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黄蘑栽培料处理方式及配方比较试验
2020-10-25胡晓艳贺国强赵海康吴尚军魏金康邓德江
胡晓艳 贺国强 赵海康 吴尚军 魏金康 邓德江
(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北京朝阳100029)
我国东北林区大量生长的榆黄蘑,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才开始人工驯化栽培,其规模化栽培也只有二三十年。榆黄蘑与平菇生物学特性相近,都属于侧耳属食用菌,栽培工艺也相对简单,而且出菇和转潮快。榆黄蘑属中温型菌类,可在初夏早秋出菇,可填补食用菌淡季市场,因此具有较好的推广前景。榆黄蘑的栽培技术和栽培料配方通常参照平菇,大部分地区以熟料和发酵料栽培为主。培养料发酵后进行短时高温处理技术,在平菇生产上连续推广应用多年,具有菌袋成品率高、发菌快、出菇早、产量高等特点,克服了传统发酵料栽培污染率较高[1]的问题。因此为了寻求榆黄蘑高产、稳产栽培工艺,提高榆黄蘑的生物转化率,试验以传统的熟料处理方式做对照,进行了两种培养料处理方式及不同配方栽培榆黄蘑的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用榆黄蘑菌株为东北野生菌株驯化的小叶品种。试验用棉籽壳、木屑、玉米芯均来自河北。
1.2 试验地点
试验时间为2019年3月-2019年10月,地点在北京市顺义区蔬菜生产技术服务中心绿兴特食用菌合作社。
1.3 试验设计
两因素试验。因素一是培养料处理方式,分熟料(A)和发酵料短时高温(B)两种;因素二是配方,6个试验配方,3 次重复,共36 个处理,每个处理100袋,共3 600 袋。试验配方1:棉籽壳80%,麸皮16%,石灰4%;配方2:玉米芯80%,麸皮16%,石灰4%;配方3:木屑80%,麸皮16%,石灰4%;配方4:棉籽壳40%,玉米芯40%,麸皮16%,石灰4%;配方5:玉米芯40%,木屑40%,麸皮16%,石灰4%;配方6:棉籽壳40%,木屑40%,麸皮16%,石灰4%。
1.4 栽培方法
培养料发酵 2019 年 3 月 25 日至 4 月 7 日,熟料处理于4 月7 日拌料,培养料均于4 月8 日装袋。袋规格17 cm×33 cm(装料高20 cm),每袋装湿料1.5 kg(折合干料0.7 kg);培养料装袋后,发酵料进行短时高温处理(80~90 ℃,4 h),熟料处理为培养料高温灭菌(100 ℃,12 h)。4 月12 日接种,一头套环无棉盖体封口。日光温室出菇,不同处理栽培袋在棚内随机排列。
1.5 试验考察内容
试验考察内容包括接种日期,菌丝满袋所需天数,菌丝形态,污染率,子实体经济性状测定(子实体颜色、单朵重、菌盖韧性),统计产量,计算生物学效率等。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处理榆黄蘑发菌情况比较
试验结果见表1。
由表1 可见,发酵料短时高温处理的发菌速度明显快,但菌丝前期较稀疏,后逐渐浓白。培养料经发酵短时高温处理接种后均没有污染,而熟料的污染率较高,尤其是棉籽壳料配方,污染率最高为75%。
表1 各处理榆黄蘑发菌比较
2.2 各处理榆黄蘑子实体性状比较
表2 各处理榆黄蘑子实体性状比较
子实体颜色、韧性及平均单朵重是评价榆黄蘑品质的主要指标。由表2 结果可见,不同培养料处理方式、配方对榆黄蘑子实体颜色没有影响。平均单朵重中,混合料配方的总体上优于单一料配方;子实体韧性中,熟料处理的优于发酵料短时高温处理,混合配方优于单一配方。
综合结果,处理B5(玉米芯+木屑)、B6(棉籽壳+木屑)栽培榆黄蘑效果较好。
2.3 各处理榆黄蘑产量
由表3 可见,各处理的榆黄蘑头潮菇产量占总产量的20%~26%,出菇潮次为4~6 次;发酵料短时高温处理的生物学效率总体高于熟料处理,且混合配方生物学效率高于单一配方。B5 处理(玉米芯+木屑配方料发酵短时高温处理)的产量最高,生物学效率最高。
表3 各处理榆黄蘑产量比较
3 小 结
试验结果表明,两种培养料处理方式对榆黄蘑发菌速度和污染率影响较大。培养料发酵后部分大分子物质降解,营养物质更容易被菌丝分解吸收,因此发菌速度明显加快,因而前期菌丝较稀疏,中后期菌丝量逐渐增多,颜色变为浓白。供试配方的培养料经发酵并短时高温处理接种后均没有污染,而熟料污染率较高,尤其是棉籽壳配方污染率较高(主要为链孢霉污染),原因可能是棉籽壳较其他原料具有更高的生物热,又没有发酵的热损耗及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放线菌的保护,因此发菌期更易感染杂菌。
发酵料短时高温处理现蕾早,比熟料提前5~10 d;发酵料短时高温处理的生物学效率总体高于熟料。
混合料配方的总产量及品质均高于单一料配方。
综合以上得出,玉米芯40%,木屑40%为主料,经发酵及短时高温处理后栽培榆黄蘑效果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