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产妇会阴侧切产后早期盆底肌力的联合康复治疗研究

2020-10-26史斌叶小芳邵佩

健康大视野 2020年19期
关键词:康复治疗初产妇

史斌 叶小芳 邵佩

【摘 要】 目的:研究联合康复治疗对初产妇会阴侧切产后早期盆底肌力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于2018年1月-2019年10月期间在我院经会阴侧切分娩并于产后42d在门诊复查显示盆底功能异常的初产妇90例,并随机分为参照组(应用居家Kegel锻炼)和观察组(应用联合康复治疗)各45例,对比两组患者的盆底肌力恢复情况。结果:就产后6个月盆底肌力分级而言,观察组患者明显优于参照组,x2=6.231,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就治疗有效率而言,观察组明显高于参照组[84.44% vs. 57.7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联合康复治疗能够有效改善初产妇会阴侧切产后早期盆底肌力的恢复,值得大力推广。

【关键词】 初产妇;会阴侧切;产后早期盆底肌力;康复治疗

【中图分类号】R4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20)19-044-02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这种临床常见疾病以慢性盆腔痛、尿失禁、大便失禁、性功能障碍、盆腔脏器脱垂等为主要临床症状,盆底肌肉的收缩能力是盆底组织功能状态的反映,与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可以通过盆底肌肉的检测来反映盆底功能损伤情况[1]。本文主要探究联合康复治疗对改善初产妇会阴侧切产后早期盆底肌力的效果,现进行如下报道: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8年1月-2019年10月期间在我院经会阴侧切分娩并于产后42d在门诊复查显示盆底功能异常的初产妇90例,纳入标准:(1)年龄:18-35岁,经阴道分娩的单胎初产妇;(2)术前无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症状及典型体征者;(3)第二产程时间在3小时内的患者。排除标准:(1)行产钳助产术、手转胎头术、胎头吸引术、巨大儿、死胎引产产妇;(2)排除手术史产妇或有尿失禁家族史以及患有内、外科合并症者;将上述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参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2组患者在基线资料做t检验或x2检验,差异不明显,P值大于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比。

1.2 方法 参照组的产妇给予居家Kegel锻炼,观察组产妇给予联合康复治疗,具体如下:

1.2.1 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 结合患者的耐受情况对电流强度进行合理调整,叮嘱患者排空二便,为其采取半卧位,对盆底肌肉治疗器参数进行合理调整,从0mA的电流强度逐渐增加,增加程度以患者无特殊不适和自觉盆底肌肉收缩明显为宜[2]。

1.2.2 盆底肌锻炼 指导患者进行提肛运动,训练时间为2-6s,休息2-6s后反复进行,1组为10-15次,1天2组,治疗10d为1个疗程,共进行2-3个疗程的治疗。

1.3 评价指标 (1)盆底肌力分级:如果是Ⅰ类肌纤维:阴道肌肉收缩达到的高度为黄色模块的40%,持续时间为0s,肌力等级判定为0级;如果持续时间为1s,肌力等级判定为Ⅰ级;如果持续时间为2s,肌力等级判定为Ⅱ级;如果持续时间为3s,肌力等级判定为Ⅲ级;如果持续时间为4s,肌力等级判定为Ⅳ级;如果持续时间≥5s,肌力等级判定为Ⅴ级;如果是盆底Ⅱ类肌纤维,阴道肌肉收缩红色曲线的高度为黄色模块70%-90%, 如果持續0次,肌力等级判定为0级;如果持续1次,肌力等级判定为Ⅰ级;如果持续2次,肌力等级判定为Ⅱ级;如果持续3次,肌力等级判定为Ⅲ级;如果持续4次,肌力等级判定为Ⅳ级;如果持续5次,肌力等级判定为Ⅴ级;正常范围为Ⅳ-Ⅴ级,如果患者肌力分级为0-Ⅲ级,则判定为肌力下降[3]。(2)治疗效果:如果治疗后患者的盆底肌力恢复Ⅳ-Ⅴ级,则判定为有效。

1.4 统计学处理 对研究相关数据结果进行完整的收集,并统一导入版本为SPSS23.0的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用x2检验来进行2组总有效率(%)的比较,用t检验来进行2组正态计量数据的比较。检测P值大小,以0.05(α值)为判断标准,如果所检测P<0.05,则表示数据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产后6个月患者盆底肌力分级对比 就产后6个月盆底肌力分级而言,观察组患者明显优于参照组,x2=6.231,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治疗效果对比 治疗后参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57.78%(26/4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84.44%(38/4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分娩过程以及会阴侧切均有可能对盆底神经、肌肉及筋膜等组织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从而导致会阴张力降低以及盆底肌肉松弛,进而会发展为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因此产后对产妇积极进行盆底肌康复训练能够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进行有效预防。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就产后6个月盆底肌力分级而言,观察组患者明显优于参照组,x2=6.231,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就治疗有效率而言,观察组明显高于参照组[84.44% vs. 57.7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综上所述,联合康复治疗能够有效改善初产妇会阴侧切产后早期盆底肌力的恢复,进而能够有效改善初产妇术后的生活质量,值得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 欧阳丽萍,孟召然,李玲,范建辉.盆底肌力联合盆底超声评估分娩方式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的影响[J].医学信息,2019,32(10):95-96

[2] 赵娜,蒋小芒.会阴侧切以及自然裂伤对初产妇第二产程、产后性功能、盆底肌力和肌电位的影响[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18,19(05):457-458

[3] 刘益芬,何玉甜,宋成宪,邓运芝,胡雪娴,伍芳中.初产妇的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的影响[J].广州医科大学学报,2018,46(02):48-49

猜你喜欢

康复治疗初产妇
无保护助产在促进初产妇自然分娩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助产师对初产妇分娩疼痛的认识分析
妊娠期连续细致化护理对高危妊娠初产妇不良情绪及对剖宫产率的作用
分析人性化护理在初产妇自然分娩中的效果
针刺优选法结合现代康复治疗脑卒中后偏瘫临床疗效观察
康复机器人在脑性瘫痪患儿康复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脑梗死综合康复治疗效果评估及分析
康复治疗结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高龄初产妇围生期护理干预的临床观察
无创分娩应用于初产妇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