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5G领衔新基建

2020-10-23胡静刘锦鑫

中国新时代 2020年10期

胡静 刘锦鑫

2018 年 12 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加快 5G 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提法由此产生。可以说,从一开始,“新基建”这一概念便与 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产业紧密相连。

2020 年,从中央密集部署,到市场热捧,新基建正式站上风口。

2020年3月4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的会议上,决策层强调,要加快推进国家规划已明确的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其中要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

4月2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首次官宣新基建的范围,正式定调了5G基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七大领域的发展方向。

5月22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建设数据中心,增加充电桩、换电站等设施,推广新能源汽车,激发新消费需求、助力产业升级。”

这也是备受关注的新基建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何为“新基建”?“新基建”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简称,本质上是信息数字化的基础设施。与以“铁公基”(泛指铁路、公路、机场、水利等)为代表的“旧基建”相比,“新基建”的亮点在于数字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

新基建中的5G、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内容紧密关联,互相促进,也代表了信息通信技术和产业的前进方向。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陈肇雄表示,5G作为支撑经济社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的关键新型基础设施,不仅在助力疫情防控、复工复产等方面作用突出,也在稳投资、促消费、助升级、培植经济发展新动能等方面潜力巨大。

5G作为新基建的首选,被视为驱动众多行业变革转型的重要技术力量,被赋予应对疫情带来的经济下行压力和为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新引擎的重任,成为了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生产力。

新基建,5G先行

经历了2017年的5G试验,2018年的5G试点,2019年上半年预商用,2019年6月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发放5G商用牌照,随之到当年10月31日,在2019年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与三大运营商举行5G商用启动仪式,5G套餐上线,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5G商用时代。

2020年9月9日,中国联通与中国电信在北京举行了5G网络共建共享一周年工作回顾总结暨全面深化共建共享合作推进会议。会上透露,中国联通与中国电信累计开通5G基站超30万个。而在8月底举行的2020年工业互联网大会上,中国移动副总经理赵大春则表示,截至目前,中国移动已开通5G基站近30万个。至此,三大运营商已累计开通5G基站近60万个,基本完成年初设定的全年5G基站建设目标。

9月5日,在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5G新兴服务贸易发展论坛上,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肖亚庆表示,当前中国5G用户已超过6000万。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数字经济规模从11万亿元增长到35.8万亿元,占GDP比重达36.2%,已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撐。

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测算,2020年-2025年,5G商用将带动超过8万亿元的新兴消费;到2025年,5G将直接创造超过300万个就业岗位。这一速度大大赶超4G商用。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无线电管理研究所副所长彭健分析说,5G新基建提速将给整个5G产业链带来重大利好。一方面,5G建设将进一步刺激芯片模组、射频器件、基站、传输设备、主设备等上游生产制造环节及操作系统、云平台、系统集成等软件信息服务环节;另一方面,5G网络基础设施的完善将带动下游个人信息消费和5G与垂直行业融合应用快速发展。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和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联合推出的《中国5G经济报告2020》测算,我国5G产业每投入1个单位,将带动6个单位的经济产出,溢出效应显著。此外,5G网络建设还将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以及各行业应用投资,预计到2025年将累计带动超过3.5万亿元投资。这也正是新基建选择5G作为领头羊的重要原因。

在通信行业专家项立刚看来,5G不仅带来更高质量增长助力国民经济转型,更为万物互联的智能时代来临提供坚实的底层技术保障。新基建的核心就是通过智能化,极大地提升社会效率,让中国的基础建设上一个新台阶。随着新基建的逐步推动,5G的建设速度将会超过4G,上游5G网络建设在这两年就将进入冲刺阶段,5G产业的下游应用市场也将大规模启动。

5G不仅自身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作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的信息联接平台,将会在越来越多的产业和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新基建下,5G新时代的大幕已经开启。

5G赋能千行百业

“不久的将来,无论是手提电脑或者手持的仪器,还是电脑、眼镜、衣服、鞋子、墙等所有的事物,甚至是一头牛都有可能被联系起来。”这是通信行业内的一句“老话”,其实也说明了,不久的未来,所有的人和事都会被连接起来。5G时代,万物互联,将改变我们的未来生活,主流的通信技术,它将极大提升物联网的应用发展。

凭借“大带宽、低时延、广连接”这3个优势,各行各业都将迅速渗透融入5G生态。

国家信息中心大数据发展部主任于施洋认为,5G带来的大连接,将使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形成“爆炸式”连接:全球智能终端连接数量将从目前的43亿台增长至2025年的1000亿台,人均移动网络流量将从目前的每人每天0.15GB增长至2025年的1GB。“全球的沙粒数量大约是1ZB,2018年全球新增数据量大约30ZB,到2025年全球新增数据量将达到180ZB。”

“5G网络可以在1平方公里内连接100万台终端设备,未来我们的社会管理,如路灯、井盖、垃圾箱等市政设施管理,依托人脸识别等技术的智能安防,依托虚拟现实等技术的政务服务,都将通过5G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融合得以实现。”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说。

2020年5月12日,5G全场景应用智慧港口在厦门投产。华为以5G端到端切片解决方案,助力中远海运港口厦门远海码头升级为5G+智慧港口码头,5G赋能带来的数字化转型成果“肉眼可见”。目前,华为在厦门进行了5G智慧港口的全面应用落地,大大提升了港口的工作效率和智慧化改造。

2020年5月6日,井下5G网络在山西阳煤集团新元煤矿建成,这个深入地下534米的5G网络由中国移动携手华为联合打造,其正式应用也标志着5G To B在煤炭行业全面落地。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王志勤表示,5G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将从根本上改变移动网络的现状,促进数据要素的生产、流动和利用,还将让各行各业能够更便于联通协同、提供服务,带动形成万亿级5G相关产品和服务市场。5G对于各行业的拉动作用将会非常明显,在智能终端、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等消费品领域将呈现飞速发展,通过消费品带动各个产业的联动。

在宁波制衣企业雅戈尔集团,“5G+”全链接工厂正带来一场全新的“智能制衣革命”。“我們用‘云联网与雅戈尔合作实现了协同研发设计生产服务,整个数据的流动是从内到外结合起来的,这让产品交付周期下降10%,库存周期下降15%,整体效率提升了20%。”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梁宝俊说。

数字产业化方面,作为产业之一的5G,通过自身的发展,带动终端、设备及产业链上下游以及各行业应用投资,实现社会经济新机遇。产业数字化方面,5G作为新基建的核心和“领头羊”,通过和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大数据技术进行融合,深度应用于工业、金融、旅游、教育、农业等领域,推动新型互联网发展,加快数据价值释放。随着5G独立组网覆盖面的快速扩大,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有望提速。

5G应用带来巨大变革

4G改变生活,5G改变社会。

远在浙江省人民医院远程超声波医学中心的专家,利用中国电信的5G技术,通过手柄远程控制黄陂体育馆方舱医院的超声机器人,为700公里之外的患者作了超声检查。这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首次运用5G远程诊疗技术为新冠肺炎患者实施救治。

“5G网速是4G的十到百倍,但这只是5G最基础的能力。高可靠、低时延、多元异构等特点,可以支撑很多新的应用场景,比如无人驾驶、远程医疗、智慧城市等,实现了垂直行业的深度融合,也就是业内所说的‘连接—切片—平台—应用。”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张川说。5G是历史上第一次不只为了连接人而设计的网络,万物互联只是网络转型的起点。

5G的商业应用为政府管理和服务能力的提升产生显著的推动作用。以疫情防控为例,5G以“大带宽、低时延、广连接”的特性,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火神山、雷神山在内的全国各地百余家重点医院皆有5G网络覆盖,基于5G的全天候“云监工”、灵活调动医疗资源的“5G+远程会诊”和人群密集区域的“5G+热成像”,为了规避交叉感染的风险,中国移动的5G智能医护机器人和中国联通的5G测温巡警机器人分别在湖北、浙江等省市上岗。这些部署在一线的5G应用,有效支撑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抵御疫情蔓延。推动5G新基建,将加快5G融合应用向重点行业渗透,不断推出成熟解决方案和创新产品,释放新兴消费潜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在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三大运营商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全产业链5G应用服务的前景。中国移动侧重5G网络下的新文娱生活,提供5G+8K影院、5G转播、直播、5G云游戏、AR/VR文娱、异地同台演唱会等体验;中国电信展示智能分类、智能步道、智能通行、城市安防、智慧治水等5G内容在智慧城市管理和服务方面的应用能力;中国联通不仅涵盖5Gn live直播、VR试衣等5G时代的数字生活新消费,还提前让观众体验了冬奥的5G应用服务。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发展司司长闻库表示,5G改变社会离不开应用创新,如何充分发挥5G的技术特性赋能各行各业,进一步激发5G发展新动能,是未来5G发展的关键。

5G发展压力与挑战并存

2020年将是我国规模建设5G网络的关键时间段,同样面临许多压力和挑战。受疫情影响,一季度我国5G建设进程暂缓。行业内企业也纷纷表示,一季度压力较大。信维通信季报显示,第一季度利润同比下滑74%;华工科技季报显示,一季度利润同比下滑111.77%。

5G从标准发布到大规模建网的时间间隔比前几代移动通信都短,技术、运维、产品、市场都面临成熟性的压力,同时伴随着新的安全挑战。我国5G正式商用仅仅一年,尚未经受大流量、大连接、高可靠、低时延的充分考验;5G建设前期投入压力很大,而移动通信网络和用户没有达到规模就难言投资回报。

解决了5G商业闭环,才算是迎来5G产业真正的春天。

对于现阶段及未来如何更好加快5G发展,中国联通董事长王晓初提出建议:“进一步探索5G商业模式、减少巨额投资带来的经营风险”。

邬贺铨指出,疫情期间5G的丰富应用也只是其初露锋芒,4K/8K超高清视频、VR/AR、智能网联车、智能物联网和工业互联网等将是更大的舞台。“目前,5G还未真正进入到与消费互联网应用不同的阶段,我们对之了解得并不够。从历史的经验来看,3G诞生时,人们并未预见到会有智能手机和移动电子商务及社交应用;4G时代,共享经济、扫码支付与短视频的火热也出乎意料。移动通信的新业态是网络与用户达到一定规模后催生的,因此5G时代一定会出现我们现在还想象不到的新应用,其更大的价值有待创新开发。”

作为设备商,当然是希望运营商尽早部署5G网络。华为中国运营商业务部副总裁杨涛认为,5G已经进入商业正循环,商业“飞轮”正在越转越快。相比上一代技术,5G将会给我们带来体验变革、技术变革与社会管理变革。他同时也表示,To C是5G发展的基础,To B才是5G发展的未来。杨涛预测,“5G最大的机会在To B行业应用,拥有10.6万亿元国内市场空间。”

持续提升网络供给能力、鼓励通信运营企业与技术企业合作共同探索综合效益更高的垂直行业应用解决方案,已成为5G下一步发展的大势所趋。“企业要看‘性价比,如何降低5G落到企业的成本,提高企业对5G的自主维护能力,需要各界共同研究。”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总工程师胡坚波说。

5G是一张网,但5G也不仅仅是一张网。5G真正和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相结合的时候,就会融入我们的千行百业,助力社会数字化转型,推动整个产业链发展以及未来在各种应用场景下的成熟,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加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