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转变理论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2020-10-22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450052王桂丽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450052)王桂丽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作为目前治疗缺血性冠心病的主要手段,在急性发作后尽快实施该手术,可帮助迅速开通堵塞血管,恢复心肌正常灌注,但是针对术后部分患者存在无复流现象,相应的供血区心肌细胞未得到有效灌注,严重影响预后效果[1]。为此,临床上给予患者相关药物改善的同时,也需要提高患者的健康教育,提高生活质量。现就行为转变理论应用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健康教育中的效果做以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线资料 取笔者医院在2018年10月~2019年10月就诊的68例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为需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无其他类型严重疾病;无精神疾病。将其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甲组(n=34)和乙组(n=34),甲组中男18例,女16例,年龄43~69岁,平均(49.37±4.20)岁;乙组中男17例,女17例,年龄43~68岁,平均(49.33±4.17)岁,对比两组患者基础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
1.2 护理方法 乙组为患者实施基础护理,根据医嘱要求服药、休养。甲组实施行为转变理论指导下护理:①前意向阶段。护士采用行为转变理论中意识唤起、生动解说唤起患者回忆患病感受,通过角色分析引起患者对治疗及护理注意事项的重视,配合积极宣教,认识按时服药、健康生活习惯对术后病情康复的重要意义;②意向阶段。此阶段采用环境再评价、自我评价方式帮助患者分析行为转换障碍原因,并通过心理暗示提高患者治疗信心,促进行为转变;③准备阶段。护士同患者一起就社会、自我解放方法制定术后康复计划;④行动与维持阶段。以强化管理、刺激控制及反条件作用方法减少患者不良生活习惯,指导患者向健康生活靠近,并在患者出院前做康复计划指导,定期随访观察患者病情进展。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标准 依据自我管理行为调查表评价患者健康教育效果,共计3维度21条目,27~135分,分值越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越佳。依据生活质量简表(SF-36)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共计100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20.0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n(%)表示,X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的自我管理行为评分 甲组自我管理评分整体较乙组高(P<0.05),见附表。
附表 两组的自我管理行为评分
附表 两组的自我管理行为评分
组别(n=34) 临床医嘱 应急处理 生活改善甲组 17.58±1.40 22.79±2.1623.46±2.19乙组 13.26±1.13 16.43±1.2017.41±1.37 t 14.001 15.008 13.656 P 0.000 0.000 0.000
2.2 两组的SF-36评分 甲组SF-36评分(73.62±7.13)分,乙组SF-36评分(65.29±6.2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行为转变理论是由美国学者Prochaska提出的一种行为转变模型,以社会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着眼于对象的需求及行为变化过程,整合多行为干预模式,多方面引导改善患者不良生活方式,建立良好的自我管理行为,促进健康水平[2]。在行为转变理论基础上实施护理,帮助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参与到健康教育中,提高护理质量,使得患者的参与积极性更高。将行为转变理论应用到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的健康教育中的研究结果表明,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更好,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更多。行为转变理论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的健康教育提高科学、规范指导,以评估患者药物治疗积极性和行为改变意愿,更为准确的掌握患者服药行为改变阶段及心理特点,根据不同阶段患者的心理状态实施针对性的阶段式干预政策,意向阶段提高患者认知,减少不良因素影响,在行动维持阶段,巩固患者健康生活的信念,给予患者整体、动态、综合性护理,分阶段提供护理服务,促进患者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综上所述,行为转变理论应用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健康教育中,帮助患者规范自我管理行为,促进生活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