认数的范围扩展到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认识。教师还要对比其他教材版本,如人教版、苏教版、鲁教版等,在通过横向的对比,提升自己进行“生活中的大数”的教学能力,帮助学生尽快地建立起来大数的概念,便于学生今后大数计算的基础,更主要的是學生日常生活中对事物大小、多少有更清晰地认识,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更广泛地应用。
二、教前思考,以学生数学思维形成路径为前提
课前教材梳理,更重要的是教师对教材设置目的有正确的认知,在课堂教学时,合理安排课堂教学计划,着重讲授课本知识的重点与难点部分。与此同时,教材梳理后的教学思考,教师可以更好地结合以往教学经验,创新出适合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的教学方式。让教师预想到课堂教学可能发生的情况,如,学生的课堂表现及应对方法、教学实践活动时间的把握、学生对本课内容掌握的程度、课堂预想的最佳效果等,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以《生活中的大数》一课为例,教师在教材梳理后思考:在生活中“数(shù)”与“量”的变化,使人们产生了“数(shǔ)”的意识,教学中若想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堂知识和发展数学思维,只有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才能让学生真实地体会到产生数的必要性。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理解能力,提供学生充分的数学活动机会,让学生在数数活动中认识数,并借助数数活动中的教学教具,来对数的读写、组成、位置、进率等知识加深认识。
三、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更为有效
经过教前思考发现,教师在《生活中的大数》一课教学时,教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更为有效。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可以用生活中常见的吸管、黄豆、牙签、棉签等当作教具,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用来“数一数”,学生在“数一数”的过程中可以真切的感受到数的顺序。通过把10跟牙签(也可以用吸管、牙签、棉签代替)扎成一捆,表示“十个一是十”,让学生充分感受十进制的过程,体会“满十进一”。通过把吸管摆放到相应的数位筒中,让学生理解位值和组成。这样的教学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经历“牙签——计数——数位表”,由具体到抽象的学习过程,也是此次教学实践活动的重要目的:让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利用牙签进行“数一数”,可以准且地反映出数的十进制过程,但却不能清晰地表示数的组成结构,而教材图片中的位数珠子,小方块模型能够清晰地表示数的结构,也可以表示数的过程,但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图片讲解不如学生实践操理想,所以还是选择了牙签。因此,在后面的巩固练习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观察位数珠子、小方块模型、计算器数值等方式,来加强练习。学生在经历了教学活动“数一数”的过程,对“数”有了具体到抽象的学习过程,对“数”的结构,也同样会有清晰的认识。
四、结语
学习是学生通过外在观察、实践、分析逐渐演变成内化知识的过程,而数学又是一门较为抽象的基础学科,不利于学生直接观察内化。因此,教师在课前,要仔细梳理教材内容,教前思考课堂教学方式,巧妙设计课堂实践活动,灵活运用教学教具,让学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经历具体的“实践教学活动”到“抽象知识内化”的过程,培养了学生数学思维,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课堂所学的数学知识。
参考文献:
[1]郭玲玲,周世如.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8(3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