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

2020-10-26吴海霞

读写算 2020年26期
关键词:渗透策略德育小学语文

吴海霞

摘 要 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良好德育素质是必要的,作为语文教师,应该重视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通过语文教学课堂渗透德育知识,从而不断提高学生良好品质。希望通过进一步分析,能够为学生日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 小学语文;德育;渗透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26-0029-02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教师通过有效的开展德育培养,能够全面提升学生语文学习效率,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教师在进行德育内容渗透过程,应该科学地进行教学实践,积极探索语文知识中的德育内容,从而科学地进行德育教育培养,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

一、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

在小学阶段更有益于开展学生的素质和品德方面的培养与教育,原因是此阶段的学生可塑性更强,更有利于实施基础层面的德育培养。教师除了以自身的言行作为生动的教育示范途径之外,还需以专业的学科教材为依托,进一步深入开展科学、有序的品德培养与教育,从而获得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语文学科本身便具有较高的人文特征,因此教师可结合具体的文章内容向学生渗透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学生与作者形成情感认同,规范自身的言行,从而在学科教学中完成学生的品德教育。在小学阶段实施品德素养的锻炼,促使学生建立更为端正的思想品质,不仅要体现在日常的行为小事中,还应在关键时刻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念,确定端正的发展方向。可以说,语文教学是伴随学生时间最长的学科,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科的特色和优势,使语文教学成为学生逐渐形成品德思想的重要途径,学生在学习和接受语文知识时,还可同步完成自身思想和认知方面的发展与成熟,从而语文学科的教学设置对小学德育的开展具有直接的影响。

二、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方法

(一)写作教学中深入生活,深层德育渗透

写作是語文教学中的重要教学任务。通过对写作方面的锻炼,能够提升学生对语言的组织和运用能力,增强品德的熏陶。学生可以通过写作实现自我情绪和思想的表达,写作素材源于生活,因此教师需在此方面做好辅助性的引导,让学生深入生活中寻找真实的素材参与写作,提高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从而实现美德的培养。学生将自己的真实情感融于写作中,便可以实现写作能力与情感的同步提升。

教师在小学生接受德育的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应主动营造有利于开展情感熏陶的环境,用细腻的引导方式辅助学生深入生活实际,以正确的方式接受德育方面的熏陶。如在具体设置作文题目的要求时,教师应从学生的真实生活经历入手,从细微处引导学生挖掘小事件与小情感,从中衍生出具有教育意义的内容。这种思想和情感的升华体验不仅锻炼和提升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还能进一步促进学生感受和热爱生活,深入了解周围的人和事物,从而形成优良的思想品质,实现行为及认知等方面的教育。学生可通过自主完成写作任务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可在此阶段悉心引导,让学生在不自觉中获得正能量。在写作训练中完成德育教学,并综合锻炼学生在读写等方面的综合素养,从而形成更高的学科素养。可见,写作教学的作用不单是提升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还可将学生的视角引向课堂之外,从而实现更自然、更广泛的德育培养。

(二)结合教学实际,加强德育教学的课外延伸

单纯从语文教学的角度实现德育培养,显然教学途径较为单一。因此教师应考虑将德育的“课堂”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和范围,让学生在生活中去接受自然的道德熏陶,从而学生能够自发形成较为端正的价值观念与情感认同。第一,教师可大力倡导学生在课余广泛阅读我国文学的经典作品。通过作品中传达出的思想和道德观念,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意识,提升学生读古典文学的了解程度,在优化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增强学生对古典文学和传统文化的认知及认同。第二,学生也可以发挥当前媒体的信息传播渠道,通过观看德育方面的视频等资料,听古典文化方面的音乐等实现对自身德育方面的教育。如当前受到广泛好评的《百家讲坛》《中华礼仪之美》等节目,便是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有效传播平台。该类节目以全新的媒体形式实现对传统文化的解读与传承,学生可通过观看甚至是参与节目来获取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从而形成该阶段理想的德育效果。学校也可通过组织读书、征文及歌唱比赛等形式,来鼓励学生在实践中体会道德,逐渐完善自身的道德意识。在假期期间,学生还可尝试参与各类公益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帮助他人形成相应的社会责任感,从而使德育工作更为真实有效。

(三)渗透思想道德教育,重视学生行为习惯培养

爱国意识等思想教育并非德育工作的全部内容,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品德还需从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入手。尤其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其形成的行为习惯对个人的成长影响较为深远。而行为习惯的养成有赖于自身的道德和心理等方面的素质水平。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时,应充分借助既定的教学内容,从细微处着手,通过学生的实际言行来渗透道德及心理方面的教育与引导,从而逐渐将德育工作渗透到学生学习历程的各个方面。

如带领学生进行看图写话方面的练习时,教师向学生展示出事先准备好的男孩给树木浇水的图片。学生在看到图之后,并没有给出教师预想的答案——哥哥在浇水,而是说哥哥在种树,或者小树逐渐长大,甚至还有的学生会说“我和小树一起成长”等等。虽然这些答案与教师事先预想的答案有一定的出入,但这恰好说明了学生真正动脑思考,并将自己的情感和意识融入到教师布置的任务中。因此教师应充分鼓励学生的这种创新意识,并在图意解释的过程中,完成德育方面的渗透教学,此外在带领学生认识“进”“出”等生活中常见的生字时,在学生初步掌握字形和字义之后,教师还可制作相应的汉字卡片,让学生按照日常见到的景象进行演示。学生在进出门时,不但可以准确识别方向,还能养成随手关门的良好习惯。在进行礼貌用语方面的训练时,还可渗透纪律及文明行为等方面的规范化教育,从而将德育工作有机融合于日常的语文教学中。

(四)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学校具有独特的教育优势,是因为在校园中具有浓厚的教育氛围。在此环境下,学生更容易获得高质量的教育资源,顺利完成自身的学习任务。在语文教学活动的设置方面,教师也需主动营造适合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下自主产生提升自身道德修养方面的意识,从而自然实现德育的目的。教师应为学生搭建顺畅的沟通渠道,鼓励学生进行积极地思想交流,并创新性使用各类信息资源,以此丰富学习过程,实现道德品质的锻炼与培养。如在进行《口语交际:我们与环境》部分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在正式开展教学之前,可先向学生提出问题“我们现实的生活环境中存在哪些问题?”此时学生便会联系以往的生活经历进行资料的搜索和总结。此后教师便可展示事先准备好的环境问题的信息和图片等资料,让学生更为真切地感受到环境污染为人类的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此后教师再开展德育方面知识的渗透,便可自然辅助学生形成保护环境、规范行为等方面的意识,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德育的目标。

三、结束语

总之,在进行德育教育过程,语文教师要结合学生年龄特点,科学的制定更加高效的德育教学方案,从而才能有效提高语文教学水平基础上,进一步为德育教育工作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景华.关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9(26):78-79.

[2]林丽珍.德育无痕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06):52-53.

[3]陈岩芳.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实践研究[J].亚太教育,2019(06):48.

猜你喜欢

渗透策略德育小学语文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中学音乐教学中德育的渗透策略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