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肌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护理体会
2020-10-26刘杰
刘杰
【摘 要】 目的:疼痛子宫肌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护理体会 。方法:随机抽取我院60例子宫肌瘤患者,时间范围在2018年2月-2019年2月,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实施优质护理,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对比护理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无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给予子宫肌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效果显著,可提升满意度,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值得推广。
【关键词】 子宫肌瘤;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20)19-105-02
子宫肌瘤患者,经手术治疗后,卧床时间较长,如不做好干预措施,易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术后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如得不到及时治疗,可引发肺栓塞,危及患者生命[1]。给予患者合理护理干预,可有效缓解症状,加快康复。本次研究中,给予观察组优质护理,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60例子宫肌瘤患者,时间范围在2018年2月-2019年2月,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年龄47-68岁没平均(55.62±2.13)岁,病程1-5年,平均(2.11±0.21)年;对照组年龄45-68岁没平均(55.66±2.11)岁,病程1-7年,平均(2.16±0.87)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意义(P>0.05)。
纳入标准:均自愿参与,且知情同意;配合度较好;均符合子宫肌瘤诊断标准[2],且经影像学检查确诊。排除标准:中途退出者;具有精神疾病史、认知功能障碍者;合并其他严重器质性疾病、恶性肿瘤者。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叮嘱注意事项,遵医嘱完成各项护理措施,进行常规健康宣讲。
观察组:实施优质护理,具体为:密切观察患者下肢是否出现肿胀、红肿等情况,做好健康知识普及工作,讲解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机制,促使其在日常护理中,能够注意预。对病情稳定者,鼓励家属与患者一起进行康复锻炼,循序渐进,促进肢体功能康复。卧床期间,家属可协助患者按摩下肢,促进血液回流,在药物治疗中,减少刺激性药物注射,降低血管壁的损伤,鼓励饮水,多食用维生素,每天饮水量>1500ml,及时进行心理疏导,缓解焦虑、抑郁情绪,树立治疗信心。每天定时对患者进行音乐疗法,选取舒缓音乐,在病房内播放,让患者在音乐声中,根据指引,循序渐进放松各关节肌肉,缓解紧张情绪。
1.3 观察指标
采用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分为满意、一般满意以及不满意,护理满意度=(满意+一般满意)/30×100.00%[3]检测两组干预前后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血栓长度实施对比。
1.4 统计学方法
对研究所用数据分组,分为定量资料、定性资料,分别用(x±s)、(%)表示,采用SPSS19.0软件实施统计学处理,观察反应强度,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干预前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无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2.2 两组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3 讨论
子宫肌瘤术后患者,多数会并发限制深静脉血栓,主要是由于术中使用的麻醉药物,对凝血功能有一定影响,且术中血容量减少回流手足,术中体位可导致下肢静脉血回流速度降低,加之术后卧床时间较长,进而引发疾病。优质护理,通过病情观察,密切关注患者下肢情况,鼓励患者运动,对卧床休息者,指导家属进行按摩,促进血液循环,同时给予饮食指导,忌辛辣刺激以及油腻的食物,鼓励饮水,避免血液粘稠,强调该病的危害,提高患者重视程度,进而提升其自我管理能力。本次研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显著,且护理满意度较高,证实优质护理有着较好的应用效果。
综上所述,给予子宫肌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效果显著,可提升满意度,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值得推广。
参考文獻
[1] 杜霞,雷润梅.普外科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J].血栓与止血学,2019,25(4):694-695.
[2] 子宫肌瘤的诊治中国专家共识专家组. 子宫肌瘤的诊治中国专家共识[J]. 中华妇产科杂志, 2017, 52(12):793-800.
[3] 刘春蓉,贾映东.护理干预预防胃癌手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J].血栓与止血学,2018,24(3):499-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