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中药熏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疗效与护理干预效果
2020-10-22杨媛媛
杨媛媛
(湖北民族大学附属民大医院,湖北 恩施 445000)
类风湿性关节炎在临床中是一种以关节滑膜为主的炎症性以及多系统性免疫疾病。其主要特征为对称性、慢性以及进行性发作以及周围性多关节炎病,通常以功能下降以及受累关节肿胀疼痛等为主要表现,发病率较高。中药熏蒸主要是在对中药水煎之后,利用其所产生的蒸汽对患者患处进行熏蒸治疗,能够使患者的疼痛感获得有效缓解。本文的主要目标就是观察中药熏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疗效与护理干预效果,见下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9年01月-2020年04月的98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展开研究,按照数字分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各49例。参照组男、女分别为27例和22例;平均年龄为(53.25±3.08)岁,观察组男、女分别为25例和24例;平均年龄为(53.45±3.11)岁。两组资料并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参照组
该组患者服用予雷公藤多甙片(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33020778;规格:10mg;生产企业:浙江普洛康裕天然药物有限公司),每天30-60毫克;使用甲氨蝶呤,每周10毫克。
1.2.2 观察组
该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实行中药熏蒸治疗。方剂组成:羌活、苏木、红花、防风、川芎、独活、桂枝、海风藤、姜黄、细辛、徐长卿、冰片、薰衣草等。按照患者病情加减川乌、牛膝、海桐皮、威灵仙、胡木瓜等药物,将所有药物放入纱布袋中,并将纱布袋放入中药熏蒸自控治疗仪中,加入1500-2000毫升清水将其煮沸,蒸汽温度控制在53-55度,熏蒸患者四肢关节部位。蒸汽温度可以按照患者的耐受程度进行合理调整,每次20-30分钟,每天一次,一个疗程为25天,治疗时间为两个疗程。
所有患者均熏蒸护理。告知患者不要在空腹状态下实行气疗治疗,最好是在饭后1小时进行熏蒸,这主要是由于在饱餐或者是空腹之后,患者很容易产生腹痛以及腹胀等一系列不良反应。在实行气疗之前,要多喝水,同时按照患者的血压以及体质情况对治疗时间以及舱内温度进行合理调整,通常是将其控制在38-45度。一些患者在熏蒸过程中,其很容易产生恶心、气急、头晕、多汗以及胸闷等不良反应,所以在熏蒸期间,要由专门人员对其进行看守,一旦发现患者产生以上症状,则要及时停止熏蒸。
1.3 观察指标
使用视觉疼痛模拟法(VAS)对两组患者的关节症状变化情况进行评估,总分为10分,分数越高,则表示其病情越严重,主要包括关节压痛度、关节肿胀度、关节屈伸度、关节局部温度;同时对两组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估,并详细记录。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21.0软件,行t检验及卡方检验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并以(±s)、(%)表示,;如果统计值P<0.05,则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的关节症状变化情况
观察组的关节压痛度、关节肿胀度、关节屈伸度、关节局部温度分别为(0.40±0.33)(1.01±0.80)(0.66±0.70)(0.39±0.45);参照组分别为(0.85±0.60)(1.39±0.74)(0.98±0.58)(0.68±0.77)(P<0.05)。
2.2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的满意28例,护理满意度95.92%;参照组满意47例,满意度为77.55%(x2=7.183,P=0.07)。
3 讨论
类风湿性关节炎在临床中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全身性免疫系统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无定论,临床认为其产生和滑膜炎病变有着一定关联,滑膜增生很容易造成关节血管破裂,损伤其组织循环,关节长时间失养,则很容易产生关节肿痛现象,进而对患者自身行动带来不利影响[3]。如果不对患者进行及时治疗,在病情中晚期,其很容易产生心肝肺等一系列并发症[4]。
中药熏蒸也叫“汽浴疗法”“蒸汽疗法”,其主要是利用中药煎液在皮肤部位的淋洗、熏蒸等作用和中药的抗炎成分来实现促进透析透皮吸收以及渗透的作用,直达病灶,进而起到理气止痛、温经散寒以及活血化瘀的作用,能够对炎性细胞集聚进行有效缓解,对于促进患者机体的抗炎修复是非常有利的[7]。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需要为其讲解药物使用的目标以及意义,同时对治疗期间患者所产生的不良反应以及治疗成效进行密切观察,在使用抗风湿药物进行治疗的过程中,要对其血象进行检查,对于粒细胞显著降低的患者,需要做好相应的隔离以及保护措施,并且强化对其肝肾功能所进行的检查,对其肝功能进行有效保护[8]。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察组患者的关节症状变化明显优于参照组;并且和参照组相比,护理满意度较高(P<0.05)。这表明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治疗中实行中药熏蒸,能够取得非常显著的治疗成效,在此基础上给予患者护理干预,能够使其临床症状获得有效缓解。
综上所述,中药熏蒸治疗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治疗中的有效应用,可以提高护理成效、改善其临床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