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智慧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议

2020-10-22

中国国情国力 2020年10期
关键词:居家养老老年人

随着信息技术与传统健康养老的不断融合,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新兴技术在助力养老产业发展方面显得愈加重要。7月1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第四批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的通知》,为我国智慧养老持续发展再次加码。将智慧养老嵌入老龄社会发展,既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客观需要,也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力量。智慧养老是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围绕老年人的生活起居、安全保障、医疗卫生、保健康复、娱乐休闲和学习分享等领域,为老年人提供生活服务和管理,对涉老信息自动监测、预警甚至主动处置,实现技术与老年人需要的智能交互,深度挖掘健康养老需求,高效对接健康养老资源,创新智能化、个性化、精准化养老服务养老模式[1]。当前,我国智慧养老尚处于初级阶段,其发展面临诸多瓶颈,因此,要充分认识到,智慧养老是老龄社会适老化改造的未来趋势,是智慧技术向养老产业渗透引发的服务体系重构。

产生背景

1.传统养老模式面临巨大挑战

《中华人民共和国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达2.53亿人,占总人口比重为18.1%。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1.76亿人,占总人口的12.6%。与世界其他老龄化国家相比,我国高龄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和高龄化程度都较为罕见。而这部分人群多属失能人群,生活依赖性强,是真正需要家庭和社会照料的对象[2]。当前,我国主要有家庭养老、居家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三种养老模式:

(1)家庭养老作为老年人最容易接受的养老方式,占比最大。但由于家庭结构变迁以及城镇化进程中人们生存压力的加剧,使得家庭养老逐渐失去其人力支撑的基础(见表)。

(2)居家社区养老是介于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之间的一种服务模式,但很多社区的适老化建设以及养老服务专业性不足,导致这一模式难以满足老人的个性化需求,特别是对健康医疗等方面的需求,而且不同社区所提供的养老服务内容和质量也存在较大差异。

表 城乡老年人的居住方式 单位:%

(3)机构养老以养老机构、专业化的养老地产或医养结合机构为基础。机构养老中,公办养老机构费用比较合适,但数量和床位有限,“一床难求”的情况普遍存在,而民办养老机构费用高,一般家庭难以支撑和维系。

2.以信息化技术创新养老服务模式

智慧养老体现了养老服务由人工化向智能化、自动化转变的趋势。与传统养老模式相比,智慧养老可通过对处于分割离散状态的社会养老服务资源进行整合,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传统养老面临的数据静态孤立、资源零散破碎、服务人员严重缺乏以及服务精准化和精细化程度不高等问题。

(1)信息收集存储优势。传统养老模式主要依靠人工完成信息记录,且缺乏精准服务的投放策略。智慧养老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老年人日常生活信息数据化并进行智能化的精准采集,进而深度挖掘他们的养老需求,高效对接养老资源,向老年人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养老服务。

(2)资源整合优势。传统养老模式中资源整合的范围和数量比较有限。智慧养老可以通过智能化的信息技术平台打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整合全国甚至全世界养老服务所需的各种资源,将现有医疗、健康和养老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提高使用效率,满足家庭和个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

(3)人力替代优势。传统的养老服务中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投入,智慧养老通过利用先进的智能设备,可以完成服务人员不愿做、做不了、做不好的为老工作,为解决“无钱养老”和“无人养老”的两难困局提供新的解决思路。

3.顶层设计持续推进智慧养老蓬勃发展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智慧养老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以保障大数据、互联网、智慧医疗和新基建等与养老服务产业相结合,为养老模式变革提供了制度支持与引导。201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促进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标志着智慧养老成为解决老年人养老难题新的政策选择和发展趋势。2017年,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印发《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首次出台国家级智慧养老产业发展规划,智慧健康养老成为养老领域发展的重点之一。而且自2017年起,三部门已连续4年开展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推广目录申报工作。2019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指出要实施“互联网+养老”行动,包括促进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及智能硬件产品等在养老服务领域深度应用;在全国建设一批“智慧养老院”,推广物联网和远程智能安防监控技术,实现24小时安全自动值守,降低老年人意外风险,改善服务体验等。

除政策支持外,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工作也初见成效。目前,全国共有238家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130条智慧健康养老示范街道(乡镇)和29个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第四批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申报工作也已启动。

服务体系构建与模式

自《指导意见》提出促进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以来,我国智慧养老产业规模持续快速增长。据统计测算,2019年我国智慧健康养老产业规模近3.2万亿元,近3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8%,预计今年产业规模将突破4万亿元。

1.智慧养老服务体系构建

智慧养老服务体系是在传统养老模式的基础上,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以智慧养老平台为基础,以产品和服务为核心,以服务对象为主体构建的养老服务体系。其中智慧养老产品是实现智慧养老模式的工具和手段;向老年人提供智慧养老服务是智慧养老服务体系的根本目标。服务对象为包含居家养老老人、社区养老老人以及机构养老老人在内的所有老年人。智慧养老服务体系既采用自下而上的模式:通过线下智能设备(智慧养老产品)搜集信息向线上智慧养老平台输入老年人的潜在需求;同时,也采用自上而下的模式:借助线上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资源挖掘养老需求,由线下服务供应商根据线上平台的分配,有针对性地向老年群体精准输出服务,形成闭合环路,最终实现养老服务与需求的有效匹配(见图)。

图 智慧养老服务体系结构

(1)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是实现智慧养老的基础建设,通过借助老年服务技术、医疗保健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网络技术、移动互联技术以及物联网技术等技术层面的资源,将养老服务信息平台与社区服务平台进行对接,一方面搜集并建立老年人、医院、健康专家(主要是全科医生)和企业,特别是智能设备企业等实体数据库;另一方面发挥平台的聚集效应,整合呼叫中心、无线定位系统、健康监护系统、预约居家养老服务和社区政务服务等服务系统。老年人通过对接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可将送餐、购物、家政服务、医疗护理及办理政务等服务需求“足不出户”地上传,再由平台调度中心将获取的需求大数据分配给服务供应商或社区工作人员,实现需求与供给的精准匹配。

(2)智慧养老产品(智能设备)指具有计算处理能力的智能化养老产品,从基础的可穿戴设备到智能养老监护设备、健康监测设备、健康检测设备和生活辅助设备,如智能手环、智能床垫、动态心电记录仪、居家看护设备及家庭服务机器人等,这些产品既可配备在社区中心进行公用的自助体检,也可根据老年人的不同身体状况和需求配备在家中。

(3)智慧养老服务的提供需要广泛的社会力量参与,服务内容包括慢性病管理、互联网健康管理、居家健康管理、生活照护、个性化健康管理等。具体而言,慢性病管理包括照护、心脏病预防、远程心电监控、物联网智能慢病综合管理和家庭医生慢病管理等;互联网健康管理包括掌上云医院健康咨询、微医互联网健康咨询等;居家健康管理包括管家帮智慧养老服务、护士上门服务、老年人健康管理及随访服务和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生活照护包括老年人生化照护服务、虚拟养老院服务、居家和社区养老过程监管等;个性化健康管理包括面向中高端人群的健康管理、远程智慧医养结合服务以及亲情管理服务等。

2.智慧养老服务的主要实施模式

目前,智慧养老服务可分为智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智慧医养结合服务、智能机构养老服务和智慧城市养老服务四种模式。

(1)智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目前各地探索智慧养老最普遍的模式,其依托智慧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利用智能设备(如智能腕表、电子呼叫器、安全仪器等)和现代信息技术,为老年人提供远程监控检测、SOS呼叫、远程亲情关爱和跌倒报警等服务。社区可通过智慧社区居家服务平台准确获取辖区内老年人的数据,通过服务监管,打造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老年人子女等可通过客户端获悉老年人位置,紧急情况下可第一时间采取报警措施;社区服务提供商可通过智慧社区居家服务平台,增加智能产品和服务销售渠道,通过数据挖掘进行精准营销;老年人则可通过平台享受到居家养老的全面服务。

(2)智慧医养结合服务依托医养结合网络平台,向使用智能设备接入平台的老年人提供日常看护、安养照料、科学进餐、医疗监测和康复治疗等服务。目前共有四种类型:一是居家巡诊模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养老中心与居家老人签订“家庭医生”服务,借助手机APP、微信小程序等形式实现“居家巡诊”。二是医中加养模式,依托原有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医养结合服务。三是养中加医模式,依托“互联网+健康服务”技术为社区居家老年人提供安养照料、医疗检测和康复护理等服务。四是医养相邻模式,医院或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临近的养老院开展医养结合服务,通过信息平台开展线上和线下服务。

(3)智慧机构养老服务是养老机构通过使用智慧机构养老服务系统以及相关的智能化终端设备,通过互联网技术将老人的基本信息、医疗信息等反馈给医护人员,对老年人进行健康实时监控。

(4)智慧城市养老服务是在建设智慧城市背景下,将智慧养老服务列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适老化改造中,在城市实现智能化的同时将智能化技术运用于养老服务中,实现养老服务的智慧化和精准化。

存在的问题

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老年非网民群体将近一亿九千万人,占非网民近40%,为科技产品的适老化带来极大挑战。虽然,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助力智慧养老是大势所趋,但目前智慧养老“叫好不叫座”的现象并不鲜见,真正落地的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相关的智慧养老产品和服务并不多,而且技术、标准体系、资本参与和人力资源等方面还存在各种不足。

1.技术创新存在瓶颈

(1)与智能养老服务产品相关的智能传感、微处理器、操作系统、生理数据(血压、血糖、心电等)采集以及健康数据分析处理等智能设备及关键技术开发仍然不足,各地区对于涉老信息的数据采集、有效分析、充分整合及高效应用等信息化工作滞后于现实需求。

(2)智能养老服务产品种类少,供给能力有待提升。智能产品主要以智能穿戴,智能家居和智慧医疗相关设备领域为主,多关注于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与生存问题,面向老年人特定需求的适老化、人性化设计不够,忽视了该群体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导致老年群体对智慧养老产品的接受率较低。

2.行业标准尚未建立

(1)智慧养老涉及政府、平台运营商、服务供应商、医院和家庭等多个主体,但各参与主体之间在沟通、协调、合作和互动等方面尚处于摸索和磨合阶段,未形成有效协调机制,相关资源信息难以实现共享。

(2)标准化建设是推动智慧养老模式有序发展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多项支撑智慧养老体系建设的相关政策,但多为指导性的建议,缺少配套的执行标准、执行规范以及实施细则,导致政策执行不到位的问题时有发生。而且监管体系与法律法规也未及时出台,使得智慧养老行业较为混乱。

(3)各地制定的智慧养老各项标准和准则缺乏统一指导和规范,智能养老服务产品和系统接口通信、数据格式等标准各不相同,使得不同的产品与系统之间难以实现互联互通。不管是智慧养老的系统开发、服务体系信息平台的建设,还是智能养老设备的研发应用,由于涵盖技术、产品和服务的标准体系尚未建立,导致实践中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适老化产品应用效果不稳定。

3.社会资本参与率低

(1)智慧养老服务投资大,研发成本高,资本回收周期长,同时对设备的技术维护、系统升级和后期的配套服务等要求也较高,只有资本雄厚的企业才会瞄准老年市场。

(2)服务责任与盈利目的相捆绑,叠加用户经济能力有限等因素,导致资本回报率低。尽管我国养老产业多为市场化经营,但大部分机构的公共服务性仍大于市场盈利性,降低了企业的盈利空间。同时考虑到老年人的经济承受能力,智慧社区服务设施和设备收费及服务价格往往相对较低,两者叠加造成资本回收期比较长,回报率比较低。

(3)由于智慧养老市场的投资机制尚不清晰,存在一定的投资风险性,影响了社会资本的投入。

4.高素质专业人员缺乏

(1)养老护理人才缺口大。我国现有养老服务人员约30万人,受过专业训练的仅10万人;多数从业人员为40岁以上的外地务工人员和城市失业下岗人员,文化素质普遍不高,且大多没有经过专业技能培训,不具备专业的护理技能。

(2)缺乏智慧养老专业从业人员。智慧养老服务对提供服务的人员要求较高。因此,除需要大批具有医疗护理、营养、康复和心理咨询等专业知识的服务和管理人员外,还需要一定比例的从事智慧养老产品设计、智技术开发以及体系建设与规划的高级人才。这样一来,既具备技术知识又有老年照护经验的复合型人才将更加稀少,相对应的人才储备体系也不易建立。而人才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又制约着智慧养老的发展。

政策建议

1.加快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为智慧养老服务的完善提供技术支撑

(1)政府层面,构建全国统一的老年人信息平台系统,重视对大数据信息的收集分析,借助对互联网、物联网和服务网的整合与搭建,实现各地数据信息的全面覆盖、互联互通和资源互补。信息平台系统要保证动态及时更新,确保老年人基础数据的准确性;实现数据加工处理、动态指标分析和个性化推送;充分利用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和当地的养老服务信息管理系统、养老服务网等收集并分析数据信息,找寻数据背后隐藏着的信息,以形成全面、实时、智能化的老龄信息感知网络,确保信息互通,协同联动。

(2)企业层面,要加强对信息技术的研究,研发高水平的大数据长期跟踪监测老年发展平台,做好技术支持和信息保障,促进智慧健康领域的数据共享应用;研发质优价廉的智能养老设备,重点监测老年人养老服务意愿、健康养老需求等,让这一群体随时随地都能享受到高品质的服务。

2.加快行业规范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监管机制

(1)研究制定智慧养老相关法律法规,立法机关和相关部门应把握智慧养老这一创新模式的发展方向,推动养老服务法律规范先行,引导和规范社会力量有序参与到智慧养老的建设中来,为其发展普及提供良好的外部支持。

(2)尽快建立统一的智慧养老的行业标准,包括智慧养老产品质量控制标准、智慧养老信息平台运营标准和智慧养老服务标准等。行业标准的制定能够防止智慧养老行业的野蛮无序发展,加强相关行业间的有效协调和对接,打破信息孤岛,促进资源整合优化。

(3)建立健全监督评价机制和保障体系,对不同类型的“互联网+健康养老”供应商进行分类管理、监督。抓紧建立与智慧养老行业发展相配套的行业监督和评价机制,对不同的智慧养老服务供应商进行分类管理,同时强化质量评估和监督检查,保证智慧养老制度体系有效规范运行。

3.建设智慧养老产业投资激励制度,引导社会资本投入

(1)创建专项产业基金,不断扩大融资渠道,吸引社会各界对智慧养老行业的关注,通过土地供应制度、税收优惠制度等制度建设,激励并逐步引导社会资本投身智慧养老行业。政府可以通过设立老龄产业发展基金,为企业提供财务支持,保障从事养老服务的企业顺利发展。并通过制度建设,保障专款专用。

(2)引导和集聚第三运营商与风险投资机构联盟,通过对投资企业实施资金补助、资金奖励和租金价格补贴等优惠政策,大力吸引风投机构的参与当地智能养老产业建设。

4.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1)鼓励高校根据社会需求变化调整人才培养体系构成,培养既能掌握老年医学、护理心理、营养等方面的专业技能,又懂数据分析统计的符合智慧养老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

(2)建立完善的养老服务人员职业教育培训体系,通过增设老年健康、互联网技术等相关课程和加强技能训练指导等方式,帮助养老服务人员提升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

(3)促进为老服务职业化,健全考核和绩效奖惩机制,吸引更多人才加入到智慧养老服务中来。

猜你喜欢

居家养老老年人
养老生活
居家的日子
老年人的世界越来越“小”——怎么帮他们走出出门“第一公里”
当“我”老了——“90后”养老护理员的“自述”
如何防止老年人受骗
居家信条
情防控常态化 居家防护不可少
养老更无忧了
微生高的往事
中国失能老年人4年后达420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