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场矛盾重重的刺杀

2020-10-26章桂周

语文教学之友 2020年10期
关键词:辨析矛盾

摘要:《荆轲刺秦王》的文本内容多有矛盾龃龉之处,如荆轲是要直接杀死秦王还是活捉秦王,荆轲是文士还是刺客,秦武阳是勇士还是懦夫,究竟是太子丹过于急切还是荆轲行动迟缓,易水送别究竟是为荆轲壮行还是提前送葬等等,这些都让人疑惑不解。只有认真梳理和仔细辨析这些矛盾,学生才能更好的理解文本的艺术张力和把握荆轲的真实形象。

关键词:《荆轲刺秦王》;矛盾;辨析

读《荆轲刺秦王》(人教版,选自《战国策》),我们感到有诸多的疑惑和不解,里面纠结着太多的矛盾。譬如,荆轲名气那么大,可为什么却刺杀失败,或者说一个刺杀失败的人怎么反而成了最为著名的刺客。这也引起学生在课堂的热烈讨论。只有把《荆轲刺秦王》的矛盾之处都梳理和辨析清楚,我们才会豁然开朗,对文本才有更加清晰地认识。

矛盾一:生劫还是杀死

为了报作人质时的见陵之耻,也为了救燕国于危亡,太子丹孤注一掷,决定冒险刺杀秦王。其实,太子丹对于行刺的困难是没有充分估计的,他想当然地制定了两个层次的目标:“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贽,必得所愿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若曹沫之与齐桓公,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最好是能够活捉秦王,得到秦王返还诸侯土地的契约,成就伟业。但这是不太容易做到的,退而求其次才是杀掉秦王,使得秦国内乱。太子丹想要效仿曹沫,可是他不知道此一时彼一时,活捉秦王得到契约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柳宗元说:“秦皇本诈力,事与桓公殊。奈何效曹子,实谓勇且愚。”(《咏荆轲》)后来从徐夫人那里得到一把锋利的匕首,并且淬以毒药,可以见血封喉,又好像是要杀掉似的。但这样宏大而又模糊的目标给荆轲刺秦王带来了致命伤。

这使得后来荆轲在执行任务的时候就显得非常迟疑,进而直接导致刺杀失败。我们看到在秦廷之上,荆轲就非常矛盾犹疑,“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好像是要活捉秦王,右手用匕首刺向秦王,又好像是要杀掉秦王,但更像是做样子威胁秦王,好让秦王直接跪地求饶。而且这把匕首是淬了毒的,要活捉的话就要有所顾忌,还不能轻易碰到秦王,这也加大了行刺的难度。正是这种千钧一发之间的迟疑,目标不明,拖泥带水,让秦王逃脱,最终导致行刺失败。如果就是刺死秦王,目标明确,如果没有那么多的顾虑,直接刺向秦王即可,或许可以成功。所以,荆轲临死之前说:“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这大概不完全是荆轲失败的托词。

矛盾二:送葬还是壮行

易水送别,为了激励荆轲完成刺秦的壮举,太子丹他们理应给荆轲壮壮胆、加加油。可是实际上他们做了些什么呢?简直就像是为荆轲送葬。他们一个个穿上白色的衣服,戴上白色的帽子,好像是一支送葬的队伍。好朋友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唱,都是变徵之声,那么的悲凉凄惨,再加上众人都默默垂泪,一个个泣不成声。最后荆轲大概也是深受感染,大声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整个场面弥漫着一种凄凉悲怆的氛围。之所以如此,大概首先是太子丹不大信任和看好荆轲,然后是众人包括荆轲自己也都认为这次行刺是有去无回,肯定是必死无疑,不可能得到秦国契约活着回来。还没有去秦国,他们在心理上就已经是垂头丧气,更不要说去鼓励荆轲,以壮行色了。

荊轲毕竟是荆轲,还是有些英雄气概的,为了国家安危和践行然诺,生死早已置之度外,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最后高歌慷慨羽声,激起了大家同仇敌忾的情绪,一个个瞪大眼睛,头发直竖,愤怒到了极点。大伙原本是为荆轲来壮行的,结果反过来,倒成了荆轲去激励安抚大家了。荆轲上车,绝尘而去,始终头也不回,显示出一种赴汤蹈火、义无反顾的决绝。不过话又说回来,这样一种场面也是晦气,加上太子丹对自己的怀疑,还多留一刻干什么!为了践行忠义与然诺,只能留下一个孤寂而凄怆的背影。

矛盾三:文士还是刺客

据《史记》记载,荆轲“好读书击剑”,好像能文能武,智勇双全。但从记载来看,荆轲更多地像一个文士谋臣。他的理想大概是做苏秦那样的纵横家,他曾经以术学来游说卫元君,只是没有成功罢了。他并不喜欢和人比试武功,只是和人论剑下棋而已。他向太子献计,认为准备好信物才可接近秦王。他主动向樊於期求取信物,更显示出一个纵横家、谋略家的深谋远虑、心机绵密的个性。他先动之以情,激起樊於期对秦的切齿之恨;再晓之以理,说明此举一可报仇二可解燕国之患;最后告之以谋,让樊於期明白自己的行动计划。荆轲推心置腹,既戳中樊於期的伤心处,又抓住他的希望点,三言两语就使得樊於期“仰天太息流涕”,继而“偏袒扼腕而进”,最后甘心情愿自刎献上头颅。

可是到了秦国,要完成刺秦王的特殊使命,大概就更需要刺客的手段了,可是作为刺客的荆轲实在有些蹩脚。廷刺秦王,荆轲左手抓住秦王衣袖,右手刺向秦王,竟然让秦王躲开了,并且挣断了衣袖,白白错失了最佳时机。再去追赶秦王,秦王绕着柱子奔逃,荆轲竟然没有追上。这个过程中,竟然躲闪不及,反而让侍医夏无且用药囊给砸中了。而这也给了秦王喘息之机,让他得以拔出宝剑,砍断了荆轲的左腿。眼看活捉秦王已是不可能了,刺杀秦王就要失败,荆轲举起匕首作最后一击,掷向秦王。可是,竟然没有投中,反而砸到柱子上去,这脱靶也太离谱了点。事已至此,还有什么可说的,只能说作为刺客实在是武艺不精。难怪荆轲的故人鲁句践都要感叹:“嗟乎,惜哉其不讲于刺剑之术也!”(《刺客列传》)连诗人陶渊明也看出来了:“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咏荆轲》)

矛盾四:勇士还是懦夫

荆轲刺秦王还配备了一个副手秦武阳。秦武阳是燕国的勇士,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狠角色。据说,秦武阳十二岁就杀人,而且别人都不敢正眼看他。在秦武阳的地盘他就是王,目空一切,要是惹毛了他,大概就是一个“杀”字。这样一个角色是够狠够毒的,但未见得他有多么了不起的杀人手段。这也为下文埋下伏笔。

来到秦国,走进咸阳宫,见到宫殿的宏伟,见到大秦的威严,刚刚走到殿前的台阶下面,秦武阳就吓得脸色发白,体如筛糠,惊恐不已。这哪里还像一个勇士,完全是一副懦夫模样。变化如此之大,让人惊诧。其实,这并不奇怪。秦武阳,据说是燕国将领秦开之孙,是一个典型的官三代。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他平日飞扬跋扈而到秦国就懦弱不堪了。他不过依仗自己官家的势力,专门欺负那些弱小而已。这样一个人,一般人是惹不起的,避之而唯恐不及,可是到秦国,见了秦王就不一样了,还会有人惯着他吗?不但没有,只怕这次小命不保,要抛尸异乡了。想到这些,秦武阳自然是“色变振恐”。这样一个色厉内荏的秦武阳只能给荆轲添乱,让秦王有了防备之心。

矛盾五:急切还是迟缓

荆轲刺秦王之前,秦国先后灭了韩国和赵国,尤其是王翦大军破赵之后,和燕国只是一水之隔。这时的太子丹是倍感压力而惶急的,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这种恐惧与急迫让太子丹把所有的宝都押在荆轲刺秦王上,他先后两次亲自上门催促荆轲行动。第一次拜见荆轲说:“秦军马上就会渡过易水,那么虽然我想长久地侍奉您,又怎么能够做得到呢?”言下之意是说燕国就要完蛋了,还不赶快行动,否则养你何用?第二次是在求取信物、准备匕首、配备副手,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太子丹见荆轲还是迟迟没有行动,真的是急了,所以再次上门说:“燕国的日子已经不多了,您难道不想干了吗?那么请允许我先派秦武阳去吧!”形势越来越急迫,太子丹想报仇也不是一两天了,现在万事俱备就差荆轲出发了。要是再不出发,只怕樊於期的尸首都要腐朽了,真的要白白地自杀了。你说,太子丹怎么能不急呢?

荆轲未尝不急,只是他深知自己刺杀秦王没有十足的把握。当初太子丹请求荆轲担当刺杀重任的时候,荆轲就思量再三说:“此国之大事,臣驽下,恐不足任使。”最后是在太子丹一再请求下,再加上田光自杀的激励,才最终答应他的请求。而今虽然行刺的准备工作做得差不多了,但自己还是觉得欠点火候,需要一个同伴和自己一同前往才好。可是他离得较远,迟迟没等到,现在太子丹认为自己行动迟缓故意拖延,简直是打自己的脸。荆轲不是不隐忍,当初别人对他吹胡子瞪眼,他都可以不理会,但士可杀不可辱,让主人怀疑自己的人格,那么还有什么生命的价值和生存的意义,于是荊轲就一下子冲动了。荆轲大为光火,呵斥太子说:“既然太子认为我行动迟缓,那么请允许我马上动身出发!”冲动是魔鬼,让荆轲忘了行动的最终目的,忘了燕国的国家安危。不能不说,这次冲动是后面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样一场矛盾重重的刺杀注定是失败的,因为里面有着太多的纠缠与牵绊。但这种种矛盾,也显示出人物性格的丰富性,能够刻画出人物诸多的侧面,从而成为原形人物,那样地光彩照人。荆轲刺秦王是一个悲剧,但荆轲仍不失为一个英雄,就像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所说的“暴秦夺魄,懦夫增气”,荆轲足以成为一个不畏强权、不避艰险、反抗强暴的典型,不断地激励着后人。

作者简介:章桂周(1978—),男,安徽省舒城中学高级教师,主研方向为中学语文教育及语言文学等。

猜你喜欢

辨析矛盾
同系物和同分异构体辨析
矛盾的我
“论证说理”与“沟通说服”:高考论述类与实用类写作之异同辨析
“矛盾多发”可怕吗?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神秘的汀娜
正误辨析一例
同义词组辨析练习
恋爱中能否一直让着对方
架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