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集束化护理在肿瘤患者PICC置管中的应用
2020-10-22刘学英
刘学英
(东营市第二人民医院,山东 东营 257335)
PICC置管属于肿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最为常见的治疗方式,能够有效减少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外周血管所造成的刺激,且日常维护较为简单,存在有较高的安全性。因该部分患者治疗周期较长,为有效保障临床对该部分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期间的护理干预工作同样较为重要[1]。集束化护理模式在目前临床采用率较高的护理方案,本研究就针对该护理模式在PICC置管患者治疗中的作用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照对比护理的方式展开本次研究,在2019年1月~12月所接诊患者中选取患者为80例。按照随机分组的方式,取组中40例,治疗中展开常规护理,即对照组,余下40例则将集束化护理加以运用,即观察组。对照组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52~77岁,平均(63.81±1.38)。而观察组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51~76岁,平均(64.09±1.43)。对比以上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在恢复中护理方案均按照常规形式展开,对导管通畅情况密切进行观察,同时需分析患者是否存在感染等并发症情况,而观察组则需要将集束化护理加以运用,护理方案如下:
(1)对护理小组进行组建。展开集束化护理干预前,需建立针对性护理小组,详细为护理人员讲解集束化护理的要点以及该部分患者在护理过程中的侧重点等,引导护理人员增加对该部分患者护理的重视程度。
(2)做好日常清洁工作。预防感染属于该部分患者在护理过程中较为重要的内容,护理人员应当严格做好对应清洁工作,确保患者病床以及衣物随时处在干净状态。同时在对患者皮肤进行消毒等清洁过程中,护理人员需严格按照“七步法”做好手部清洁工作。此外,进行导管维护护理前,应当先对室内空气进行消毒,时间持续半小时左右[2]。
(3)导管护理。在日常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做好对应记录工作,针对患者置管周围皮肤变化情况展开分析,评估是否有红肿、渗液等症状。做好导管固定工作,避免患者在翻身等活动过程中导致导管脱落。且在用药前后的封管、冲管等操作均需要严格按照临床护理规定进行展开。在对透明贴膜进行选择时,应当首选通透性较高、敏感性较低的贴膜,以免导致患者出现皮肤过敏[3]。
1.3 观察指标
研究中需对两组置管时间、并发症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评分对比。
1.4 统计学方法
SPSS 19.0对研究中各数据处理,均值±标准差表示计量数据,t检测,百分数表示计数数据,x2检测,P<0.05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置管时间为(7.81±1.83)d,对照组则为(14.82±1.07)d,对比P=0.001,t=8.092。观察组在治疗中2例出现并发症,而对照组则为6例,P=0.014,x2=6.762。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7.50%(39/40),对照组为82.50%(33/40),对比P=0.002,x2=11.728。
3 讨论
集束化护理为目前临床使用率较高的护理手段,在该模式下,各方面护理操作均具备有对应的循证支持,能够充分保障各护理操作的针对性以及有效性,贴合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实际需求。结合对日常导管护理工作进行强化,可有效避免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意外拔管或者置管部位皮肤感染等症状。在本次研究中,我院就将集束化护理模式运用到观察组患者护理中,结合观察可知,在该护理方案的作用下,能够有效缩短患者留置管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升该方面护理工作效果。
综上,在对肿瘤患者PICC置管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可将集束化护理模式加以运用,提升护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