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对新冠肺炎住院患者治疗依从性影响的研究
2020-10-22葛其梅
季 慧,常 清,朱 蓓,郝 娟,葛其梅,王 琦,颜 明*
(扬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江苏 扬州 225000)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出现于2019年底,该病毒具有极强的传染性,迅速扩散至全国范围。但由于该病毒此前未在人类中出现,尚无抗病毒治疗方法,政府部门为控制疾病传播加强隔离和人员流动管理力度。确诊患者以及疑似患者需在医院接受医学观察,然而新冠患者对该疾病极为陌生,对治疗方法保持怀疑态度,易出现恐慌、焦虑心理,从而不配合治疗工作[1]。这不利于其康复,应当采取护理措施,纠正患者错误认知,提高重视心理和用药依从性,让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工作[2]。本研究以我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例,对其实施心理干预措施,研究这一护理方式的实施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0年1月~2020年2月我院隔离治疗的23例新冠患者。患者入院前三天为心理干预前,三天后为心理干预后为。23例患者其中男11例,女12例,年龄23~72岁。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患者入院前三天进行常规的入院介绍和宣教,患者以熟悉适应环境了解每天的治疗流程为主,三天后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心理干预,具体如下:
1.2.1 入院前三天
1.2.1.1 使病人感到安全、医务人员可亲可信
病人入院后,热情地接诊,亲切而又耐心地询问患者的日常生活所需,发放日常生活用品,悉心体贴关怀周到;向患者详细介绍病区的环境、可以活动的范围、每天病房消毒的频率,时间,以及方法。告知患者我院是新冠肺炎的定点收治医院,我们有专家小组对其进行病情的观察及治疗,让患者感到生命得到保障,为后期进一步的心理干预打好基础。
1.2.1.2 及时和患者沟通病情以及药物治疗方案,取得患者配合
根据患者的文化水平,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介绍新冠的相关知识、患者自身的病情、治疗方案,所用药物的名称,药物的作用机理,使用方法,使用中的注意事项以及每项治疗进行的时间,需要配合的方法。
1.2.2 入院三天后
1.2.2.1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增加治疗依从性
每次治疗时聊聊他们的家人,聊聊他们家的好事,适时的夸奖病人,让其心情愉悦。对他们的一点点进步,都给予积极的鼓励。让病人觉得我们就是他们的亲人,我们就是他们的朋友。安排合理的消遣活动,分散病人的注意力,获取患者对我们的信任。
1.2.2.2 对治疗依从性差的患者进行进一步的行为干预和宣教工作
对治疗依从性差的患者,口服用药:我们根据医嘱对患者每个时段应该服用的药物及剂量,到时间即进行相应的提醒;静脉用药,每次输液前都告知患者所输药物的名称,作用,控制好滴速,嘱患者不可擅自调节。加强对吸氧和雾化患者的宣教和巡视。
1.3 评价指标
本次研究对干预前和干预后的患者治疗依从性进行对比。治疗依从性从:口服用药从用药方法,时间,剂量;静脉用药从不随意调节滴速,是否配合按时治疗;雾化用药从是否配合按时治疗,雾化时长控制,呼吸配合情况;用氧从是否随意调节氧流量,是否随意停用,这几个方面评价,如24小时内大于2次,定为依从性差。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SPSS 19.0软件进行分析。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计数资料以构成比形式描述,采用x2检验,P<0.05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对心理干预前、心理干预后的护理依从性进行对比,干预前:强15例/78.26%;差8例/21.74%;干预后:强22例/95.65%;差1例/4.35%;经过护理干预后患者治疗依从性明显高于干预前,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染性较强,潜伏期在1~14天,患者表现出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表现,部分患者表现出低热症状,无肺炎症状,甚至无任何临床表现[1]。为控制疾病传播需及时接受治疗。然而部分患者因负面心理从而抗拒治疗,护理人员应当采取措施提高其依从性。
常规护理在护理工作中较为常见,且能取得一定效果。但由于缺乏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成熟病例的研究数据,患者的差异较差大,为此大部分病人对此产生焦虑、恐慌等负面情绪[2]。常规护理重点在于病人的生命安全,心理干预力度较小。
实施心理干预,注重患者在治疗期间的个人意志。并通过健康教育提高患者认知程度,利用心理干预措施安抚其情绪,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提高患者依从性。
本研究结果表明,患者心理干预后治疗依从性明显高于干预前,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心理干预后的临床效果优于干预前。
总而言之,对新冠患者实施心理干预,能够提高治疗依从性,该护理方法具有较高使用价值,值得大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