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族布扎“守艺人”杨银梅

2020-10-23李树华

大理文化 2020年10期
关键词:白族技艺

李树华

2019年8月28日,在大理大学艺术学院举办的“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计划”刺绣技艺培训班上,一个来自剑川的“金花”,以一首脍炙人口的“白曲”,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她就是传统白族布扎技艺传承人杨银梅。

生活中的艺术

今年44岁的杨银梅,1976年9月出生于剑川县金华镇一个叫“新仁”的小村子。

“我们小时候读书一点压力都没有,一放学就知道疯玩,回家也是玩。那时,我妈整天说,你一个小姑娘家,还是学点针线活,不然你什么都不会,就不怕嫁不出去?我才不理会我妈的话呢。不过,说实话,只要看见那些花花绿绿的手工艺品,我还是有点喜欢……”一见面,杨银梅就和我聊起了她小时候的事情,我的采访也在不经意间开始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对一件事感兴趣,那她就一定会做得更好。”我接着杨银梅的话说道。

或许是天性使然,杨银梅自幼就喜爱做民族手工艺品。在读小学的那些年,只要看到大人们绣荷包、缝香袋、做绣花鞋,她就整天缠着跟人家学。杨银梅至今还记得,1982年起在金华镇龙凤完小读小学那几年,她是一边学习,一边看着村里的老人们制作布扎,耳濡目染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

1989年9月到1992年7月,杨银梅来到剑川县金华二中读初中。在3年初中的时光里,她依然没有放弃自己对民族传统手工艺的爱好。初中一毕业,16岁的杨银梅就跟着当地有名的李寿坤老师,向他学习传统民族服装的裁剪与缝制技艺。这为她后来从事手工儿童帽子与服饰,尤其是荷包、香袋等布扎制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杨银梅告诉我,布扎看似简单,但它的制作工艺其实是很讲究的。

“比如说布料的选择,要选用那种色彩鲜艳的布料,根据自己事先设计的腹稿或绘图,先缝成雏形,然后填入艾叶等香料,再精心加工成成品。”听了杨银梅的这番话,我才明白,她身边竹箩筐里那些大大小小、五颜六色的布料,原来就是用来做布扎的。

在采访杨银梅之前,我对布扎知之甚少。为了不至于闹笑话,我曾为此特意打电话给剑川县文化馆的段馆长,向他咨询剑川白族布扎传承的情况,而让我想不到的是,段馆长竟然是我采访对象杨银梅的丈夫,这无疑让我的采访变得容易多了。

段馆长告诉我,布扎长期以来就以较强的装饰效果,受到人们的喜爱。布扎刺绣饰物虽然只是一种传统的民间手工艺品,但它的制作工艺历史比较悠久。白族布扎尤以剑川一带最具有代表性。通过多年来的发展,剑川手工布扎既有白族刺绣的风格,又有布扎的味道,已经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白族布扎艺术。

这种看似无形,实则无时不在的民族认同心理,其实就是千百年来维系我们民族团结的桥梁和纽带。

跟着李寿坤老师学了几年民族服装的裁剪与缝制后,杨银梅进入剑川县民族童装厂,向尹胜舟老师学习刺绣。这一年,她28岁。

杨银梅认为,她虽然只在剑川县民族童装厂工作了短短的一年,但那一年不仅让她自信心大增,也让她学到了喜爱的刺绣和配色技艺,这为她在后来从事手工布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她相信,一个人,只要认定了努力的目标,就一定会做出成就来。为此,她決心要在民族工艺品行业闯出一条路来。一年后,踌躇满志的杨银梅离开民族童装厂,在剑川县金华古城内开起了一家名叫“七彩童装店”的铺面。

杨银梅的“七彩童装店”绝不只经营童装那么简单。她开店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方便自己帮人刺绣,此外,她还不分昼夜,起早贪黑地做起了绣花鞋,卖给金华镇上那些爱美的女人。不过,这还不是她最忙碌的时候。

“我最忙的是石宝山歌会节前那几个月……”在聊到绣花鞋这个话题时,杨银梅对我说。

“哦,为什么?”我不解地问道。

“因为到石宝山对歌的那些大姑娘、小媳妇都要穿绣花鞋啊。”

“原来是这样。”我恍然大悟。

据杨银梅回忆,那时,剑川城里做工艺品的人还不算多,所以她做的绣花鞋、荷包、头饰这些东西供不应求。她的“七彩童装店”也因此声名远播。对她的说法,我深信不疑。在那个工艺落后的年代,大多数人身上穿的都是手工制作的服饰。

上千年的时光,使石宝山歌会与剑川白曲、石龙霸王鞭、东山打歌一起,被当地人称之为“剑川四宝”,这四项剑川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都吸引着各地的人们纷至沓来,享受着民族歌舞的盛宴。

对杨银梅来说,“剑川四宝”不只是白族歌舞盛会,还是民族服饰的大型“展览会”。在这些“展览会”上,她如饥似渴,徜徉于五彩缤纷的服饰海洋,浏览着服饰上那一个个美丽的图案……尤其那些让人眼花缭乱的布扎。

此外,端午节也是剑川白族儿童盼望的节日。在他们眼里,端午节是一个充满诱惑的节日。因为端午节那天,父母会把早早准备好的一串布扎挂在他们胸前。在儿童眼里,大人们用以驱邪镇恶,象征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那一串串由狮子、老虎、绣球组成的布扎,其实就是一个个玩具而已。

“孩子们不会知道,每一个布扎其实都有一个象征意义的。比如,绣球是吉祥的象征,猴子表示机灵,八卦为护身宝物……总之,都有美好的寓意。”杨银梅告诉我说。

杨银梅认为,这么多年来,她有一个好习惯,就是关注细节。这个习惯给她的设计带来了灵感,让她受益匪浅。

比如,在每年的石宝山歌会上,她最关注的就是开唱仪式中的细节。

“这是为什么?”对此,我有些不解。

“你想,任何事情都会有关注点,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热点,石宝山歌会最大的热点,就是那个人山人海的开唱仪式。”

“开唱仪式?这个和你做的布扎有什么关系吗?”

“当然有关系了,你想想,如果在一个有几万人集中的地方出现我亲手制作的布扎、绣花鞋,那会是一种什么效果?”

“你说的我好像听懂了,那肯定是一个巨大的商机……”

“不仅是商机的问题,还相当于为我打了一个免费广告。”

“是的是的,真的是一举两得。”

听了她的一席话,我觉得杨银梅有点与众不同。没想到,为了一个小小的布扎,她竟然如此用心。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布扎认识了杨银梅,反过来,杨银梅也通过布扎找到了自己的成就感。

布扎、荷包、绣花鞋,这些不起眼的工艺品,逐渐成了外地人认识和了解剑川的一张小小的名片。

针尖上的舞者

据杨银梅介绍,剑川白族布扎是一种手工刺绣和织物编织的综合性艺术品。这种艺术显然不是简单地用针和线把图案添加在工艺品上,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前提——那就是人的设计理念。实际上,许多布扎之间的区别不在制作技艺,而在于设计。

在机械化作业日益普及的今天,花几个小时甚至一两天时间去完成一件手工刺绣的布扎是需要恒心和耐心的。好在杨银梅自小就是一个有耐心的人。这一点,从她曾花几天功夫为在阿鹏艺术团当演员的丈夫设计服饰这件事上就可以找到答案。

在杨银梅眼里,剑川白族服饰凝聚着人们生产生活、审美情趣、宗教观念等文化心态。其中的每一个绣件、每一种纹样,都反映出人们质朴的审美思想。通过长期的发展,剑川男子的日常服饰,已演变成汉族服装,只有在三月街、火把节等民族节日上才能看到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可见,设计剑川的白族男子服饰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困难压不倒杨银梅。经过反复思考,最终,她把丈夫在《木雕金花》中扮演的角色,设计成头饰白色包头,包头两边绣花,衣饰为黑色布钮子上衣,白布腰带,外套一件“三滴水”对襟黑领褂,下着一条短宽裤脚裤子的“仙鹤”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为了提高自己的布扎技艺水平,2008年,杨银梅拜省级布扎传承人赵怀珠老师为师,向赵老师倾心学习白族手工布扎。拜师学艺后,对布扎工艺爱不释手的杨银梅,如鱼得水,她在赵怀珠老师的耐心辅导下,全身心投入到学艺中,把自己对布扎的一片痴情转化为工作过程中的动力,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据我了解,布扎工艺的基础其实还是美术,尤其是工艺美术。对于一个没有美术功底的人来说,需要从头开始学习美术基础知识,杨银梅也不例外。

“我不是美术基础差,而是一点美术的基础知识都没有。怎么办?一句话,只有硬着头皮去学嘛。”多年以后,杨银梅还对自己当年学绘画的事记忆犹新。

除了克服各种困难,刻苦练习,杨银梅知道自己没有别的路子可走。她从一笔一画描起,每天不断重复着让人生厌的绘画。几个月下来,在师傅与同行师姐们的帮助下,杨银梅发现自己居然可以画出一张张草图了……这让她兴奋不已。

两年的学习,也是两年的实践。从绘画到制作,从设计到完成,杨银梅终于能够熟练地进行独立创作了。为提高自己的工艺水准,杨银梅走村串户,出东家进西家,收集了上百件布扎成品,从中吸取了原汁原味接地气的白族传统风格,使白族传统布扎技艺在自己身上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你看,这些布扎作品就是我这段时间做的。”杨银梅顺手拿起身边箩筐里的一个荷包给我看。

我接过来,问道:“这个荷包里面有什么东西?怎么香喷喷的?”

杨银梅笑着向我介绍说:“这个里面填着艾叶,还有香草。外面这些布,选用的是各種颜色的碎布头,所以布扎的制作材料其实很简单。”

听了杨银梅的介绍,我总算初步了解到各种布扎的手工制作程序了。

首先,要按设计的腹稿,缝成雏形,并留好一个“活口”。然后,再用丝线刺绣的图案来装饰外表。此时,一定要注意布料的选择及彩线的搭配,还有颜色的对比,这些处理好了,就能给人一种热烈明快的感觉。还有一点,在造型上要充分运用布扎的特点,尽可能采用夸张、变形的手法,来弥补布扎在造型上的局限,使布扎饰物在夸张中透出可爱、生动。

2009年8月,白族布扎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这年,已经学有所成的杨银梅在剑川金华古城开设了一个叫“聚艺轩”的工作室,以传授手工布扎制作技艺,方便与学徒们一起潜心钻研布扎工艺,还可以销售书、画、工艺品。从2010年到2017年,她多次义务开展针对农村妇女的手工布扎技艺培训,积极参加省非遗中心展示的系列交流活动,在布扎技艺的道路上,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杨银梅制作的布扎作品,除取材于地道的剑川白族民间生活习俗外,还赋予了她个人的审美观,使产品富有了浓厚的乡土气息,充满趣味性和生动性,这也是她制作的手工布扎受人欢迎的主要原因。

2012年,鉴于在布扎技艺传承方面的成就,杨银梅被命名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白族布扎技艺”县级传承人。2015年12月,她加入剑川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2016年,她被命名为白族布扎项目州级传承人。2019年,她被命名为白族布扎项目省级传承人。

在杨银梅的生活中,还有一个人不能不提,这个人就是她的母亲。

杨银梅从不否认,她之所以从小喜爱民间工艺,与母亲的引导关系很大。在童年时期,她就跟着母亲学习刺绣和布扎。母亲日复一日,口传身授,使杨银梅在13岁时就能绣出花、鸟、虫、草图来,还会制作简单的十二生肖布扎工艺。

十二生肖、白族民间传说故事、历史人物和代表吉祥如意的图案,始终是剑川白族布扎选取的主要题材。

相传,剑川地处边地,古时毒蛇、蚊虫甚多,为祈求平安,防身驱虫,人们往往会就把装有麝香、雄黄等中草药的“香袋”佩带在身上,日久天长,这种“香袋”便逐渐演变成了今天随处可见的布扎工艺品。

近年来,剑川开发了《郊边牧笛》《渔樵耕读》等一批在厅堂、书房陈列的大型摆件,这些摆件的内容,大都取材于白族传统生活习俗,乡土气息浓郁,为当地民族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发展迈出了新的步伐。

“墙内开花两头香。”随着人们审美水平的变化,剑川白族布扎日益受到青睐。经中央电视台、云南日报、香港大公报等新闻媒体介绍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美中艺术交流中心将剑川白族布扎列为了研究项目。白族布扎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赵怀珠、刘丽湖等多次应邀参加了国内外的布扎展览、展演。

谁也没有想到,小小的白族布扎,竟然以这样的方式,走向了外面的世界。

2018年10月25日,一场白族布扎技艺的精彩表演正在举行——这是剑川县妇女联合会承办的“剑川县第二届‘剑川名匠(布扎类)评选活动”。来自各乡镇的18名白族布扎高手,在历时3小时的现场创作中,尽情展现自己的布扎水平。9名评审专家从现场“荷包”的制作、色彩、造型、市场价值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后,为剑川白族布扎产业的发展“把脉”。

像这样的活动,剑川县已经举办了多次。近年来,剑川县结合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支持和鼓励广大妇女依靠传统技艺脱贫致富,通过举办白族布扎培训以及评选等活动来培养人才,使白族布扎与旅游相结合,融入社会,融入生活,既拓宽了传统技艺的传承发展空间,又使传统技艺在生产性保护中得到发展,可谓一举两得。

剑川县文化馆段馆长向我介绍,这几年,整个剑川县从事手工布扎的妇女越来越多,已经有4000多名白族妇女通过从事手工布扎制作这一行业得到了实惠。

一个小小的布扎,竟然有这么大的市场,不能不让人心生感慨。我因此在心里问自己,剑川布扎发展的“奥秘”到底是什么?说直接点,无非是政府主导,市场助推,创新驱动。

自列入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后,剑川白族布扎的知名度越来越高。从“猴子串”“生肖鞋”,到胸针、钥匙扣、毛衣链等新一代布扎,剑川布扎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产品远销丽江、大理、昆明,辐射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产值也逐年得到增加,

在采访中,杨银梅和我谈到,这么多年来让她感受最深的事,就是剑川县有关部门对民族工艺这一传统文化的重视。这种重视,成为许多传承人坚持把民族传统工艺传承下去的强大动力。

杨银梅告诉我,或许在一些人眼里,制作布扎只是一种简单劳动,没什么大不了的。殊不知任何一个布扎的制作,都要经过创意、设计图纸、打样、剪裁、配色、刺绣、缝制等环节。有时,为了完成一件作品,需要坐下来一整天,一针一线去绣……

毋庸置疑,布扎虽然看似简单,但只有那些工艺讲究、色彩鲜艳、寓意深刻,具有独特文化价值和良好市场潜力的布扎,才会受到人们的喜爱。

剑川,为全国白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县,被誉为中国的“白族之乡”。剑川的海门口遗址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早期最大水滨木构“干栏式”建筑聚落遗址,在世界上也极为罕见,它为研究中国史前的聚落类型提供了宝贵的实例,被列为200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在剑川县城的街巷里,看着白族民居照壁上“清白传家”“琴鹤家声”“薰风南来”“福寿盈门”“紫气东来”的题字,我感到,这些题字背后,都蕴含着一个个故事,代表着一种家风的传承。

“李老师,你听到过我们剑川‘四个拿这首歌谣么?” 杨银梅突然问我。

“‘四个拿歌谣?没听过……”我一脸茫然。

“拿起锄头能耕地,拿起刀凿能雕刻,拿起三弦能对调,拿起笔墨写诗联。” 杨银梅小声哼了起来。

这时,旁边的段馆长告诉我说,这首歌谣是剑川文化繁盛的真实写照。早在明嘉靖年间,剑川就被赋予“文献名邦”的雅称。

通过采访,我了解到,在剑川,几乎每一个白族女子都会制作布扎。也就是说,完成随处可见的布扎这一艺术作品的,是许许多多心灵手巧的剑川白族妇女。

形状多样的布扎,有香蒿手镯、香包、绣球、八卦太极、狮、猴、麒麟。一串布扎由狮子、老虎 、绣球、八卦鱼、童子、香包、兔子等数件组成。

杨银梅拿起一个婴儿饰物,对我说:“这个可爱的小饰品里面装着香蒿、香面、马蹄香等中草药,有保健作用,游客很喜欢的。曾经还被选送参加全国工艺美术展览呢。”

我发现,在和我说这话时,她眼里流露出一种自豪的光。

针线里的传承

几千年来,剑川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壤孕育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白族儿女。当我和杨银梅聊到这一话题时,她不无感慨地说:“如果在保留传统技艺的同时,不去创新、不去考虑长远发展的事情,那么任何一种非遗技艺都有可能传承不下去……”

别的不说,就小小的布扎来说,这个多年来承载着人们美好祝福的工藝品,在穿针引线的瞬间,就把历史给缝合进去了。许多生活在白乡剑川的女性,就是凭借自己的一双巧手,赢得了社会和家庭的尊重。布扎技艺不仅成了剑川女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寄托着她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

杨银梅认为,木雕、石雕和布扎技艺是剑川引以为荣的宝贝。近年来,剑川沙溪古镇、剑川古城、石宝山歌会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外游人,做布扎的白族妇女也越来越多,出现了以青年布扎艺人张四代为代表的一大批布扎艺人,使剑川的布扎产业走进了一个繁荣发展的新时代。这不仅是剑川布扎艺人们的光荣,也是大理文化产业百花盛开的表现。

作为非遗传承人,杨银梅向我详细介绍了她的布扎技艺传承谱系。第一代是金华镇西门街的已故著名布扎民间艺术大师段家琪、张德和;第二代是金华镇西门街的已故高级美术师、著名白族艺人,省级非遗传承人张德和赵怀珠。第三代是金华镇西门街的“民间”艺术大师,省级非遗传承人赵怀珠。传承到她这一代,算是第四代了。

杨银梅带出来的徒弟有10多个,比较出名的有3个,一个是金华镇龙凤东村的刘应弟,今年37岁,学艺时间8年;一个是甸南镇桃源村的梁慧萍,今年26岁,学艺时间8年;还有一个是金华镇新仁村二社的刘城玉,今年27岁,学艺时间9年。

在杨银梅看来,要学会一门技艺并不难,难的是掌握核心的技艺。就拿她制作的布扎来说,在缝工方面,要讲求精密、牢靠。在设计造型方面,要突出白族的传统风格,那些十二生肖的动物造型,还有八卦、荷包、葫芦、绣球、花卉、人物等图案,有的要粗犷大气,有的要小巧玲珑,既有大众审美特点,又要能够体现出制作者独特的个人风格。另外,在选用布料方面,要采用多种材料来进行合理搭配。有的要用纯绵料,有的用丝绸、锦绸、花布配用,这样才能避免产品的单一化。在色彩上,要追求简洁清雅的作品,达到雅俗共赏,格调高雅的目的。

近年来,杨银梅创作了《十二生肖》《追月》《猴王闹天宫》《和谐家园》《虎头鞋》等一批代表性作品。她认为,自己的布扎之所以受到人们的欢迎,主要是保留了白族传统布扎古朴、美观大方,崇尚礼仪的特点,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风格,具有构思奇巧、形象逼真的特点。

为了培养更多的布扎制作人才,杨银梅参加了剑川县文化系统举办的布扎工艺培训班,并担任辅导教师,共培训学员280余人次 。2017年,她两次应邀参加云南省非遗中心的“非遗”展示活动,所展示的布扎产品得到了中外来宾的好评。

2019年,是杨银梅最为繁忙的一年。这一年,她马不停蹄地参加了一系列的民族文化交流活动,这些一场接着一场的文化交流活动,虽然紧张、辛苦,但杨银梅认为,每一场交流活动都让她得到收获。1月29日,参加在缅甸仰光举办的“忆美彩云南——中国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 ”宣传活动;4月14日,参加在临沧耿马举办的“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巡展第十三期 ”活动“非遗”展;5月1日,參加在昆明云南民族村举办的“2019年昆明白族绕三灵”活动“非遗”展;5月6日,受省“非遗”中心委托,将当地30多个村的农村妇女集中培训10天后,制作了数百个布扎“香包”;6月8日,参加红河州蒙自市“云南省2019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非遗”展;7月20日,参加“2019大理文化旅游节”活动“非遗”展;8月28日,参加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大理大学第六期2019年彝族刺绣技艺普及培训”活动;9月30日,参加“德宏州芒市非遗展示”活动;12月1日,参加“2019年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南涧站 ”展示活动;12月22日,参加海南三亚“中华非遗织绣旅游商品博览会”展示活动……

这是杨银梅在2019年这一年参加文化交流活动的一份记录,从中可以看到这位非遗“白族文化使者”在民族文化传承道路上所走过的一串串足迹。她用自己一点一滴的行动,让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布扎认识了白族,也认识了云南大理……

衷心祝愿她在白族传统工艺的传承道路上越走越远。

编辑手记:

剑川一度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也曾是中原、南诏、吐蕃之间的战略要冲。这样一个内涵深厚的多民族文化融合之地,至今仍保留着明代的古城格局以及独特而丰富的文化气息,而其中的布扎文化更是源远流长,古老的白族布扎技艺早已融入到了当地群众的文化和生活之中代代相传。2019年11月获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白族布扎技艺传承人的杨银梅,通过自己的摸索和实践,在剑川白族布扎技艺的传承之路上走出了自己的风采。白族布扎制作技艺十分讲究,一般选用鲜艳的布料,先按腹稿缝成雏形,并留“活口”,然后填入艾叶等香料,再用丝线刺绣,精心制作。其白族布扎作品造型古朴,技艺精湛,具有较强的装饰性,给人以热烈、明快的感觉,在针线的一次次飞舞之中,这是她对美好生活最热烈真切的表白,也使得布扎这门古老的技艺变得更加富有灵性和生命,从而更加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在传承之路上大放异彩。

猜你喜欢

白族技艺
传授技艺
传统技艺:匠心传承 技精艺湛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花样云南(二)
白族
《小火炬》“我是插画王”大赛
初访湖北鹤峰白族聚居区随想
黄杨木雕的传统技艺谈
怎样提高健身球的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