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常中的不平常

2020-10-21王松

南腔北调 2020年2期
关键词:新海动画电影

王松

前言

随着2019年11月《天气之子》在中国内地的上映,新海诚这个名字再次出现在人们眼前。他导演的几部动漫电影既有新锐的想象力,又有很强的感染力。他最拿手的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讲述不平常的故事,很符合现代人的口味。

笔者将通过剖析新海诚的几部主要作品,带大家领略一番新海诚的幻想世界。

1.一路走来

现在的新海诚,几乎是人们公认的宫崎骏接班人。在国产动漫还萎靡不振的时候,宫崎骏的作品,完全可以说是代表了亚洲动画电影的最高水平。直到现在,他的许多作品依旧广受好评,后来宫崎骏更是获得了奥斯卡终身成就奖,几乎成为了动画电影界的神话人物,后人很难超越。

只是岁月不饶人,2013年,宫崎骏宣布引退。那时候国产动漫刚刚起步,还远远没有到爆发期的阶段,国内的动漫迷们听到宫崎骏引退的消息后,都有些惘然,以后看谁的动漫去啊?

直到2016年,由新海诚执导的动画片《你的名字》上映,着实令人惊艳了一番。后来更是给新海诚冠以“宫崎骏接班人”的头衔,以表示日本动漫电影焕发的新活力。

当然,也有人说新海诚是凭借动画片《秒速5厘米》,走入了大家视野,甚至在更早的动画片《云之彼端,约定的地方》(以下简称《云之彼端》)中,新海诚就已经崭露头角。不可否认,《秒速5厘米》是一部优秀的动画片,可是它似乎还不足以令人记住新海诚这个名字。

2004年,由新海诚执导的《云之彼端》上映的时候,他还不被人们所熟知。可能是受限于当时的技术,也可能是新海诚的制作水平当时还不够娴熟,总之《云之彼端》给人的总体感觉是,把一个不是很复杂的故事,讲得有点支离破碎。到之后的《秒速5厘米》《你的名字》,这种情况好了很多,特别是《你的名字》,完全把一个复杂的故事讲得简单易懂。

《云之彼端》是一部具有科幻风的作品,影片开头一边讲述着校园的青涩爱情故事,一边交代了时代背景。在这部电影的设定中,经历了世界大战后的日本,被美国和苏联分割成了南、北两个部分,属于苏联部分的北海道建造了一座神秘的巨塔,这让南边的中学生藤泽浩纪和白川拓也,心生好奇,希望一探究竟。而同时影片的爱情主线也就此展开,浩纪对同班的泽渡佐由理颇有好感,只是一直不敢表白。

与之后的其他作品相比,这样的开头可以说是新海诚的特色之一,他讲的完全是很平常的东西。即便是“南北分裂”这种超越现实的设定,也没太让人感觉到分裂的气息,反而一上来是一派平常的校园风光。就如之后的《你的名字》,开头也讲高中生宫水三叶的日常生活,以及当地神社的习俗。

不管是《云之彼端》还是《你的名字》的开头,新海诚都用一些生活画面中的细节,让人们产生了一定的真实感。这种真实感,不是说让人觉得影片中的一切都真实,而是毫无违和感。就如笔者并未去过日本的学校或者乡下,可是在看着这两部电影的时候,觉得日本的学校和乡村就应该是那个样子。

两者所不同的是,《你的名字》中的代入感更强。一部电影的代入感非常关键,一般而言在一开始,就能让人愿意平心静气地观看,这是一部好电影的基础。

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有些电影,刚开始看觉得看不下去,可是看着看着就会被吸引,也不能说那不是好电影。只是具备代入感的电影,更让人容易接受。

在古代题材的电影中,如果角色的衣着太过现代化,会让人觉得突兀,而一部以秦朝为背景的影视作品,人物的穿着打扮都是大家认知中的秦人模样,才会让人把注意力放到剧情上。不然会有一种不适的感觉,让人光顾着去找影视作品中的穿帮镜头,反而会忽略作品本身。

剧情往下发展,开始层层渐进,而渐进的节奏感,又是对导演的考验。继续拿《云之彼端》和《你的名字》作比较,《云之彼端》继续往下发展,为了探索巨塔,浩纪和拓也利用假期打工的机会,准备攒一架飞机,飞到北海道一探究竟。

后来佐由理从拓也那里得知了他们的计划,也参与到了其中,并期待着乘坐他们攒出来的飞机,去探索那座高塔。

可是他们毕竟攒的是飞机,不是自行车或者摩托车,可不是一会儿半会儿能完成的。就在他们千辛万苦将要完成那架飞机的时候,佐由理突然不告而别。不只是浩纪,拓也对佐由理也有些爱慕,所以佐由理失踪后,两个少年顿时没有了继续攒飞机的动力。

要说攒飞机的设定确实扯了点,而且还是让两个初中生去攒,好像多少有点“超纲”了。这应该跟动画的观众群有关系,毕竟一个中年人几乎不会去花钱看一部动画电影。既然动画电影的受眾都是年轻人或者少年,以中年人为主角就会让人觉得不舒服。

或者,新海诚比较喜欢把故事设定在爱做梦的青春岁月,他之后的电影作品中,大多数都是以初中生和高中生为主角。

而《你的名字》在对一段日常生活的描绘后,主线也开始展开。一天女主角三叶发现,不知道是谁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写了“你是谁?”这几个字。后来迫于她父亲和祭祀习俗的压力,她在神社里喊了声:下辈子让我做个东京的帅哥吧!

结果第二天醒来,三叶真的变成了东京的男高中生立花泷。

其实这种设定并不是很稀奇了,2010年的韩剧《秘密花园》,以及2017年的国产电影《羞羞的铁拳》,讲的都是男女主角互换灵魂的故事。

不过《你的名字》经过前期的铺垫,让两人互换灵魂这么扯的事,显得并不突兀。《云之彼端》的剧情设定,却还远远没有达到这种水准,所以当两个初中生去机械厂打工,没人觉得突兀,两个初中生想要冒险去探寻未知,也没人觉得突兀。可是当两个少年要去攒一架飞机就不一样了,这就好像是一个孩子说要乘坐自己叠好的纸飞机横渡大西洋。孩子的想象力是很好,但是谁都知道这不现实。

剧情继续往下发展,拓也这个天才少年放弃攒飞机之后,一边上学,一边进入一个研究室工作。此时他才知道,原来北海道建造的巨塔,是在研究如何将平行宇宙变成一种武器。研究人员称平行世界为宇宙的梦,而这场宇宙梦一旦与真实宇宙发生交汇,就会吞噬真实的宇宙。

北海道以巨塔为中心的周围,就明显被吞噬了很多地方。拓也所在的研究室的研究人员猜测,苏联在利用巨塔,研究如何控制平行宇宙的时候,平行宇宙突然失控了,所以才以巨塔为中心,吞噬了现实世界。

另一方面,研究人员发现,平行宇宙的波动竟然跟一个沉睡的少女有关。这个沉睡的少女,就是那个不辞而别的女主角佐由理。原来她不是不辞而别,而是患上了一种嗜睡的怪病。

接着研究人员发现,佐由理在睡眠中做的梦竟然跟宇宙梦有很大关联,甚至有人猜测佐由理醒来,宇宙也会跟着醒来,整个世界很可能会消失。浩纪凭借着佐由理清醒的时候寄出的一封信,想到了让佐由理离开梦中世界的方法。

而《你的名字》的第三层设计,多少让人有种拍案叫绝的感觉。剧情按照“预定轨道”发展,三叶和泷由于互换灵魂,两个从未相识的少年男女发生交集,并从刚开始的相互反感到相互吸引。

后来两人灵魂的互换突然终止了,泷便出发去找三叶。发展到这一步,很多人都会猜到之后的剧情,经过一番寻找,泷终于找到了三叶,然后两个人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可是《你的名字》接下来的剧情发展,却完全出乎预料。泷找到了三叶所在的小镇,却发现小镇已经在三年前的一场彗星坠落的天灾中被毁了。

说到这里,《云之彼端》和《你的名字》的水平高低就很明显了。《云之彼端》的设计有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感觉,没有去掉一些可有可无的线,让观众在观影的时候很吃力。而《你的名字》却非常流畅,即便是在得知了三叶已经死了3年,也因为有“产灵”、神社之类的铺垫,而变得并不突兀,反而还觉得这个设计实在太震撼,忍不住要给新海诚鼓掌。

通过对这两部作品的比较,可见新海诚一路走来,他的作品成熟了许多,不仅是在叙事这样的基础上成熟了,各个方面都有所成熟,甚至形成了他比较独特的风格。

2. 动画电影中的美景

相较于现实影视作品,动画电影本身就是一幅画卷,它的美既是一种艺术美,又是一种现实美。

在《云之彼端》中,新海诚就努力刻画过自然风光,只是那时候的自然风光多少有点不自然。而到了2007年上映《秒速5厘米》的时候,他的“笔力”好像突飞猛进,为观众描绘了一幅幅美景。

在东京的樱花时节,飘落的花瓣就像下了一场粉红色的雪,飘落在路边的自行车、电动摩托车上,整个世界都仿佛披上了樱花瓣织成的外衣。这明明是一幅动态的画面,却让人有种静态美的感觉,不是画面静了,而是心静了。

还有鹿儿岛的黄昏,天上的云被夕阳照射成了带着彩色的斑点,仿佛跟地平线上的陆地连接在了一起。微风拂过,草木在夕阳下摇曳,一会儿明,一会儿暗,连路边杂乱的电线杆,都仿佛变得美轮美奂。远处,有不知名的海鸟在鸣叫,夕阳流转,高中生远野贵树和澄田花苗就走在这样一条黄昏下的小路上。

新海诚好像描绘黄昏上瘾,在《你的名字》当中,也着力描绘过糸守町的黄昏景象。那是一个不大的盆地,确切地说是一个巨大的陨石坑,中间是一片湖水,四周是茂密的植被。当黄昏来临时,整个盆地都好像变得懒洋洋。树林中升起点点的雾气,让这里突然有种仙境的感觉,这种沁人心脾的恬静,实在令人心情舒畅。

说新海诚是宫崎骏接班人也不是毫无缘由,这种恬静的感觉,笔者只在宫崎骏老师的动画电影中感受到过。

动画电影的艺术美就在于此,有些镜头不亚于一幅大师笔下的画作。而它又是具备动态的,所以会让人在画中又有一种现实感,这是动画电影的独到之处。

在美景这方面,动画电影要比一般的电影更具备优势。只要脑海中有的,就能画出来,而现实影视作品却还需要取景。

比如《你的名字》中的“隐世”,那是一个不大的陨石坑,应该是曾经有枚彗星砸到了一座山上,所以这个陨石坑在高处。圆形的四壁窄而陡峭,围住了一大片生满草木的圆形绿地。绿地中,有小溪流动,“画”下了一个跟环形山呼应的同心圆。在正中央,是一颗大树和一块巨石,跨过那条小溪,就进入了“隐世”。

这个场景是很难在现实中取景的,类似的情况,只能交给特效人员处理。而动画电影却没那么麻烦,这既是独到之处,又是展现想象力的方便之处。

再有,現实影视作品跟动画电影的细节描绘也有所不同,在动画电影中,很容易就能给一棵草、一块砖安排特写,而现实影视作品却不能这么做。

以新海诚的《言叶之庭》为例,其中的细节特写有很多,比如雨滴落在地板上,反弹起来的小水珠,还有湖边那棵贴着水面的枫树。对类似景象的描绘,现实影视作品也能做得到,在叙事的时候加入一些景色描绘,是常用的手法。

但是这种手法却不能用得太多,因为现实影视作品,人们更关注的还是人物和剧情,景色描绘得太多,那就变成纪录片了。

也可以这么说,现实影视作品不是做不到,而是不能这么做。我们去看现实的影视作品,主要看的是人物的特点和剧情的发展。

我们生活在真实世界。

这是我们大多数人的认知,虽然有很多哲学家证明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不怎么“真实”,但是这个认知不能被破灭。所以在真实世界的我们,去欣赏现实影视作品,最先被吸引的肯定是人物冲突和剧情发展。即便是古装片,我们也知道那不是古代留下的“监控录像”,而是现代人穿上古代衣服拍摄的。

反观动画电影,却没有这样的问题,因为片中的景色也都是画作,是可以欣赏的。这应该是动画电影的美感源泉之一。

3.爱情元素

新海诚作品中最抢眼的还是其中的爱情元素,即便拿宫崎骏老师的作品和新海诚作品作比较,也会发现新海诚在处理爱情情节的时候,更加细腻,更加吸引人。

这是新海诚的一大特色,他好像很善于抓住人们情感上的共鸣,并借用这些共鸣,产生强烈的情感冲击。经他处理过的情感戏,爱意浓厚又不做作,天真又不单纯。这可算是新海诚的“独门绝技”。

反过头去观看新海诚之前的作品,就能大概理清他这门独门绝技是怎么修炼来的。再以《云之彼端》为例,跟新海诚后来的作品相比,这部作品中的感情线缺乏互动。确切地说是女主角缺乏能动性,前文中大概介绍了《云之彼端》的剧情。

佐由理被困在梦境中之后,只展现了她的无助和孤独,然后眼巴巴等着他人去救。最后浩纪架着他们攒起来的飞机,飞到巨塔周围成功唤醒了佐由理,虽然这种兑现诺言的设计,也令人感动,但是由于缺乏足够的互动,让整部作品有点疲软的感觉。

新海诚在完成《云之彼端》后,可能就发现了这个问题,所以他接下来的两部作品 《秒速5厘米》和《言叶之庭》,着力描绘了两个爱情故事。

《秒速5厘米》,讲的是远野贵树和筱原明里两个小朋友,因为父母工作的原因分别转到一个班上,两个人很难融入到班集体中,所以他们俩总喜欢一起去图书馆,放学一起回家,一起在飘着樱花的街道上奔跑。两个小朋友相处了一段时间,就习惯了有对方的生活。

可惜好景不长,明里因为父母工作的关系,要转到栃木继续学业。贵树和明里原本考入同一所中学的计划泡汤,青梅竹马的两个人就此分开。

两个小朋友经常在一起,互生好感,这是很常见的情况。每个人在少年时都会有那么一两个玩伴,那是个天真烂漫的年龄段,这时候所产生的情感会一直藏在记忆深处。直到成年后,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再回忆起少年时的情感,更能让人感受到那时候的纯情。

可是沧海桑田,物是人非,岁月这把杀猪刀让每个人都在不断地蜕变,我们都知道,那个天真烂漫的时代回不来了。这时候,那些儿时的记忆就显得更加宝贵。《秒速5厘米》讲的就是这样似真似幻的情感。

对于这样的命运,贵树抗争过,他孤身一人从东京坐车去栃木找明里。两人见面过程的描绘,实在令人揪心。本来贵树计划晚上7点就能到达栃木,可是天公不作美,那天下起了大雪,列车屡屡晚点。贵树越来越坐立不安,越来越心焦,越来越担心这次见面就此泡汤,直到贵树准备亲手送给明里的信被狂风吹走,无奈、担心、焦躁同时涌上贵树心头。他哭出来那一刻,才让人醒过来,他还是个少年郎,却承受了不是他该承受的无力感。

直到贵树到达了栃木车站,看到明里还在那里等着他,着实令人松了口气。经历了刚才那番担忧,接下来他们之间温暖人心的氛围,分外令人动容。

他们虽然约定了再次见面的时间,可是贵树随后就跟着父母转学到了更远的鹿儿岛,两人相隔太远,从那次见面后,两人渐渐断了联系。直到多年后,成年的贵树回到东京工作,在繁忙的工作中他突然意识到自己的迷失,可能想要思考人生,可能想要找寻自我,贵树辞掉了工作。

转眼到了樱花绽放的季节,贵树漫步到了曾经跟明里一起奔跑过的街道,可是街道的样子变了,陪他奔跑的人也找不到了。

贵树走到两个人曾经一起跑过的那条铁路,他跟一个女子擦肩而过。那好像就是他多年不见的明里,走过铁路,他停住缓缓回头,那个女子也好像感知到了什么,也停住回头。就在两人目光将要触碰到的时候,一辆列车疾驰而过,当列车驶过,女子已经不见了。

那是明里么?

如果是,他们再相见就是一场新的煎熬。两个人分开太久了,他们已经有了各自的生活,他们已经早就不是那两个一起奔跑的小学生。有时候相见不如不见。

这个故事没有海誓山盟,没有生死离别,却一样刻骨铭心。这是新海诚令人佩服的地方,他能挖掘出了人们记忆中最难以忘怀的情愫,然后把现实的狰狞摆在大家面前。

让观众们自己发现,现在的自己,才是对过去自己的扼杀。

新海诚经过《秒速5厘米》的洗礼,对情感的细腻描绘有了很大的突破。之后的《言叶之庭》在这个基础上,情感的共鸣更加强烈,也更加流畅。

《言叶之庭》的开头也是平平常常,喜歡在雨天寻找内心宁静的秋月孝雄,在一座安静的小亭子里遇到了雪野百香里。两人一个是高中生,一个是职场女性,却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经过这场邂逅后,两人经常在下雨时到小亭子里见面,逐渐了解后,两人才明白了为什么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他们都是孤独的人。

相较于《秒速5厘米》用太空探测器来形容贵树的孤独,孝雄和百香里的孤独是在点点滴滴中让人体会出来的。看到两个人一直形单影只,一个母亲出走,哥哥要搬到新住处,家里只剩下了他自己;另一个在生活中一个信赖的人都没有,习惯性地用谎言应付身边的人。这时候自然而然体会到了两个人的孤独。

同时在这个时候,人们才感受到,在当今的大都市中,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些孤独感。新海诚很善于制造这种感觉上的共鸣,除了孤独的感受,还有《言叶之庭》中描绘的邂逅情景。几乎每个人都经历过邂逅,只不过大部分人在大部分时候,都没有完成完整的邂逅。

邂逅的感觉是美好的,那是人与人之间一种源自于本性的吸引,一种纯粹的吸引。只不过现代人的顾虑太多,没办法或者没有勇气,去完成邂逅后的相识。即便完成了相识,大部分的相识都是唐突的,不讨喜的,或者别有用心的。可是人们还是会期待美好的邂逅。

这就像前面贵树和明里青梅竹马一样的情感,谁都有过类似的经历,谁都有过类似的感觉。只是很少有影视作品,能将这种似有似无的情愫自然地勾勒出来。

同时在《言叶之庭》中,男女主角的互动已经不再像《云之彼端》那样匮乏。百香里给孝雄买书,孝雄要给百香里做鞋,到后来孝雄表白被百香里拒绝,最后百香里决定听从内心的想法,在楼梯上追上孝雄,抱住他失声痛苦。这一层层地递进,很自然地把剧情和观众的情感推到了高潮。

完成了《言叶之庭》之后的新海诚,已经是驾驭爱情故事的高手了。于是他给之后的《你的名字》和《天气之子》,加上了些别的东西。

4.共鸣的源泉

其实细想起来,在《秒速5厘米》当中,贵树去栃木找明里的时候,并没有发生太大的意外,只是因为下大雪贵树迟到了而已。

到后来的《你的名字》,开头也没什么不正常的,那就是一个偏远地区女高中生的正常生活。而《天气之子》中,开头男主角森岛高帆就离家出走了,可是也还没太出格,只不过让人感觉他的经历有点惊险而已。

接下来,随着故事渐进,主角的经历越来越奇妙起来。

这种模式是现在最常见的故事模式,用一个很平常的视角做开头,是为了尽可能引起观众的共鸣。随着个人意识的渐渐觉醒,英雄时代将要成为过去式,人们认识到,现代的世界不需要那么多英雄,而是需要一个个作为普通人的贡献和奋进。

人们普遍认识到,普通和默默无闻才是人生的常态,即便没有认识到,也被迫加入到了普通和默默无闻当中。

所以才兴起了以日常的生活环境,或者普通人视角作为开头的故事模式。一开始的时候,他们没有独特的情怀,没有雄伟的志向,只是一个多少有点想法的普通人。

突然有那么一天,在这个普通人身上发生了某件事,让他变得不再普通。就像是在《你的名字》中那样,一觉醒来后,发现自己变成了另一个人。又如《天气之子》中那样,突然有一天发现自己可以在连日的大雨中,祈求获得晴天。

用普通的视角、普通的生活,去讲一个不普通的故事,这是很需要描述功底的一件事。就如现在的一些网络小说,明明是在讲日常生活,却让人觉得挺有意思;而有些小说讲日常生活,就让人觉得是在“灌水”。

只有作者在有一定的生活经历之后,才能把日常生活讲得津津有味。比如剧情的发展需要描绘一个做饭的情节,如果作者很少进厨房,那么他描绘出来的烹饪情景,就让人觉得是在看菜谱。反之如果作者做过饭,这个情节就会很生动。

这其中的技巧,就是对细节的准确把控,这一点在动画电影中也适用。就以《秒速5厘米》为例,在鹿儿岛的高中生,上学都是骑摩托车,在车棚里停放的摩托车,以及放在摩托车上的头盔和衣服,就是对细节的把控。

通过这些细节,观众自然会想到,鹿儿岛可能没有地铁,公交车也不大方便,大家离学校又挺远,所以才骑摩托车。其实观众当中很少有骑摩托车上学的经历,但是在看到这个情节的时候,不会让人觉得突兀,那就说明对这个细节的把控处理得非常好。

反之如果太注重细节,也会令人厌烦,同样是摩托车的例子,如果影片中用情节描述怎么骑车省油,以此来表达主角经常骑车,或是驾驶摩托车很娴熟。这就有点画蛇添足了,很容易让观众分散注意力。

新海诚对细节的把控非常老练,让人在看到他的影片之后,就会觉得他就是在描绘日常的生活。这种代入感和共鸣感,会让观众对这部影片有初步的信赖,会让人产生静气凝神看下去的动力。

5.懂得幻想

越是普通人,越是需要不普通的幻想。英雄时代即将过去,人们对英雄故事渐渐不再热衷,而普通人成长的故事,却越来越受大家的青睐。

现在的人们渐渐意识到,只有通过不停地跟不同人的合作,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而闭门造车多是会以失败告终。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当一个群体足够庞大,足够复杂,那么群体的运作也会相当繁琐,绝不是某个人或者一小部分人就能运作起来。

进而,这会让社会分工更加细化,人们只能靠合作才能完成一件事。曾经有位科幻作家假设过一个分工极端细化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的每个人各司其职,被安排得明明白白。但是问题也随之来了,可能有个蒸馒头的人因为突发情况,不能再继续工作,又没有替补人员,用不了多久,整个社会都会随之崩溃。

当然,这纯属科幻设想,但是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这是一个大趋势。当每个人变得越来越独特,人们自然就不再需要英雄梦,转而需要普通人的成长梦。

这样的幻想更贴近现实,更容易令人向往。

新海诚在《你的名字》中描绘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想象一下,有一天醒来,突然发现自己变成了另一个人,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这感覺多么美好。但是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之后,就要承担那种生活所带来的负担。

如果是年龄相仿的一男一女互换灵魂呢?作为这个秘密仅有的两个知情人,会不会互相吸引,就此发展出一段浪漫的爱情故事?然后其中一方便去寻找另一方,两人就此开始一段美好的生活。

这种水到渠成的思路,让人在看《你的名字》的时候,会觉得分外流畅。同时新海诚的导演技巧也体现在这里,一直流畅地发展到这里之后,猛然间,泷发现三叶已经死了3年!

人们突然从梦中醒了过来,这个时候,人们都已经上了新海诚的“贼船”,大家就想,泷肯定要想办法救三叶。但是要怎么救,大家都束手无策。这时候新海诚“告诉”大家,之前不是着重说过产灵的设定么?可以去找产灵帮忙啊!

于是泷来到“隐世”,通过产灵穿越到3年前,再次进入到三叶的身体,此时彗星还未坠落,泷和三叶都还有机会。经过一番波折,三叶和本该一起遇难的5百多人全部被救。

而泷和三叶则因为是跨越时空发生的交集,当两人分开后,开始渐渐遗忘对方,甚至不记得对方的名字,只隐约感觉自己在寻找着一个很重要的人。

新海诚再次展现了他强悍的引发共鸣的绝技,其实每个人都偶尔会有这样的感觉,偶尔会有那么一瞬间,觉得自己在寻找着很重要的人或物或事件,但是自己在寻找什么,却实在想不起来。还有的时候会对某个陌生的人或场景,有种莫名其妙的熟悉感。

猜你喜欢

新海动画电影
动画电影《阿里巴巴与神灯》9·5开画
生产实习课教案
动画电影
3D动画电影的发展与美学构建研究
有修养,不任性
动画电影中文学成人化错位与劣化趋势解析
新海丰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船期表
新海丰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船期表
新海归
新海丰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船期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