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线场模式:职业院校办出类型教育特色的系统改革

2020-10-23王本亮刘继广

教育与职业(下) 2020年6期
关键词:职业院校

王本亮 刘继广

[摘要]职业院校办出类型教育的特色和水平,需要进行八个方面的系统改革。一是实施“线场思政”改革,健全德技并修育人机制,着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二是实施“线场科研”改革,送研入企助力技术革新,着力打造服务创新平台;三是实施“线场体制”改革,共筑“三权分置”新机制,着力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四是实施“线场体系”改革,促进校企资源互融共通,着力打造高水平专业群;五是实施“线场团队”改革,培育“产学研创”“四导师”团队,着力打造高水平“双师”队伍;六是实施“线场管理”改革,深化二级管理新体制,着力提升学校治理水平;七是实施“线场文化”改革,推进企业文化进校园,着力提升校园文化水平;八是落实1+X证书制度,构建“课程培训培养”一体化,着力提升服务发展水平。以上八个方面构成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线场模式。

[关键词]线场模式;职业院校;类型教育;系统改革

[作者简介]王本亮(1963- ),男,河南郏县人,河南机电职业学院院长,副教授;刘继广(1970- ),男,河南濮阳人,河南机电职业学院职教研究所所长,副教授,博士。(河南 郑州  45119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大招标课题“探索发展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体制机制研究”的研究成果。(項目编号:〔2019〕-JKGHZDZB-09)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0)12-0033-07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有关职业教育的重要讲话,提出要推动职业院校办出类型教育的特色和水平。国务院在2019年颁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提出20条职业教育改革措施,将职业教育现代化提高到战略高度。据此,为加快推进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切实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和服务能力,职业院校必须不断丰富办学理念,升级办学模式。经过对类型教育的深度思考,结合我院实际,我们提出职业院校办出类型教育特色的系统改革:线场模式。

线场模式是基于企业生产线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进代背景下,把生产场景作为育人场境,教学活动以解决真实问题、完成真实任务为导向,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简单来说,就是职业院校利用企业资源,为企业、行业培养人。线场模式的基本内容是:通过对企业生产现场再融再造,形成能吃、能住、能学、能训、能创的线场教学点,开展线场课堂,运行线场课程,实施线场教学;用企业定向课程带动企业培训,用培训牵引培养,“课程+培训+培养”一体化;适应线场教学、技术革新等需要,职业院校实行科研、学校治理、文化建设等系列改革。

一、实施“线场思政”改革,健全德技并修育人机制,着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发挥党委政治引领作用,建设“四境”党建工作制度。充分发挥学校党委的政治引领作用,认真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落实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话语权和主动权,落好责任,把好阵地,带好队伍,建好机制,实现“学校党委+思政教师+辅导员”意识形态监控体系,维护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稳定。实施党建特色品牌建设计划,把二级学院党支部建在产、学、研、创四个场景中,培育“四境”育人体系下的党建工作新模式,打造党员示范岗等党建特色品牌,重点培育全国党建标杆院系、样板党支部。

2.开展课程思政,实现思政教育与人才培养融合。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学校思政教育教学的规划、指导、培训、督查、评价,思政教育教学管理权下移至二级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着力加强理论研究和理论宣讲,以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严谨生动地开展学习宣传,把广大师生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来。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进一步落实党委书记带头责任,实现党委书记、校长带头走进思政课堂、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把思政课建设情况纳入学校党委领导班子考核。积极建设“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大格局,推动思政课教学与日常思政教育结合起来、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统筹起来。建设数字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思政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若干门课程思政示范课,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全过程。

3.实施思政专员制度,完善“三全”育人机制。深入推进思政工作队伍改革,实行思政专员特派制度,选派优秀思政课教师担任二级学院思政专员,开展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改革,探索学生思政工作新方法。推动思政课教师队伍与辅导员队伍融合发展,逐步构建一支思政课教师即是辅导员、辅导员即是思政课教师的思政工作团队,形成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思政工作一体化育人体系。建设好学校“三全育人”试点单位,形成多个思政工作优秀品牌。

4.发扬工匠精神进课堂,健全德技并修育人机制。实施“线场思政”,将专业特色、企业文化、行业特点与思政教育紧密结合,充分融入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和企业家精神,培养德技双强的时代新人。打造富有职教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现地域特色、行业特色、学校特色的博物馆和劳模精神展示厅,推动产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工匠精神入血脉。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1+3”实践育人工程,形成以课堂育人为核心,校园实践育人、企业实践育人、社会实践育人相互补充的实践育人体系。继续深化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构建美育教育和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全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法治教育,建设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全人教育体系。建成室内综合体育馆,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场地建设和心理健康二级辅导站建设。积极申报省级、国家级美育教育试点单位、心理健康示范点。办好“大国工匠进校园”“大学生心理健康节”“法治进校园”等活动。

二、实施“线场科研”改革,送研入企助力技术革新,着力打造服务创新平台

1.对接河南优势产业基地,植根产业线场,建设河南智能制造创新研究中心。服务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对接在建的全球新一代智能终端、高端制造、航空设备维修、现代航空物流服务、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核心区等产业基地,按照“两联合、四服务”的建设思路(两联合:纵向联合省市政府的创新平台和技术研发机构,横向联合高等院校和行业企业。四服务:服务地方需求,服务社会发展,服务专业建设,服务人才培养),建设河南智能制造创新研究中心,结合学校专业群布局,下设物联网、智能制造、智慧商业及数字经济、生物医学工程、汽车应用技术、大健康、智慧文旅、现代农业等产、学、研、创协同应用技术研发服务中心,建立教师科研成果评价机制,实施团队成员进入、发展、考核、分配、淘汰和退出管理机制,开展线场领域关键技术攻关,每年投入科研专项经费、立项应用技术研发项目,以协同创新为抓手,提升自主创新服务区域经济能力,促进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与发展。

2.健全“众创空间”发展机制,建设创新创业孵化园,做实线场科研项目。依托学校专业集群集聚优势和服务能力,通过健全学校“众创空间”发展机制,联合龙翔电气、宇通客车、明匠智能、融创中国等多家企业成立行业“双创”中心;联合郑州市中小企业协会,在新郑龙湖镇建设万米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孵化园,对接当地中小微企业,促进创新成果、核心技术转化,推进技术研发及产品升级。在智慧农业领域,大力推动创新成果产业化,将创新团队的创新成果应用到中小微企业生产中,真正做到项目源自企业线场、研究用于教学、成果还原企业线场,实现产学研创融合,彻底解决科研与生产脱节的问题。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的科技创业孵化链条,对接百户企业、千名学生开展创新创业,使学校成为河南省高校创新创业的领跑者,带动其他职业学校共同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三、实施“线场体制”改革,共筑“三权分置”新机制,着力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

1.创新“三权分置”办学机制,共建产业学院。“线场体制”改革的核心是“三权分置”,根据权责对等原则,明晰校企合作中的培养产权,即“资产国有、学校管理、企业使用”的校企合作机制,明确企业、学校在合作育人过程中的权利与义务,校企在人才培养中共担责任和共享成果,实现由利益共同体向价值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的升级。通过“线场体制”改革,把专业植入企业、产业或产业园区,建成有温度、有生命、有智慧的校企合作命运共同体——产业学院。

产业学院是双主体育人的实体,统筹学校与企业资源,做好学校与企业两个资源的匹配与对接,发挥学校与企业的协同育人功能。通过“线场体制”改革,实现学校与企业共办专业、共担课程、共编教材,共享资源。对接岗位需求,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落实学生双重身份。例如,河南机电职业学院与宇通客车、宁德时代、格力电器等知名企业实施双主体育人,辐射机电工程、机械制造、汽车、信息、新能源等20多个专业。

2.“产学研创”四境育人,共建产教融合基地。通过“线场体制”改革,学校与企业共建产、学、研、创四个育人场景。打造使基于产、学、研、创各主体高度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实现课程与岗位、学历证书与职业证书、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融合,实现对企业进行专业、课程以及人力资源的配送。例如,河南机电职业学院与民权县人民政府、郑州富士康等合作共建7大产教融合基地,辐射30个以上专业。

3.培养与培训一体化,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推行培养与培训并重、知识与技能双修为特色的职业教育。充分利用企业资源构建线场课堂、开发线场课程、实施线场教学,培养企业需要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线场课堂是在线场教学点构建的能生产、能训练、能教学的战场、靶场、道场;线场课程是基于真实岗位清单、项目清单、任务清单、能力清单,校企共同开发的培养岗位职业能力课程;线场教学应采用“任务—完成、问题—解决”,在工作中教与学的方法。学生职业能力评价应综合任务完成情况、岗位达标情况,对标职业标准,利用平台数据,过程和结果相结合。通过线场课程带动企业培训,用企业培训牵引学校培养,实现培训培养一体化。

四、实施“线场体系”改革,促进校企资源互融共通,着力打造高水平专业群

1.以产引领的“线场体系”改革,促进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与产业链无缝对接。选取与专业契合度高、影响力大的企业作为合作伙伴,共建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打造校企“双元”育人产场。基于真实的生产线场,以真实的生产岗位和生产任务为依据,确立以工程师为主导的教学团队,通过分析典型岗位,发掘代表性项目和任务,提炼出完成典型任务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并对该专业课程进行重构与序化,形成“校企共育、岗位主导”的双主体人才培养体系。教学实施过程中,在真实的产场内,依据人员、空间、时间、形式和内容的不同,开展“开放式、差异化”的线场教学,把车间变成教室、教室变成车间,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做的是工作任务,学的是知识与技能。通过校企“双元”育人,培养一大批与企业无缝对接的技术技能人才,为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人才保障。

2.以研引领的“线场体系”改革,促进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与企业内涵拓展深度融合。与优质企业进行战略合作,充分依托企业提供的专业场地优势,共同发起成立研究院,形成育人的研场。以研究院真实的科研项目为引领,专业负责人对接项目负责人,专任教师对接研究员,将科研项目转化为教学项目。以生手、熟手、能手的技能获取阶段化课程,采用学研结合的研场课堂,基于项目工作组的教学组织、能力递增的课程运行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法選择,在企业或研究院的研场中,培养能服务于中小微企业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3.以创引领的“线场体系”改革,促进高水平专业群团队创造性提升。利用企业提供的“驻岗包线”平台,创建以企业家为主导的教学团队,在人才需求调研的基础上进行职业能力分析,确定工作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目标,归纳职业行动领域。根据学生的就业特点,结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政策,构建基于“创业基础+创业体验+创业孵化项目”的创业导向人才培养体系。教学实施过程中,前期注重创业理论和创业体验教育,后期侧重于创业孵化项目指导,整个体系的运行需要“专任教师+企业经理+创业导师”三主体共同完成。教学体现创新创业精髓,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探求如何将创业精神和专业能力迁移并应用到实际的工作或创业中。

4.以赛引领的“线场体系”改革,促进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影响力提升。以赛项的参与、申办为平台,注重师生的双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加强大赛资源的转化和利用,把大赛的标准、模式、资源、内容与企业工作岗位、行业职业能力标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相融合,提取企业生产项目的教学因子,重组知识模块,开发以“赛、岗、证、课”为轴线的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并利用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形式,对不同场景分别采用四步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来完成项目的实施。采用第三方评价机制,并且评价对象多元化、方式灵活多变化、过程与结果评价相结合,激发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参与度和学习热情,扩大大赛带动教学改革的受益面,为职业技能大赛提供源源不断的种子选手。

5.以证引领的“线场体系”改革,促进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与市场需求接轨。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的1+X证书为指导,以企业高级工程师和学校双高型教师为基础,组建以认证专家为主导的教学团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研究产业需求、确定培养目标、细分证书类型,明确职业资格证书、技术水平证书、企业认证证书三类证书,以考取证书为导向,提炼相关专业的典型岗位、核心技能和关键知识,分析证书与岗位、技能与知识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优化课程内容,完善培养模式,形成以证书标明能力、以证书促进教学的人才培养体系。

五、实施“线场团队”改革,培育“产学研创”“四导师”团队,着力打造高水平“双师”队伍

1.校企共建“四境”育人场景,共培“四导师”教学团队。完善教师管理制度,吸收具有企业经验的高技能人才,优先聘请行业企业领军人才、大师名匠担任兼职教师,实施专业教师企业轮训计划,落实专业教师企业实践与顶岗锻炼制度,提升专业教师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水平。

校企深度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形成育人的产境、共建二级学院形成育人的学境、共建研究院办技术研究院形成育人的研境、共建众创空间形成育人的创境,让企业工程师、生产技术人员在练技能的生产场境下作为生产导师,让学校的副教授、讲师在学知识的教学场境下作为教学导师,让企业老总在培养批判思维的研究场境下作为创业导师,让大师、博士、教授、研究院人员在培育企业家精神的创新创业场境下作为研究导师,形成在产、学、研、创“四境”下具备产、学、研、创能力的“四导师”育人团队。

2.建立互聘共培长效机制。按照校企“四导师”教学团队互聘共培的原则,联合宇通客车、宁德时代等企业共同创新校企“四导师”教学团队建设机制,保障以工程师、研究员、企业家和行业专家为主导的“四导师”教学团队建设良性运行。

以工程师为主导的教学团队,是从企业选择学习能力、表述能力以及技术水平相对较高的技术能手、生产标兵等担任导师,作为培养学生技能的主体。一方面,在生产线上带领学生完成生产任务,培养学生技能;另一方面,配合学校教师开发线场课程。

以研究员为主导的教学团队既能承担科研任务,又能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具备育人功能。教学团队要有专业和年龄结构合理、科学思想活跃、优势互补的学术梯队,一般要有1名项目负责人(负责整个科研项目的规划设计实施)、2~3名核心成员和3~4名学术骨干,以及1~2名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专业教师,负责整个项目中与教学相关的工作,以科研引领教学,带动产、学、创协同发展。

以企业家为主导的教学团队,是引入企业的一线管理精英和创业平台创业导师。定期选派专业水平较高、有创新意识的教师参加高层次、提升师资能力的培训课程;充分利用互联网媒体的广泛传播优势,邀请行业优秀人才和管理人员为教师开设专题报告,为教师推出在线创业培训指导课程,以及与专职教师相互交流经验等,将创业和创新思维融入教师的思维中。

实施“内培外引、行校企共聘”,确立以行业专家为主导的教学团队。在行业专家的主持下,制定与赛、与产俱进的专业核心课程标准;邀请行业专家定期到学校开展专业座谈会、研讨会,完善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产教不协调的问题。

3.建立“四导师”教学团队企业工作站。在企业生产线建立“四導师”教学团队企业工作站,实行专业教师与能工巧匠身份互换制度,落实专业教师与能工巧匠一对一结对,由教师收集企业真实研发任务或企业技术攻关项目,校企联合攻关,“产学研创”协同并举,提升专任教师的项目管理和产品开发等社会服务能力。同时,提升校内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职业岗位技能,推进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的对接。

每年组织专业课教师参加教师培训,重点研修专业教学法、课程开发和应用、技术技能实训、教学实践与演练,提升教师的理实一体化能力、专业实践技能和教学技能等。

六、实施“线场管理”改革,深化二级管理新体制,着力提升学校治理水平

1.实施“线场管理”改革,建立健全制度体系。对线场办学实施人才、资金和项目倾斜政策,充分发挥二级学院“线场管理”的主体责任。学校所有职能部门积极跟进,制订相应的“线场管理”实施方案。依照方案,全面完成在生产线场、线场教学、线场课程、线场体系的管理体制改革。在线场教学实施过程中,结合建设实际总结经验,形成完备的线场管理制度体系。

2.优化组织架构,建立高效两级管理新体制。扩大二级学院管理自主权,推进二级学院综合改革试点,使二级学院具有相对独立的财权、人事权和教学科研资源的支配权,搭建以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的二级学院组织架构。

统筹好教学科研队伍、行政服务队伍、后勤与教辅队伍等校内不同群体的关系,推进分布式办学点协调发展,实现质量、规模、结构、效益协调同步,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协调同步。

3.引进社会支持和监督,建立健全理事会制度。借鉴吸收国内外大学的成功经验,结合学校的背景与发展实际,建立健全职业院校理事会制度。通过健全的理事会制度,进一步引入利益相关方参与学校决策和管理,对学校办学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进一步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尽可能多地吸收社会的人力、物力资源,缓解办学资源相对短缺的问题,使学校真正成为开放式的自主办学实体。

七、实施“线场文化”改革,推进企业文化进校园,着力提升校园文化水平

1.融合企业文化,建设产业特色校园文化。各二级学院都要有相对独立的办学场所,办学场所的校园文化建设中要融入产业文化、优秀企业文化、工匠精神、线场文化等元素,从而使每个二级学院都成为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二级学院。

聚焦汽车、电力、IT、智能制造、航空五大产业,深入推进产业文化进校园。汽车工程学院以汽车文化主题公园为中心,以四个4S店、龙瑞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宇通培训中心、汽车驾校、宇通汽车学院为主体,打造集售车、造车、修车、改车、学车于一体的“学富五车”的专业布局,建设汽车特色突出的校园文化。电气工程学院突出电力特色场境,在图书馆五楼、七楼及龙翔电气生产车间三个地方,完成以“电力管家”为突出特色的文化场境建设和形象展示,营造浓厚电力氛围。信息工程学院以大数据应用技术中心为主体,与企业合作共建打造前程智慧城市研创中心,智游臻龙教育校企合作中心,HP软件测试服务中心,软件测试、开发、编程实习、实训室等,不断完善实训楼北整体文化,形成IT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智能工程学院聚焦智能制造,推进制造产业文化进校园,利用学校老旧机床建设“机床博物馆”,展现机床发展的历史文化;同时,以智能工厂为主体,打造具有现代机械感的校园文化,贯穿制造产业的过去、现在、未来。航空学院立足航空楼和图书馆九楼,打造“一学二研”综合体,即以航空楼为基础的通用航空和无人机专业教学基地,形成集飞行实训、技能培训、专业应用等功能于一体的航空特色校园文化。

2.与企业深度合作,让企业文化融入线场课堂教学。机电工程学院打造集机电发展历程文化长廊、机电元素大型浮雕、中原传统文化、电梯四境教学样板间等于一体的文化展示区域,推进巨通电梯等优秀企业文化进教室、大国工匠事迹进课堂、工匠精神进头脑等。设计学院与超凡设计公司深度合作,依托学校文创中心,利用图文中心配楼,建成展厅二楼设计中心,建设师生文创作品商店,把学生的课堂作业变作品、把作品变产品、把产品变商品,打造设计感强的主题校园文化。制冷技术学院在民权乾地分布式办学,与民权高新区的制冷企业合作,通过驻厂包线,把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的课堂教学搬迁至制冷产业园,搬迁至合作企业,打造制冷特色校园文化。

八、落实1+X证书制度,构建“课程培训培养”一体化,着力提升服务发展水平

1.创新协同育人机制,“课程培训培养”一体化,精准供给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对接智能制造、超硬材料、高铁装备、汽车等区域支柱优势产业走向全球产业高端需求,深入研究和分析产业高端核心岗位对技术技能人才素质与能力要求,建设高水平产业学院、协同创新中心等高端人才培养平台,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标准,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行“一课双师”,将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育教学,创新学生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机制,推动区域产业向高端发展。

成立课程培训学院,着力打造“课程培训培养”一体化,以更好地服务区域产业发展。具体措施如下:第一,强化企业培训课程的开发。构建企业培训课程的全科模块(通用课程)、专科模块(岗位课程)、专长模块(发展课程),分别分级服务于生手、熟手、能手的培训。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基于《线场课程设计开发实战手册》的技术和流程,批量生产高质量和个性化的企业培训课程(全科、专科)。第二,校企合作共建在线学习平台。为每个企业开办一所在线的企业学院,为员工岗前学习、岗中学习、转岗学习、领导力学习提供个性化服务,基于一人一导航技术,打造每个员工的职业生涯成长之路。第三,促进“双师型”培训师的成长。企业培训课程的开发主力是骨干教师,是具有“双师”能力的骨干教师。同时,广纳贤才,聘请企业培训师为大学讲师,通过外引内培建立一支骨干培训师队伍。第四,拉动学校相关培养。以企业需求为导向,通过和企业的共同培训,找出学校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培养点和着力点;通过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出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从而服務于我省产业走向全球产业中高端。

2.深入贯彻落实1+X证书制度,做好试点工作,提高学生就业率。结合学校的现有资源、学生规模,立足实际。在前期申报成功两个1+X证书制度试点专业的基础上,继续努力创造条件,争取申报更多的1+X证书制度试点专业,并在按程序申请成为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后,积极配合上级主管部门工作,统筹兼顾好试点工作与教学运行,匹配好学生知识水平与考证等级,处理好学校、学生和培训评价组织的关系。一方面,避免“考证热”,做到保障质量、讲求实效、避免滥发证、杜绝乱培训;另一方面,统筹用好有关资源和项目,严格控制成本,降低考核费用,不额外增加学生负担。总之,必须既办好“1”,又开展好“X”的工作,即鼓励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稳步提升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和对口就业率。

3.建设乡村振兴学院,“课程培训培养”一体化,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基于河南农业大省的现实需求,发挥学校办学优势,组建乡村振兴学院。打造集乡村振兴理论研究、实践指导及人才培养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学习教育平台,探索校企合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创新模式。面向贫困地区倾斜,制订专项招生计划,实行单独划线、单独录取政策,完善贫困学生资助体系。通过“课程培训培养”一体化,改革专业课程体系,培养适应新时代乡村发展要求的“三农”工作干部队伍和建设人才。优化贫困地区学生就业帮扶体系,实现贫困地区学生精准就业。实施县域职教中心帮扶项目、乡村振兴帮扶项目,带动农业向绿色、智能发展变革,培育特色产业,培养新时代职业农民。针对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关键核心技术问题集中攻关,面向农民开展互联网技术、电子商务技术、新媒体营销技术培训,帮助农民发展电商,创新农业经营之路。

[参考文献]

张震,刘继广,王全录.论高职院校产学研创生态圈的构建——以河南机电职业学院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77-82.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影响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因素研究
试论职业院校分层教学的策略分析
教学能力比赛促进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实践与反思
职业院校国家安全教育与德育教育融合策略研究
职业院校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心理效益探析
广东省规范职业院校兼职教师管理
职业院校教学质量评价模式研究
新时期职业院校档案管理的思考
2009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广东省参赛选手获奖名单(中职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