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体意识观照下的古诗文教学
2020-10-26王瑜群
王瑜群
摘 要:古诗文以其精练的语言、深邃的意境滋養了无数代中国人。但由于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的不同,所以古诗文的教学应有别于其他文体的教学。古诗文最大的特点就是音韵之美,所以教师要让学生反复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读出诗歌的韵脚,读出诗歌独特的音韵;并适当补充一些跟写作背景或作者有关的课外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诗意、体悟情感;再让学生带着想象走进诗中描述的画面,走进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最后在同主题诗歌拓展中丰富学生的诗歌积累。
关键词:节奏;押韵;资料;画面;互文;积累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2-14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22-0021-02
《文心雕龙·定势》中有言:“夫情致异区,文变殊术,莫不因情立体,即体成势也。”[1]“文体有别,教法各异”[1],不同文体的课文教学设计往往有很大的区别。因此,我们在语文课程的教学中务必要有清晰、强烈的文体意识,必须了解不同文体的一般特征,根据文体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语用训练,实现教学的科学性和独特性。在语文教学中,文体意识的彰显可以帮助我们把握语文的核心价值,真正提升语文教学的品质。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古诗文是中国历史文学中的珍宝,它以其深邃的意境、简练的语言而传唱千古、历久弥新,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但由于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的不同,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存在一定的障碍。如何在古诗文教学中渗透文体意识,让学生在古诗文学习中言意兼得,受到经典的熏陶,习得古诗文文体的特征,从而真正地提升语文综合素养?笔者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探索:
一、“读”占鳌头——未成调先有情
(一)读出节奏
古诗文的节奏重点体现在停顿上,把握古诗文的停顿对于诗意的理解以及诗境的领悟至关重要。比如张志和的《渔歌子》第一句中的“西塞山前”不宜读作“西塞”“山前”,因为作者注目的地点是“西塞山前”,而非先看到“西塞山”,然后把目光转到“山前”,这不符合空间逻辑。[2]又如《杨氏之子》里的最后一句话,正确的停顿是这样的:“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在这里,如果把“家禽”连在一起读,就改变了古文的意思。因此,在古诗文学习中,正音韵、明停顿、品节奏,要一气呵成,才能为下面的明诗意、悟诗情打下基础。
(二)读出韵脚
古诗韵脚的设置对诗歌所要体现的情感有着非常重要的辅助作用。不同的韵脚影响着诗境,影响着心境。比如在引导学生发现《渔歌子》的韵脚时,笔者不是直接告诉学生,而是紧扣一个“归”字引发学生思考:请大家看看这个“归”字,想想是什么意思?能不能换一个字?其实,咱们学过的古诗里,表示“归”的字还有一个,那就是“还”。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征人尚未还”等[3]。是的,“还”与“归”的意思一样。我们替换进去读一读!感觉怎么样?
然后,笔者再让学生标出每行行末那个字的读音,引导学生发现韵脚,明白什么叫押韵,从而感受古诗押韵之精妙。在这样层层递进的朗读中,学生自然能对古诗的押韵有真切的体验。
二、补充资料——心有灵犀自通
(一)课前补充资料,铺垫诗歌情感
古诗词虽短小精悍,但每一首都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情感体验。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古诗词的情感,必须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学习《赠汪伦》时,学生如果不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就无法体会李白和汪伦之间深厚的情谊。所以在教学这首诗之前,笔者补充了这样的资料:唐朝时,安徽有一位好结交名士的隐士,名叫汪伦。他对大诗人李白仰慕已久,总想有机会见一面。当李白第三次到安徽时,汪伦高兴地投书相邀。虽然这封信中玩了文字游戏,但足见汪伦对李白的仰慕至深。汪伦留李白在桃花潭一连住了好几天,李白受到汪伦和村里人的热情款待。临走那天,汪伦恋恋不舍地唱着山歌,和村里人一起以踏地为节拍,为李白送行。李白的船渐渐远去,他回过头来,看见汪伦仍站在岸边,向他不住地挥手。李白很感动,诗兴大发,吟诵了一首千古绝句《赠汪伦》。当学生了解了这样一个创作背景之后,学习《赠汪伦》时就会有一种豁然开朗之感。
(二)课中补充资料,品味诗歌意境
诗人在不同心境下会创作不同的文学作品,因此要引导学生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感受诗词背后的悲欢离合。教授《忆江南》时,在品悟诗情环节,笔者带着学生了解这首词背后的故事,走进白居易当时的内心世界。原来,诗人白居易曾在杭州任刺史。三年来,他带领百姓筑起了一道美丽的湖堤,疏通了六口干枯的水井,留下了200多首脍炙人口的传世佳篇。离任的那一天,杭州老老少少倾城相送,依依惜别……如此这般,白居易怎能不忆江南?
(三)课后补充资料,丰富诗歌积累
每一个时代造就了每个时代不同的人物,因此也相应产生了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4]在了解历史人物时,教师适当地补充一些资料,既可以让学生对这个历史人物有更立体和丰富的了解,又能丰富学生的诗词积累。在读卢纶的《塞下曲》时,笔者引出李广射虎的故事。在连连惊叹中,学生认识了武艺高强的“飞将军”。然后,笔者和学生继续品读赞李广的诗。高适《燕歌行》中的“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让他们感受到了飞将军李广处处体恤士卒的美德;王昌龄《出塞》里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让英勇善战的飞将军形象巍然屹立在学生心中。
三、想象画面——寻蹊渐入胜境
西蒙奈底斯曾说:“诗是有声画。”诗词是高度概括的艺术,有时会留有许多空白。我们在诵读欣赏的时候,要运用合理的想象进行填补或扩充,丰富诗词的内容,从而更深刻地领悟诗词的意思,更透彻地感悟诗词的意境。
比如,教师在教授《清平乐·村居》时,重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从诗词描述的画面中进入意境:
师:(播放配乐《清平乐·村居》朗誦)请大家闭上眼睛,只要用心倾听,你的眼前就会铺展出一幅画面。
师:伴着这潺潺的流水声,让我们往前看,你们一定会看到——
生: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缓缓流过……
师:在溪水的浸润下,两岸的青草长得翠绿茂盛。
师:目光往前移,在溪边,我们一定还会发现——
生:一座低矮的茅草屋。
师:镜头靠近一点,在茅屋里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妇,正面对面坐着。
师:听,他们在说什么呢?
生:孩子们乖巧懂事,我们也该知足啊!
师:是啊!多么宁静闲适的日子啊!带着这样的感觉读读上阕词。
师:让我们放眼屋后,你们会看到——
生:壮实的大儿子正在锄豆呢!
师:来到房前,你们又看到——
生:心灵手巧的二儿子正在编制鸡笼。
师:最可爱的要数小儿子呢,此时他正——
生:卧在溪边剥莲蓬呢!
师:多么温馨和睦的一家人啊!让我们再读读这首词。
…………
朱光潜先生在《诗的境界——情趣与意象》中写道:“每首诗都自成一种境界。无论是作者或是读者,在心领神会一首好诗时,都必有一幅画境或是一幕戏景,很新鲜生动地突现于眼前……”[5]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一次又一次动情的朗读中飞入胜境。清澈见底的小溪,青翠油绿的溪草,朴实简陋的茅屋,温馨和睦的农家,构成了一幅宁静祥和、朴素闲适的农村生活画面。学生脑中有了这些画面后,诵读诗词时自然就亲切了,显得有情意了。
四、互文印证——流水应和高山
同类诗词应融会贯通,因为“大鸟的责任就是教会小鸟运用自己的翅膀” (冯骥才)。那么,诗词教学时也可以由点及面地辐射、铺展,让更多的经典珍藏于胸,让学习积累更加厚实,以待薄发。
比如教师在教完《渔歌子》后可以拓展延伸,互文印证,出示同样是写渔翁的另外一首诗——柳宗元的《江雪》,让学生用读《渔歌子》的方法速读,并引出柳宗元的背景资料与张志和的背景资料进行对比,让学生体会两种不同的意境。这两位诗人,同在唐代,同是被贬,同在垂钓,但是,心境却完全不一样,两首诗的味道也完全不一样!于是在这里很有必要进行张志和对话柳宗元的写话训练。
(1)张志和对柳宗元说:子厚(指柳宗元)啊,
__________,你看我__________。
(2)柳宗元对张志和道:张兄啊,如今我被贬官至此,
__________,但是,__________。
张志和决绝地“归去来兮”了,柳宗元却还在垂钓着一个政治上的春天。不同的心态,不同的画面,不同的诗意,却同样给我们带来心灵上的震撼。这里的写话训练绝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训练,而是相近背景下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与人生观的碰撞。这样的互文印证,既加深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升华了诗歌的主题,又丰富了学生的诗歌积累。
总之,把握诗歌文体的特点,让学生读出诗歌的韵律,想象诗歌的画面,领略诗歌的意境,探寻诗人的内心世界,是诗歌文体教学的重点。在小学古诗文教学中,如果能长此以往,学生对古诗文这一文体的特点自然有所了解;如果再能学有所用,就必然能提高课外古诗文的自学能力。
参考文献:
[1]周一贯.小学语文文体教学大观[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2]孙占华.古诗词教学应凸显文体特征[J].汉字文化,2018(15):73-74.
[3]彭才华.字字落实郎朗上口历历在目津津有味——基于小学古诗词教学的一般思路[J].语文教学通讯·C刊,2015(9):35-37.
[4]李必容.古诗词到底应该怎么教?[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7,11(11):33.
[5]陈 玮.古诗词教学要教给学生什么[J].教师,2017(24):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