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与预防分析
2020-10-23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济南250012
赵 莲(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济南 250012)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是一种临床常用的抗菌药物,具有抗菌谱广、杀菌力强、稳定性好的优势,作用机制是通过对细菌的细胞壁进行破坏达到杀菌目的[1]。目前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用药范围不断扩大、用药频率不断增加,不良反应报道案例增加,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现在对60例患者实施分组实验,探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及其有效预防措施,希望可以为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安全使用提供有效的指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1—12月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进行治疗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选对象来自临床各科室,具有代表性;自愿参与本次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且本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精神疾病、认知功能障碍、器质性疾病、恶性肿瘤、中途退出、临床资料不全。根据有无出现不良反应,分为两组。出现不良反应的30例为观察组:男性13例,女性17例;年龄25~75岁,平均年龄(45.27±3.26)岁;12例为呼吸系统疾病,10例为腹腔感染、盆腔感染,5例为肺源性心脏病,3例为其他疾病。无不良反应的30例为对照组:男性12例,女性18例;年龄23~78岁,平均年龄(45.13±3.55)岁;11例为呼吸系统疾病,11例为腹腔感染、盆腔感染,4例为肺源性心脏病,4例为其他疾病。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应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进行治疗,用药类型为:第一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如头孢氨苄、头孢噻啶、头孢噻吩、头孢唑林、头孢拉定等;第二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如头孢尼西、头孢呋辛、头孢克洛、头孢唑南、头孢替安等;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如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哌酮、头孢他啶等。总结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常见不良反应,并进行归类处理,包括胃肠道反应、皮肤损伤、神经系统反应、呼吸系统反应、血液系统反应等。通过组间分析,探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的诱发原因,并总结预防措施。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1.0软件分析处理数据,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的类型:对观察组不良反应的类型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及皮疹、呼吸困难、头晕头痛是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主要不良反应。见表1。
表1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类型
2.2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对观察组、对照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与过敏体质、有过敏史、情绪波动、饮食不规律等因素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n(%)]
3 讨论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临床用药情况: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可对细菌的细胞壁造成破坏产生杀菌效果,还可以在细菌繁殖期杀菌,对细菌有着较强的选择性,几乎不会对人体造成毒性,是一种高效、低毒的抗生素[2]。目前,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共有四代,临床常用的为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迅速发展,我国医药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凭借抗菌作用较强、抗菌谱广泛、毒性较低等一系列优势,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临床治疗,并表现良好的应用效果,受到了医师的青睐。但是,随着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临床用药的增加,不良反应报道案例不断增多,甚至存在耐药性、赖药性的倾向,不仅给临床治疗效果产生严重的影响,还会威胁生命安全。与此同时,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滥用,也导致医疗资源的不必要浪费,影响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现阶段,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受到了研究学者与临床医务工作者的广泛关注。这样的背景下,根据临床实践探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类型及其诱发因素,并采取措施予以有效预防,对于保障治疗效果、减少医疗资源浪费、推进临床合理用药等,均产生积极的作用。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本研究中,对30例应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治疗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发现,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及皮疹、呼吸困难、头晕头痛是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主要不良反应,说明,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的累及范围较为广泛,包括消化系统、皮肤、呼吸系统、神经系统、血液系统等。这可能与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有关。以第一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头孢拉定为例,经口服给药后可迅速吸收,1 h后血药浓度便可达到峰值,半衰期长达1 h,血清蛋白结合率为6%~10%[3]。在组织体液中分布良好,肝组织中的浓度与血清浓度相等,在心肌、子宫、肺、前列腺和骨组织中皆可获有效浓度,在脑组织、脑脊液中也有少量分布。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的风险因素:本研究中,对应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治疗后出现不良反应的30例患者、无不良反应的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与过敏体质、有过敏史、情绪波动、饮食不规律等因素有关。过敏体质、有过敏史者,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无法耐受,从而引起不良反应;情绪不稳定者,可能存在凝血功能异常、营养不良,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饮食不规律者,包括过量饮酒、食用含有乙醇的食物等,会导致肠道益生菌群受到破坏,给有益益生菌群的生长繁殖造成影响,从而在服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之后,容易出现胃肠道反应[4]。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的预防:过敏体质、有过敏史、情绪波动、饮食不规律可提高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临床应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时候,应加强对上述因素的筛查,以确保用药安全。由于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临床应用范围相对较广,存在不合理用药,增加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因此,临床上应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应用进行合理控制,应高度重视药物的适应症、禁忌症,并要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用药剂量进行严格控制,必须在推荐安全剂量范围之内用药。此外,年龄因素也是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儿童的生理功能尚未发展成熟,若是用药剂量过大,则会导致代谢紊乱,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因此,临床上应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对儿童进行治疗的时候,应加强功能检查,确保用药安全。老年人应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时,也要给予重点关注。老年人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降低,肝药酶活性降低,导致血药浓度升高,应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进行治疗时容易出现血液系统不良反应[5];老年人的胃排空减慢、食管及胃肠道蠕动功能减退,导致药物在食管、胃肠道中长时间停留,应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进行治疗时容易出现消化系统不良反应;老年人肝肾功能衰减,应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进行治疗时容易出现肾功能损伤;老年人多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需要联合应用降压药、降糖药等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总而言之,临床上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进行应用的时候,应详细了解临床资料,包括年龄、体质、过敏史、家族史、合并症、既往史等。
综上所述,临床上,应综合考虑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适应症、禁忌症以及实际情况,谨慎用药,以减少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