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振动排痰和体位引流联合使用在新生儿肺炎气道护理中的应用
2020-10-22吴莎莉陈利双
朱 莎,吴莎莉,陈利双
(湖南省人民医院新生儿科,湖南 长沙 410000)
新生儿肺炎是新生儿阶段是最为常见的,也是较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之一[1]。由于新生儿气道的特殊性,容易引起肺不张或气道梗阻从而导致呼吸衰竭危及患儿生命因此及时排出痰液尤为重要。本研究通过振动排痰联合体位引流改善氧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纳入标准:①2019年3月到2020年3月在湖南省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患儿经临床、影像学及实验室化验结果确诊为肺部感染②无遗传病无先心病先天畸形③无振动排痰禁忌症。排除标准:①气胸、肺部出血动②血流力学不稳定者 ③叩击部位皮肤破损者④颅内出血。将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00例。
1.2 方法
对照组和实验组均采用相同的治疗及护理均采取雾化后按需吸痰。观察组采用新生儿电动排痰器 G5 Neocussor护士将振动排痰仪的前端用一次性纱布包裹好,在患儿喂养前30-45分钟根据患儿的胸片或听诊的肺部啰音部位采取体位引流。根据排痰仪的箭头头方向从小支气管到大支气由下向上、由外向由旁边往中间约3—5分钟,一天做3次,振动时应避开患儿的脊椎骨胸部等部位。按照排痰仪的箭头指示方向进行移动,痰液振落,流向大的较大的支气管,在排痰的同时将患儿保持排痰的体位,保持体位约10-15分钟观察患儿的血氧饱和度、心率、呼吸、血压面色等。对照组采取传统的人工叩背的方式患儿取侧卧位护士用右手五指并拢状,指关节微弯,手背隆起呈空杯状用指腹和大小鱼际肌用力,在患儿的背部顺着气管的方向由下往上,从外向内避开脊柱及双肾。以每分钟100次左右做叩击,约3到5分钟每天3次患儿每2小时更换体位。
1.3 评价指标
对患者排痰前后的血氧饱和度以及二氧化碳分压及住院天数症状消失的天数的数值进行登记和对比。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用 SPSS 20.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两组排痰前和排痰后CO2分压和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排痰后患者的CO2分压下降且观察组患者改善较对照组更明显,观察组的血氧饱和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和症状消失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新生儿肺炎是新生儿呼吸系统疾病中较常见的病种。新生儿呼吸系统发育不完善,新生儿的气道阻力比儿童和成人大,气道管径小,炎症和分泌物对他们较小的呼吸道有更大的影响,即使少量的收缩也会导致阻力和呼吸做功的增加。分泌物不易排出,容易引起呼吸道的梗阻,使通气和换气受限,新生儿对于气道的刺激更为敏感,咳嗽和吞咽的保护性气道反射在新生儿中不常见,易出现呼吸功能衰竭。及时的排出痰液对新生儿来说有积极的意义。机械振动排痰以及体位引流在儿童和成人已经广泛的运用并且效果较佳[2-3]。印度研究表明机械振动排痰有助于促进脆弱的早产儿的整体健康[4]。本研究在排痰方面观察组机械振动联合体位引流优于对照组。对照中的手叩背排痰存在的一些不足,新生儿本来肺部的面积较小而我们成人的手掌面积相对来说比较大容易叩击部位不准确。可能会出现落空,不能充分叩拍肺部及呼吸道而使痰液松动,不利于痰液的排出。但是对新生儿而言太大的力量可能会导致颅内压的改变。传统的人工叩背护士需要全程的手腕用力容易给护士带来手部及腰背的疲劳感。新生儿专用的机械振动排痰仪作用力较温振荡使粘附在小支气管的痰液失去粘性而移到大支气管,驱动黏液从气管远端移向近端,同时使胸廓振动改善纤毛活动,增进黏液传输率,促进排痰。观察组在使用振动排痰的同时还进行体位引流可以使痰液更好的由小支气管流向大支气管从而达到从而有效提高动脉SaO2,改善患者呼吸功能。在振动排痰和体位引流联合使用下我们通过振动排痰将液化水平分力产生的定向力 推挤、震动帮助已液化的粘液按照选择的方向(细支气管-支气管 -气管)再通过引流 排至主气管,通过吸痰排出体外,以利于通气。不管采用哪种方法我们都应该密切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如果新生儿出现不适我们应当立即停止。
综上所述,振动排痰仪联合体位引流排痰法的排痰能有效的清理呼吸道能改善氧合和临床症状,操作简单患儿容易接受,有利于患儿的康复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