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失范网络信息行为与治理策略的研究
2020-10-21杨雨萱
杨雨萱
摘要:研究大学生失范网络信息行为需要从其基本表现形式、形成机理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系統性地分析,从高校、网络社会以及大学生本身等方面形成带目的性、相对有效的治理策略。
关键词:失范网络行为;治理策略;大学生
随着时代发展,人类信息行为趋于多元化,网络信息行为逐渐形成其中主体之一。今天,新时代中国青年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在包罗万象的纷繁网络世界里,心智尚不成熟的大学生往往会出现一些失范信息行为,对校同秩序造成影响,进而给社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失。因此,为促进大学生成人成才、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增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维护网络秩序和建设网络文化,针对大学生失范网络信息行为的治理策略亟待提出。
1大学生失范网络信息行为的表现
大学生失范网络行为是指,大学生在以互联网为基础所构建的网络空间中,违背社会规范、影响自身发展、给他人和社会带来一定的危害甚至违法的行为[4]。而大学生失范网络信息行为增添的“信息”二字更是强调了信息在其中起到的关键性作用,其大致包含沉迷网络游戏、网络社区不正当言论、暗网交易、网络侵权等不甚理智的网络信息行为。
1.1沉迷网络游戏
在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与网络游戏有过接触。研究表明,20%的大学生认为游戏是作为排遣压力、逃避现实的工具之一,在其中可以更加真实地表达自我;1 6%的大学生认为网络游戏作为交友平台,提供与朋友交流娱乐的环境;部分大学生认为网络游戏可以让自己获取成就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团队合作不当的情况,而争强好胜的年轻人往往互相推卸责任,可能导致冲突的发生。
1.2网络社区不正当言论
由于大学生多为25岁以下人群,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形成期,自身阅历有限,心灵机制尚未健全,难以分辨事物本身的是非黑白,一旦受到不正确的网络信息引导,继而形成的价值观念也就会与社会普遍价值观出现一定量的偏移,从而可能导致更加严重的失范行为产生。较为外向的人倾向于向外界表达自己的观点,可能会在网络社区投放或转发不恰当的消息,或是发表不正当言论。这对于网络社会,甚至现实社会,都可能造成严重影响。
1.3暗网交易
国内被报道的暗网交易事件较少,但其危害同样不能被忽视。暗网有许多违法乱纪的交易行为,而误人或带有目的性地进入暗网,都有可能对大学生造成生理上和心理上的迫害,对校同安全造成威胁,更有甚者可能造成社会动荡。
1.4网络侵权
网络是一个拥有海量信息资源的信息系统,大学生可以在其中任意查询理想的信息资料。存储海量信息的数据库和方便的互联网同时实现了大学生获取信息范围的扩大与精准度的提高,为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平台。但维权意识尚且薄弱的大学生难以规范化使用网络信息资源,因此造成的侵权行为对于知识产权所有者而言是极其不尊重的,长期以往可能会降低知识分子对于科学研究的积极性,不利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2大学生失范网络信息行为的形成机理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心理思想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当被灌输不正确的思维方式时,自身的思想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基于基础功能健全的校同安保系统,现实生活中在校同内被“洗脑”的可能性是非常低的,然而在网络里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信息轰炸,从而导致大学生不仅有主动寻求信息,也会被动接收他人恶意传输的信息;大学生接触到的信息也会有一定可能性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符,这对青少年成长是十分不利的。长此以往,大学生接触的经他人恶意传输的信息会对其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会给大学生的三观造成一定程度的偏移,对社会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从大学生首次接触网络游戏来看,60%的大学生是南于朋友推荐而与网络游戏相识。半数被调查大学生单纯将其视作业余爱好,认为不会或难以引起沉迷等问题。毋庸置疑,如今网络游戏已然成为年轻人间的社交方式之一,人们会因此认识新朋友或疏远原本的朋友,形成以网络游戏为中心的社交范围。
网络社区中的不正当言论和行为不仅仅来源于大学生,更多的是来自社会中其他群体。当网络环境充斥着与社会正统思想不符的言论和行为时,大学生会认为自己的一席话是无足轻重的,公开发表不正当言论,从而造成恶劣影响,为大学生贴上负面标签。此外,这也与大学生本身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家庭教育机制有关。
在网络这个庞大的信息系统中,任何人都可以在其中搜寻自己想要的信息,然而这也给著作权及专利权带来了极大挑战。由于网络环境中信息搜集的便利性,网络抄袭现象层出不穷,网络著作权的意识被大众明显淡化。作为大学生,在完成日常作业、学术论文等都会通过网络查找相关资料;然而,对于部分学习不主动或不用心的大学生而言,也有可能通过网络查询与相关教学要求近似的作业、论文进行剽窃,作为自己所属作品参与学术活动。
3大学生网络失范信息行为的治理策略
3.1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应把握育人时机,融合思政教育模式。利用重大时间节点,把握育人契机,与日常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应优塑育人空间,增强思政教育实效。高校应合理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充分发挥师生在网络思政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参与网络空间文明建设的自觉性、积极性;应拓全育人对象,完善思政教育制度。除了从学生方面下手之外,肩负教育使命的教师更是关键的一环。做好教师思政工作,也是做好学生思政工作的有效前提。新时代背景下孕育出的“课程思政”即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全面素养,从源头上减少大学生失范网络信息行为的发生。
3.2网络社会加强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由于信息技术超越伦理知识地飞速发展,基于网络的法律法规制度的制订尚且跟不上网络漏洞出现的速度。因此,社会应广集民意,加强网络立法速率和效果,实现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此外,应加大对计算机网络犯罪产业链的打击力度,推动互联网治理法制化与常态化,加强绿色网络建设,提高网民普遍的道德水平和法律意识,缩减不法分子的生存空间,在网络社会中为广大网民创造一片净土。
3.3大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作为新时代新青年,大学生应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自觉遵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按照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和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理应依法律己,遵守“网络文明公约”,鼓励进行对社会大众有益的行为,绝不触碰法律的底线。作为新一代的接班人,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大学生应坚决抵制网络有害信息和低俗之风,健康合理科学上网。作为优秀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大学生应严格自律,学会在网络社会的复杂环境中进行自我保护,积极举报在网络中遇到的违法犯罪行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2 019-04/3 0/c_1 12443 6427.htm
[2]王娜,孙伟.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实质及其防治[J].高教学刊,2015( 13):161-165.
[3]常方圆.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形成机理及其引导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6.
[4]侯明.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及其教育路径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17.
[5]刘彩霞.大学生网络信息行为现状及对策研究[J].高教学刊,2018(22):65-70.