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社会心态研究:议题、场景与对策

2020-10-23杨正田进

重庆社会科学 2020年6期
关键词:公共治理社会心态

杨正 田进

摘 要:网络社会心态是提高网络治理能力、建设网络强国的重要议题。利用系统综述的研究方法,从“萌芽”“叙事”和“拓展”的角度解构网络社会心态的热点议题,从“理念”“对象”和“图式”的角度解读网络社会心态的应用场景,从“挤压”“疏导”和“培育”的角度建构网络社会心态的对策集合,展示网络社会心态研究的样态。针对当前研究格局的局限性提出重视“社会心态”的示范效应,转换叙事风格,拓展续写方式;重视理念折射的细化,注重群体的分类细分,采用多维度的创新解构图式,解构网络社会心态的单一研究格局;强调战略化培育、策略化和阶段化疏导、摒弃挤压操作。

关键词:社会心态;网络社会心态;系统综述;公共治理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网络公共事件中的社会心态分析与应对策略研究”( 19BZZ030)。

[中图分类号] TN915.07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0)006-0123-01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0.006.010

现代社会是现实生活和虚拟生活交织、互动、相互作用的时代产物,在社会结构转型的背景下,网络平台成为“众声喧哗”的主要阵地。一般而言,积极、理性的社会心态有助于虚拟社会的公共治理,消极、病态的社会心态则会恶化网络公共事件的应对。正因如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坚持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这是党中央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指导思想。基于此,梳理当前中国网络社会心态研究的热点议题、应用场景和应对策略,系统展现网络社会心态的全貌,这对于深化网络社会心态研究、提高网络领域公共治理的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研究方法

网络社会心态研究的梳理,适用系统性综述(systematic review)的质性元分析方法。在此基础上,对选取的治理策略样本进行初步整理和预处理,为后续系统性整理奠定有效的数据基础。

系统性综述区别于传统的叙述性综述(也称描述性综述)和荟萃分析(也称元分析),它继承和发展了两种方法的优势,聚焦于研究的整体性、系统性[1-2]。该研究方法主要应用于以下5种情况,简称“5 when”,其一是研究领域存在不确定性问题,其二是需要考察社会干预措施的有效性问题,其三是当研究领域的主要症结未被有效挖掘或者处理,其四是需要指向未来的研究议题,其五就是需要发展新的方法论[3]。系统性综述研究主要包括6个步骤[4],确立研究问题或者研究对象;进行文献检索;检测文献样本的有效性,设置准入和排除标准;对检索结果进行筛选,确定研究样本;整合数据资源,并进行深入分析; 撰写报告。

为了保证样本数据的有效性,因而在文献检索部分采用三角检定法,即采用多源的数据库和多元检索方式保证样本数据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完整性。首先,以中国知网为数据来源,检索期刊数据库。其次,以“网络社会心态”“社会心态”“网络”为“主题”进行检索,得到236条样本数据;再次,以“网络社会心态”“社会心态”“网络”为“篇名”进行检索,得到70条样本数据。并进一步整合,去除无署名等期刊数据,最终初步界定为68条样本数据。文献的纳入和排除是为了进一步保证样本数据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因而采取的纳入、排除规则是:其一,只关注我国网络社会心态的研究,对于介绍国外情况的进行排除;其二,只关注社会网络心态相关研究,对于不是CSSCI和核心期刊来源的内容予以排除;其三,只关注高质量、高水平具有质性材料研究的内容,或者包含定量研究中具有质性材料的內容,其他的予以排除。结合纳入、排除标准,将所得到的68条文献样本,逐篇进行阅读、筛选。通过规则1筛选掉10篇无效文献;通过规则2筛选掉31篇文献;通过规则3筛选掉7篇无效文献。最后得到有效样本数据文献20条,我们对其进行深入分析。

二、研究议题:萌芽、叙事与拓展

网络社会心态本身就是一个值得讨论的研究议题。网络社会的形成既是互联网迅猛发展的结果,也是时代进步发展的产物,是现实社会在虚拟场域中的关系映射。通过网络属性内嵌到现实生活中,融合、冲击、改变着现实生活,而网络社会心态也逐渐成为不可忽视的公共议题。从研究议题的维度去探究网络社会心态,其实是一个“解剖”的过程,既是自我向内探索的方式,也是向外拓展研究的渠道。

(一)萌芽:网络社会心态研究的“可能”

网络社会心态是从社会心态理论衍生出来的,网络社会心态包含“网络”和“社会心态”两个部分,“社会心态”依然是其核心理念。社会心态的概念在杨宜音和马广海眼中具有不同的价值内核,但都包含了三个特点[5-6]:一是稳定性,它是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存在的理念;二是社群性,它一定是存在于整个社会或者是社会群体之中的;三是层次性,它包含有社会情感、社会认知、社会行为倾向、社会价值观等内容。因而网络社会心态就是指“一定时期内存在于网络社会或网络社会群体之中的社会认知、社会情绪、社会价值观和社会行为倾向的总和”[7]。

网络社会心态研究的“萌芽”是溯源研究的起点及其拓展的可能性。社会心态理论的建构为网络社会心态的研究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应,从而在理论维度为网络社会心态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参照体系。不仅如此,网络社会心态是公共管理者了解网络社会进行网络治理的重要“视窗”。网络社会心态的形成必定“有迹可循”,网络社会心态的演变必定反映了现实社会中的种种问题,是社会发展的“晴雨表”和“风向标”[8]。同时,网络社会心态也是社会资本的重要内容。网络社会心态的形成是网络个体基于一定的“共识”连接起来的社会群体,是个人主义突显在情感认知层面的“共情”,通过网络这一载体以极小的成本形成巨大的凝聚力,成为网络治理不可忽视的一种“景象”。网络社会心态突显的现实意义给予其研究的社会价值,使其具有拓展研究的可能性。

网络社会心态研究的“萌芽”方式既体现了传统的社会科学的研究特色,也集中体现了网络平台的价值特征。一方面,秉承传统的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复旦大学传播与国家治理中心发布了“中国网络社会心态调查”,并从2014年开始进行了以年为单位的历时调查,从“人”的个体角度揭示社会群体的网络心态。通过这一调查和研究提出了“网络舆情不等于网络民意”的论断[9],为我国网络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考。另一方面,基于网络的发展特征,个人化的表达成为“探听”民声的重要渠道,网络流行词汇和表达成为“窥见”网络社会心态的重要法宝,并逐渐成为网络社会心态研究的主要范式。

(二)叙事:网络社会心态的“万花筒”

叙事是一种独特的文本分析视角,不同的叙事视角、叙事模式能够解读出不同的社会样态。网络社会心态的样态呈现主要是依托网络发展的个性化表达的特征,从网络个体在网络空间的发声、传达,汇聚具有“共识”的不同个体,形成群体化的规模效应,构建具有“流行”特色的心态特征。

从既有的研究结果(表1)可以看出,基于不同的叙事风格当前的网络社会心态研究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从叙事的时序维度来看,网络社会心态的时序变迁[10]和网络社会心态的横截概览[11]都是主要的叙事方式,但从叙事的结果维度看,无论是时序变迁还是横截概览的叙事方式,所得出的网络社会心态的特征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并且较多偏向其消极、病态的侧面,这一研究取向成为当前网络社会心态研究的一个主要“风向标”;从叙事的方法维度,着重对网络个体语言及其语言风格的抓取,进行话语分析,并且辅以数据量化的分析范式,以样本窥探全貌;从叙事的结果维度,网络社会心态都反映出“主流文化—亚文化”“底层—精英”“国家—社会”“权威—民声”的博弈和对立,体现了出社会资本的浪费、流失,社会价值观的分化、对立,社会阶层的冲突、固化。

(三)拓展:网络社会心态的续写

基于不同叙事风格的样态呈现仅仅是网络社会心态研究的一页篇章,网络社会心态的故事还在续写中,网络社会心态的研究也不仅是过去式、现在时,而应该是未来式、将来时。网络社会心态的续写可采用两种推进的方式,一是追本溯源,网络社会心态的形成及其表现特征绝不是空穴来风,而一定是基于某些因素或者机制的耦合而产出的聚合效应,因而探究是何缘故导致当前网络社会心态的样态特征是网络社会心态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白洁从不良情绪的客观存在、网络平台的特殊属性、网络参与者的盲从性和非理性、网络媒体的逐利性解释了网络社会心态形成的原因,并对症下药[12]。另一种续写方式则是基于社会调查的结果,拓展网络社会心态现状所能展开的社会议题。基于“中国网络社会心态调查(2014)”的数据就可以分析出“媒体成为引导个体认知的重要因素”[13]的结论;并且进一步探讨了网络情绪化群体的类型学意义[14]。

三、应用场景:理念、对象与图式

研究议题的形成、展开和推进都是基于一定的应用场景,网络社会心态的研究理论必定是基于一定的条件、环境的假设下才能发展和演进的。进而,了解研究议题所属的应用场景,就能有的放矢地针对不同的环境、条件进行权益应变,提高公共治理的弹性、灵活性。

(一)理念:网络社会心态的折射

前文提及,当前网络社会心态的研究多呈现的都是消极、病态的特征,这是源于在当前的治理结构转型的背景下,为了实现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需要一个相对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然而不稳定的消极、病态的社会心态及其可能引发的行为会成为影响社会稳定风险源。为此,既有的研究的应用场景多是基于负向的网络社会心态进行的议题探讨,而这种探讨也呈现出不同的表现特征,其中之一就是理念的不同。网络社会心态是不同个体在“共情”下的群体性集结,因为理念层面的“共鸣”是网络社会心态形成的关键,所以网络社会心态研究的核心就是刻画不同理念的全貌。

不同的理念构成不同的网络社会心態,进而形成不同的应用场域。传统的公共表达机制是基于政治建设的发展和内在需要,因而不易形成具有影响力和传播力的情感“共振”。在网络社会中,公众无时无刻不在发声,并且能以较少的成本迅速汇聚成一个“陌生人”社群,这种肆意地自我赋权和社会不信任的加剧,容易激生民粹主义,并进一步形成泛政治化的发展态势[15],就会衍生出更多不同理念的负面网络社会心态,泄愤、冷漠、消极都是这些理念滋生、发酵形成的负面网络社会心态,并日益影响着现实社会的健康发展。

(二)对象:网络社会心态的群体特征

网络中的个体是网络社会心态形成的重要载体,尽管在网络信息社会中,个人都只是0和1的代码组成的集合体,却反映着现实生活中的个体状态。当个体基于理念等“共情”机制形成一个“陌生人”社群,网络社会心态的研究就从“个人”的捕捉上升到了对“群体”的类型化探讨。分类、类型化处理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效率,迅速定位到目标对象和有关群体,进而开展针对性的处理和引导,这是网络社会心态开展群体化研究的主要目的。

当前网络社会心态研究的主要群体是青年[16],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青年主要是指15~34岁的年轻人,既包括还在学校“象牙塔”里的学子,也包括正在奋斗的职场青年、知识分子以及“沉默的大多数”群体,关注他们的心态养成,这对构建健康、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至关重要。不仅如此,对于网络社会心态的关注更应聚焦“情绪极端化”人群,他们是社会发展的不稳定因素,他们的行为倾向容易引发群体性、非理性行为,威胁到现代社会稳定、和谐、健康发展。桂勇等将“网络极端情绪”人群划分为“酱油众、冷漠族、铁血爱国派、愤世嫉俗派和民粹主义者”,比较全面地揭示了中国网络社会的群体特征[17]。

(三)图式:网络社会心态的样貌呈现

较多的研究关注青年的网络发声,进而突显出青年群体的社会心态。当下的青年群体反映的社会心态多呈现出“焦虑、失衡”,演变成青年群体碎片化的亚文化,信任异化、阶层对立、低沉消极的态势渐长。不仅如此,在社会转型阶段,泄愤心态、冷漠心态、戏谑心态和消极心态也是网络社会心态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存在,并容易“极化”和影响“沉默的大多数”[18],每一种社会心态的形成都是诸多因素耦合的结果,每一种心态的萌发并不是孤立传导的,在网络场域中个体心态的交织构建了网络社会心态的全貌,但是消极、低沉的社会心态被放大和“极化”了。

另一方面,消极的社会心态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但不容忽视的是,正能量的社会心态在网络场域从未离开,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依然活跃在青年群体和社会阶层的各个角落,只是这种健康社会心态的发声被淹没在一片“众声喧哗”之中。

四、应对策略:挤压、疏导还是培育

明晰不同的应用场景对网络社会心态进行不同的解构,并尝试重构网络社会心态研究的独特范式,却终因其自身的局限性而无法展示网络社会心态的全貌。这种缺憾尽管对未来社会心态的研究提出了挑战,但是却不妨碍将网络社会心态研究向前推进的学术步伐。基于不同的研究议题及其所属的应用场景,针对网络社会心态的发展特征,学术界提出了三种应对策略,分别是挤压、疏导和培育。

(一)应对策略之一:挤压

采取“挤压”应对策略的观点不占多数,这一观点所抒发的论点是“主流文化—亚文化”之间的分裂对立[19]。主流文化所具有的主动性行为倾向尝试亲近具有时代特征的年轻文化,并逐步渗透甚至融为一体,“面对国家严格治理和社会大力渗透所构成的软硬兼施”使“青年群体”“日渐丧失主导权”“开始去开辟新的空间或部落”。随着亚文化群体的日趋发展,主流文化尝试融合的亚文化群体会越来越分化、群体属性越来越多元化,而主流文化为了扩大融合的范围以及扩大媒体传播的影响力,势必在客观层面挤压网络社会心态的发展空间,形成一种看似“融合”的稳定。

当代青年在国家网络治理、主流社会渗透、媒介技术发展等多股力量洪流中主动适应和被动调整。这种相对的“势均力敌”是基于网络阵地的不断变换,而青年群体可以转换不同的行动策略和平台渠道,以获取自我赋权的表达空间,双方在相互博弈的过程中,形成一种循环往复的闭环结构。

(二)应对策略之二:疏导

疏导是网络治理的另外一种表现,相较于挤压的“刚硬”,显得较为“柔和”。它突出的不是民众的自我赋权,而是政民互动的一种平等的协调沟通机制,“畅通社会公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20]。它强调网络监管,但是不主张网络管控,理性看待网络社会心态的复杂性,理解网络社会心态呈现的正向和负向能量集合,给予合理表达的网络空间。优化网络平台的发展环境,鼓励网民的政治参与,拓宽线上线下政民互动的平台和渠道。

另一方面,疏导这种应对策略更加注重舆论引导,“引导公众理性看待问题和冲突,反思并寻求解决的途径”[21]。疏导更加突出政府的主动性和包容性,强调政府信息公开的及时性、有效性和互动性,健全和拓展协商参与机制,充分发挥网络平台公共表达的效用,构建法制化的表达渠道和监管体系。不仅如此,加强主流媒体的正能量发声,输出正向的内容,引导网络社会心态趋于理性,从而构建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社会心态,实现风清气正。

(三)应对策略之三:培育

培育强调的是一种长效机制,是建筑在疏导之上的、更深层次的战略。培育更是一个双方成长转向自我约束的过程。双方成长是从政府主导的网络治理主体从自身的行为出发,真诚平等地开展与网络群体的协商对话,正视网络平台疏导社会心态的调节功能。同时,有效引导网络的正向内容的输出,培育公众理性的表达方式,提升民众的网络媒介素养,“坚定诚肯对话信念”“培育网民理性精神”“营造多元理性的网络文化”[22-23]。

通过这种双向成长,公共治理主体逐渐智慧化、精准化,能合理捕捉网络社会心态的发展走向,并适时引导网络社会心态的内容输出。同时,网络群体更加理性地看待公共事件的发展、表达对公共事件的看法,发挥群智群力,进一步在实现社会公平、缓解社会焦虑、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中发挥建设性的功能作用。

五、议题、场景与对策:研究的深化

网络社会心态研究的议题、场景和对策都具有其特征,相应地,也存在狭隘和局限之处,作为一个具有“未来式、将来时”特征的研究议题,也可以尝试从议题、场景和对策维度去打开。

(一)议题:追寻“社会心态”的示范效应、转换叙事风格、拓展续写方式

网络社会心态的“萌芽”,就是追本溯源,将核心议题“社会心态”与“网络”特征结合起来,当前研究较注重“网络”特征的诠释和建构,对“社会心态”的“网络”特征进行较为全面的描述,但是“社会心态”研究关注不够,追寻“社会心态”研究的示范效应,网络社会心态研究可以探究网络层面某种社会认知、社会情绪、社会情感、社会价值观和社会行为倾向的形成,也可以将网络社会心态的特点与现实中的个人、群体行为结合进行研究,揭示虚拟社会是如何与现实社会进行互动和相互博弈的。此外,社会心态研究构建了向上模型、向下模型和互动模型[24],网络社会心态的发展也应具有其自身的互动模型,这一议题也可进行深究。

不同的叙事风格可以对网络社会心態进行不同的解读。既有研究对网络社会心态的解读倾向于揭示消极的、病态的心态,尽管这是维护网络社会秩序稳定和社会和谐发展的必行之路,但作为研究议题而言,健康、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也同样值得研究。对正能量心态的研究能够辅助网络社会心态的培育,成为策应主流媒体发声的重要力量,还可以揭示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社会心态的样貌。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强调“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亲善友爱的社会心态”。值得深究的另一种可能是,描述消极、病态的社会心态向健康、积极社会心态的转变机制和形成动因,对于构建健康、和谐、绿色的网络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网络社会心态可“续写”的故事性,使它的存在更有延续性、更具有社会价值。网络社会心态的呈现是当前社会变迁的一种结果,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聚合的作用结果,能够反映出许多公共议题的相互关系。比如,对于社会认知,可以探究传播内容、传播介质还是传播主体更能够影响社会个体认知的形成;对于社会情绪,既可以对网络社会情绪做情感分析,收集民意,也可以做归因分析,探究形成社会情绪的动因;对于社会价值观,可以探究网络社会心态反应的社会价值,以及当前核心价值观对正能量社会心态形成的重要作用;对于社会行为倾向,可以将行为倾向和现实行为结合在一起,分析“倾向—行为”这一社会议题。

(二)场景:理念折射的细化、群体的分类细分、图式的多维度创新解构

网络社会心态的议题展开都是基于一定的应用场景,都是为了反映一种状态、情绪或者理念。理念的形成是网络社会心态的一种深层次的折射,不同的解读给予网络社会心态不同的理念价值,民粹主义、沉默的大多数等都是网络社会心态洪流中的具体理念的表现,因而为了提高公共治理能力,可以尝试对这些理念进行细分,展开针对性研究。比如,网络民粹主义是基于网络话语权的分化,自我赋权滋生了民粹主义的激化,探究这一理念的形成机理、发生机制能够为网络秩序的稳定提供些许洞见。

网络社会心态反映的是以网络群体为载体的,不同类型的网络群体反映出不同的社会心态。当前研究较为关注的网络群体是中国青年,他们既是网络平台活动的主力军,同时也是中国未来发展的顶梁柱。青年队伍的内在结构也是复杂的,青年群体可以划分为在校学生、就业人群、城市流动人群,还可以从学历结构划分青年群体,也可以从性别角度分化青年群体的社会心态。青年群体是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但是其他的社会角色依然影响到网络社会心态的形成,例如思想政治教育对培育健康网络社会心态的作用;底层群体的职业认同对网络社会心态形成的影响,这些都是可以展开研究的议题。

当然,不同的解构方式解读网络社会心态,会重构不同的发展态势。任何方法的应用都存在一定的局限,进而其解构的结果和重构的特性只在特定的场域中具有应用价值。但是,这样的研究现状并不能就此减少对网络社会心态研究的关注,消极、低沉的心态需要获得公众的关注和治理,每一种负面的社会心态都需要类型化的解读,才能对症下药、转变恶化的态势。同时,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也需要社会的关注和倡导。

(三)对策:战略化培育、策略化和阶段化疏导、摒弃挤压操作

挤压、疏导和培育都是针对网络社会心态的一种策略选择,具体而言,是对负面网络社会心态进行改变的对策组合。但是不容忽视的是,网络平台中不仅存在负面社会心态,同时也存在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这种心态的存在就预示着挤压操作的失败。而疏导、培育都是正向的、积极的处理方式,两者选其一极其困难,既有研究无法剥离这两者的调适作用,可将其界定为“引导和培育”共行的方案,基于此,回归疏导和培育的本质特征,可以尝试“战略化培育、策略化和阶段化疏导”的对应策略。

“战略化培育”是基于培育方法长效构建机制,培育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社会心态需要构建健康的社会心态环境,需从制度、心理认知等层面着手[25]。因而,需要“策略化和階段化的疏导”,通过疏通政民互动的通道,减少拥塞、误解和杂质的侵扰,周而复始地、阶段式努力和调适,必定能实现网络社会的和谐发展。

六、结语

网络社会心态是关乎网络治理水平现代化、构建和谐网络社会的关键议题。从议题、场景和对策的维度揭示当前中国网络社会心态的样貌特征,同理,也从议题、场景和对策的维度尝试拓展网络社会心态的研究场域,得出如下结论:

网络社会心态的议题从“萌芽”“叙事”“拓展”这几个层面展开,“萌芽”注重研究网络社会心态的“前世今生”,“叙事”突出网络社会心态研究的解读风格,“拓展”强调网络社会心态研究的延展性;网络社会心态的应用场景从“理念”“对象”“图式”这几个层面展开,“理念”重视网络社会心态折射的具体内容取向,“对象”强调网络社会心态的社会群体分层,“图式”突出网络社会心态解构的单一性和重构的片面性;网络社会心态的当前对策聚焦挤压、疏导和培育的抉择。

从当前研究格局反映的局限性,尝试从议题、场景和对策维度进行拓展和深化。从网络社会心态的议题维度,重视“社会心态”的示范效应,借鉴“社会心态理论”的研究范式,转换叙事风格,着重正能量社会心态的全描和养成,拓展续写方式,通过网络社会心态的样貌反映诸多公共议题的内在关联;从网络社会心态的场景维度,重视理念折射的细化,勾勒负面心态的形成机理,注重群体的分类细分,探究不同社会角色群体的心态特征,采用多维度的创新解构方式,解构网络社会心态的单一研究格局;从网络社会心态的对策维度,强调战略化培育、策略化和阶段化疏导,摒弃挤压操作。

参考文献

[1]  游景如,黄甫全.新兴系统性文献综述法:涵义、依据与原理[J].学术研究,2017(3):145-151+178.

[2]  黄甫全,游景如,涂丽娜,等.系统性文献综述法:案例、步骤与价值[J].电化教育研究,2017(11):11-18+25.

[3]  Mark Petticrew, Helen Roberts. Systematic Review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A Practical Guide[M]. Blackwell Publishing, 2005:21.

[4]  韩啸,黄剑锋.中国网络参与研究的系统性分析:2000—2017年[J].情报杂志,2018(4):86-92.

[5]  杨宜音.个体与宏观社会的心理关系:社会心态概念的界定[J].社会学研究,2006(4):117-131+244.

[6]  马广海.论社会心态:概念辨析及其操作化[J].社会科学,2008(10):66-73+189.

[7]  余建华.网络社会心态何以可能[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16-21.

[8]  吴志远.喧哗与躁动:南海争端事件中的网络社会心态研究——基于南海仲裁案的网络舆情分析[J].情报杂志,2018(5):103-110.

[9]  郑雯,桂勇.网络舆情不等于网络民意——基于“中国网络社会心态调查(2014)”的思考[J].新闻记者,2014(12):10-15.

[10]  王会丽,蒲清平,朱丽萍.当代青年社会心态的嬗变——解读2010—2013年网络流行语[J].中国青年研究,2014(9):77-81.

[11]  唐子茜,曹勇.网络社会心态的特征及调适对策[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32-136.

[12]  白洁.网络阵地中社会心态的现状及培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1):122-124.

[13]  余慧,刘合潇.媒体信任是否影响我们对转基因食品问题的态度——基于中国网络社会心态调查(2014)的数据[J].新闻大学,2014(6):89-95.

[14]  方师师,郭文丰.转型社会中的政治信任与网络抗议——基于中国网络社会心态调查(2014)的因子分析[J].新闻大学,2014(6):82-88.

[15]  黄楚新.网络民粹主义折射的社会心态[J].人民论坛,2019(16):114-116.

[16]  王佳鹏.在狂欢感受与僵化结构之间——从网络流行语看网络青年的社会境遇与社会心态[J].中国青年研究,2016(4):83-89+47.

[17]  桂勇,李秀玫,郑雯,等.网络极端情绪人群的类型及其政治与社会意涵——基于中国网络社会心态调查数据(2014)的实证研究[J].社会,2015(5):78-100.

[18]  祝华新.加强网络社会心态的针对性引导[J].前线,2019(8):45-46.

[19]  王佳鹏.从政治嘲讽到生活调侃——从近十年网络流行语看中国青年社会心态变迁[J].中国青年研究,2019(2):80-86+79.

[20]  石柳江.规范网络舆情传播  化解不良社会心态[J].人民论坛,2018(1):68-69.

[21]  唐子茜,王琳.基于网络舆情的社会心态及调适机制研究——以我国中部某地级市互联网百姓论坛为例[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3(4):78-80+77.

[22]  谢金林.网络舆论社会管理新课题——培育良好的网络社会心态[J].中国青年研究,2012(3):18-24.

[23]  常宴会.从网络流行语看社会心态的培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6(2):76-79.

[24]  杨宜音.社会心态形成的心理机制及效应[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2-7+145.

[25]  孙元明.社会心态环境:培育与趋势[J].重庆社会科学,2014(3):61-69.

Research on the Mentality of Network Society: Issues, Scenarios and Measures

Yang Zheng1  Tian Jin2,3

(1.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Beiha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1; 2.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Wuhan, Hubei, 430073;3.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Xin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Urumqi, Xinjiang, 830012)

Abstract:Network social mentality is an important issue related to improving network governance ability and building network authority. We use the method of systematic review,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s of "bud", "narrative", and "development", we deconstruct the issues of social mentality; from the angles of "idea", "object" and "schema" we interpret the application scenario of network social mentality, from points of "extrusion", "guidance", and "cultivation" ,we construct the set of measures related to social mentality and paint comprehensive introduction to the network in the research of social mentality.We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limitations of current research and put forward to pattern of "social mood" demonstration effect, and convert narrative style, expand the written way; pay attention to the refinement of the reflection of ideas, pay attention to the classification and subdivision of groups, adopt multi-dimensional innovative deconstruction mode, construct the unique research pattern of network social psychology; Emphasis on strategic cultivation, strategic and phased guidance, the elimination of extrusion operations.

Key Words: Social mentality; Network social mentality; Systematic review; Public governance

(責任编辑:许志敏)

作者简介:杨正(1994—),男,汉族,湖北汉川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府信息资源管理; 田进(1978—),男,土家族,湖北恩施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导,新疆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援疆),研究方向:电子政务、公共治理。

猜你喜欢

公共治理社会心态
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心态与培育维度探析
九一八事变后知识精英与东北民众的社会心态
公共治理视角下我国微博问政探析
谣言倒逼“真相”?
网络负面热点事件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
试论现代公共治理中的领导力
论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研究
公共治理背景下社会问责完善与创新的路径研究
浅析中学生社会心态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