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简化,构建高效数学课堂
2020-10-26陈圣其
陈圣其
摘 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简化策略来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是小学数学教师追求的永恒主题。因此,立足简化要求,灵活简化教学情境、课堂导入、课堂提问和实践活动,是小学数学教师构建高效数学课堂的有效途径。文章围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简化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简化教学;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5-26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22-0073-02
简化教学过程有助于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生保持着清晰的逻辑思维,围绕着明确的目标开展自主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巧用简化策略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能够降低学生学习数学的难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数学知识,而且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发散和创新,促进他们数学综合能力的提高。基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当积极简化小学数学教学形式和内容,让数学课堂教学变得更为凝练深刻,引导学生逐步完成高质量的学习活动。
一、简化情境内容,增强学生学习动机
正所谓“数学来源于生活”,基于此理念,许多教师普遍遵循着“引导学生运用生活的眼光去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要求,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创设出了较为复杂烦琐的生活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但就目前来看,过分设计的数学情境容易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心理负担,这不仅阻碍了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也容易使他们形成倦怠心理,失去探究学习的动力。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当简化情境内容设计,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他们数学素养的提升。
以教学“厘米和米”这章为例,为了活跃课堂的气氛,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投入数学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设计了自由交流的情境,让学生主动谈谈自己的身高。但是,学生在谈论身高的过程中,询问了许多与教学内容无关的问题,以致浪费了课堂时间,降低了课堂学习的效率。因此,教师有必要改变以往的情境设计思路,对情境内容进行简化设计。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找找生活中运用厘米和米来测量的物品,并将它们作正确的分类。例如,用厘米测量的有橡皮擦、铅笔、书本和铅笔盒等;用米测量的有身高、桌子的长宽、椅子的高度和门的高度等。此时,学生兴趣盎然地开始讨论自己所知道的厘米和米,这不仅激发了他们探究知识的好奇心,也使他们很快进入了学习状态。随后,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直观展示1厘米和1米的长短,再拿一米长的绳子和一厘米长的绳子进行实物对比,使学生在观察和对比的过程中更快明确两者的差别,建立起单位换算的概念,再主动运用生活中的物品来进行实际测量,逐步培养量感。如此一来,简化后的课堂情境与教学内容自然而然地衔接在一起,这不仅帮助学生明确了学习探究的方向,也让情境内容变得更有教学价值,为学生带来了新鲜的学习体验。
通过运用这种“为情境教学而创设情境”的教学方式,能够让传统的情境教学走出形式化的弊端,让学生集中自身注意力参与到探究学习活动中。这不仅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激活了他们的探究兴趣,也为后续课堂教学的开展打下了基础。
二、简化课堂导入,激活学生学习兴趣
生动有趣的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它能够有效地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地调动他们对新课知识学习的热情,使他们以积极活跃的探究思维投入后续学习活动中。但是,过于烦琐的课堂导入不仅会占据许多的课堂时间,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还会降低课堂教学的效率,影响后续教学活动的高质量进行。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当立足简化,灵活创新课堂导入的形式和内容,让课堂导入环节彰显出其最大的价值,为后续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以“角的初步认识”这章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出示不同角的图片,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来思考角的各部分名称,以此来帮助他们形成判断角的能力。但是,在课堂导入的过程中,教师会发现许多学生对角的学习缺乏一定的兴趣,没有积极参与到思考和交流中,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应立足简化,转变传统课堂导入的形式,运用一个简单的“猜图形”小游戏来揭示课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出示一个半圆的阴影,让学生猜猜这可能是什么图形。有的学生猜测是圆形,也有的学生猜测是半圆形。随后,教师再出示另外一个图形,只露出其中一个角来让学生猜测。学生说出了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等答案。此时,教师趁势追问:“为什么你们不说这是圆形呢?”学生迫不及待地回答:“因为这个图形有角,而圆形没有角!”这时候,教师便引出本课的课题“角的初步认识”,带领学生去探究不同的角。在进行猜图形游戏的过程中,许多学生都对未知的图形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这使得课堂导入环节为学生指明了探究学习的方向,为其接下来的探究活动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通过这种有趣简单的课堂导入方式,课堂氛围能够从以往的枯燥乏味变得轻松和谐,学生能够在好奇心和探究欲的驱使下,明确目标进行深入探究。如此一来,教师在直击教学核心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教学课题,也为下一步的课堂教学活动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简化课堂提问,活跃学生数学思维
高质量的课堂提问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良好的课堂提问有助于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他们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积极思考和主动探究的过程中实现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但是,烦琐复杂的课堂提问形式往往不能让学生彻底理解题目的含义,以致出现对知识应用错误的现象。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当立足简化,灵活设计课堂提问的形式和内容,强化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平移和旋转”一章教学为例,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运用感知的经验来正确判断日常生活中物体平移与旋转的现象,并大胆说一说生活中存在的平移和旋转的现象,以此来积累学习经验,逐步形成良好的空间观念。因此,教师可以将课堂提问内容的设计重点放在直观区别平移和旋转两种现象以及运用图形来描述平移现象上,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促进他们推理能力的提高。首先,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直观演示生活中常见的平移和旋转现象,其中有旋转的大风车、电风扇、向上移动的电梯、开合的玻璃窗、轉动的小风车和移动的缆车,设问:“仔细观察,哪些是平移现象?哪些是旋转现象?请说明你的理由。”如此直白简单的设问让学生直接就找到了问题的中心所在,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了思考和讨论,运用自己的语言来对这些现象进行了总结:平移是物体向一个方向移动,旋转是物体绕一个定点沿一个方向旋转一个角度。此时,教师趁势引出了平移和旋转的概念,再利用多媒体设备以动图的形式来展示蜡烛的平移过程,即先出示沿水平方向前后移动的两个蜡烛图形,设问:“蜡烛向什么方向平移多少格?”再出示沿竖直方向移动的两个蜡烛图形,让学生再次数出蜡烛向什么方向平移了多少格。最后,教师提问:“你能总结出什么规律和方法?”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很快就根据格子图上的点数出平移的距离,并在思考后总结出:“判断一个图形向哪边平移了几格,就先确定图形中的一个点,看这个点向哪边平移了几格,那么整个图形也就向哪边平移了几格。”如此一来,学生经历了探究平移和旋转概念的过程,不仅加深了他们对两个概念的理解,也使他们对问题的思考更为深入,对图形运动的规律形成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这种简单直白的课堂提问形式,学生能够很快找到设问的关键所在,并独立思考,加以探究,逐步突破知识重难点。因此,精简设问是小学数学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的有力手段;同时,它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四、简化实践活动,锻炼学生自主能力
实践活动和概念探究的完美平衡是促进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的重要途径,是摒弃传统教学模式中光“说”不“用”的形式化架子,引导学生在实践探究的过程中找到自主学习能力锻炼的契机,是强化他们数学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强化“理论”和“实践”的平衡,立足简化来设计实践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带领他们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探究中,逐步提高其数学综合能力。
以“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一章教学为例,教师先让学生自主搜集一些数据,并设计实践任务,让学生根据复式统计表分别完成某地区城镇和乡村人口的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在这样一种传统实践的过程中,学生没有体验到实践活动的乐趣,也没有达到能力锻炼的目的。因此,教师便简化了实践活动的形式,并增添了一些趣味元素,内容如下:①一周内调查小组同学的爸爸妈妈每天的睡眠时间,制作成统计表;②根据复式统计表来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③从制作的复式条形统计图中归纳出更多的信息;④根据你的调查结果,写一篇数学日记。此时,学生积极踊跃地参与到实践活动中,简化后的实践内容使他们获得了更为轻松愉悦的学习体验。此外,在教学“轴对称”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在欣赏图形变换的同时创造出对称美,教师可以设计较为简化的学习实践活动,先利用多媒体设备呈现轴对称图形的左半边,让学生积极展开想象,再勾勒出它的另一半以及对称轴,并运用剪刀和卡纸剪出这个对称图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感受到了数学和图形的完美结合,也加深了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和理解,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
通过简化学习实践活动的方式,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逐步实现了“理论+实践”的完美平衡。如此一来,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锻炼自主学习能力的机会,确保数学教学不再浮于表面,而是真正构建有内涵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综上所述,立足简化对小学数学教学水平的提高有着积极的意义。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正确认识到立足简化的实质价值,多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关注和思考课堂教学的根本问题,在设计教学策略时充分遵循“化繁为简”的原则,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创造兴趣,循循善诱地引导他们深入思考,使他們能够在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究的过程中灵活地掌握有价值的数学知识,逐步实现数学综合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方 丽.立足简化,让数学课堂教学更有效[J].小学教学参考,2019(14):50-51.
[2]刘晓琴,李瑞根.回归本真,简化数学课堂[J].新课程·小学,2014(5):18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