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产教融合的应用型本科深度模块化教学改革思考

2020-10-23李燕

教育与职业(下) 2020年6期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产教融合

[摘要]模块化是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本科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文章梳理了基于产教融合的应用型本科深度模块化教学改革的背景与机理,并在此基础上,从明确改革目标、构建课程体系、设计教学活动、建设教育资源、建立教学评价体系五个方面提出基于产教融合的应用型本科深度模块化教学改革路径。

[关键词]产教融合;应用型本科;深度模块化

[作者简介]李燕(1979- ),女,湖北黄冈人,北部湾大学、北部湾海洋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硕士。(广西  钦州  535011)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9年广西高等教育改革项目“基于产教融合的深度模块化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9JGA241)和2017年广西科技基地和人才专项项目“北部湾海洋资源产业化开发与利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建设”(项目编号:桂科AD1719508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并得到了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部湾海洋发展研究中心”的项目资助。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0)12-0092-06

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以产教融合为突破口,建立学校、地方、行业、企业和社区共同参与的合作办学、合作治理机制”。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化产教融合。同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随后,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陆续推出“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规划项目”“产教融合创新项目”等系列产教融合建设项目。政府的大力推动加快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教学改革、深化产教融合的速度。

深度模块化教学改革是在现有模块化教学改革的基础上,深化专业能力培养,广泛融合课程要素,巧妙设计模块单元化的教学内容,强化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改变传统的“以知识输入”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应用型本科教育坚持立足地方发展,以区域经济建设需求为导向,在学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学科发展与专业建设等的设计和把握上与本区域社会经济协同发展。经济新常态下,本文开展基于产教融合的应用型本科深度模块化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改革背景

(一)实践问题

近年来,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全国多个应用型本科院校启动模块化教学改革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进一步深入推进模块化教学改革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模块化教学改革效果。

1.模块化教学改革目标不清晰,不能完全凸显应用型本科教育特色。应用型本科教育具有应用性、职业性和区域性等特色。模块化教学重在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强调产学研有机结合,坚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以提升就业质量为导向。现有模块化教学改革突出实践的重要性,强调实现产学研结合,能体现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应用性和职业性特色,但区域性导向不清晰,未能有效突出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区域地方特色。产教融合是一种多元主体参与的办学模式,能够有效弥补模块化教学改革目标不清晰的弊端。

2.教学资源与模块化教学进程不匹配,降低了应用型本科教育质量。模块化教学改革教学主体多元化,教学内容融合性强,考核形式多样化,动态优化课堂格局,稳步提高教学质量,全面促进学生能力发展,这就需要学校配备相应的教师、教材、实践教学场地、考核评估等教学资源。目前,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双师型”教师或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偏低、模块化教材开发不足、实践教学效果不显著、考核评估方式单一,降低了应用型本科教育质量。

3.教学活动与产学研衔接性较差,影响了应用型本科教育效果。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仅仅停留在为学校提供学生实习的场地与设备这个层面,也有企业逐渐参与到制定教学目标、设置教学内容等较为复杂的教学活动中,但总的来说企业与学校的合作规模和范围还较为有限,教学活动还未与企业的生产产能和科技研发有效结合,不能有效扩大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社会影响力,影响了应用型本科教育效果。

(二)理论依据

在理论层面,本文基于职能理论、系统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从导向型、全过程、一体化的维度,以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為核心,以促进深度模块化教学改革为主线,以企业生产与学校教育高度契合为路径,着力建构产教紧密融合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新模式。

1.职能理论。应用型本科教育具有很强的社会职能性,如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知识创新等,这些职能促使大学生的智力资源快速转变为社会生产力。本文基于职能理论,从导向型、全过程、一体化的维度,研究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本科深度模块化教学改革,实现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社会职能,提高应用型本科教育服务社会的能力。

2.系统理论。系统理论是从系统观点出发,抓住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整体与外部环境、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综合考察对象,从而达到最优处理问题的理论。基于产教融合的应用型本科深度模块化教学改革,将产教融合、应用型本科、模块化三个改革元素有效结合,体现出导向型、全过程、一体化的特点,使整个应用型本科教育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导向明确,过程完整,各个要素紧密衔接。

3.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强调激发学生通过“培养目标—专业能力—能力要素—实现途径”这一模块化教学体系建构过程,提升自身学习能力,学会真正地自主学习,对知识有一个全面深入的理解。基于产教融合的应用型本科深度模块化教学改革是建构主义的准确诠释,以培养目标为导向,重塑以专业能力提升为核心的过程学习,聚合各种能力要素,是完成高质量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一体化实现途径。

二、改革机理

产教融合已经深入渗透到教育的各个领域,成为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的新方向。本文从导向型、全过程、一体化的角度,分析产教融合、应用型本科、模块化这三个改革核心元素之间的匹配关系,这也是基于产教融合的应用型本科深度模块化教学改革机理。

(一)基于导向型的应用型本科与产教融合的匹配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高级技术技能人才,为企业的生产、研发、销售、管理等工作服务。应用型本科教育具有应用性、职业性和区域性等特色,其中,应用性是深化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关键要素,职业性是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内涵体现,区域性是人才培养目标的服务发展方向。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应抓住“应用性”这一核心关键要素,重点强调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综合实践应用能力;注重大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立足于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根据区域特征,培养服务于生产、管理、研发、销售一线的高级技术人才,解决地方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产教融合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路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产业转型升级拉近了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的距离,提升了产业与教育的融合性与契合性,协同产业发展与教育改革目标,有利于地方社会经济与学校共同发展。在此背景下,产教融合更强调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增强人才培养与企业生产的融合度,培养能服务地方经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将科学知识转化为生产能力、为产业发展服务的应用型人才。产教融合是应用型高校区别于普通高校的标志,产教融合的深入发展程度进一步明确了应用型本科教育导向,凸显应用性、职业性和区域性的应用型本科教育特色,关系着应用型高校的生命活力及未来发展轨迹,关系着中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有利于提升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效率。

(二)基于全过程的产教融合与深度模块化教学改革的匹配

在产教融合背景下,深度模块化教学模式更加注重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整合不同课程之间的教学要素,使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育理念和学科建设都能围绕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深度模块化教学改革关注大学生的全面成长过程,开展系统的基础教育、专业教育和素质拓展教育,人才培养方案设置公共必修模块、专业必修模块、选修模块和创新模块,培养大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交流的能力等。

同时,深度模块化教学改革在实施过程中,坚持以能力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广泛而深入的前期调研,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清晰认识模块化课程建设目标,开展模块之间的要素整合,引入企业、政府、行业协会等多主体参与教学改革,注意产学研有效衔接,带动学科之间、产业之间以及科技与产业之间的多维深度融合,有机衔接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与创新链,增强应用型本科院校服务社会的能力。

(三)基于一体化的应用型本科与深度模块化教学改革的匹配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过于强调“基础性、知识性、理论性”而忽视“实践性、应用性”。深度模块化教学改革打破传统的一元办学模式,广泛吸纳企业、行业组织、政府、科研院所等机构共同参与教学活动全过程,如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根据能力要素构建模块化教学单元、设置模块化教学目标、动态化调整教学内容、确定多元考核评估体系,育人主体多元化,形成多方协作的育人格局。这种多主体参与教学全过程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解决目前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理论性与实践性不能有效统一的问题。

加快应用型本科深度模块化教学改革的进程,融合理论模块与实践模块,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形成“学校—企业—行业—政府”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培育互利共赢的产教融合生态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企业加快技术革新优化的速度,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以教育创新带动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升级,科技、产业与教育的一体化发展已经成为当前教育创新的主流方向。

三、改革路径

(一)明确基于产教融合的应用型本科深度模块化教学改革目标

1.教学改革目标内涵解读。本文从导向型、全过程、一体化的维度,确定基于产教融合的应用型本科深度模块化教学改革目标。其中,导向型是指以职业能力培养、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应用人才输出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导向;全过程是指在培养过程中贯彻实施模块化教学准备、实施、考核、反馈等所有阶段;一体化是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企业为主线的学、教、产、研多维度教学一体化。

2.鼓励多主体共同参与制定教学改革目标。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鼓励政府、企业、学校、行业组织、科研院所等多主体全程共同参与,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为培养目标,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全面兼顾各个主体的不同需求。

3.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学生是教学改革的起点。在培养过程中,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培养学生能够掌握特定岗位的工作技能,强化《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提出的八项核心能力的培养任务,包括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自我学习、外语应用、信息处理等,提升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4.确立多元化培养目标。突破单一的学术型、研究型人才培养目标,从社会需求、学科发展和学生个性差异等角度出发构建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确立应用性、职业性和区域性并存的多元化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注重特殊岗位职业能力、多岗位职业能力与综合职业素养的整合,不断完善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综合素质模块,持续促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

(二)构建基于产教融合的应用型本科深度模块化教学课程体系

1.构建一体化模块课程体系。应用型本科教学课程体系设计应源于产业发展需要,主动对接行业特点和企业需求,在课程体系设置中,将职业工作过程与学生学习过程一体化,以完整的行业工作过程作为培养的内在逻辑,突出职业氛围,促进教育、人才、产业、创新等多链有机衔接成为一個整体链条,推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程,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模块化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要求无缝对接,增强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与针对性。

2.建立导向型动态化课程体系调整机制。产业发展、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发生变化,课程体系建设必须根据社会发展需求、产业形式和时代变化随时做出调整,以职业能力培养、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应用型人才输出为人才培养导向,将新的技术规范、新的工艺指标、新的行业标准及时纳入课程设置标准中,动态化调整并不断充实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学校与企业共同合作,建设一批集“实践教学、企业生产、科技研发、技能培训”于一体的高水平实践实训基地,为高质量完成模块化课程教学目标提供坚实保障,打造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基于能力输出与就业为导向的动态化模块课程体系。

3.创新全过程课程组织形式。政府、企业、学校、行业组织等多主体全程参与课程的组织实施过程。学校拥有企业所需要的师资力量、教学场地、教学设备等资源,企业拥有资本、技术、技能、行业实践设备和先进管理经验等资源。校企双方加大合作的力度和范围,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赢发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进行有效整合,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课程基础,以行业工作场景为背景,配合企业完整的工作过程,准确把握模块化教学准备、实施、考核、实践、反馈的全过程,创新模块课程组织形式,提升知识整合效率,实现知识运用的融会贯通。

(三)设计基于产教融合的应用型本科深度模块化教学活动

1.制订人才培养方案。首先,学校以教研室或系为单位,对接对口企业,深入了解本专业的人才市场需求情况,并以此为依据,设定本专业对应的岗位群,组织教师团队对岗位群的专业能力需求和本专业知识技能的前沿发展进行深入调研。然后,结合应用型本科教学要求,确定本专业的专业能力,进一步梳理、细化分解成相应的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创新思维的能力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要素,设置相应的教学模块,并将教学模块分解为学科基础性知识、专业性知识、工具性知识、人文社会学科或自然科学通识性知识等知识要素,结合教育部和学校对本专业学分学时的要求,设置每个模块的学分学时及实践环节。最后,进一步落实导向型、全过程、一体化培养目标,完善专业培养目标与规模、能力实现矩阵、模块构建要素、课程结构等内容,制订模块化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一体化教学模式。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将行业流程融汇在教学环节中,多位教师共同制定模块化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通过各模块化教学环节的具体落实,保证整体目标的实现。在实施过程中,教师通过问卷调研、网络调研、小组访谈、深度访谈等方式,釆集学生在完整学习周期里的学习过程数据,掌握学生群体的学习现状、学习偏好、学习规律、学习困境等内容,并运用SPSS等统计学软件分析调查数据,结合企业和行业的发展需求,准确提出有针对性的分阶段学习指导策略,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3.搭建导向型“互联网+”教学平台。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网络教学提供了基础平台,“互联网+”具有典型的平台思维和跨界融合的特点。学校加大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力度,应用大数据技术建立教学资源库,构建数字化教育共享平台,推动优质教育资源互通共享。着力开发以互联网为媒介的教学资源、教学平台和教学系统,并灵活运用到教学准备、实施、考核、反馈等全过程教学活动环节中,将线上网络教学和线下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将传统教学方式与慕课、微课、云端课等现代教学方式结合,邀请行业教师在企业工作现场开启远程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开展信息型全过程教学活动。在应用型本科模块化教学过程中,多层次、多角度应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使教学的所有环节数字化,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积极开展多样化互动式教学,互动的主体不仅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还有学生与学生、学生与企业、教师与企业、教师与教师之间;互动的方式不仅是在课堂上互动,还有课外学习拓展的互动。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开放式教学环境,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未知的精神,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教学主体多元化、教学方式多元化、教学内容多元化、教学要素多元化、教学考核多元化是模块化教学改革的主要特点。

(四)建设基于产教融合的应用型本科深度模块化教育资源

1.高效整合一体化模块化教学要素。模块化教学要素包括教师、学生、企业、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材等多方面。应用型本科深度模块化教学改革从企业、教师、学校的角度,进行教育资源整合并共享,增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供给的精准性。企业准确把握行业的整体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导向;教师不断优化教学手段,并根据行业趋势和市场需求导向,动态化调整模块化教学内容;学校高效整合各种模块教学要素,开发模块化教材,建立优质教育资源库,实现最大化共享价值,充分发挥教学要素的作用。

2.积极推进全过程模块化教育资源库建设。学校应积极主动邀请企业参与教学过程,不断深化校企合作。企业参加模块化教学准备、实施、考核、实践、反馈的全过程,发挥企业的资本、技术、技能、设施、设备和管理经验等优势,校企共同建设行业用人标准资源库、优秀教师资源库、实践能力提升资源库、技能竞赛知识资源库、教学案例资源库、模块化考核题库等各种优质模块化教育教学资源库。

3.提高导向型教师的学历层次与素养。优秀教师是应用型本科模块化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有利于完成以应用性、职业性和区域性为导向的培养目标任务。学校可通过“外引内培”方式优化调整教师队伍结构,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学校通过“外引”方式,开通绿色通道,发挥合作企业的资源优势,适当降低对引进教师的学历和职称要求,引进具有丰富行业经验的优秀人才;另一方面,学校通过“内培”方式,与企业合作,将专业教师送进企业实践学习,鼓励教师通过学习考取行业证书,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教师在不断提高自身职业能力素养、突破传统教育观念的同时,増强对模块化教学资源获取、加工、处理与运用的能力。

(五)建立基于产教融合的应用型本科深度模块化教学评价体系

1.构建一体化模块化教学评价体系。构建教师、企业、学生等多元化主体参与的模块化教学评价方式,统筹协调各评价执行主体,制定教师、企业、学生评价与互评体系,使得参与评价与互评的主体都能及时获得有效反馈,迅速调整教与学的改进方向。此外,应用型本科教育既有“应用性”特点,也有“职业性”特点,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手段,评价体系要秉持开放、多元的设计理念,兼顾一般性与技术性指标。

2.形成全过程模块化教学评价体系。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效果的价值判断,形式多样化,可以覆盖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教学评价有书面、口头、课堂观察、综合考核、课后调查等多种评价形式。基于产教融合的应用型本科模块化教学评价体系应将理论考核评价与实践考核评价、课堂评价与课外评价、线上评价与线下评价有机结合,运用多样化教学评价形式,充分开展教师、学生、企业的自评和互评,形成课前诊断性评价、课中过程性评价、结课终结性评价的全过程教学评价体系。

3.改革传统单一的教学评价标准。传统教学评价往往是把单一的理论知识作为评价标准,已经不符合应用型本科模块化教学改革的要求。为确保教学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应将学生信息素养指标、创新能力指标、实践性指标等多维指标纳入模块化教学评价体系,合理配比对学生理论知识运用、实践技能水平等内容的考核,并考虑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展现的团队协调能力、敬业精神等因素,运用层次分析法给各级指标权重赋值,保证教學评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全面性。

[参考文献]

[1]潘懋元.什么是应用型本科?[J].高教探索,2010(1):10-11.

[2]刘萍,张开智.以完善模块化教学为导向的应用型院校课堂教学评价[J].教育与职业,2019(23):108-111.

[3]肖龙.智能化时代工作世界的变革与高职教育的应对——基于社会技术系统理论的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3):130-136.

[4]王艳茹.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创业教育教学设计研究[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109-114.

[5]张塔洪.教育评价理论视角下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9(18):52-54.

[6]劳昕,薛澜.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的空间分布及其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J].高等教育研究,2016(6):26-33.

猜你喜欢

应用型本科产教融合
岗位、证书、课程“三位一体”教学方案设计改革研究
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模块化教学改革探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建设改革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之必要性探讨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