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远流长的泥塑艺术
2020-10-23钱果果
钱果果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泥塑艺术作为我国一门古老淳朴的民间艺术形式,一直流传至今。泥塑创作者用最简单、天然的泥土作为原料,用其精湛的手艺把手里的泥巴变成精致的艺术品,收获人们的喜爱。
泥塑的世界丰富多彩,有各式各样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从古至今,历史悠久。从佛寺道观的神像,到宫廷官商的案头陈设;从孩童之间的泥塑玩具娃娃,到可以摆放到美术馆的艺术品,都为我们呈现出一个丰富绚丽的世界。
历经千年文化
泥塑,顾名思义,即用粘土塑制成各种形象的一种雕塑民间手工艺。泥塑造型以手工捏制或模制而形,或素或彩,在造型上以人物、动物为主。在中国,是一种拥有千年历史的民间艺术。
我国泥塑艺术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期。史前文化地下考古就有多处发现,当时就已经有原始先民们用土烧制成各式各样的器具。不仅如此,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也出土了陶狗、陶猪、陶羊、陶兽和小人头像等,据考察时间约为六七千年前。这些资料都可以确认是人类手工捏制的早期泥塑艺术品。
自新石器时代之后,中国泥塑艺术一直没有间断。
《史记·殷本记》中也曾有记载:“帝武乙无道,为偶人,谓之天神。与之搏,令人为行。”这表明商代捏制泥塑已经较普遍。春秋战国时期,泥塑相关记载渐渐增多,《战国策》中苏秦阻孟尝君入秦故事有传泥作上偶的记载。造型多样,有奴仆、乐伎、士兵等人像,也有家禽、家畜等模型。还有秦代出现的兵马俑,也表现出泥塑艺术在当时达到了很高的水准,这都为泥塑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发展传承到汉代,泥塑艺术已成为重要的艺术品种。汉代王符所著的《潜夫论·浮侈篇》里记载:“或作泥车、瓦狗、马骑、倡俳,诸戏弄小儿之具以巧诈。”这就反映出汉代泥塑已很盛行。考古工作者在两汉墓葬中发掘了众多的文物,其中就有数量众多的陶俑、陶兽、陶马车、陶船等。
到了唐代,泥塑艺术达到了顶峰。因为道教、佛教的兴起,直接促进了泥塑偶像的需求和泥塑艺术的发展,塑像艺术也随之进入鼎盛期。其中被誉为雕塑圣手的杨惠之,就是唐代泥塑的杰出代表。作为中华彩塑瑰宝的敦煌莫高窟的众多塑像中,唐代时期的塑像最多,其制作精美,姿态优雅,面部丰膄,双手纤巧,栩栩如生。
到了宋代,随着市民的文化业余生活丰富多彩,也因为宋代手工业的快速发展,泥塑制作开始普及商业化。宋代时不但宗教题材的大型佛像继续繁荣,泥塑制品还出现了更平民的玩具类商品。也因此,宋代出现了专门从事泥塑制作,作为商品出售的人员。
明清两代的泥塑随着发展,更为丰富多彩和大众化。泥塑艺术品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尤其是小型泥塑,既可观赏陈设,又可让儿童玩耍。泥塑生产几乎遍布全国主要的农耕地区,并且出现了许多较为著名的泥塑产地,如天津、无锡惠山、陕西风翔、河北白沟、山东高密、河南浚县、河南淮阳等。
慢慢到了现代,泥塑不仅仅在国内赢得老百姓的青睐,也开始远渡海外,走向世界。
百家争鸣
泥塑艺术除了历史悠久,分布也广泛。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导致了文化的闭塞,各地逐渐形成了各自的地域文化和习俗,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泥塑艺术。这些泥塑各具特色,有着各自不同的式样、色彩、工艺和历史渊源。其中,主要分为南北方民间泥塑。
以我国的发源地来讲,北方民间泥塑总体艺术特色为造型简洁、粗犷,色彩浓郁艳丽,以泥玩具为主,往往具有丰富的意蕴。
像河南淮阳的“泥泥狗”,包括河南浚县“泥咕咕”在内,以黑色为底,色彩厚重、明确,通体有一种神秘、虚幻之感,造型粗拙、敦实,受人喜爱。
而以陕西凤翔泥塑为代表的,包括山东高密泥塑、河北唐山玉田泥塑在内,其艺术特色可以归纳为造型概括、夸张,色彩热烈,形象可爱,喜庆亲民,具有乡村气息。
凤翔泥塑始于先秦西周时期,流传民间已有3000年之久,高密泥塑和玉田泥塑分别只有400多年和200多年历史。这些泥塑作品以动物为主,制作均为模印,色彩以喜庆色为主色调,色相一致。因此无论从作品式样、制作、色彩还是以吉祥文化为背景的意蕴性的一致性来看,都是凤翔泥塑的发展和延续,在艺术特色上相近,可以归为一类。
长江以南的泥塑称为南方民间泥塑,主要包括江苏无锡惠山泥塑、广东潮州大吴泥塑等。与北方的粗犷简洁不同,南方的民间泥塑总体艺术特色更加精巧;和北方以颜色突出不同,南方泥塑更注重的是塑形,色彩俏丽,制作精巧,往往具有较强的观赏性与陈设性。
据有关资料记载,无锡惠山泥塑始于南北朝时期,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耍货”,内容以喜庆吉祥题材为主,如大阿福、蚕猫、老寿星等,造型简洁概括,色彩俏丽,均以吉祥文化为基础,具有丰富的意蕴,深受大众喜爱;第二类是手捏戏文,作品多为人物,造型生动写实,色彩饱和度较高,以陈设观赏为主。
而广东潮州大吴泥塑起源于无锡,可以说潮州大吴泥塑是无锡惠山泥塑的嫡亲,二者拥有相近的风格和艺术特色,具有高度的统一性。
除去南北方的民间泥塑各具特色以外,还有一项比较特殊的分类,那就是天津泥人张了。
天津泥人张虽然位于北方,但以发源地和艺术特色为依据,又可以归类于南方民间泥塑。在如今的中国民间泥塑中唯有天津泥人张呈点状分布,而其他都呈带状或面状分布,均有其统一的艺术特色。并且从泥塑风格可以看出,天津泥人张和其他北方民间泥塑在制作、功能和藝术特色上有很大的差异。
天津泥人张的艺术特色可以概括为“塑得准、做得巧、绘得雅”。天津泥人张的作品,人物形象真实而生动,形体结构准确,人物特征明确;色彩自然素雅,没有高纯度色彩,整体以灰色系列为主,色调统一,构图紧凑,这些特点使天津泥人张在整个北方民间泥塑中独树一帜,加上身处之地临近北京,与之接触的社会人物层次较高,故使其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名扬华夏。
泥塑发展路在何方
传统艺术与现代相结合往往可以焕发出新的魅力,泥塑虽然是中国传统的手工艺,但发展至今也开始与时俱进,融入现代人的生活里。
如今的陕西凤翔泥塑,正在打破传统的思想理念,从传统文化的造型以及使用形式正在向现代市场需求悄悄延伸和演变。
凤翔县位于关中平原西部,境内出土的春秋战国及汉唐墓葬中均有泥塑的陪葬陶俑,可见其泥塑工艺历史之久。虽说凤翔泥塑历史悠久,名声很大,但实际上,凤翔泥塑在历史的演变中并未给制作者带来多少收益,只是近些年才被人们所接受认同。
近年来凤翔彩绘泥塑主要分布在城关镇六营村及周边地区。凤翔泥塑因为其独具的地域特色和民风习俗,造型优美,生动逼真,具有浓厚的乡土生活气息,贴近老百姓的生活。从造型设色、线描继承下来,代代相传,作品洗练概括、生动夸张,色彩对比鲜明,形态妩媚可观,洋溢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生活气息,具有古汉陶、石雕之简、艳、神、美的艺术特点,祈福、纳祥、招财、避邪各具特色,从而获得中国民间艺术一绝的美誉。
陕西省凤翔县城关镇六营村自古就有制作泥塑的传统,如今的六营村随着发展,已经把泥塑作为村里的主要产业发展起来。目前,凤翔泥塑逐渐走向了产业化,六营村涌现出了一批泥塑大师,泥塑品种也多达百余种。
除了产业化之外,凤翔泥塑也作为传统文化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2年、2003年,凤翔泥塑马、泥塑羊先后荣登国家邮政总局生肖邮票;2006年,凤翔泥塑跻身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7年央视春晚,凤翔泥塑凤尾鸡作为晚会吉祥物闪亮登场,通过春晚走向全国。
凤翔泥塑传承人、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大师胡新明曾表示,在过去,泥塑作为人民群众主要的经济来源,用来改善家庭生活品质和生存环境,旺盛过也衰败过,近年来,由于国家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凤翔泥塑才被传承下来,并成为一种旅游产品得以发扬光大。
如今的凤翔泥塑,不仅是凤翔县的文化品牌,也是陕西的文化名片。目前,凤翔县已经打造了中国泥塑一条街,每年来这里参观、学习、购买的游人络绎不绝,为带动地方经济作出了很大贡献。
但是像凤翔泥塑这样为当地带来经济发展的并不多,虽然很多其他地方的泥塑也随着社会发展有所变化和发展,可是因为各种原因,有些泥塑艺术仍旧面临失传危机。
如何让中国泥塑艺术走得更远?中国彩塑專业委员会主席张锠认为,本着“拯救、保护、发展”的原则,保护和关爱产生泥塑产品的民间文化土壤。同时,媒体应加大宣传,使更多年轻人认同和重视本民族的文化。这样,我们的泥塑才能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