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镇痛分娩对促进分娩进程、改善分娩结局的效果观察
2020-10-22何金花
何金花
(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广东 佛山 528200)
目前临床上在无明显医学指征的前提下,提倡自然分娩,是保障优生、提高新生儿出生质量,促进产妇康复的有效措施[1]。而在此过程中,如何有效提升分娩过程中镇痛效果,一直是临床研究关注的重点,本次研究旨在分析中医针灸镇痛方式对于产妇分娩进程、分娩结局的影响,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于2019年7月至2020年5月期间收治的58例分娩产妇为临床观察对象,根据随机分配的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n=29)与观察组(n=29),对照组产妇接受常规镇痛分娩、传统卧床分娩方式,其中初产妇11例,经产妇18例,年龄23~34岁,平均年龄(27.63±4.87)岁,孕周37~41周,平均孕周(39.13±0.24)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医针灸镇痛方式,其中初产妇10例,经产妇19例,年龄24~35岁,平均年龄(28.16±4.95)岁,孕周37~41周,平均孕周(39.27±0.33)周;所有产妇均为单胎头位妊娠,无产科阴道分娩禁忌症,无严重合并症和并发症、高龄初产妇、多胎等高危妊娠因素;两组孕妇及家属已对本次研究均知情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且对助产士的干预依从性良好。排除存在妊娠合并肌瘤、心脏功能不全等产妇,两组基础资料对比,未见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可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产妇在整个产程中采取传统分娩体位即传统分娩体位,由助产人员全程陪护,持续胎心、心电监护、密切监护母胎的情况。并维持常规镇痛分娩、传统卧床分娩方式。观察组产妇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医针灸镇痛措施,选主穴为三阴交、合谷、足三里,次穴为昆仑、至阴,肩井酌配备用穴,得气后以中等度进行刺激,选择泻法或平补平泻之法,留针20min,并行间断刺激,5~10min/次。
1.3 判定标准
观察两组产妇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及产后2h出血量。
同时对比两组产妇分娩结局,包括顺产率、器械助产率及中转剖宫产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行x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产程时间对比
观察组产妇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及产后2h出血量分别为(4.67±0.52)min、(103.85±6.55)min、(78.54±3.43)ml;对照组为(7.46±0.87)、(137.14±8.53)、(91.26±4.47),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产妇分娩结局对比
观察组中顺产27 例(93.10%)、中转剖宫产1 例(3.45%)、器械助产1例(3.45%);对照组中顺产20例(68.96%)、中转剖宫产3 例(10.34)、器械助产6 例(20.69%);观察组产妇分娩结局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分娩是女性的特殊生理活动,特指胎儿脱离母体成为独立存在的个体的这段时期和过程,因女性在分娩过程中存在较为剧烈的疼痛,因此临床上始终将如何有效镇痛作为研究的重点。
虽然剖宫产能够有效避免分娩痛苦,但因顺产分娩方式更加理想,因此临床上多采用药物镇痛的方式缓解产妇痛苦。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女性在分娩过程中,因产力、产道、精神、胎儿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仍旧有一定的风险出现不练分娩结局,传统分娩体位常见仰卧位待产,随着临床研究的发展,侧卧、俯卧、蹲位、坐位等自由体位分娩的应用逐渐增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疼痛,但产妇仍旧存在因剧烈疼痛导致不良分娩结局的可能性,因此,一旦产妇出现精神紧张等情绪,需在分娩过程中,行镇痛或麻醉措施方可控制。目前在分娩疼痛的预防工作中,主要采取精神预防和药物预防[2]。
中医针灸预防分娩疼痛近年来在临床上的应用逐渐增多,其首次应用早在上一世纪50年代便已开展,随着近半个世纪的实践发展,现已逐渐成熟。中医针灸分娩镇痛不仅能够有效预防分娩疼痛,还具有十分良好的催产作用,对产妇及胎儿并无负面影响。虽然中医针灸预防分娩疼痛的机理尚未完全明确,但其可能与经络或神经调节作用相关,可继发产妇激发体内释放多种化学物质,从而引起痛阈升高[3]。在本次研究结果中,接受中医针灸镇痛的产妇,其第一产程、第二产程时间均低于接受常规镇痛方式的产妇,证实中医针灸镇痛方式能够有效促进分娩进程;同时其产后2h出血量更低,证实其能够有效降低分娩损伤,提升安全性。而接受中医针灸镇痛的产妇,顺产率更高,中转剖宫产率及器械助产率更低,证实其能够更加安全的促使顺产结束,改善分娩结局。
综上所述,中医针灸镇痛分娩效果显著,能够有效促进分娩进程,改善分娩结局,值得进一步推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