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个性与张扬
——普罗科菲耶夫《bB大调第八钢琴奏鸣曲》的艺术特色

2020-10-24

北方音乐 2020年17期
关键词:呈示部大调音高

孙 博

(首都师范大学,北京 100048)

普罗科菲耶夫一生创作的钢琴奏鸣曲随着时期的改变,其在风格与创作手法上的侧重点与美学观念都进行着不断的改革变化,通过他的创作手法可以感受到非凡的艺术创造力、深刻体会到理性与感性的结合、作曲思维的碰撞与情感爆发力。笔者意图将《bB大调第八钢琴奏鸣曲》(Op.84)作为普罗科菲耶夫多部钢琴奏鸣曲创作分析的一个切入点,浅析作品中调式调性及曲式结构。

一、作品音高材料中的调式调性布局

《bB大调第八钢琴奏鸣曲》(Op.84)是一部调性较为明确的作品,也可以说这部作品是以bB大调作为一个重要的主线进行展开并结束的。这部作品精妙之处在于虽是一部由调性音乐作为主导的作品,但在作品发展过程中调性的转换精确巧妙,各个部分的调性关系连接紧密,从音高材料中的调性布局同时可以感受到奏鸣曲作品的结构感,在划分作品结构时应着重注意调性的运用与改变,这会使人们更为清晰地解读出作品的脉络和创作方法。

谱例1

作品第一乐章的调性从bB大调开始,在呈示部的主部中以bB大调为主调,呈示部的主部是这部大型钢琴作品的主题音高材料部分,作者紧扣bB大调主线,使用严谨的调性创作手法将作品发展,第一乐章呈示部的主部在bB大调主线中加入了bE大调作为发展中的转调部分,但最终呈示部的主部回到bB大调。呈示部的连接部将bB大调转入G大调,随后的副部到呈示部结束部则发展至g小调与同主音大调上,第一乐章的展开部一直在g小调与同主音大调上。第一乐章的再现部则回到bB大调,再现部主部与呈示部主部的调性一致。再现部的连接部从c小调转为bB大调的同主音小调。再现部副部保持在bb小调,Coda部分回到bB大调。

谱例2

作品第二乐章A乐段是以bD大调开始的,在D大调上结束。A乐段音高材料中的调性分布为bD大调-D大调-F大调-D大调。B乐段是以a小调开始,结束在ba小调。B乐段音高材料中的调性分布为a小调-bD大调-ba小调。第二乐章第三部分与A乐段相同,音高材料中的调性布局为bD大调,第二乐章Coda部分保持在bD大调。整个第二乐章的调性分布是规则的。从A乐段新出现的bD大调开始,中间加入小属调,将乐段进一步发展。B乐段又再一次回到bD大调,强调了这一乐章的主调,最后在乐章结束时又回到第二乐章的主调。

谱例3

作品的第三乐章无论是从结构或是调式调性都与第一乐章有着相同之处。第三乐章的调式调性布局也是从bB大调开始,呈示部主部中以bB大调为主调。不同之处在于第三乐章呈示部主部的B段转调为e小调。呈示部的连接部——副部——结束部的音高材料与第一乐章不同。主部在呈示段中出现了两次,再一次强调了bB大调这个贯穿始终的主题调性。第三乐章经过了中部、再现部后,Coda回到主题调性——bB大调。

第一乐章与第二乐章在音高材料中调性分布上的比较可以看出,第一乐章的调性安排相对理性保守,遵循奏鸣曲式传统写作方法。在第二乐章中,调性在稳固的发展中持续不断的改变,在乐章结束时回到第二乐章开始的bD大调。在这个乐章中作者加入了小属调性(bD/D大调——a小调),与第一乐章的同主音大小调(g小调—G大调)形成一个技术上的对比。

第一乐章与第三乐章在音高材料中调性分布上的比较可以看出,第三乐章虽然与第一乐章的曲式结构与调性分布相似,但作者精妙的技术设计让作品变得更加具有张力。与第一乐章相比,调式在bB大调的基础上更加多变,段落中多次在大小调间转换,形成更为丰富的对比。

从《bB大调第八钢琴奏鸣曲》(Op.84)整部作品的音高材料调式调性的分布来看,这部钢琴奏鸣曲在普罗科菲耶夫众多的各类作品中,算是一部严谨、抒情、深刻的作品,无论是从结构或是从调性都不难看出作曲家深厚的个人写作功底与超凡的自我情感表现能力。

二、作品中的曲式结构布局

《bB大调第八钢琴奏鸣曲》(Op.84)是一部由三个乐章组成的钢琴奏鸣曲。三个乐章的结构分别为奏鸣曲式—三部曲式—奏鸣曲式。三个部分有主题发展的关联,也有各自乐章发展的不同之处。第二乐章的三部曲式结构与第一、三乐章最不相同。在笔者第一部分的音高材料中调式调性布局写作可以看出,第二乐章与其他两个部分对比更加明显,调性分布更加多变。在第一乐章与第三乐章曲式结构的布局中,分析得出在两个乐章各自的中间部分有明显的结构差别。

第一乐章是严谨的奏鸣曲式结构,分为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Coda。呈示部是由传统的主部——连接部——副部——结束部组成。展开部从调性可以看出是一个部分的展开。再现部由主部——连接部——副部组成,最后为代替结束部的Coda。第一乐章总体分析可以看出是传统的结构分布,作曲家使用严格的写作手法控制作品的发展走向,在这个部分从结构可以看出最明显的特点是结构与调性的回归。

第二乐章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A-B-A-Coda。作品的第二乐章是整部作品发展的高潮走向。在这部分可以看出作品的主题材料是第一乐章更进一步的发展,在音高材料的写作上采取了更丰富的主题素材,第二乐章三个部分使用了三个不同的主题素材形成乐章内部的对比。从整体分析得出作品是由有回旋风格的三部曲式结构所构成的。这与第一乐章的写作手法完全不同,是作者进一步发展作品的重要手段,每个部分的内部结构都带有不同的特征,这使得第二乐章在一个整体结构方正的框架下,发展出了不同的结构特点。第三乐章同样是较为严谨的奏鸣曲式结构,分为呈示部—中部—再现部—Coda。作品的第三乐章与第一乐章从音高材料与曲式结构上看,都有相同之处。例如从回归并且明确主题的bB大调开始,或是从较为严谨的奏鸣曲式结构开始。但这两个乐章在结构上的最大不同是呈示部之后的发展,第三乐章在呈示部后发展出了中部,而第一乐章则是更为传统的奏鸣曲式结构(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Coda)。第二乐章与第一、三乐章的结构对比最为明显。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作曲家在创作这部作品的时候紧扣传统写作技法,严谨地设计作品的结构与音高素材。在结构的变化中扎根于传统,始终将bB大调这个主调贯穿始终,又设计出能够表达作曲家思想的创新。

三、结语

《bB大调第八钢琴奏鸣曲》(Op.84)是是谢尔盖·谢尔盖耶维奇·普罗科菲耶夫在使用传统技法创作过程中完成的一部钢琴奏鸣曲。是作曲家创作的钢琴奏鸣曲系列作品中的一部具有传统风格的作品。最大的特点在于作品中曲式结构与调性的分布,作曲家用严谨的逻辑构思出这部作品的主题风格,这种带有传统特点的创作手法由作曲家娴熟运用,并将自我情感融入其中。这样发展出的作品,既保持了传统规则,又加入个人风格。纵观三个乐章间的关系可以看出技术与情感的融合,不仅是调性音乐的融合,同样是具有时代特征的融合。作品以严谨的结构为基础,适当进行乐章的内部转换,呈现出更具流畅的技术性。

对《bB大调第八钢琴奏鸣曲》(Op.84)的研究,不仅要从传统主题“动机”发展来分析,还应注意调性的转换手法与声部之间的关系。

猜你喜欢

呈示部大调音高
乔治·克拉姆《螺旋的银河系》的镜像世界
里盖蒂《小提琴协奏曲》中的“双律制音高组织”研究
G大调随想曲
莫顿·费尔德曼20世纪70年代后的纵向和音音高研究——以室内乐《我生命里的中提琴Ⅰ》为例
浅析奏鸣曲式的戏剧性
论高平钢琴奏鸣曲《浮影》中纵向音高组织的逻辑运用
传承与引领
谈和声配置中大调Ⅱ7和弦的应用
舒伯特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呈示部和声结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