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旱作区肉羊专门化杂交组合筛选试验
2020-10-22刘兴俊
刘兴俊
(甘肃省畜牧推广总站 730000)
本试验旨在通过研究定西旱作区肉羊经过杂交筛选后的生产性能,以期为后续开展定西旱作区肉羊选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本试验是“定西旱作区肉羊专门化生产及草畜循环利用技术示范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
1 试验地点及材料
1.1 试验地点
在通渭县三泰农牧专业合作社羊场进行。
1.2 试验材料
1.2.1 试验羊
当地肉寒羊(F1)指小尾寒羊与本地羊杂配,经过长期驯化、选育改良,形成不同代次适应本地生存的杂种羊,具有鲜明的定西旱作区肉羊群体特点。本次试验所用的白头萨福克(白萨)、陶赛特(陶)、特克塞尔(特)、波德代(德)、小尾寒羊等品种纯正的羊只是近期通过陇原中天引进的。
1.2.2 试验羊舍
试验用羊舍为定西市畜牧兽医局建造设计的标准化羊舍,羊舍地势干燥通风,采光好,面朝南面,背朝北面,设有冬季饲养使用的暖棚以及夏季羊只饲养使用的凉棚,配备羊只的运动场。
1.2.3 试验羊只分组
供试验使用的羊只均来源于通渭县三泰农牧专业合作社,随机选择体重、膘情相接近15kg 左右的公羔羊。试验分组按照羊只品种而定,每一种羊只品种设置为一个试验组,试验一共选取60 只羊,试验组中选取小尾寒羊试验组10 只,当地肉寒试验组10 只,白萨×F110 只,特×F110 只,德×F110 只,陶×F110 只。
2 试验方法
2.1 试验前的准备工作
将选定为试验的羔羊进行剪毛、药浴及驱虫工作,随后做好羊只免疫防治,详细的登记信息,随后进行30d 预饲期。
2.2 试验期饲养管理
按照分组进行分舍饲养,配备专门的试验人员进行饲养管理,羊只每天饲喂2 次,其中饲粮中的粗饲料供给量不限,羊只精饲料供给量按照每日每只0.6kg 饲喂,精饲料通过粉碎后拌湿饲喂,羊只饱食后食槽中没有剩余草料为宜。饲喂时间制定在每天早上08:30 和下午17:30。保障羊只可以获得清洁的饮水,每天清洁羊舍。试验正试期为90d,在试验结束当天测定每个试验组的羊只,同时进行称重及屠宰性能的测定。
2.3 试验精饲料组成
试验用精饲料配方如下:玉米含量32%,麸皮含量30%,油渣(胡麻)含量25%,扁豆含量10%,人工盐含量1%,微量元素含量1%,生长素含量1%。试验用粗饲料为麦草、高粱、红豆草、燕麦草、野草、紫花苜蓿等。
3 结果与分析
3.1 对生产性能的影响
由表1 可知,2 月龄的断奶羔羊通过90d 育肥后,羊只增重速度依次为白萨×F1>陶×F1>德×F1>特×F1>当地肉寒>小尾寒羊,羊只日增重分别为281.98、260.57、236.00、235.22、216.00 和193.60g。除萨×F1与陶×F1外,其余各组间差异均极显著
3.2 对屠宰性能的影响
试验结束后从每个试验组中选取体况相近的5 只育肥羊进行宰前空腹称重和屠宰性能测定,分别计算试验羊只的屠宰率。由表2 可知,白萨×F1的屠宰率最高,为52.17%,小尾寒羊最低,为41.96%,屠宰率依次为白萨×F1>陶×F1>特×F1>德×F1>当地肉寒>小尾寒羊,分别为52.17%、50.03%、46.35%、46.20%、45.23%和41.96%。
3.3 经济效益分析
由表3 可知,在本试验饲养管理条件下,不同品种杂交羔羊试验期生产性能具有显著差异。以白萨×F1组饲料转化率最佳,每只羊只平均可以获得利润212.38 元,显著高于小尾寒羊组(31.32 元);同时剩余各组的杂交羊只后代生产性能明显优于当地肉寒组(123.5 元)和小尾寒羊组(31.32 元),结果表明,通过精心选育的当地肉寒羊与引入纯种肉羊品种进行杂交的后代具备更佳的生产性能,可有效改善羊只养殖效益。
4 小结
本试验结果表明,通过选育的当地肉寒羊与通过外源引进的小尾寒羊相比,在相同的饲养环境及饲养管理条件下,当地肉寒羊具备的生产性能、屠宰性能及养殖效益均获得显著提高,羊只表现出良好的杂种优势,可作为优良品种进行推广养殖。同时研究发现,在白头萨福克、特克塞尔、陶赛特、波德代等肉羊品种作父本与当地羊的各杂交组合中,以白头萨福克为终端父本的三元杂交专门化肉羊生产模式为首选杂交模式。
表1 不同类型羔羊育肥试验增重比较
表2 屠宰性能比较
表3 不同类型羔羊育肥效益分析(单位: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