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钴胺联合运动疗法对代谢综合征周围神经病变治疗效果评价*
2020-10-22刘月琴
王 笑 杨 华 刘月琴 胡 斌
(1铜陵职业技术学院护理系;2铜陵市阳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安徽铜陵 244000)
周围神经病变在社区是一种常见疾病,由于早期症状轻微,社区医师和患者认识不够较少得到重视,通常在已经患有糖尿病且发病多年以上的人群才会受到医患的共同关注[1]。周围神经病变最常见的类型是远端感觉多发性神经病变,为长度依赖性周围神经损伤,最终导致远端感觉丧失、疼痛,步态不稳定,跌倒,足部溃疡,甚至瘫痪。由于人口老龄化以及糖尿病和肥胖的发病率增加,该病患病率也正在增加。糖尿病早期及代谢综合征人群中,周围神经病变已经给患者带来痛苦[2]。代谢综合征是一个全球性的大问题,中国18岁以上成人中有近30%人符合代谢综合征标准[3]。为此,该研究选取2017年4月至2020年04月在某院接受治疗的代谢综合征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经治疗后有明显疗效,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某院2017年04月-2020年04月,门诊代谢综合征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20例,对照组20例。观察组男10例,女10例,年龄41~64岁,平均年龄为55.5±5.9岁;对照组男13例,女 7例,平均年龄43.7±4.7岁。两组在血脂、腰围、血糖、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
①腹型肥胖: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 cm;②高甘油三酯血症 TG≥ 1.7 mmol/L或服用降脂药物;③高密度脂蛋白<1.04mmol/L;④高血压病:收缩压≥130mmHg或舒张压≥85mmHg或服用降压药;⑤血糖升高 (胰岛素抵抗) 空腹血糖≥6.1mmol/L,2hOGTT≥7.8mmol/L或服用降糖药物。五项中符合任何三项即可诊断。
1.3 周围神经病变诊断标准
振动觉异常;足背温度觉异常;针刺觉异常;压力觉异常;踝反射异常;五项中符合任何二项异常即可诊断。排除标准:脑血管病变、颈腰椎病变、静脉栓塞,化疗药物、代谢毒物引起神经毒性作用。
1.4 研究方法
对照组采用甲钴胺治疗(厂商:江苏四环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用法:0.5mg 口服 ,每日3次,连续用药12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运动疗法:每周至少150min有氧运动并减少久坐,12周后评价效果。
1.5 疗效判断标准
①显效:肢体末梢麻木、烧灼等疼痛感获得明显的缓解,行动能力恢复,无心理不良情绪。②有效:感觉异常减轻,较前改善。③无效:感觉异常未改善,患者行动及生活质量受到影响。
1.6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21.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以p<0. 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指标
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在主观感受和客观检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主观感受中肢体疼痛比例10.0%低于对照组40.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800,p=0.028);观察组手足麻木比例5%低于对照组30.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020,p=0.045)。治疗后,观察组客观检查中足背温度觉阳性比例30%低于对照组65.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912,p=0.027);观察组针刺觉阳性比例10.0%低于对照组45.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142,p=0.013)。振动觉、压力觉、踝反射阳性人数比例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组治疗前后观察指标比较 例(%)
2.2 疗效观察
观察组总有效率(17例,9例显效,8例有效)为85.0%,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11例,5例显效,6例有效)5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86,p=0.038)。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周围神经病变最常见的原因是糖尿病,占病例总数的50%,但10%~25%的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发生在代谢综合征和糖尿病前期[3]。周围神经病根据所涉及的神经纤维的分布和类型可引起一系列症状。细小纤维神经病变是指主要累及小直径有髓鞘纤维Aδ及无髓鞘纤维C,患者表现热感觉减退和疼痛敏感,同时伴有振动和本体感觉减退(“长袜”或“长袜-手套”样),神经病理性疼痛如烧灼痛、刺痛、针刺发麻以及持续较强烈的疼痛常见。中、大髓鞘感觉纤维Aβ传递振动、关节位置感和触觉/保护感,损伤后导致远端无力和萎缩、步态不稳[4]。确诊可使用皮肤活检检查表皮神经纤维密度,并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重复检查,以评估神经病变进展或对治疗的反应[5]。
血糖并不是导致周围神经病变的唯一原因,肥胖、血脂异常和代谢综合征是重要的潜在的危险因素且与细纤维损伤有关。虽然早期细纤维损伤的原因没有被阐明,但细小纤维及无髓鞘C纤维特别容易受损。C纤维容易被代谢、血管和机械损伤,但具有一定的再生能力,随上皮不断更新,轴突也持续再生。因此,治疗潜在的代谢变化是治疗的关键,这与该文章的研究结果一致。通过甲钴胺联合运动疗法患者主观感受和客观检查中温度觉和针刺觉最先得到改善,振动觉、压力觉、踝反射改善却不明显,可能和病程时间较长有关。肥胖和胰岛素抵抗导致在炎症反应出现级联增强,最终导致微血管和周围神经损伤。因此,治疗必须延伸到控制血糖治疗以外,并应在疾病过程中尽早开始。周围神经病变通常有疼痛及感觉异常,有助于早期识别,因此,这些人群是探索潜在治疗方法的理想机会[3]。甲钴胺是临床常用的神经营养药物,用于治疗周围神经病变,其作用机制通过对神经组织异常兴奋传导进行抑制,促进神经再生,修复神经损伤,同时改善神经传导速度,进而改善临床症状,但单独使用疗效不尽如人意[6]。
除对危险因素进行药物治疗外,另一种方法是实施基于生活方式的策略,旨在改善饮食、增加运动和减肥。国外研究锻炼持续1年,客观(量化催汗轴突反射试验和表皮内神经纤维密度) 和主观(视觉模拟疼痛量表)检查都表明,代谢改善与细小神经纤维改善相关[7],这些结果支持了运动在神经病变预防和早期治疗中的潜在作用。由于远端轴索不断重塑,基于运动的治疗的有益影响可能使得神经变性压力降低或轴索再生能力增强。尽管强化运动疗法的效果显著,但要维持下去还是存在困难。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是发病重要原因,它与腰围增加、甘油三酯、胆固醇水平升高以及血糖控制降低相关,长时间久坐会导致胰岛素抵抗。姿势保持肌肉使用和收缩减少导致肝脏葡萄糖摄取减少、脂蛋白酶调节不平衡、游离脂肪酸形成增加和有毒脂质分泌[8]。减少久坐和锻炼综合起来可能更容易让患者长时间维持下去。对于患有血糖异常晚期神经病变和足部不敏感的患者进行运动时需要注意足底溃疡的风险。甲钴胺联合运动治疗是一种有效的具有多系统效应的生活方式干预比单纯药物疗法更好,减少了改善代谢药物的副作用(疲劳、头晕或肠胃不适)对患者参与体育活动的影响。
代谢综合征周围神经病变在社区中很常见,大多数患者呈现对称远端多神经病的表现,可以快速准确地诊断,通过甲钴胺联合运动疗法,可使周围神经病变得到显著改善,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