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代民变口号诉求对社会秩序重建的启示

2020-10-26张宜民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0年9期
关键词:痼疾社会秩序历代

张宜民

(1.安徽大学历史系,安徽 合肥,230039;2.安徽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 合肥,230036)

1.研究缘起与文献述评

民变在中国自秦至清的漫长历史里不断轮回,对历史进程产生过重大影响,也一直是影响国家稳定的重大因素。中国的农民战争历来有打口号的传统[1]。研究古代农民起义口号的诉求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中国古代的政治和经济体制仍然在影响着当代和未来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建设和社会建设双重缺失……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社会因各类矛盾和问题所引发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将越来越多”[2]。分析民变口号的语言表层及其深层原因,揭示历史启示,将有助于社会秩序重建。

民变口号研究不多。研究文献零散:发表时间分散,发表期刊分散,研究者很少有持续兴趣。研究对象主要有:秦末、东汉末、东晋末、唐末、元末和明末的农民起义。研究主题主要有:论证某口号是否存在;对口号的不同理解;口号背后的意识形态与宗教背景;口号的社会背景、作用、实施、用字的衍变、社会心理等。尚未发现民变口号研究专著。个别著作含有部分章节分析历代民变口号,如:顾伯冲的《倾覆与重构:中国古代农民起义大起底》[3]。从社会建设缺位角度来分析历代民变口号的研究较少,具有一定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2.中国古代民变口号诉求分析

2.1 中国古代重要民变及其口号

表1 中国自秦至清时期重要民变及其口号简表

2.2 历代民变口号诉求之共核

据表1,历代民变口号诉求的共核是:求生存、要平等、要均贫富、呼吁暴力斗争。

首先,求生存。“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反映了被统治者的最低要求——要生存。

其二,要政治平等、司法公正,要恢复社会秩序。“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等贵贱”说明被统治者要求人身平等、政治平等、司法公平。“杀人者死,伤及盗者抵罪”反映了人们重建法制,恢复秩序的期望。

其三,追求经济均平,均贫富。“平均主义思想是封建社会农民起义军的基本指导思想”[4]。“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等均之”、“等贵贱,均田免粮”、“一律平均”等口号都反映当时社会的不公平。

其四,号召暴力斗争来造反/闹革命,建立均平的理想社会。“伐无道,诛暴秦”、“杀尽不平方太平”、“荡平中土,剪除贪官污吏”等口号表露无遗地号召以暴力方式斗争。

3.民变口号诉求之本质原因:社会制度痼疾

3.1 自秦至清一脉相承的君主专制政体

我国自秦至清的政体一直是君主专制制度。政治结构和经济结构与中央集权的官僚政治结构形成三位一体的社会结构的强烈保守性使得中国封建社会难以依靠自身力量完成划时代变革[5]。“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始,中国的历史几乎就是一部农民起义的革命史……其直接原因在于中国的天灾人祸,深层原因在于中国实行帝制”[6]。

3.2 君主专制下的社会建设缺位与社会制度痼疾

君主专制下,中国古代社会建设缺位,自秦至清年间的古代社会几乎没有结构性的变化。问题的严重性在于社会并不会因得到历史阶段的提升,历史在“倒塌与重建”中不断地循环[7]。每个专制王朝的治理模式如出一辙:政治经济一体化,国家治理畸重于统治者指令而非依靠法治与社会,赋役畸重于实物地租与劳役而非依靠工商业与市场。每一专制王朝末期,政治方面,君主专制恶化为统治失序、苛法暴政、司法不公;意识形态方面,道德危机、文化钳制层出;经济方面,土地高度集中造成大量农民生活无着,垄断、重农抑商以及缺乏市场需求等原因造成无足够就业渠道;社会方面,社会结构分为统治者阶层和被统治阶层,呈沙漏型结构,并未形成中层社会,容易失衡。由于缺乏宪政与社会约束,王朝中后期,权力与财富向上集中超过临界点,终致变以暴力手段改朝换代。

4.民变口号诉求之历史启示:社会秩序重建

历代民变口号诉求所反映的社会制度痼疾主要体现在:政治专制、经济不均、司法不公、社会建设缺位。只是恢复旧有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治理模式于事无补,只有根据制度文明的进化规律重建社会秩序才能解决问题。“社会转型意味着社会秩序重建……意味着人们要遵循与以前不同的行为规范”[8]。社会秩序的重建主要有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社会培育和意识形态四大方面。在党的领导和中央集权的前提下,建设强大而非全能的政府,培育以庞大的中产阶级为代表的强大社会力量来均衡权力与财富格局,实现经济—政治—社会的再平衡,保证司法公正公平,营造信赖可靠、安静型的社会文化环境等[9]。

针对历代民变口号诉求所反映的社会制度痼疾,相应地重建社会秩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历代民变口号诉求对社会秩序重建的启示是:

其一,建设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维持经济稳定,平衡贫富差距,为政治和社会建设争取稳定的环境和充分的时间。“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或农民战争有一个根本的原因是贫富差距悬殊……要社会和谐,就必须消除贫富差距”[10]。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促进法治、培育中产阶层、培育社会、理顺中央与地方关系等多方面的好处。

其二,建设高效政府,维护政治平等,实现法治,厉行司法公正。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厉行法治与司法公正,消除司法不公及其引发的社会不信任感,重建社会信心。

其三,社会建设与政治经济建设同等重要,要建设大而强的社会。“我们需要建立一个涵盖并平衡‘政党一国家一市场一社会’的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的分析框架”,政党、国家、市场、社会四个主体融合共生[11]。针对社会建设缺位的历史痼疾,建设大而强的社会来改变传统的沙漏型社会结构。

其四,塑造求同存异、和谐共处的思想文化与意识形态。我们要建设“一元主导多元并存”的社会价值观结构[1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结合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优秀结晶以及符合人类文化发展规律的其他思想文化,塑造意识形态,建设思想道德。

5.结论

研究历代民变历史依然有其现实意义。民变轮回、核心诉求反复重现凸显的是社会制度痼疾未改。历代民变口号诉求的共核是:求生存、要平等、均贫富、暴力斗争。古代民变口号诉求的历史启示是,要针对历史痼疾重建社会秩序。概而言之,在坚持党的领导和中央集权的前提下,在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社会培育和意识形态四大方面重建社会秩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高效政府,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厉行法治与司法公正;建设大而强的社会来构建更合理的社会结构;塑造求同存异、和谐共处的思想文化与意识形态。

猜你喜欢

痼疾社会秩序历代
修护灵渠的历代先贤录
启蒙与再启蒙:塑造社会秩序的实践理性思维
滇西南边民通婚对社会秩序的影响——以普洱市为例
刑法中意志自由论之提倡
从历代《达赖喇嘛传》看活佛转世定制
高速公路收费问题凸显政府决策中的“拉抽屉”痼疾
荒唐的来电
中国历代军队的称呼
我国历代军事人才思想的主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